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育

金明法师

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一位文学家;佛印禅师,是与苏东坡同一个时代文学、佛学都精通而名闻全国的一位高僧;这两个人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的交谊深厚,不但常在一起谈禅论道,而且也时常在一起开玩笑,这些含着人生哲理的开玩笑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佛门的千古佳话;我想就讲一些他们开玩笑的故事,从而就这些故事中,连带谈到佛教的道理——佛学。所以,今天的讲题,就定为《苏东坡与佛印》。

关于讲话的题目,是有重要意义的,佛教讲经,解释经题,是发挥全经要旨的先着,讲者与听者都很重视。传说中国唐朝的时候,有一位高僧智者大师,他讲《妙法莲华经》时,首先就详细解释经题《妙法莲华经》五个字,单单讲一个“妙”字的意义,就一连讲了九十天,真是妙义重重,发挥得淋漓尽致了!不过,我现在先解释讲题,却又是另有用意的;什么用意呢?让我先来说一则笑话:几十年前,在中国的某中学里,有一位老师上语文课时,出了一个题目给学生作文,题目是:《汉武帝拿破仑论》。汉武帝是中国纪元前一位有名的皇帝,拿破仑是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法国的一位名将,读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人,谁也知道这两位都是鼎鼎大名的历史人物;但是有一位学生,不知道他是没有读过世界的历史,还是虽读过但记不起拿破仑这一位名将来,他竟把“拿破仑”这一个人名的三个字误解了,以为“拿”字是一个动词,“破仑”才是一个人的名字;于是他拿起笔来,大作这篇论文,开头便写道:“夫破仑者,岂易拿也?”惟吾武帝能拿之。”老师看到了,笑得肚子都痛了。我怕这个故事重演,所以先把题目解释一下。“苏东坡”就是苏轼,各位在古典文学中读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他的文章,对这一位大文学家,一定是知道的,可是“佛印”两个字,大家可能感到陌生,我怕有人误会做“佛祖的印章”,那就会闹出跟刚才说的“汉武帝拿破仑论”一样的大笑话了。

其实,“佛印”这个人的名字,各位也并不是从来没有读到过,不过只是在文章中一提,恐怕大家印象不深,也就记不清楚吧了。在魏学?先生的《核舟记》那篇文章里面,会描写一只核刻的船,刻着苏东坡赤壁的故事,有“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在这几句记载中,不是有“佛印”的名字了吗?

好了,现在“闲话且休,言归正传”吧。

苏东坡是中国宋朝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着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本来叫苏轼,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文学家,也都被列在《唐宋古文八大家》里面,在文学史上,合称《三苏》,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个文学家庭。苏东坡不但在诗、词、歌、赋各方面,显出了他卓越的天才,同时也是绘画和书法的能手。他从二十一岁考到进士以后,就出来做官,可惜一再被卷入新旧党争的激烈漩涡里,官途并不很得意;不过他在出任地方官时,总算替当地的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的学问广博,除了文学以外,道书与佛法,也都有研究;不过他对佛法,特别有兴趣。他在四十四岁那一年,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被抓去坐监牢,并且差一点被杀,幸亏当时宋朝神宗皇帝爱惜他的才能,才没有被害;到了他四十五岁正月时,被贬去黄州做团练副史,他在黄州的东坡上,盖一间房子住,也就把自己取号为东坡居士;从此,苏东坡的名字,就响亮起来了。为什么他要取号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居士,白居易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白居易曾写一首《步东坡》的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走,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rdquo

苏东坡居士因为与佛有缘,对佛学很感兴趣,所以在黄州时,常游览佛寺,拜访高僧,请教佛理;他跟佛印禅师做好朋友,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其实,他跟很多位高僧,都有来往,例如:他曾拜访过当时庐山东林寺的住持常总法师,跟他谈论佛法,谈到深夜;第二天苏东坡做一首偈子说:“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示人?”他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跟一位诗僧参寥禅师做朋友,他在《记游定惠院》那篇游记里面,也提到这件事;这位参寥禅师做了很多诗,后来有人把它收集起来,编成《参寥子集》计有十二卷之多。

苏东坡四十七岁时,两次坐船游于黄州附近的赤壁,也就先后写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两篇文章,这两篇有名的文章,都被编在中学的课本里面,各位可能都读过了。我对这两篇文章有点意见,顺便提出来跟各位谈谈:

第一、《前赤壁赋》的“前”字,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因为苏东坡第一次游赤壁时,未必就已经打算要再游赤壁而再写第二篇的游记,所以有些文集里面,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叫《赤壁赋》的。

第二、黄州在中国湖北省,据说湖北省叫做赤壁的有四个地方;其中只有在嘉鱼县东北的一个,才是三国时代吴国周瑜和蜀国刘备联合打败曹操的地方。苏东坡游的地方,本来是叫“赤鼻矶”;“赤鼻”和“赤壁”的读音相近,苏东坡因之就误认为赤壁之战的赤壁,所以他在文章里面,对三国时代的周瑜和曹操,发了一些感慨。但是我以为这个误认,可能不是自东坡开始的;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苏东坡在《赤壁怀古》的词里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翻译起来就是说:“古老的保垒西边,人家说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从苏东坡的“人家说”这句话,可见这种传说是在苏东坡之前就有了。

第三、《前赤壁赋》中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和《后赤壁赋》中的“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客,到底是指谁人呢?明朝雕刻家王叔远先生刻苏东坡坐船游赤壁的故事,刻船上坐着三人:除了苏东坡以外,还有两个,是佛印和黄鲁直。——黄鲁直就是黄庭坚,是苏东坡的朋友,他是一个孝子。我想:王叔远大概是想到跟苏东坡最要好的,当然是佛印和黄鲁直。但是他猜错了!根据后来的人的考证,“二客”中之一是杨世昌道士,这位姓杨的道士,是从四川云游到庐山,而由庐山到黄州来找苏东坡的,苏东坡两次游赤壁,他都跟着去;至于另一位客人,就不知道是谁。我想:佛印禅师虽然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但是同游赤壁的可能性,并不会很大。

那么,佛印禅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

佛印禅师是中国宋朝一位很了不起的高僧,他小时候是一个神童,三岁就能背诵唐诗,到五岁入学读书,老师叫他背唐诗,那本《唐诗三百首》,他能够背出二百多首来。于是,老师教他读五经——诗、书、易、礼、春秋。因为他聪明过人,不久五经都通晓了。接着,他研究中国诸子百家的学说。有一天,他到一间叫竹林寺的庙里,读到《楞严经》,这个神童,越读越有兴趣,他发觉这才是真理。到十六岁时就出家专门研究佛学了。佛印禅师因为德学兼优,名闻全国,神宗皇帝颁赐一个“高丽磨纳金钵”给他,以表扬他的道德;当时很多佛寺都请他去住持。当佛印禅师住持庐山的归宗寺时,苏东坡到黄州,黄州是在湖北省的长江北岸,与长江南岸江西省的庐山,正是隔江相望;因此,苏东坡就时常坐船过江,找佛印禅师谈禅论道,他们两人越谈越投机,由于会晤的次数多了,交谊也日渐进增,有时候他们在谈话中也开开玩笑,从开玩笑中揭示佛教的禅理。

有一天,苏东坡穿着整齐的官服,过江来拜访佛印禅师。他到归宗寺时,恰巧碰到佛印禅师正要上殿讲经,听众挤满了整个大讲堂;佛印禅师跟苏东坡是开惯玩笑的,这时,他环视讲堂,对苏东坡说:“苏居士!你来得真不巧,这里没有你的坐位了。”苏东坡听了!知道这句话中是含着禅机的,也就笑着幽默地答道:“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暂时借你的四大(指身体)来做坐位呢?&rdquo

苏东坡的个性,本来就有点“狂恣”的,其实,他每次的坐监、贬谪,都是因为他的诗而惹祸的;诗,为什么会惹祸呢?就是“狂恣”的性格在作怪。但是他碰到佛印禅师,可就不同了,因为佛印禅师是有涵养的,而且他俩又是常常开玩笑的,佛印禅师毫不介意地对他说:

“也好,但是我有个问题问你,你如果回答得出,我就把身体给你当坐位;假如你回答不出,那你身上挂的那条玉带,就要解下留在这里做纪念。&rdquo

“这个打赌很有意思,好!你尽管问吧!”苏东坡满怀高兴,他对这场打赌,好像是稳操胜券,蛮有把握似的。

佛印禅师不慌不忙地问道:“刚和居士说要借我四大来做坐位,居士是懂得佛法的,佛经上不是说:‘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请问居士到底要向那儿去坐呢?&rdquo

才华横溢的苏东坡,给佛印禅师这么一问,竟然哑口无言,只好认输,解下身上的玉带,双手捧送给佛印禅师。

各位!“四大皆空”这句话,是佛经上说的,但是这句话现在不但人人都听过,而且成为一般人的口头禅,不管是懂得佛法或不懂佛法,信佛与不信佛的人,听过这句话、甚至会说这句话的,实在是很多很多,可是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的,却并不多;须知,凡事不了解的应该要设法求得解,这才是我们求学的应有态度;但是有一些人,却要自作聪明,强不知以为知,你问他“什么是佛教的四大?”他说:“酒、色、财、气,就是佛教的四大。”大概他把四大解释做人生的四种大害,这样解释,去骗不懂佛法的人,可能骗得过,但是给懂得佛法的人听到,真会笑破肚皮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四大”?为什么说“四大皆空”呢?四大是地、水、火、风四种原素:地性坚硬,水性流湿,火性温燥,风性轻动;世界上一切物体的构成,都不能够缺少这四大原素。四大的大字,是普遍的意思;这四种原素普遍于一切物体,所以叫大。我们人的身体,根据科学上说,是以七十六种原素组成的;但是佛学上把它归纳为四大原因;四大不调和,人的身体就有病痛发生了。一旦四大分离,人的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说“四大皆空”,但这只是浅而易见的初步空理;如果我们再深一层去研究、观察。四大原素各自的本身,要找出它的实在性,也是不可得的;实在性不可得,也就是空;从这一空理上说,我们身体既然是由四大原素组成的,当下就是空,并不必等待四大分开,才说是空。许多不明白佛法的人,常常喜欢说“出家人四大皆空”;其实,从这空的哲理分析,凡是有生命体的人,都是由四大原素组成的,都是空的,出家人和非出家人的,并没有分别。

那么“五蕴”是什么?为什么又说“五蕴无我”呢?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五组;色蕴是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精神;在精神四组之中,又分为识蕴是精神的主体,受、想和行是精神的附属。

普通一般人,总是把自己称为我,如说自我,把我看成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可是用佛法来分析,每个人的生命体,是由物质与精神计五组组成的,换句话说,人的生命,根本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组的和合体,离开五蕴,就没有我的存在了,所以说“五蕴无我”。

苏东坡在黄州时,有一天,诗兴来了,做了一首赞佛的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是一首意境很高的诗,不是对佛法有相当的造诣,绝对写不出这样的好诗。苏东坡写好了这首诗,自己反覆吟哦,觉得非常满意!这时,他想起了好朋友佛印禅师来,他想禅师如果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大的赞赏一番,甚至会拍案叫绝。于是,他立刻把那首诗抄在诗笺上,用信封封好,叫佣人送去长江南岸的归宗寺,给佛印禅师看。

黄州在长江北岸,要到对岸的归宗寺,必须渡江。现在,我们趁苏东坡的佣人搭船过江的时候,来研究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稽首”,是顶礼膜拜的意思;“天中天”,是说,天是人所尊敬的,而佛陀更为天所尊敬,所以佛陀被称为“天中之天”。?

“毫光照大千”,是说佛陀的慈悲道德的光芒,遍照于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太阳系里面,有很多星球,组成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合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成一个大千世界。

“八风吹不动”,这是一句精警动人的诗句,也是全诗的中心,最为要紧。“八风”,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大智度论》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违,能鼓动物情。”这八种是人生成败得失的总和。称颂赞美,名誉利禄,跟各种快乐的享受,是谁都会陶醉的;普通一般人,每逢这些好境乐事,都会感到瓢瓢然!而遇讥嘲诋毁,则怒形于色;逢逆缘苦境,则忧戚于心,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有一个人,居然“八风”都吹不动他,这人是谁?就是佛陀。

“端坐紫金莲”,这是说佛陀诸惑已尽,众德圆备,故能不被外境所摇动,庄严而安稳地坐在莲花台上。

这首诗是在赞佛,同时却又暗含著作者有其超然的境界:他能跟佛陀一样,已达到了心能转物而不为物转的地步。——苏东坡的确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这时,佣人上岸了,他赶上庐山归宗寺去。

佛印禅师读到苏东坡的诗时,并不如苏东坡所预料的赞赏一番,或拍案叫绝,反而感到这很需要给他一个当头棒喝;于是,他在那首诗的下端,批上“放屁”两个大字,交给佣人带回黄州。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