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探胜

巍峨秀丽的鸡足山.屹立在滇西的宾川、大理、邓川、永胜、鹤庆等县的交界处.它以耸人云表的天柱峰为中枢,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形如鸡足而得名。在方圆二百余里的莽莽大山中,又分为文笔、象鼻、满月等四十余座小山,有天柱、风头等十三峰,罗汉壁、舍身崖等三十四座石壁.有传经洞等四十五个崖窟,有乌龙潭、洗心涧、玉龙瀑等溪泉一百余个.奇花异草,争芳斗艳;仓藤古树,缨络万千;危崖嵌寺.群峰如屏。前人说:“鸡山奇秀甲天下,与峨嵋、九华、天台、雁宕为伯仲.”(吴门陆翼康熙《鸡足山志?序》)鸡山不特风景秀丽.而且是滇西的佛教胜地。据《五灯会元》、《大藏一览》、《曹溪一滴》、《滇释记》等佛教典籍载,传说释迦牟尼“十大弟于”之一的迦叶,持金缕僧衣、入鸡足山等待慈佛下生,后“入定”(死)于华首门。山上的岩、桥、石、亭、庵多有生动迷人的佛教传说。山上的佛教建筑.肇始于唐,继于宋元,盛于明清,直至民国仍有增修.在清康熙时,已有大寺八、小寺三十四、庵院六十有五、静室一百七十余所.寺僧五千余人。其中高僧辈出。名流寓贤亦有不少人先后在鸡足山听经读书,访友探胜,少则一二个月,多则一二十年。如着名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上鸡足山.第一次整整住了一月,天天出游,还未游遇全山;第二次住了近四个月,应丽江木土司之请.撰写《鸡足山志》,又花了不少时间。徐霞客的朋友南京迎福寺高憎静闻,曾刺血写成法华经、愿供鸡足山;后与徐霞客同来,至湘扛,遇盗堕水,仍擎经于顶,至南宁崇善寺病危,求葬鸡足。徐霞客负骨与经,跋涉五千余里,将静闻葬于鸡足山悉檀寺之侧。

从鸡足山东麓的宾川沙址人山.路旁溪水淙淙,丛荫泛碧,不一里,到“灵山一会”坊址。这里是人山门户,左书“云路初登”,右书“灵山一会”。过坊溪缘前行,过“九品石”,越“石梁桥”、经“大土阁”,见山谷丛林飞瀑涌泻,声如雷鸣,蔚为壮观。从大士阁后的林荫小道.向西北穿行,约二里,便达鸡足山现存的最好佛寺祝圣寺了。

祝圣寺建于鸡足山腹,原址为钵盂庵。明代着名的思想家李卓吾。于万历六年(1578年)、八年(1580年)两次上鸡足山,在钵盂庵听经论法.留有《钵盂庵听经喜雨》、《念佛答问》、《二十分识》等诗文,后人曾立“李卓吾先生谈掸楼”纪念。寺早倾圯.清末民初,名僧虚云和尚于旧址拓盖此寺.虚云于1900年避义和团运动,随清王室帝后队伍西行、后得赐号“佛慈洪法师”.于国内外募集了黄金万两,经十年施工,在他六十岁时,建成此寺。就其规模、宏丽来说.是鸡足山群庵之冠。

寺的正东面.筑有一堵长约十丈.高约三丈的红色大照壁,上书“宏开路觉”四个颜体大字”,南北两侧门的门头上,分别写着“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这十个字启发人们珍惜机会,畅游鸡足。寺周的围墙,将百来亩地面、房舍、溪涧、林园、花圃、菜地全围在其中,进围墙便是一块广场,中嵌半亩方塘,池心建亭,东西两侧有小桥。塘北有“云遗石”。池后是祝圣寺的大门楼,左右各塑亨哈二将。门楼后即是宽敞的大院心,水磨青砖铺地,西面是巍峨庄严的大雄宝殿,南北两侧是僧寮禅舍,楼台亭阁。大殿前,原立有重约三千多斤的古铜大鼎,现已不存。

祝圣寺的建筑原有“三厅”(会客厅、餐厅、讲经说法厅),“四楼”(钟楼、鼓楼、藏经楼、藏珍楼)。钟楼上悬五千多斤重的宏钟,下塑(南海昔陀山全景图》。鼓楼上置大皮鼓;楼下塑唐僧取经回东土图,将取到真经、胜利归来的唐僧等四人的欢快心情巧妙地表现出来。藏经楼在大殿后,红漆木橱,黄铜大锁,内藏各种“钦赐”或募化来的珍贵佛教经典,其中有光绪赐虚云的三藏大乘真经;万历十四、十七、二十九年钦赐的大藏经,有慧辉和尚携瓢荷杖经四年的募化的正藏三百三十函。藏经楼后侧有藏珍楼、砖墙铁窗.严实牢固。内藏光绪赐与虚云的鸾舆、华盖、法器、玉龙杯、九龙袈裟;碧玉观音卧像,长约一尺五寸.右手支头,双脚微曲,秀丽安详,健美的身躯中部覆盖着一块绒巾;还有一批古字面,如明代屈尔泰的墨龙搅云图,长八尺.宽六尺,笔力雄浑,烟墨含润,远视只见画中涌起团团浓云,浮起一缕缕薄雾,云雾之间一条龙张i舞爪,鼓睛搅尾,遨游天际,相传为“镇山之宝”.可惜这些珍贵文物多已破坏,而重修后的祝圣寺也未能恢复旧观了。

距祝圣寺不远的圆净庵,旧有身高五尺、用整块白玉雕成的释迦牟尼佛像,玉质细腻光润,容貌端庄安详,据说是***为祝贺护国胜利而送云南的。祝圣寺东面三里的满月山下、大尤潭上原有悉檀寺,是万历丁巳(1617年)丽江土知府木增建,天启四年(1624年)敕颁“祝国悉檀禅寺’,后经木懿、木矗的增修彩饰而“宏丽精整”,在祝圣寺未建之前,“为一山之冠”。当年徐霞客曾在这里修《鸡足山志,,并以此为落脚点,遭游鸡山。大殿上供有如来、弥勒、达摩及两侧的十八罗汉,全是黄铜铸造.大殿后的崇阶上,亦用黄铜铸南海苔陀山全景。显示了明代丽江的铸铜工艺.寺中藏有万历御,S西方极乐田;书法集锦(陈继儒、中峰、大错、明澄等十余人的字)、黄元治书《游悉檀寺》立轴等珍贵宇画。惜今已不知去向。

过祝圣寺西北约三里的地方.原有石钟寺,是鸡足山上最古的寺庵之一,创自唐,明永乐、正统年间重修,历代都有修缮。寺前的元梅、宋柏,古拙苍劲.大殿后槽原有一尊巨大的卧佛,着黄底起花袍服,头戴珠冠,胸垂红色念珠.红中带黑的脸膛,徽张的嘴唇,稍促的浓眉,带有***高原特有的风貌。身旁植一根长一丈八尺头屈如螺身干挺直的大拐杖.好像他云游疲劳,在这里就地稍事休息,还将继续他那匆匆的脚步。据说,他是***的一位“***”,跋涉千里虔诚地来鸡足朝山,当他游完鸡山.宿愿已了,进寺在殿后檐下休息,闭上眼睛睡着了,从此长眠不醒.后人按照他“人定”(死)时的姿态,塑成了这尊睡佛;将他的云游杖,也放在身旁。此后,年年都有无数的藏民,或沿路“化缘”,或吆着马帮,带着藏香,到鸡足山宋朝拜睡佛。石钟寺也常呼为“睡佛寺”,在敬香之后,藏民们拉着琴,敲着小皮鼓,摇着铜串铃,边歌边舞.似想让睡佛听听家乡的音乐,看看自己民族的舞蹈.藏民们回家时,还要从睡佛身上抠点泥土带回去,供在佛堂上。石钟寺现已不存。

从石钟寺遗址继续向西北行进,山路盘曲,沿途有点头峰、迦叶羊(三十六个羊形石),过“可恶溪”,上“飞来石”搭成的“接引桥”,达华首门.华首门在天柱峰南侧,是一片高约二、三十丈,宽约四、五丈的石壁,在干整的崖壁上.内剜如门之状,自上而下,有一裂缝,将“门”分为两扇;“门”的中缝上,悬着上下距离大致相等的石疙瘩,人们说:这是“锁”.石门两侧长满翠碧的苔藓和毛茸茸的小草。门顶有“槽”飞突七八尺,顶上长满万缕青藤,碧丝倒悬,状若门帘。相传,这里是迦叶“人定”处.崖根旧有小阁,供迦叶像.华首门左有眼药泉,相传,迦叶人定华首,徒弟小沈追不及,在此痛哭。聚泪成泉.俗传,这泉水能治眼病。华首门前的西边,有“朝山石”,这是由数万个核桃、板栗大小的小石垒成的石堆,或方或圆,或白或黑,不一而足,它们是部分朝山者从数百里或数千里外带来投置在这里的。石头虽小,却来自四面八方、足证朝山者之多!从崖前遥瞻天柱峰,状如笋拔,耸秀独异,插于云霞之上,令人神往!

从华首门至天柱峰。一可沿铜瓦殿绕大路;也可从形如啼鸣而伸长鸡脖子似的山脊,蹬云梯天险。这呈一条只容一人攀援的陡峭的石梯小路,石蹬千层,递叠而上。游人攀石而上,后人仅见前人之足.前人只见后人之顶。左右为深壑大箐,下临无际,俯视令人惊心动魄。在二华里长的石径上,常云盖雾遮,行人穿云破雾,如登太虚。待上山顶,已全身冒汗。山顶绝少杂树。只有不多的古松凌寒傲立。

天柱峰.又名四观峰。峰顶原有罗城。城内前为金殿,后为佛殿、旁有两廊、均为静室。它的大殿,全用黄铜铸成,壁上铸有花鸟、树木、野兽,俱生动精巧。瓦、檐、柱、壁间的结构十分严谨,充分显示了三百年前云南的铜铸工艺水平。这座铜殿.原在昆明鸣凤山太和宫(即现金殿),崇祯丁丑(1637年)黔国公沐天波移来鸡足山。金殿装成后,旭日漾光、金碧辉煌,名山为之生色。寺也披呼为金顶寺,天柱峰也常被叫作金顶峰。可惜,如今寺已不存。天柱峰的绝顶.还筑有楞严宝塔。它是用大型城砖砌成的空心方塔,建于1934年。高四十二米,十三级,上装二千多斤重的葫芦宝顶,直刺云霄.底层正南,有铁叶双会门。入内,经七十二蹬螺旋木梯.盘旋而上,至第二层塔心楼,四周设有铁栏,可供人们凭眺。

当人们经历一番艰辛,登上这座高达3240米的天柱峰,再上雄伟的楞严塔,凭栏四望,数百里山川俱在脚底。左右峰岭回绕,若奔若拱,远处城廓村落如蜂房蚁垤.仰视则苍苍无际,蓝天一碧.前人黄复生有《登四观峰》诗云:”历井扪参仄步行,直排闾阖叫云扃。着身高处不知险,回首看时始方惊。世界三千藏粒粟,江湖万里付浮萍。何须更跨扬州鹤.稳御云耕朝玉京。”鸡山绝顶,以“四观”为胜。西为“晦观”:洱诲正绕山麓,光干如镜,洱海之西,苍山横亘,山顶积雪四时不消,翠白相间,倒映海中;或惊涛浴日,金光荡漾,美不胜收。北为“雪观”:丽江玉龙雪山,琼树排空,莹洁如银,晃耀心目,万里光寒。南为“云观”:夏秋之间,天气明爽,有时白云填满山谷,如银诲晃耀,于白云中呈现大圆光圈,外晕五六重,每重五色、中虚明如镜.观者举手投足,常在“镜”中毕现,俗称“摄身光”。实际上是因大气层密度不同而形成的海市蜃楼的放光幻景。据李元阳《游鸡足山记》说:嘉靖二十六年六月他游时亲见;冯时可的《鸡足山记(三)》亦称:“有老僧居此见放光四十五度。”东为“日观”:清晨,东方渐白,星斗初稀,云拥霓旌,千霞绚烂,捧出一轮红日,它樱红艳丽而不刺目,在彩霞中颠簸着、跳跃着;不久,红光泛白、彩霞隐退.群山浴辉,旭日吐东山.光芒在万树。光明灿烂的一天又到来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