曾有朋友问我,佛子出家,是不是不孝啊?郑州一位文友还很气愤地举亲戚的例子说,他竟然放弃了很有前景的生意和丈夫、父亲的责任,出家当和尚去了,留下孤儿寡母,情何以堪?

这种责难,从佛陀时代开始,已经几千年了。从佛陀的解释开始,历代大德已经阐述得无比透彻。本不想再说什么,坐在电脑前,思绪飘忽,忽然想起了小时父亲给我讲的故事。

父亲是个理发匠,一生行走乡间,挑着担子,披星戴月为人理发。农村理发匠的地位很低,属于下九流。

三教九流从周朝就开始划分,分类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进士)八举(举人)九解元。∵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画家)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八道九棋琴。∵

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

下九流还有一个版本:一流戏子二流吹,三流王八四流龟,五剃头六擦背,七娼八盗九吹灰∵。

∵吹灰指的大烟鬼,就是今天的吸毒者。

这个版本大概是清朝的分法,因为那时鸦片烟已经进入了中国民间,很多人为此倾家荡产。村里曾有一地主,染上了烟瘾,把财产吸得精光,老婆女儿都卖了。他晚年自嘲说:“大姑娘小媳妇,都进了俺的烟葫芦”——因此,很多人都鄙夷这类人。

理发匠在第一个版本中,被列为下九流的第四位——“四流推”;第二个版本里边,竟然列在老鸨后边,与吸毒者为伍,可见社会地位之低。

普通人,对投射心田的主流文化很少有反思和自净能力,在这种文化笼罩下,父亲自然在村里没地位,饱受屈辱。80年代,有个亲戚的儿子好唱包公戏,每次学校开娱乐会,他惟妙惟肖的清唱,总会赢来一片喝彩,就萌发了想报考戏曲学校的念头。向父亲提起,一向谦卑自居,不爱发表言论的父亲竟然滔滔不绝,瞪大了眼,说,学什么戏,过去,唱戏的进不了祖坟!还是好好读书!

满树星月下,他讲起了小时侯同学的故事。父亲其实很聪明,同学却笨拙。两家都家道中落,生计艰难。父亲为了孝养父母,承担老大的责任,上了几天私塾就退学了,到处卖烧饼、当学徒,梦想发财致富。同学也想走这样的道路,同学的寡母坚决不同意,让他上进求学。老太太自己种地、收割、做饭、洗衣服,累了一身病,有病不舍得吃药。却供一个好胳膊好腿的顶棒男孩子上学,周围邻居说什么的都有。亲族中,甚至还有人指责男孩子不孝顺。男孩子流着泪,发奋读书,几年后,学出来了,因有文化,解放后当了干部,事母至孝,周围邻居都帮了光,一片羡慕。

∵唱戏的进不了祖坟,排在后边的理发匠的情形可想而知。父亲一直耿耿于怀,这个故事也常作为励志故事对我们讲,一个个供养我们兄弟姊妹上学,自己学那个老太太。苦了一生,最后见子女有成,含笑而逝,走前,在我的劝说下念佛,走后,身软如绵。

这个故事一直点亮着我的心。父亲讲故事时的落寞神情至今难忘。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这个男孩子,确实在以自己的方式爱着自己的母亲——顶着不孝顺的名字,最终使母亲扬眉吐气,他的母亲,也确实是极有魄力的老太太,为国家为家族,造就了一个人才。

佛陀其实是非常孝顺的。

阿难到街头乞食,路遇外道造谣佛陀不孝,并举例说:佛陀不从父愿,抛弃皇储的位置走掉;出家时,父王闻讯,痛苦得昏倒尘埃。阿难无语,郁闷地回到精舍,告诉了佛陀。

于是,佛陀对阿难讲了自己无数生来,对父母孝顺的许多故事,有则故事是他前世当太子时,一家人流亡海外,走到无人烟的荒地,断了粮,父亲要杀母亲,食肉延命,佛陀阻止了父亲,自己割身上的肉让父母吃,为了保持肉不腐烂,他不肯杀死自己,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割,终于救了父母一命。

即使是佛陀成道的本生,也是很孝顺。父亲让他留下皇孙再走,他留下了;成道后,马上回来为父亲、养母、妻儿说法,一家人都证得了阿罗汉果。父亲去世后,他亲自为父亲抬棺,临涅盘前,还到忉利天为慈母说法。据说,儿子罗侯罗至今还留形住世,住在四川的雾中山,等待弥勒佛下生。

佛陀的妻子起初也很怨恨佛陀不辞而别。《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说得很有意思。见儿子渐渐长大,佛陀想让弟子接儿子罗侯罗出家修行,佛陀的父母都同意了,妻子坚决不同意。抱怨道:他既然不愿意陪我,为什么当初去乞求我的父母嫁他?我当初是多少王子都竞相追求的人物啊。现在又想夺走我的孩子,不给!

后来,佛陀为她显了神通,让她悟到,支持他出家修行,是她前世的本愿。最终她也出家了。

曾有法师网名叫多情乃佛子,不少人误解了,对法师出言不恭。其实,这是菩萨精神,是有根据的。“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偈子,一个人,多情得连小蚂蚁都爱惜,怎能不爱自己的眷属呢?弘一法师晚年,听到妻子去世的消息,想连夜回家奔丧,但战火纷纭,没能如愿,就常为妻子诵经超度。虚云和尚为报父母恩,超度父母,流泪燃指供佛,并用三年时间,一步一叩头,从普陀山来到五台山,两次差点在大雪的荒郊送命。

∵但为什么他们还要辞亲出家呢?

那是因为,他们觉悟到,普通的爱,已经不能解决亲眷和自己的生死问题,他们要暂时去隐居求学,等有成就时,再回来一劳永逸地解决亲眷和众生的人生痛苦的根本根源。是啊,你在浪花翻滚的河流里飘着很痛苦,你跳出来不就行了吗?——这就是佛陀和僧侣修行的目的,跳出生死河流——轮回。

这情形有点象父亲讲的那个故事。是一种超出普通人见解和智慧的报恩方式。∵

当下常讲感恩、报恩,以为时髦,其实,这种思想两千年前,佛陀就提出来了,并身体力行。一直延续到现在。每日僧侣早课做完,都要唱颂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四重恩是: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国土恩)、三宝恩。∵三途就是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表示,自己所修行的功德不要,都回向给大众。修学阶段的僧侣,以法布施——教授给众生修行的方法为主,有余力的,随缘做其它布施。比如,很多僧人都会医学,不少寺院开办有养老院、救济会等等,修成的菩萨圣贤僧或修持有基础、发心格外大的凡夫位的菩萨,会以各种形象,各种方法,出现在人世间,帮助各类生命摆脱不幸和痛苦。

∵如果您去过寺院,同僧侣一起做过早课,伴着庄严的佛鼓,一路唱颂下来,心里会充满着清凉和奋进的情素。我第一次随僧侣念诵回向偈时,一向倔强的我竟然留泪了,想起来故去的父母,想起了亲朋和人间的种种苦难,感叹自己太懒惰无用了,一事无成人渐老。

在这个享乐时代,这种愿心,对于自幼念诵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70年代人,特别容易引起共鸣,感到亲切。但对比僧侣的愿望来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还是有点小。因为它是一种毫无索取的大报恩,是泯灭了好恶是非,建立在国家平等、民族平等、各类生命平等背景下的大悲悯。毫无疑问,地狱道的众生,都是恶贯满盈的人,但僧侣依然念念不忘去帮助他们。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