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以人为本”的佛陀五大精神

胡春业

佛陀“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五大精神,即超越精神、慈悲精神、和合精神、平等精神和中道精神。因为这五大精神都能通向和平、和谐,高扬佛陀“以人为本”“慈悲平等中道圆融”的精神旗帜,贯彻佛陀的义理精髓。“以人为本”的佛陀精神完全可以作为地球村建立新的世界和谐伦理、全球伦理的基石。因为事实上,佛陀精神亘古常新,超越时空,照耀古今,不仅从其产生时就具有普世化的特徵,而且在多元化、多极化、国际化的今天,依然能与时俱进,利乐人天,衽席群生,导建新的人类世界和谐秩序。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类,如均能沐浴佛陀精神之光而共建和谐,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则大同世界必能建立。

一、弘扬佛陀“以人为本”的超越精神

我们先要知道佛陀是人,不是抽象的神。他生长在人间,成佛在人间,弘法在人间。他为了彻底解除人类的身心痛苦,寻求真理,出离五欲,舍弃王位及荣华富贵,毅然出家修行,身心净化,超尘脱俗。三年参访,六年苦行,历经艰辛,终於在菩提树下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无上觉。他弘法四十九年,给人间留下了三藏十二部经典,辉煌世界。他出世,是出离心,净化自己上求佛道;他人世,是菩提心,济世利人下化众生。佛陀一生自利利他,从出世到人世的超越精神,具体就是觉悟人生,净化人生,奉献人生,完善人生。即世间而超世间,超世间而即世间是大乘菩萨道的超越精神。

佛陀是由人生的觉悟学修,净化身心转化提高,开发出内在的心灵智慧能量,化成光明遍照的灵觉光体。这是人类三谛圆融的真理性德体现,这是佛陀超越自我,打破自我,空明净体自他不二的性德之光,不可思议,性空明净。量周法界具有无穷的创造能源,它形成为人类精神之光,超越一切,没有什么外在的力量可以摧毁的。它是打破自我,济世利人的无上菩提真理之光。

正因为佛陀开发出了人性平等的觉性光明,所以成佛之後,发出众生平等人性尊严的狮子吼。人虽然有最纯洁的光明觉性,但是还具有不觉的无明黑暗性。以是导致科学发展的今天,物欲横流,人心不安,世界不宁。由是倡导弘扬佛陀的光明遍照精神,三学、四摄、六度、五戒、十善、慈悲、平等,在自觉的同时,更以觉他为己任,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四无量心济度众生,共同迈向觉行圆满的境地,事事无碍,即是证人法界缘起。人犹如一块含金的矿石。正由於人如一块矿石,所以我们要弘扬佛陀的光明精神力量,化解人间世界阴暗面的污染。共建和谐世界,只有以每个人自身的净化为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和谐身心,才会避免因烦恼罪业无明积累所惑最终引发战争,才能创造利於人类生存生活发展的和谐世界,净化的和平世界。进而自觉觉他,达到对生命的终极完善与超越。

二、弘扬佛陀“以人为本”的慈悲精神

佛教是热爱和平的宗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济世利人的救度思想堪称佛教维护世界和平的理论基石和内在因素。佛陀以舍身饲虎的事例,显示佛陀具有舍己度生的慈悲精神。佛陀在证悟人生真理後,也是由於慈悲情怀,才决意向世人转***。“一切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这种济世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和崇高博爱境界,值得现代人效法和弘扬。同在一片蓝天下,人类要互敬互爱。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怜悯众生并拔除痛苦。以人之乐为己之乐,以人之苦为己之苦。佛教“勤修戒定慧,息减贪瞠痴”的教义,就是以慈悲心转化瞠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以众生一体,万物同根的博大胸怀,对人类的生活生存方式做出正确的抉择,消除自私自我,化干戈为玉帛,“团结、互助、友爱”才能共建共享和谐世界。

三、弘扬佛陀“以人为本”的平等精神

法界平等,法界性净,法界一性,是谓“一真法界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象”,是佛陀平等精神的最高真诠。佛陀教导我们,所有众生皆有佛性,原本圣洁,一律平等。这法性平等不仅是指不同个人、不同群体、不同人种,而且超越人类,普及宇宙一切生命。人类自相残杀,弱肉强食,种族歧视,等级贵贱都是违背了佛陀倡导的平等精神,所以导致了人类的道德沦丧、文明危机。世界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系统内的每一个单元细胞都是平等的。各种关系在时间上因果相续,在空间上彼此互依。个体无法在孤立中生存,无法在不协调中发展,每一个单元只是重重无尽世界网裹的一个点。世界的关系法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荣具荣,一损具损。只有共荣才能和谐共生,共生才能和谐共荣。共建和谐世界,才能真正共生共荣。地球成了地球村的今天,世界如果没有共同的平等合作,就无法进行综合的治理,共建世界和谐就会是一句口号。和谐世界的建设不是一人一国一民族可以承担,需要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世界各国首领更应有世界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责任感。因此,各国互相之间的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平等互信、平等协商、平等互利、平等友好、平等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惟有如此世界才能达到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四、弘扬佛陀“以人为本”的和合精神

佛教的认识论认为,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减。众缘和合才能异法出生,世界的和谐是种种善因缘的和合。只要人类建立和合的思想理念,多积善因,广结善缘,尊重感恩,必能有益於和谐世界的建立。和合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合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佛教智者曾精辟概括出人类世界及法界的兴衰的基本规律是“斗争则自他皆损,和合则自他增益”,所以倡导“善修和敬,相互尊重”。佛教的“六和敬”思想就是强调身心净化,主张“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佛教“新六合”提倡“人心和善、人际和顺、家庭和睦、人间和美、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和谐思想准则,皆是为了达到和合的佳境。这些思想完全可以指导世人改善社会关系达到世界和谐。“一切悉和合”,“尽多种物求和合行”的佛陀和合精神就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是处理一切人和一切事物关系达到和谐的法宝。佛教以社会和合为职责,鼓励人们去积极从事和合的事业。菩萨的“四摄”就是实践人间和合的高尚道德品德,很值得推广颂扬。

五、弘扬佛陀“以人为本”的中道精神

性海圆明,法界缘起的不二统一,是佛教中道圆融思想之极至,是宇宙人生终极真理的内涵。师尊成道後,首开菩提般若正觉的无上根本***,目的是令一切众生能於自己心内得见如来广大智慧而证菩提,同人如来法界缘起中道圆融无碍华严理性之境。一心法界绿起,是如来离於二边说於中道。一体不二是名中道。二边者,一边是缘起性空,菩萨观察事相(从相以见缘起)是俗谛(假观),是为了深人世俗人间使众生摆脱苦恼,故此观属悲,悲能拔苦;另一边是性空缘起,菩萨观察理性(从性乃见性起)是真谛(空观),观察法性之理可以得智慧,故此观属智。由缘起与性空不二,事与理不二,性与相不二,俗谛真谛不二,假观与空观不二,悲与智不二等等,一体不二相即无碍炳然双融,方是名中道圆融、三谛圆融、理事圆融。华严“圆融法界无尽缘起”唯心所现,法界万事万物的缘起关系由於中道圆融故,以同一真如马体故,一即一切,一切既一,互相摄人无碍,缘起无尽,交织成事事圆融,重重交参的法界大缘起网。所以诸缘互相依持,相即相人,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四法界、十玄门、六相(总、别、同、异、成、坏)等皆是阐述这法界缘起真谛。说明诸法的性、相、力、用,原为互摄之具。无六相则无法显圆通,无十玄则无法彰无碍。彰显体用与中道圆融无碍的目的,是使悲者明其事,超脱轮回流转,度脱无边众生;使智者明其理,揭发真智,光耀本性,融摄宇宙,鉴照乾坤。法界同体之旨在自他互助,心相相通,悟人一真法界心印,同登华藏玄门,共人昆卢性海。此可谓弘扬佛陀精神,共建和谐世界之宇宙终极意义之所在。

人类若能如实地领解华严无碍圆融的宇宙“中道”思想,则既能以事事融通、法法无碍、诸法互摄、重重无尽“法界缘起性海圆明”的华严观破除种种妄想情执,泯除一切烦恼习气,净化和谐心身;破除我执与法执,消除自私贪欲,从根本上铲除非和谐的根源;同时积极促进他人即全人类的完善,将个人生命的完善建立在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之中,以诸法线起而发离相度生之大愿,以无住布施而起兼济天下之大行。地球村的人类自他互助、心心相印、息息相连,则“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世界和谐愿景定能实现。

总之,弘扬佛陀精神,如实体解宇宙人生大道的正知正见,是共建和谐世界的先决条件;营造内心世界的祥和与宁静,保持和谐心态是共建和谐世界的根本关键;确保自身的如法自律,深信因果是共建和谐世界的技巧方法;泯除我见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树立生佛平等,是共建和谐世界的道德理念;慈悲喜舍,分享普济众生的乐趣是共建和谐世界的奉献精神;法界缘起,人天和中,物我同源,趋向人生解脱的中道涅盘境界是共建和谐世界的圆融思想。佛陀倡导的“和”之人文精神与伦理道德学说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其对缓解现代文明危机,提升人类心灵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乃至维护世界和平及生态平衡,增进人类福祉,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佛陀的菩提智慧精神,正是救治社会人心的良药。佛陀实践意义上的涅盘之境和现实意义上的极乐浮土,正是真正意义的和谐。因为精神世界的转染成净,转凡成圣,将成为建立持久和谐的根本。佛陀这种精神理念,会被整个世界接受。

佛陀高深的“以人为本”般若智慧和宽大的慈悲平等中道圆融精神,能使整个人类生命系统在身心和谐之中安详寂静,又具有一种合理的生命动力。(这正是当前人类面临严重精神危机所缺乏的生命元素)。佛陀精神是宇宙人生的普遍真理,是普遍於一切生命的真理实相,不仅就地球人类来说具有“世界性”,就宇宙一切众生来说,更具有“宇宙性”、“法界性”。∵“以人为本”的佛陀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柱资粮,佛陀精神是时代的最强音。弘扬“以人为本”的佛陀精神,集聚“以人为本”的民族精神,以为现实和谐美满之世界大放光芒。

摘自《宗风》乙丑·春之卷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