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量寿经》偈颂赏析与各文本之比较
张新杰
一、引∵言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所依经典之一,据记载东汉至北宋共十二次翻译,现存五种译本,分别是:1、《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东汉支娄迦谶译(以下简称“汉译”);2、《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吴支谦译(“吴译”);3、《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康本”);4、《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唐菩提流志译(“唐译”);5、《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北宋法贤译(“宋译”)。由于许多人认为众译本“文涩意晦”,难以理解,故此经屡遭“校辑”、“节略”、“会集”。民国时期的夏莲居,与印光大师基本处于同时代,继宋王龙舒、清彭际清、魏源后,又一次会集《佛说无量寿经》各种译本,名曰《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会集本”)。由于此本在净土学界流传很广,因此也把它纳入这次的比较中。
二、赏∵析
对《佛说无量寿经》的几种译本,印光大师说“无量寿如来会(唐译),文理俱好。”(《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二》)蕅益大师作《法海观澜》,净土要典中选用的也是唐译。窃以为,众译本中,康本为佳。康本之译者在佛学界一直存在异议,***释德安法师在南华大学宗教研究所(1994学年)的硕士论文中力主此经为竺法护所译。如果康本确属竺法护译,至今也有一千七、八百年。可能由于原梵本有遗缺,也可能流通传抄过程中有漏失,康本有些不尽完美之处。但瑕不掩瑜,一直为教界尤其是多数净土宗诸祖大德所采用。这次所选偈颂,描述了阿弥陀佛(经中译作无量寿佛)因地作大国王时,听受世自在王佛讲经说法,心得开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后拜见世自在王佛,说偈赞佛,同时表明自己成佛之愿。希望通过对这段偈颂的分享,大家能够了解一些佛经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严密的论述逻辑,也同大家一起欣赏一下美妙的魏晋骈文。
整个偈颂,四句一偈,共二十偈、八十句,凡三百二十言。
1、赞佛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
如来颜容,超世无伦,正觉大音,响流十方。
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涯底。
无明欲怒,世尊永无,人雄师子,神德无量。
功勋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动大千。
以上七偈,赞佛成就,多用譬喻。既表征其意,又具文学之美。语意连贯,气势宏大,令人读之,对佛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凡欲见佛者,总是先遥见佛光,近观佛颜。故法藏比丘先用第一偈,赞佛“光明”、“颜容”无等,第二、三偈分赞。用世间最明亮清净的日月与摩尼珠之光与佛光相较,结果用譬喻来形容皆“隐蔽如聚墨”,以显佛光明耀。我等凡夫,未尝见佛,亦无缘得见摩尼宝珠,且智慧浅薄,许多事情只能通过譬喻来了解。而以日光之明尚黑如聚墨者,佛光之胜略可想象。“如来颜容”,端正微妙,世间所有人天皆不能及,故“超世无伦”。二偈半、四十言叹佛“身业”竟。
接下来“正觉大音,响流十方”,赞叹佛的“口业”成就。“正”者不邪见,“大”者无伦匹,故佛之法音能如瀑布般“响”流十方。虽只用八个字,佛破邪显正之势、化导群生之广,尽显无余。同时此半偈兼有“法布施”之义,引出下面“六度”偈。
“戒闻精进,三昧智慧。”此“六度”偈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佛在因地之六度万行,具足诸波罗蜜,故而能成就前述之光明、颜容等各种“身业”的“威德无侣,殊胜希有”,亦能成就后述之“意业”殊胜。“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涯底”,即指此。用譬喻形容佛法如海,深广无量,唯有佛能知其涯,尽其底,得其宝。得何宝?偈曰:“无明欲怒,世尊永无”,为永无“贪瞋痴”三毒,得自性清净摩尼宝也。“人雄师子”喻佛复具十力、四无畏等不共法,因而“神德无量”。以上二偈是叹佛“意业”。
最后一偈是结语,总叹佛之身、口、意三业。“功勋广大,智慧深妙”是指佛福慧双足,同时由于佛“正觉大音,响流十方”,开化恒沙无量众生,故“功勋广大”,又以此暗指“口业”功德。“智慧深妙”自然指“意业”所成,“光明威相”者“身业”殊胜,世尊常以无等“三业”度化众生,故能“震动大千”。
由上叹佛竟。短短一百一十二言,义理全备。世自在王佛(或曰一切佛)历永劫广为六度之行,灭“贪瞋痴”三毒而成就“身口意”清净之业,以十力、四无畏之能成就教化众生之德,超出一切世间之相,人天师导无上之尊,跃然纸上。而且分叹总赞,结构严谨。由果导因,由行克果,文理相顺,衔接自然。毫无斧凿之痕,恍若天成。大师的文字能力令人叹服。
2、发愿
佛具此德,我等只阅偈颂,已思慕极。法藏比丘亲值佛前,如何不生见贤思齐之心?故直抒胸臆云:“愿我作佛,齐圣法王。”是为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弘誓大愿。
“过度生死,靡不解脱。”超分段生死是为“过”,离变异生死方为“度”。一切邪见、缠、缚、结皆能“解脱”,喻“烦恼无边誓愿断”。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既有大愿,亦当如佛因地一般修六度万行。喻“法门无量誓愿学”,亦与前偈“六度”呼应。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克成佛果不为自己,只为广度一切有情,明“众生无边誓愿度”。
前三偈详述大愿,但有愿无行愿必落空,所以接下来就说修行法。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
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上求佛道”之法,以上两偈导行。《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什么叫“法供养”?不离菩提心、如说修行、求道不止、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不舍众生等皆为法供养。这二偈中,用排比句极言法供养的重要性。这样说,不是否定前者。前者之供养以培福,后者之求道为养慧,二者不可或缺,所以也是福慧***之意。然世人愚痴少智,大多注重立塔修庙,拜佛造像求人天之报。如梁武帝所为,达摩祖师判言:“无功德”。以其行,皆世间福德果报,非出世正因。《金刚经》中,佛说:“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同是赞叹法供养的殊胜,《维摩诘所说经·法供养品第十三》中对法供养解说更加详细,最后释迦牟尼佛说:“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释迦牟尼佛在上面三部经典里反复说明法供养的重要性,所以相较之下,以修慧为更重要。这也是前段“智慧为上”的真义。故知虽经典不同,而佛佛相同,道道相似,法同一味。
还有,无论是修福还是修慧,皆要以发菩提心为基础,才能成就。大心不发,一切供养修行都不能得至佛道。譬如煮沙不能成饭,磨石不能成镜,既无出世正因,何有道果可得?是故前面四偈,发愿在前,导行在后,顺序井然。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
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
既明“上求佛道”之法要权实,当思“下化众生”之善巧方便。此二偈则表明法藏比丘以无量光遍照诸国度化众生的想法。也许这受到前见佛光明殊胜、无深不照的启发。
上求佛道之“坚正不却”,下化众生之“精进、难量”,都是庄严自身正报,下三偈表明法藏比丘所希望成就佛国的依报庄严及其真实不虚。(除前两次“六度”中有“精进”外,这里第一次单独提出“精进”,有关分析容后有叙)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
幸佛明信,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
欲度众生,必要有好去处以吸引之。既称“国土第一”,殊胜在何处呢?在于“其众奇妙”(众生胜),“道场超绝”(境界胜),这是总说。为何能如此?接下来分别解释。因为“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法藏比丘所成就的佛国像涅盘境界一样,非其它佛国所能比拟,为境界胜。如此胜境,谁能得生?以大慈悲心故,“我当愍哀,度脱一切”。来了如何?“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由于得生是如涅盘境界的国度,故得无量寿,受乐如漏尽比丘,为众生胜。所言真假?“幸佛明信,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由此我们想到《佛说阿弥陀经》里,六方无量诸佛皆出广长舌相,力证释迦牟尼佛所言非虚,应该是法藏比丘因地启请诸佛为信之愿克诚所致。因果事理,两部经典遥相呼应。这一偈还隐含往生西方净土的三资粮:信(诸佛明信故众生当生信)、愿(我发大愿成就此佛国故众生当发愿往生)、行(我“力精所欲”而行故众生当如说修行),与后面的十八、十九、二十愿相对应。另外,这里第二次单独出现“精进”。
至此共十一偈,述法藏比丘发心竟。
3、结愿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最后二偈,是说精进。这是本偈中第三次单独提到精进,而且用了两偈,占了全部篇幅的十分之一。算上前面“六度”中提到的两次,总共五次。是否法藏比丘过于罗嗦了?我们看:《杂阿含经》卷二七之727经:“……佛即从坐起,告阿难:人能爱乐修行精进,无事不得;得至佛道,终不虚也。”《大智度论》卷十五:“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般若波罗蜜要因禅定门,禅定门必须大精进力”……“如精进者,无处不有;既总众法而别自有门。”故知,法藏比丘发四弘誓愿后,三次提到精进是有原因的。精进贯穿于菩萨修行的全过程,舍此一度则无法从由福德门转入实智慧门,六度万行因而就不能具足圆满。《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黎耶波罗蜜”。行精进者,先当心不放逸,以心制身,身心具行,才算能行精进。所以上偈中法藏比丘请十方诸佛来“监督”自己,心身皆行精进,福慧并举。然而这样还不够。因为菩萨于法,已得实相,故知一切作法,皆是虚妄,虽然知道精进虚妄而常成就不退,才是真实精进。故法藏比丘最后言“忍终不悔”者,既含精进不止意,又摄愿得无生法“忍”而具足圆满六波罗蜜之意。如释迦牟尼佛,于无量劫中行施戒忍定慧,供养无量诸佛,殷勤精进而不得六度波罗蜜。后见燃灯佛,以五花散佛、布发泥中,得无生法忍,才六波罗蜜满。这才是以“忍”来结尾的真实意。
由上析知,这个偈颂,不单单是法藏比丘的赞佛发愿偈,还是一个极其严密精炼的菩提道修行指南。正报庄严以发菩提心为基础,具足六波罗蜜,福慧***,解行并进,理事具全。依报庄严则以大慈悲心来成就,以各种善巧,无量方便,愍哀一切,皆令度脱。如此悲智双运,自利利他,方能最终得成佛果。简单之中,蕴含的意义深妙。而且整个偈颂思路明晰,说理透彻,前后呼应,重点突出。佛与菩萨辩才无碍,凡所演说,随顺智慧,无违无失,即使在这样不算长的偈子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服。除此之外,大师的翻译也可圈可点。译文文通字顺,言简义丰。通篇无一废字,且含义准确,譬喻精当。如法藏比丘发愿部分,有三次“得佛”语,有人以为重复,其实不然,皆因所指不同故,用字各异。前“愿我作佛,齐圣法王”,是为表达上求佛道的愿望,所以用“愿”字;后“吾誓得佛,普行此愿”则为下化众生故,用“誓”字以显悲心之切;“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则是想象自己成佛后之佛国景象,“令”字,是假令、假设义,以当时法藏比丘未得佛果,佛国非实有,故用“令”。而且,偈中所用名相,皆是三藏十二部中所有,所含教理,咸为诸佛众菩萨所用,尽现西天经典之奥义,全彰中土译师之工巧。读来绝无生僻难懂之感,何出“艰涩沉晦”(梅光羲语)之议?
三、与其它译本及会集本的分析比较
中国有句俗话,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现存五译中,吴译无此偈颂,故不取。我们取汉译、唐译、宋译及会集本来比较一下,或可明白一二。
1、∵汉译分析
先看汉译。(为方便比较,四句作一偈进行编号)
无量之光曜,威神无有极,
如是之焰明,无能与等者。⑴
若以日摩尼,火月水之形,
其景不可及,其色亦难比。⑵
颜色难称量,一切世之最,
如是大音声,遍诸无数刹。⑶
或以三昧定,精进及智慧,
威德无有辈,殊胜亦希有。⑷
深微谛善念,从是得佛法,
持觉若如海,其限无有底。⑸
瞋恚及愚痴,世尊之所无,
嗟叹佛世雄,终始无厌足。⑹
佛如好花树,莫不爱乐者,
处处人民见,一切皆欢喜。⑺
令我作佛时,愿使如法王,
过度于生死,无不解脱者。⑻
檀施调伏意,戒忍及精进,
如是三昧定,智慧为上最。⑼
吾誓得佛者,普逮得此事,
一切诸恐惧,我为获大安。⑽
假令有百千,亿万那术佛,
如是佛之数,使如恒水沙。⑾
计以沙等佛,一切皆供养,
不如求正道,坚勇而不怯。⑿
譬如恒水中,流沙之世界,
复倍不可计,无数之刹土。⒀
光焰一切照,遍此诸数国,
如是精进力,威神难可量。⒁
令我为世雄,国土最第一,
其众殊妙好,道场逾诸刹。⒂
国如泥洹界,而无有等双,
我当常愍哀,度脱一切人。⒃
十方往生者,其心悦清净,
已来到我国,快乐喜安隐。⒄
幸佛见信明,是我第一证,
发愿在于彼,精进力所欲。⒅
十方诸世尊,皆有无碍慧,
常念此尊雄,知我心所行。⒆
令我身止住,于诸苦毒中,
我行精进力,忍之终不悔。⒇
汉译本与康本同为二十偈、八十句,但为五言故,共四百字,比康本多八十字。康本总共三百二十个字,换句话说,即使两偈所含义理相同,汉译比康本多用四分之一的字,故高下立判。况且汉译中,所用譬喻,令人费解,文理搭配,前后失当,如⑴、⑵偈赞佛之光曜无极,以“水”之形,掺杂其中,用“景”来描绘佛之光曜,似乎都有点言不及义。⑶偈说:“颜色难称量,一切世之最”,“颜色”指“颜貌容色”,如经中所说“颜貌端正”、“容色微妙”是也。“难称量”、“世之最”,虽同是赞词,只能为辅,无有主词,读者怎知“难称量”的是高还是大,是广还是长?“如是大音声”中,“如是”者,如此、这样的意思,前(或后)文中提及方可用之,然于整偈前顾后看,其所指者何,遍寻不见;所述法义残缺不全,如⑷偈“或以三昧定,精进及智慧”,菩萨“六度”少了一半。⑹偈“瞋恚及愚痴,世尊之所无”,原来只要除灭“二毒”即可成佛。若如是,只用二大阿僧只劫即可得办,何需“三大”耶?通篇看来,废字较多,⑹偈中“及”和“之”就有凑数之嫌。反观康本“无明欲怒,世尊永无”,虽少用两个字,不但“三毒”全包括其中,而且“永无”二字在表现世自在王佛断除烦恼之彻底上面比“所无”来得准确、有冲击力的多。又如⒄偈“已来到我国,快乐喜安隐”。来与到、乐与喜明显有点重复。总共二十偈,“之”字出现了七次,“之”作为语气助词,出现得过多了。如此等等,以上略述。读者若有兴趣,可自详察。
2、∵唐译分析
现在我们来看看唐译:
如来无量无边光,举世无光可能喻,
一切日月摩尼宝,佛之光威皆映蔽。⑴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
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⑵
戒定慧进及多闻,一切有情无与等,
心流觉慧如大海,善能了知甚深法。⑶
惑尽过亡应受供,如是圣德惟世尊,
佛有殊胜大威光,普照十方无量刹。⑷
我今称赞诸功德,冀希福慧等如来,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⑸
愿当安住三摩地,演说施戒诸法门,
忍辱精勤及定慧,庶当成佛济群生。⑹
为求无上大菩提,供养十方诸妙觉,
百千俱胝那由他,极彼恒沙之数量。⑺
又愿当获大神光,倍照恒沙亿佛刹,
及以无边胜进力,感得殊胜广净居。⑻
如是无等佛刹中,安处群生当利益,
十方最胜之大士,彼皆当往生喜心。⑼
唯佛圣智能证知,我今希求坚固力,
纵沈无间诸地狱,如是愿心终不退。⑽
一切世间无碍智,应当了知如是心。
此唐译,七言,十偈半,共二百九十四字,略少于康本。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