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涅盘

佛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成菩提,证涅檠。菩提义为觉悟,涅盘义为寂灭。就是要觉悟绝对的真理而得到生死永尽的寂灭境界。修行既有三乘深浅的不同,因此所得的觉悟也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三种深浅之异。而所证涅盘也有深浅之别。三论宗多说涅盘而少谈菩提,对于涅盘有本有、始有的争执。主张本有的也有多家不同,第一家认为是常之因名为本有。第二家认为本来已有众德,只由妄惑所障而不能修习。第三家以为于无常生死之中即有常义为本有。第四家以为本有而非德,只此常理,名为本有。主张始有的以为由于修因而后得,名为始有。吉藏主张涅盘未曾有无,不可以论本有或始有。修行的过程,是要本乎佛性,依于中道正观引导万行,出生死而证涅盘。佛性与一乘即同以中道为体,涅盘也必以中道为体。此中道涅盘便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非因果可得,亦无处可至。正以诸法清净,未曾生死,亦未是涅盘。但众生由于空倒,便成生死。诸佛欲度空倒生死,开示涅盘。若空倒生死息,则一切皆空,涅盘亦空,非是生死断已而涅盘独存也。至于有余涅盘、无余涅盘也应如此分析。阿罗汉已断烦恼,未来生死已尽而仍余有身体及智识,名为有余涅盘;灭身灭智,累果竟尽,名为无余涅盘。这也是因为众生有烦恼有患累。息此烦恼,而仍有身智,故名有余。身智都尽名为无余。究其实,身智本非曾有,今何从无?只对惑情之有而说其无而已。就大乘的修行次第而言,十信伏见一处住地,十住伏欲爱住地,十行伏色爱住地,十回向伏有爱住地,初地初心断四住地尽,初地以上断十重无明,至金刚心断智障习气而成佛。初地以前受分段生死,初地以上受变易生死,究其实,生死即是涅盘,烦恼与无烦恼无有二相。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