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戒疏二乘不共戒(六)

默∵∵如

三、暖位

先明缘谛尽所有性:论云:复于如是诸有诸生增上意乐深心厌怖,及于涅盘随起一行深心愿乐。彼于长夜,其心爱乐世间色声香味触等,为诸包声香味触等滋长积集(虽厌世欲而欣涅盘,然为色等蔽塞聪明)∵∵。由是因缘,虽于涅盘深心愿乐,而复于彼不能趣入不能安住不能胜解,其心退转于彼境界,未能深心生希仰故有疑宪故,其心数数厌离惊怖(由于色欲蔽明,反厌涅盘而惊怖)∵∵。虽于一切苦集二谛,数数深心厌离惊怖,及于涅盘数数发起深心愿乐,然犹未能深心趣入(在厌世欲及欣出世之茅盾心理下,不能专修出世)∵∵。何以故?以彼犹有能障现观粗品我慢,随入作意间无间转。作是思惟:“我于生死曾久流转,我于生死当复流转,我于涅盘当能趣入,我为涅盘修诸善法,我能观苦真实是苦,我能观集真实是集,我能观灭真实是灭,我能观道真实是道,我能观空真实是空,我观无愿真是无愿,我观无相真是无相,如是等法是我所有”∵∵(行者不能专修出世,就是他的思惟中所说的这一番话,好像大体上还好,就是他认为他所修的一切,都是为我所有,犯了我慢之过)。由是因缘,虽于涅盘深心愿乐,然心于彼不能趣入(涅盘)。彼既了知如是我慢是障碍已,便能速疾以慧通达;,弃舍任运随转作意(不听自然心理的想像),制伏一切外所知境;趣入作意(转趣出世心理的积极精神),随作意行,专精无问观察圣谛。(行者已知我慢有过,现在克伏此心,转而专心出世)。随所生起心谢灭时,无间生心作意观察,方便流注无有断绝(专精修行)。彼既如是以心缘心专精无替,便能令彼随入作意,障碍现观粗品我慢无容得生。(终饀达到去除我慢之目的)

次明缘如所有性:论:如是勤修瑜伽行者觐心相续,展转别异新新而生、或增或减(行者作观、念念增胜日增,不增胜日减)。暂时而有、率尔现前、前后变易,是无常性(观心无常)。观心相绩,入取蕴摄,是为苦性(观受是苦)。观心相续,离第二法(观心相续,只有一个相绩的能观之心,除此心外,别无所执的妄计之第二法)是为空性。(观执是空)。观心相续,从众缘生,是为不得自在、是为我性(膳作是无我性,也许“是为我性”,是误。此四句,无常、苦、空、无我,是苦谛,所以下文结日)如是名为悟入苦谛。次复观察此心相缤,以爱为集,以爱为起,以爱为缘,如是名为悟入集谛。次复观察此心相续所有择减,是永灭性,是永静性,是永妙性,是永离性,如是名为悟入减谛。次复观察此心相续,究竟对治趣减之道,是真道性,是真如性,是真行性,是真出性,如是名为悟人道谛。如是先来未善观察,今善作意方便观察,以微妙慧于四圣谛能正悟入,即于此慧、亲近修习多修习故,能缘所缘平等平等,正智得生。由此生故,能断障碍爱乐捏盘所有粗品现行我慢,又于涅盘深心愿乐速能趣入,心无退转离诸怖畏,摄受增上意乐适悦。

(此文明白,不必解说,谓能切实深观四谛十六行相,即能证得智慧而断除慢行)。

四、后三位

论:如是行者,于诺圣谛下忍所摄能缘所缘,平等平等智生一,是名为暖,中忍所摄能缘所缘,平等平等智生,是名为顶,上品所摄能缘所缘,平等平等智生,名谛顺忍

此;段文,伦记刊为顶忍二位的文,上一段文刊为暖位之下

。观此论文,并不如伦记所说。文中分明就忍上分做下中上的三品,而分属暖顶忍三位的。我因根据伦记,也就如他所说吧了。以下是世第一之文。

论:彼既如是断能障碍粗品我慢(断惑),及于涅盘摄受增上意乐适悦(证真)便能舍离后后觐心所有加行,住无分别心(观到了成熟,加行渐渐微细,而细到无所分别)。这心是怎样?论说:彼于尔时,其心似灭而非实灭,似无所缘而非无缘。又于尔时其心寂静,虽似痘离而非远离(这都是形容世第一之心的)。又于尔时,非美睡眠之所盖覆,唯有分明无高无下奢摩他行(这世第一,不是在甜蜜的好睡眠中)。复有一类合昧愚痴、于美睡眠之所盖覆其心,似灭非实灭中起增上慢,谓为现观,此不如是(这种做美梦中妄计有所得,不是世第一)。既得如是趣现观心,不久当入正性离生(正性离生是出世的无漏无为法)∵∵。即于如是寂静心位,最后一念无分别心,从此无间,于前所观诸圣谛理起内作意,此即名为世第一法。从此以后出世心生,非世间心;此是世间诸行最后界叫边际;,是故名为世第一法。

三、远离作意

此指见道位所有作意而言。依论文分别如下:

一、见道所断

论:从此无间,于前所观诸圣谛理起内作意;作意无间,随前所次第所观诸谛。若是现见(欲界四谛),若非现前(上界四谛)诸圣谛中,如其次第有“无分别决定智现见智”生。由此生故,三界所系见道所断“附属所依诸烦恼品一切粗重”皆悉永断。

见道于三界见惑八十八使,当应灭断。

二、三种证果不同

论:此永断故:若先已离欲界贪者,彼于今时,既入如是谛现观已,得不还果。彼与前说离欲者相当然无异。然于此中少有差别卜谓当受化生。即于彼处当般捏盘,不复还来生此世间。

伦记:同世间伏离欲界欲而入见道成不还果,这是超越阶位之人。其与前文说世间离欲者相一样,如盛仪寂静而无躁动等。但有差别不同,不还人不生欲界,即于彼处入涅盘,世间一般离欲者不然。

论:若先倍离欲界贪者,彼于今时,既入如是谛现观已,粗重永息得一来果。若先未离欲界贪者,彼于今时、,既入如是谛现观己,粗重永息,得预流果。

三人证果不同,论文于欲惑用“已离”∵∵“背离”∵∵“未离”丽分别之。伦记将已离者判为超越之人,这想是由于超越一来果,直证第三果而说为超越而已。实则,论文将已,背,未的三种离、欲分别也就可以了,初果只断见惑八十八使的粗重,故因未离,二果断欲界六品思惑,故曰倍离。三果断欲界九品盖,故曰已离。

三、释现观名

论:由能;知智与所知境和合无乖,现前观察,故名现观,拉刹帝利与刹帝利和合无乖,现前观察名为现观,婆罗门等,当知;亦尔。

四、见道者十二相

兹节伦记:一、证理观得四智,(一、唯法智,除遣实我唯有法故。二、非断智,三、非常智,离去断常二见故。四,缘生如幻智。)二、于境失念能遣其缠。三、毕竟不堕恶趣。四、不故思犯戒。五、不弃舍所学。六、不造五无间业。七、定知苦乐非自他神鬼天等所作。八、终不请外道为师作福田想。九、于他沙门婆罗门不去承系观瞻,依大师教生决定信,得无所畏。十、终不妄计世瑞吉祥。十一、再不更受第八有生,唯有七生。十二、证得四不坏净。

四、观察作意

一、略释

见道以后,就是修道。在修道中具有观察,摄乐,加行究竟的三种作意。论记:观察作意,通能观察三界修惑已断未断是胜进道。然于修道正断无间道是摄乐作意,从断欲界九品乃至非想八无间道住非想第九无间道,是加行究竟作意。现在且明断欲界修惑得二三两果,未辨能治摄乐作意,下文有论文再明。

论:复从此后,为欲进断修所断惑,如所得道更数修习,永断欲界上品中品诸烦恼已(欲界思惑九品,上中下各三品,论中说上中品,是只就欲界共分三大品而言的),得一来果。如预流果所有诸相(见前文见道十二种相),今于此中当知亦尔。然少差别,谓若行境界,于能随顺上品猛利烦恼缠处,由失念故暂起微劣诸烦恼缠,寻能作意速疾除遣(此与见道第二相别,见道以非断智为第二相)。唯一度来生此世间,便能究竟作苦边际,得不还果及不还相,如前已说。(初果还有七番生死,此超越证三果人士叫文已说不再来人世即证涅盘,故此第三果与见道第二相及十一相有异)。(此修道如何起观察作意)?论:当知此中:由观察作意,于一切修道,数数观察已断未断,如所得道而正修习。

二、广释

所谓修道者:一、修自性。二、修业。三、修品类差别:怎样叫做修自性、呢?

论:谓由定地作意(定中意识作用)于世出世善有为法(定所修之法)修习增长,无间所作殷重所作(二所作)令心相续会彼体性(由二所作使令定心相续,会通到定心的体性),如是名为修之自性。

其余修的作业有八种,修的品类差别有十一种,论文自明,不录。

论:如是于修勤修习者,于时时间应正观察所有烦恼已断末断。

此乃叙说观察作意者当如此正行,也是结文。

五、摄乐作意

论:于时时间,于可厌法深心厌离,于可欣法深心欣慕,如是名为摄乐作意。

六、加行究竟作意

论:彼即于此摄乐作意,亲近修习多修习故,有能无余永断修道所断烦恼,最后学位,喻如金刚三摩地生。由此生故,永断修道所断一切烦恼。

七、加行究竟果作意

证得无学位,便是得到了加行究竟果。此时烦恼断尽,得到尽智,因位至极;,不再生死,得到无生智。此时心行,叫做加行究竟果作意。依伦记说有三十二胜德,兹略出之:一、又于尔时至极究竟(己证到无学果)。二、毕竟无垢,(断三界惑尽)。三、毕竟证得梵行边际(有学梵行未极,无学到边)。四、离诸关键(三界烦恼,不舍有情出离,无紊能出此关)。五、已出深坑(离四暴流)。六、已度深堑、(离四轭)。七、已能摧伏彼伊师迦,(伊师迦,山名。譬我慢自举)。八、控灭高幢(我慢)。九、已断五支(断五上下分结)。十、成就六支二(念,六常任支,六恒住,有多种解说)。十一、一向守护四所依止(四依,依法不依人等)。十二、最极远离(有学已离恶趣,无学胜彼)。十三、独一谛实(无虚妄)。十四、弃舍希求(无不与取)。十五、无浊思惟(无杀生浊思惟)。此上四,即十恶业道中前四种亦得。十六、身行猗息(即猗乐也)。十七、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俱解脱)。十八、独一无侣(最胜故名独一,其他有学不可相比,故名无侣)。十九、正行已立,(入涅盘行已立)。二十、名亲近无上丈夫(与佛同证人空)。廿一、具足六恒任法(以舍、念、正知三法为体)。廿二、彼于尔时领受贪欲乃至无余永尽(离三不善根)。廿三、不造诸恶,习近诸善(断恶修善)。廿四、其心犹如灵空净水。廿五、如妙香檀,普为天帝恭敬。廿六、住有余涅盘。廿七、度生死海乃至最后有身(只有一生,漏蕴即灭)。廿八、先业烦恼所引诸蕴,乃至永灭无余(证无余涅盘)。廿九、当知此中有如是相乃至五者不能贮蓄受用诸欲资具(明不习近五种处所)。三十、如是不能妄计苦乐等乃至无因而生(知法从缘生,不生妄计)。卅一、叉亦不能怖畏一切不应记事(已知知佛法,故他问,无不能知。十四不应记事中不生怖畏)。卅二、于云雷电雹等不怖(心无我故)。

论:当知此中金刚喻定所摄作意,名加行究竟作意。最上阿罗汉果所摄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由如是等多种作意,依出世道证得究竟。∵∵

三、结说

本篇依欧阳声闲地序参照论文而写出全声闻地中论文的要义。欧序固然很好,以他这简短序文,总是不能知其全貌的。论文由廿一卷到卅四卷,共十四卷,每卷八千字以上,共十二万字。本篇将全论文缩为三万字,并略加科段,求便于明了脉络,此所以自习,亦所以报佛恩而施子有志之初学者。欧序尚有一小段结束的文字,是文章的敷衍法,并无重要性,故此不必引出,从略。

摘自《海潮音》第66卷第12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