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宗的“二谛”论和“八不中道”论

  三论宗所依据的经是《大品般若经》,所依据的论是《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其学说的源流可以从这些经论中找出。三论宗把人的思维、语言文字称为“教”、“能表”、“名”、“假名”等,把据称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本体实在称为“理”、“所表”、“体”、“境”、“实”等。本宗认为,思维语言是以分别有无是非差别性为特点,并不能正确反映无任何差别性的客观实在。吉藏在《大乘玄义》中说:“能表是有无,所表非有无”,“文言终不得理”。三论宗的主要理论“二谛说”和“八不中道说”,正是在这种不可知论的方法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谛”是佛教的传统说法,“谛”指真实不虚之理.“二谛”即两种真理,具体指“真谛”(也称第一义谛,胜义谛等)和“俗谛”(也称世谛,世俗谛等)。“=谛”在印度佛教中有过讨论,在南北朝时也是热门话题,观点甚多。三论宗则别立名目予以论述,形成自己的理论。吉藏承袭法朗的说法.把“二谛”分为“于谛”和“教谛”。吉藏的《二谛义》谓:“诸法性空,世间颠倒谓有,于世人为实,名之为谛;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于圣人为实,名之为谛,此即二于谛,诸佛依此(按,二于谛)而说,名为教谛”。从本质上说,“=谛”属于言教,是假名,是一种方便施设,达不到绝对真理的认识。所以,人们对“=谛”也不能执著,这是不要人们把是非得失看得太重。同时,这种“二谛”之说又有调和矛盾的作用,它承认众生的各种认识.圣贤的各种说法,以及佛的言教也都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因为,诸佛所说的法(“教谛”)也是依据众生和贤圣的认识(“二于谛”)讲的。

  “八不中道”是三论宗依据《中论》中讲的八不法门而建立的。《中论·观因缘品》载:“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是印度佛教中观派对世界和人生所作的概要说明,指一切现象或事物都由因缘聚散而有生灭,实际上是无生无灭。如果认为有生或有灭,则是偏执于某个极端。吉藏在注解《中论》时对”八不”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正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源”.“八不即是中道”。根据他的详细解释,诸法实相是远离生灭、一异、断常、来去等范畴的。离开两边就是显示了“中”,“八不中道”即论证了“中道实相”。这是用双重否定的破执方法说明本体不可知,不可思议,目的是要求在践行方面做到心“无所得”,没有执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