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量论重要梵文名相汇编

abhava∵(non-existence;∵absence),∵无;非存在:正理-胜论学派的第七个范畴,区分为anyonyabhava与atyantabhava二大类。

abhidheya∵(expressee;∵that∵which∵is∵expressed),∵所诠物:字词所表诠、诠说的对象。

abhranta∵(non-erroneous),∵无错乱的:譬如,见到双月的无分别知是错乱的;对法称而言,真正的现量知必须是无错乱的。

adhyavasaya∵(judgmental∵awareness),∵判断[知];审定知:一般指决定诸同类事物为一类的分别知。

akawa∵(ether;∵space),∵虚空。

alambana∵(objective∵basis),∵所缘:具有力能而为认识原因的认识对象。

alocana∵(simple∵perception),∵单纯知觉:指对於知觉对象的直接知。

antarvyapti∵(internal∵pervasion),∵内遍满。

anumana∵(inference),∵比量;推论:藉某些先前知,以推导出有关推论对象之具有某性质的心识活动。广义地指称,任何运用概念思维而以共相为境的致知活动。

anumeya∵(inferable∵object),∵比量境;推论对象;所比:比量推论所欲得新识知的对象;或即等同於所立。

anumiti∵(result∵of∵inference;∵inferential∵knowledge),∵比量所生知;推论知;比量知:比量推论所达致、所产生的识知,譬如「彼山有火」的知识。

anupalabdhi∵(non-perception),∵无得量;无体量;不可得。

anvaya∵(positive∵concomitance;∵pervasion∵in∵agreement),∵合;合作法:有因法者即有宗法,组成同喻体的方法。

anyapoha∵(exclusion∵of∵others),∵他者的遮除:参阅apoha。

anyonyabhava∵(mutual∵absence),∵相互不存在。

apoha∵(exclusion;∵differentiation),∵遮除:即他者的遮除,anyapoha,佛教学者以之取代共相而作为字词的意义。

apohavada∵(doctrine∵of∵exclusion),∵遮诠理论:陈那等佛教学者以遮除为字词意义的语言哲学理论。

apta∵(a∵credible∵person),∵可信赖者,圣者:印度量论学者一般认为,唯有这样的人的话语才能做为声量知的根据。

artha∵(object;∵meaning),∵对象;意义:认识活动的内、外在对象﹔或指观念性的对象,尤其是字词的意义。也用来特指正理-胜论学派的前三个范畴

arthakriya∵(efficient∵operation;∵fulfillment∵of∵purpose),∵有效运作;目的成就:法称主张,唯独具有有效运作能力(arthakriya-samartha)而能产生实效、达致目的成就的事物才是自相。

arthapatti∵(implication),∵义准量:如由「张三不在屋内」一语而得知张三人在屋外的致知手段。

avikalpaka∵=∵nirvikalpa。

Anviksiki∵(Logic),∵论理学。

atyantabhava∵(absolute∵non-existence),∵绝对不存在。

avisamvadaka∵(non-contradictory;∵non-deceiving),∵无矛盾;无错谬:对法称等佛教量论学者而言,唯有无错谬或无矛盾的知才是正确的识知。

avacya∵(inexpressible),∵不可说物:无法以语言文字诠说的事物,譬如对佛教量论学者而言,自相即是不可说物。

avinabhava∵(inseparable∵relation)∵=∵avyabhicara。

avyabhicara∵(inerrancy;∵non-deviation),∵不相离性:一字词或性质(甲)之被限制到具有某一性质(乙)的事物一状态;此中,有甲即有乙,无乙即无甲,说为甲、乙不相离性。

bahirvyapti∵(external∵pervasion),∵外遍满。

Bhartrhari,∵帕提诃利(c.∵450-530):着《字句论》,印度文法家派哲学的建立者,其着作对陈那的遮诠理论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bhava∵(existence;∵reality;∵presence),∵存在:有时等同於satta(实在);但也指称正理-胜论学派的前六个范畴。

Carvaka∵=∵Lokayata。

dharma∵(property),∵法;性质:有法所具有的性质或特徵,其最广义则可指称任何存在或不存在的事物。於比量理论里,相当於是作为後陈(宗支的谓词)所指称的义、差别或能别。

Dharmakirti,∵法称(c.∵600-660):中期佛教量论大师,着有《释量论》(《量评释》)、《量抉择论》、《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诤正理论》以及《成他相续论》等书,称为「因明七论」或「七部释论」。

dharmin∵(property-bearer),∵有法;有性质者:法或性质所存於其中的事物或处所。於比量理论里,相当於是作为前陈(宗支的主词)所指称的体、自性或所别。

Dharmottara,∵法上(c.∵650-750):佛教量论学者,着有《正理滴论广释》等书。

Dignaga∵(=∵pnaga),∵陈那(c.∵480-560);域龙;童授:传为世亲的弟子,佛教量论的建立者,着有《集量论》、《正理门论》、《观所缘缘论》等书。

dravya∵(substance),∵实;实体:正理-胜论学派的第一个范畴。属性、动作、共相等皆内属於其中,而为具有各种性质的基体。

guna∵(quality;∵attribute),∵德;属性:正理-胜论学派的第二个范畴,包括像颜色、味、触、湿、重、声音等。

hetu∵(cause;∵logical∵evidence/reason),∵因;证因;因支;因法。

Hetu-vidya,∵因明;因明学。

indriya∵(sense),∵根;感知根。

indriya-jbana∵(sense-perception),∵感官现量;感官知觉;感知。

Jaina∵(Jainism;∵Jain),∵耆那教;耆那教徒。

jati∵(universal;∵class∵property),∵种类[共相];共相:同一类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本质或体性,如牛共相、兰花共相等。佛教量论学者一般不承认共相的实在性,而以共相为被增益至诸同类特殊物的观念性存在。

jbana∵(awareness;∵cognition),∵识知;认识。

jbeyatva∵(knowness),∵所知性;可知性。

kalpana∵(conception;∵imagination),∵分别;概念思维:将字词、共相等增益至知觉对象以限定该对象的心识活动。比量的运作即是藉分别而有。对佛教量论学者而言,分别或概念思维并不能直接揭显实在,只能将心识内的概念增益至外在事物上,而形成共相。

Kamalawila,∵莲华戒(c.∵750-850):寂护的弟子,为寂护的《摄真实论》做注解,名为《难语释》。

karya,∵果;果性。

karya-hetu,∵果性因。

karma∵(action;∵movement),∵业;动作:正理-胜论学派的第三个范畴,概有五种。

kriya∵=∵karma。

Ksana-vada∵(theory∵of∵momentariness),∵刹那灭论。一般以经量部及佛教量论学者为刹那灭论者。

Kumarila,∵鸠摩里拉∵(c.∵550-650):Bhatta弥曼差派的代表性哲学家。

livga∵(=∵hetulivga;∵inferential∵sign),∵推论记号;证因;因法;能相:对陈那而言,正确的推论记号必须具有「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及「异品遍无性」等三个特徵(因三相具足),方为推论者所赖以推论致知的根据。

livgin∵(sign-bearer),∵有记号者;所相:记号所指示者,亦即,所立法。

Lokayata∵(=∵Carvaka),∵顺世论派;唯物论者:一般认为,唯物论者仅以现量为唯一可接受的致知手段。

manaskara∵(mental∵attention),∵作意。∵

mano-vijbana∵(mental∵awareness),∵意现量;意识知觉:第六识的知觉活动。

Mimamsa,∵弥曼差派:印度教六派哲学之一,分为跋陀(Bhatta)与***(Prabhakara)两派,後者接受现量、比量、声量、譬喻量、义准量等五种量,前者再加上无得量。

Naiyayika,∵正理派学者。

nimitta∵(=∵pravrtti-nimitta,∵basis∵or∵ground∵for∵the∵use∵of∵word),∵[字词的]应用根据;根据:人所得以使用字词来指称对象的根据,譬如,共相(对正理学派而言)或他者的遮除(对佛教量论学派而言)。

nirvikalpa∵(non-conceptual∵[awareness];∵indeterminate),∵无分别[知];离分别:对佛教量论学者而言,现量知是无分别的,亦即不掺杂任何语言概念。

niwcaya∵(certainty),∵决定[性];决定知:指没有疑惑而对於对象有所确认的状态,或处於此状态的识知。决定知是分别知的一种。

Nyaya,∵正理学派:印度教六派哲学之一,肯认现量、比量、声量、譬喻量等四种致知手段,後与胜论学派结合,并发展为新正理学派(Navya∵Nyaya)。

padartha∵(category),∵范畴;句义:原意为字词的指涉对象,今指正理-胜论学派的七种形而上范畴,亦即,实体、属性、动作、共相、终极特殊、内属关系以及非存在。

paksa∵(subject),∵宗;宗支;宗有法:可指(1)三支作法的第一支,即立论者的主张陈述;(2)前者所表示的事态,即为宗法所限定的宗有法;(3)这事态的主体对象,即个别之推论对象;(4)这事态的对象性质,即宗法。

paksadharmatva∵(being∵the∵property∵of∵the∵paksa-locus),∵遍是宗法性。

paramanu∵(atom),∵极微;原子:物质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

paramartha-sat∵(ultimate∵existent),∵胜义有;胜义存在:胜义谛状态下的事物。

pararthannumana∵(inference∵for∵others),∵为他比量:将自身为自比量的结果表达为逻辑论式,藉此论式以晓悟他人的推论活动。

prama∵(knowledge),∵量果;量知﹕依据致知手段所获得的知识。

pramana∵(means∵of∵knowing),∵量;致知手段:(1)产生知识的最相关的因果要素、来源或资具;(2)证成所知对象或事理的确是如此这般的根据;(3)致知活动。

pramanabhuta∵(personification∵of∵the∵means∵of∵knowing),∵成量;成量者:佛教量论学者以佛陀为成为量的人,可说是量的化身。

pramana-phala∵(result∵of∵knowing),∵量果;量知:即prama。

pramana-samplava,∵量的合流论:正理派主张,不同类的量能缘取相同的对象。

Pramana-wastra∵(pramana∵theory),∵量论;知识学:探究知觉、推论、证言等致知活动之相关项---如量、所量、量果及量之为量的判准---的学科。

pramana-vyavastha,∵量的分立论:佛教量论学派主张,不同种类的量必然缘取不同的对象。

Pramana-vada∵=∵Pramana-wastra。

pramanya∵(validity),∵量性:量的正确性或有效性,而为量之为量的判准。另一义则为真理(truth)。

pramata∵(subject∵of∵knowing),∵量者;认识主体:进行致知活动的有情主体。

pramatva∵=∵pramanya。

prameya∵(object∵of∵knowing),∵所量;认识对象:量或量果的对象。

prasavga∵(=∵prasavga-anumana,∵hypothetical∵inference;∵reductio∵ad∵absurdum),∵归谬推论。

prasavga-anumana∵(=∵prasavga)。

Prawastapada,∵普拉夏斯特帕德(c.∵500-580):胜论派哲学家。

pratyaksa∵(perception;∵perceptual∵cognition),∵现量;知觉:对佛教量论学者而言,此可分为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知及瑜伽行者的直观四种。

rupa∵(color;∵form;∵matter),∵色;体相;物质。

wabda∵(sound;∵word;∵language),∵声音;字词;语言;声量。

wabda∵(word-generated∵knowledge∵or∵awareness;∵spoken∵testimony∵of∵a∵credible∵person),∵声量;证言;言语所生知;圣言量;圣教量:可信赖者的言语,或指依此言语所产生的识知。

sadhana∵(the∵inferring),∵能立:可指(1)因法,即能立法,(2)因支与喻支二者,(3)宗、因、喻三支所成之论式或推论。

sadhana-dharma∵(the∵inferring∵property;∵probans),∵能立法。

sadhya∵(the∵inferred),∵所立:可指(1)宗支所表示的复合体,(2)宗有法,(3)宗支所表示事实的能别法,即所立法。

sadhya-dharma∵(the∵inferred∵property;∵probandum),∵所立法:宗支所表示事实的能别法。

samanya∵(=∵samanya-laksana,∵universal),∵共相: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体性;对佛教学者而言,共相是比量知的对象,只是概念分别的增益物,并不是真正的存在物。正理-胜论学派的第四个范畴(=jati)。

samanya-laksana∵=∵samanya。

samavaya∵([relation∵of]∵inherence),∵内属关系;和合:正理-胜论学派的第六个范畴,属性、动作等依此关系存在於实体内。

sambandha∵(relation),∵关系。

Samkhya,∵数论派:印度教六派哲学之一,肯认现量、比量及声量等三种量。

samudaya∵(composite∵object),∵复合物:由诸多性质、部分所组合成的事物。

samvrti-sat∵(conventional∵existent),∵世俗有;世俗存在:世俗谛状态下的事物。

Wantaraksita,∵寂护(c.∵700-800):後期佛教量论学者,着有《摄真实论》等书,後来成为瑜伽行中观学派学者。

sapaksa∵(positive∵instance),∵同品:一般指宗同品,亦即,具有所立法而与宗有法相似---但,并不包括宗有法---的品类事物。

satta∵(realness;∵reality),∵实在:胜论派以实在一共相为最高层次的共相。

Sautrantika,∵经量部。

Sautrantika-Yogacara,∵经量瑜伽行派:即陈那、法称等人的佛教量论学派,仅以现量和比量为独立的量。

savikalpa∵(-ka)∵(conceptual;∵determinate),∵有分别;分别知。

wunya∵(void,∵empty),∵空;空的。

wunyata∵(emptiness),∵空;空性。

svabhava∵(essential∵nature;∵own-nature),∵自性;自性关系。

svabhava-hetu∵(cause∵of∵essential∵nature),∵自性因。

svarthannumana∵(inference∵for∵oneself),∵为自比量:为自身新知之获取,所进行的推论活动。

svarupa∵(own-form),∵自身体相:任何事物自身的形相或体性,有时等於自相。

svalaksana∵(particular;∵specific∵feature),∵自相:存在物自身的体相或存在。

sva-samvedana∵(=∵sva-samvitti,∵self-awareness),∵自证知;自证现量。

svatantra-anumana∵(independent∵inference),∵自立推论。

tadatmya∵(identity),∵同一性;同一关系。

tattva∵(suchness),∵真性;真实;真理。

Tarka-vidya∵(doctrine∵of∵reasoning),∵论理学。

trairupya∵(three-fold∵character∵of∵a∵livga),∵[因]三相:推论的证因必须具备三个特徵或条件,才能说为是正因,详livga条。

Uddyotakara,∵乌地攸达喀勒(c.∵550-600):後於陈那的正理派哲学家。

upacara∵(metaphorical∵use),∵比喻用法;施设用法。

upadhi∵(imposed∵property),∵增益性质:外加、非客观存在的性质。

upamana∵(analogy;∵identification),∵譬喻量;喻知。

Vaibhasika,∵分别说部。

Vaiwesika,∵胜论派:印度教六派哲学之一,也与正理派合称为正理-胜论学派。

Vaiyakarana∵(Grammarian),∵文法家派,肯认现量、比量及声量等三种量。

vastu∵(real∵thing,∵entity),∵实事:真实、独立存在的事物。

Vasubandhu,∵世亲(c.∵360-440):唯识宗学者,其《俱舍论》一书对佛教量论学派影响颇大,有《论心》、《论轨》及《论式》等因明学着作。

Vatsyayana,∵瓦茨亚耶那(c.∵350-450):前於陈那的正理派学者。

Vedanta,∵吠檀多:印度教六派哲学之一,其分支之一的不二一元论学派肯认现量、比量、声量、譬喻量、义准量以及无得量等六种量。

Vijbanavada∵=∵Yogacara。

vikalpa∵=∵kalpana。

vipaksa∵(negative∵instance),∵异品:宗异品,亦即,不具有所立法而异於宗有法的品类事物。

visaya∵(object),∵境;对境。

viwesa∵(ultimate∵particularity;∵specific∵factor),∵终极特殊;差异:正理-胜论学派的第五个范畴。

viwesana∵(qualifier),∵[能]限定者。

viwesya∵(qualificand),∵被限定者;所限定者。

vyakti∵(inpidual;∵particular;∵manifestation),∵特殊物;个别物;显现:如牛、树等个别而不具共相的存在物,或指自相,而异於前者。

vyapaka∵(pervader),∵能遍满者。

vyapti∵(concomitance∵relation;∵pervasion),∵遍满关系:因法与所立法之间的普遍共存关系。

vyapya∵(pervaded),∵所遍满者。

vyatireka∵(negative∵concomitance;∵pervasion∵in∵difference),∵离;离作法:无宗法者即无因法,组成异喻体之方法。

Yogacara,∵瑜伽行派;唯识宗。

yogi-jbana∵(=∵yogi-pratyaksa,∵yogic∵intuition),∵瑜伽行者的直观;修定者现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