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

列表

如何认识和学修三论宗

中观“如何认识和学修三论宗”。如何认识和学修三论宗中国佛学院∵∵理∵净一、如何认识三论宗三论宗也叫中观宗或中观学,起源于印度龙树的中观学,依龙树的《中论》为代表。但又不完全与现在所说的中观学相同。今天所流传的中观学基本上有三大体系:(一)、***中观学公元6世纪佛护作《中论注》,清辨作《般若灯论释》,佛护和清辨虽然都标榜弘扬龙树...

龙树辩破方法的商榷——从汉译(中论颂)之论六根与因果说起

中观“龙树辩破方法的商榷——从汉译(中论颂)之论六根与因果说起”。龙树辩破方法的商榷——从汉译(中论颂)之论六根与因果说起廖明活一以龙树为首的中观教学,一向以善破知名。例如作为中观学派本门教典的“中论颂”,其极大部分章节,便都是用在批判常识、外学与异宗底观念和教义上。此等批判若视作教化上荡相遣执之手段,其效果是无庸置疑,但若看为名理上客观之论证,却顿有末能使入信服...

龙树《中论·观因缘品》疏义(一)

中观“龙树《中论·观因缘品》疏义(一)”。龙树《中论·观因缘品》疏义(一)李润生【题要】《中论》的旨趣,在观一切法实相之中道义,即正观一切法的真实状态(“简言为诸法实相”)是“缘生无自性”的。以“无自性”故,名之为“空”.,此“空”亦是假名有,名之为“假”。正观一切法是“无自性空”,所以破“常见”,一切法亦“假名有”,所以破“断见”。如是一...

略论《中论》与《阿含经》的关系

中观“略论《中论》与《阿含经》的关系”。略论《中论》与《阿含经》的关系陈佾《中论》最终论证的对象是《般若经》的空义思想。尽管《中论》以《阿含经》的教义为对象,但其广义引申大乘空义,已不同于《阿含经》的原始空义。《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龙树菩萨中观学最重要的论典《中论》,印顺法师说它是“《阿含经》的通论”(北传汉译“四阿含”是目前学术界...

“中观”互发互尽

中观““中观”互发互尽”。“中观”互发互尽(作者∵理净)这是讲“中观”互相成就,互相于缘,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四种关系:即中观互发、中观互尽、缘观互发、缘观互尽。所言中观互发者,即是“中发观,观发中”,“中”谓中正之理,“观”是观心之智慧,“发”是发生或发现之义。中观互发即是说: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引发正确的知见(观点),...

中观之学

中观“中观之学”。中观之学作者:王路平一、中观学的由来及师承(一)中观学在印度的产生和发展古印度龙树菩萨以般若思想造《中观论》(简称《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广宣般若性空法门,此法门在古印度被称为中观学派,或名中观宗,是以弘扬龙树思想的《中观论》而得名的,又被称为空宗或般若空宗。在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到中期...

中观四种假

中观“中观四种假”。中观四种假今所谓“假”者,是约佛的言教而说的,因为诸佛说法是随机施教,不可定执为实,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千差万别,所以如来说法,也是随缘而说,没有定相,故名为“假”。如佛以四悉檀说一切法,悉檀是成就义,意谓以此四法能成就众生,早成佛道。正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所以约四悉檀说法也各不同,兴皇大师就是依四...

中观学派的运动观——以《中论·观去来品》为中心

中观“中观学派的运动观——以《中论·观去来品》为中心”。中观学派的运动观——以《中论·观去来品》为中心道坚法师《中论》的第二品《观去来品》,从去来相着手,客观辩证地分析了“运动”的普遍联系规律。提出运动只不过是名言(即概念)性、时间性、空间性、相对性等一系列复合因素的缘起与统一,是没有自性的,属因缘假名的范畴。本文通过对中观学派运动观的基本要素的辩析,阐...

《中论》百科

中观“《中论》百科”。《中论》百科印度佛教论书∵。又称《中观论》或《正观论》,与《百论》、《十二门论》合称三论宗据以立宗的“三论”。古印度龙树着,青目注释,后秦鸠摩罗什译,4卷。系印度中观派对部派小乘佛教及其他学派进行破斥而显示自宗的论战性着作。主要内容是阐发“八不缘起”和“实相涅盘”,以及诸法皆空义理的大乘中观学说。卷...

佛家的缘起终极观与龙树的中观

中观“佛家的缘起终极观与龙树的中观”。佛家的缘起终极观与龙树的中观张祥龙(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一、佛家与印度正宗的不同表达方式在古代印度,所谓“非正统”或“非正宗”者,是指不承认吠陀经典的权威的那些流派,其中最突出的有三派:顺世论(Ca^rva^kism∵或Loka^yata)∵∵、耆那教(Jainism)和佛教(Budd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