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戒疏二乘不共戒(四)

默∵∵如

四持世出世持

唱柁南曰:

七作意离欲,及诸定广辩,二定五神通,生差别诸相。

观察于初谛∵∵如寔而通达∵∵广分别于修∵∵究竟为其后。

欧阳叙曰:

已得作意瑜伽师,已入少分乐断。或念世间趣,则以作意对治,离三界欲。八定、二定、五通、生处、及相,一切有漏功德次弟修习,如是略为一事。或念出世趣,依四谛境起七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此七作意分配五位:“了相”方便位,“胜解”善根位、“远离”见道位、“观察”、“摄乐”、“加行”、“究竟”,则修道位。果则究竟位,如是略为一事,是为四持世出世瑜伽说定慧事。

兹将论叙二文作一对照查核,藉明概要:

此第四持,大别为世间道和出世间道的二种:论中二头:第一颂明世间道:如与叙文相对是很明显的:一、叙说:则以作意对治离三界欲,就是论中的第一句颂。二,叙中说八定,论中说诸定广辩,三、二定、四、五通、五、生处,六、诸相。

第二颂明出世间道:论颂、观察于诸谛、叙:依四谛境起七作意,此即了相,作意,分配于方便位,(五停心,总别念处)。叉为胜解作意,分配于胜解善根位(暖、顶、忍、世第一)。颂中论中叙中如实而通达,即叙中远离见道位,说远离作意,分配于见道位,远离作意通达四谛真如:水断见惑,所以叙说远离见道位。论硕广分别于修:即叙中说:观察、摄乐,加行,究竟则修道位。此位先起观察作意,观察见修二惑已断未断:又起摄乐作意进断修惑中二果,乃至非想八品已还修惑,更复生起加行究竟作意,即是非想第九无间道金刚喻定。论颂:究竟为其后,即叙中说:果则究竟位。

兹据论文及伦记科分,依二一道分别”分段略为叙说:

初世间道七门,二,出世道七作意。

世间道

一、作∵∵意

作意有七:一、了相作意:觉了到人间欲界是粗相,初静虑是静相。怎末了知到欲界是粗相:一欲界有多种粗义。谓有过患。如有凶损哀患疾病诸不安稳。二、欲界有多粗事,谓有一切内心贪欲。三、欲界有其粗相:所谓烦恼为自相,生老病死为共相。四、欲界有诸粗品,身体就是脓血便涕,心理尚有无数烦恼。五、欲界有诸粗时,在五浊世的劫浊中。六、欲界有多粗理:为民不忠于国。为徒不敬其师。违法作逆,无奇不有。欲界有此六种:一、义、二、事、三、相、四、品、五、时、六理,行者用其了相作意,寻思此欲界之粗恶相,作为厌离进修之道。

二、离∵∵欲

离欲界欲,论中也以七作意分别其离欲进展的程序的。一、了相作意:就是行者要厌离欲界而要上晋到色界的禅定的境界。首先应用了相作意:寻思前文所说的那欲界所具有一义二事三相四品五时六理。由此再审观初静虑中没有像欲界这些六粗品,而是静相,静性,如此比观寻思,这是了相作意。二、胜解作意:以上还是带有闻思的问杂性,要超过了闻思,于所缘境生起胜解来,而与止观相应。由止观中发起认识,便是胜解作意。三、远离作意,由多修习止观,忽然而能生起断除烦恼的智慧作用来,此种断烦恼的智而与作意同时相应生起,这是远离作意。四,摄乐作意:由断烦恼遣除粗重而生起乐断乐离的心,由于断除粗重得到少分乐离的功德滋味,就时时对于以上一断一证的二方而起其欣乐作意之心,这是摄乐作意。五、观察作意:由于行者乐断乐修的这种正加行的因缘,那时欲界烦恼不再生起现行,便这样想:我是于欲界贪等烦恼不知觉吗!还是这些烦恼没有了吗!因为作如观想,而有一种净相的作意思惟生起来,便知道他的随眠还未断去,再行发起习近之心,总不能厌毁制伏违逆。再行振作,决定克伏诸欲随眠,安住修断,这叫做观察作意。六、加行究竟作意:从此更进修行乐断乐修,复再郑重修习止观,由是得断欲界系缚。暂时出离,非究竟断。此是初静虑定前的加行道,对治烦恼的作意,已得生起,这叫做加行究竟作意。七、加行究竟果作意:从此无间,证人根本初静虑定,此是加行究竟果作意。由此得离欲界欲。

三、诸∵∵定

所谓诸定者:按论文。诸定即是四禅定——色界定、四空定——无色界定。此诸定,论中亦以七作意发明之。且先说明四禅定:一,比如:初静虑地是有寻有伺的,第二静虑是无寻无伺的(寻是粗思惟,伺是微细的思惟)∵∵。行者作一比较的理想,观察初禅的寻是粗,二禅的伺是静,这是了相作意。又知道寻伺是心法性,与心相依,同一缘境。又知道寻伺是从内处而生,属于外处的。又知是摄在过现未来之时间性的、从缘发生、率尔现前、令心躁动。这是黑品所摄。比之于第二禅定,他是无寻无伺,有其静相,而与初禅定是不同的。初禅和二禅,有此了相作意,当亦例知尚有其他六种作意的。由此类推,四禅定,皆亦如是。再说四空定,从空处至非非想处,亦皆俱此七种作意。

初静虑地,为何说是离生喜乐地呢?从离欲方面说是离。听离的欲有二种,一是烦恼欲,二是事欲。离有二种:一是相应离,二是境界离。贪是烦恼欲,五尘名事欲。对治生起,与不贪惧,叫做相应离,厌背五尘、叫背五尘,叫做境界离。由欲为因,生起种种不善法来,如身语的恶行为,持用刀杖恶口骂人等,把这些断除,叫做离恶不善法。又怎末说是有寻有伺的?此寻伺在欲界,尚没有过失发生。还有诸善寻伺对治欲界的不善行,故名有寻有伺。所言离者,得到了加行究竟作意,而能到达了离欲的程度。怎末说是生呢!由此离欲为因缘,无闲能生初禅境界。怎末说有喜乐?喜乐的禅境,是行者所希求的,于此喜中未见何失,除去粗重,得到轻安,说名喜乐。总合名之为离生喜乐地。

二静虑地,为什么叫做定喜乐地呢!对于有寻有伺地相,能够弃舍,于无寻无伺地相,能够安住。远离忽务安住于不忽务,一味寂静,超过寻伺有问缺位,唯有一定心的趣向。所言生者,由此二定得生喜乐,故名定生喜乐地。

三静虑地,为何说是离喜妙乐地呢?此第三禅,对于喜相深见过失,所以说是对于喜境而要离欲。又于寻伺二种乱心之法,是为灾害,能作乱心。初禅寻伺令舍不转,二禅有喜令舍不转。舍此初二禅,说名无有——无有喜和寻伺。由无有以上初二禅之法,方名为有舍。即由舍故安住正念。由住正念正知,多所修习,彼于尔时领纳受乐及轻安乐,故有身受乐。名为离喜妙乐地。

四静虑地,为何说是舍念清净地?第四定中一切苦乐皆得超越,离去苦乐而是不苦不乐,故曰舍念。此地舍去苦乐,无苦所侵扰,无乐起爱着,故曰清净地。论曰:若先所断——谓初二三禅所断者;若今所断,此第四禅所断者。总集说言:乐断(谓入第四静虑乐受断故)苦断(入第二静虑苦受断故)。先忧喜没(入第三静虑喜受没故,入初静虑忧受没故)。住此定中,不苦不乐,一切下地灾害永远断除,如寻伺喜乐,入息出息皆无,心住无动,安隐自在,名为舍念清净地。

其余空无边处定,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论文明白。

四、二∵∵定

所谓二定者,就是无想定和灭尽定的两种。这二种定有什么不同呢?一、从行者的人身不同说:无想定,是几夫异生所修的:灭尽定,是证得果位的圣者所修的。二、修的方法不同:无想定,是厌背于想,就是去除想为作意方便,达到想的断灭为究竟;灭尽定,是在求得止息想和受的二法的,暂时止息想受而已。三、此二定,是怎样的修行呢?无想定,行者厌想心切,看此想,如病,如瘫,如箭,唯有无想,才是极静微妙,因此背想作意,不念于想,由此用功,证得于定;灭尽定者,已得非想非非想处,欲求暂时寂静止住,用止息想受的作法,于上所缘,竟无所得,灭而不转。四、无想定。已离遍净贪,未离广果贪(遍净天,是色界三禅三天中的第三天,广果天,是四禅九天中的第三天。无想定,将遍净天以下的贪欲心已能离去,而于广果天以上的贪欲心,未能离去)。减尽定,行者如是第三果人,已离无所有处贪(无所有处,是无色界四空定中的第三处),依此晋修灭定,如是四果圣人,已得非想非非想处,依此上进,求上所缘,竞无所得,灭而不转。凡圣依处及其所断,大有不同。

请参考陵本十二卷廿页,五十三卷十三页

五、五∵∵通

五通是由修十二想所引生的,依伦记抄录之:

依十二想分为五类,藉知由修何想而得何通。依初五想二、轻举想。二、柔软想。三、空界想。四、身心符顺想。五、胜解想)修“神境通”。依第六想(先所受行次第随念想)修“宿住通”。依第七想(种种品类集会音声想)修“天耳通”。依第八想(光明色相想修“死生智通”。依第九想(烦恼所作色变异想)修“心差别通”。依后三想(解脱想,胜处想,遍处想)修“能引发诸圣神通,及能引发无诤愿智四无碍解种种功德”。论文三十三苍第十六页至十九页,参查即知。

六、生处差别

又修四空定成熟,生四空天中。

又修无想定成熟,生无想天中。

七、离欲者相

身∵∵1身业安任,诸根无动

2威仪进止,无有躁扰

3于一威仪,经久不晚

口∵∵4言词柔软

5言词寂静

6不乐喧杂

7不乐众集

8言语安详

意∵∵9六根了六尘,不起贪染,能无所畏

10觉慧幽深

11轻安广大

12身心隐密,无有贪婪,无有愤发

13能有堪忍,不为诸恶寻思搅乱其心。

伦记说离欲者相,有十三种,并未标列出来,今检论文标出,未知然否。

第二顼明出世间道

本来七作意,每处都可分七作意,今且自初始修行一直到无学位,用寄相法总作一个七作意来分判他。前三方便(五停心,总别相念)修“了相作意”,了别四谛十六行相。到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修“胜解作意”。此近见道,以胜解论行故。入见道位修“远离作意”,能断见惑故。再到修道位,修“摄乐作意”,进断修惑取中二果,又断色无色惑,乃至非想八无间来,都是属于“摄乐作意”之地位的。在此修道位,复起“观察作意,观察已断未断之处,如此观察了知,能断非非想惑。到了第九无间道金刚喻定,即是“加行究竟作意”。最后生相无明断尽,再不流人生死,当智无生智生起,便是加行究竟果位。

摘自《海潮音》第68卷第10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