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佛教逻辑

佛教在中国发展后的结果,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禅宗的思想,他要求消灭一切逻辑,这是与老庄玄学“贵无”思想的相互发明,还搀杂了一些神秘主义的思想,直到后来发展成为宋明理学,这种风气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文人,的但在佛教诞生之初,并非如此。这可以从***又了大家气派,所佛学中得到证明,***佛教入门就是一些逻辑经典,如《量择》,这是古印度的佛教逻辑的化石,也是由于***地理条件较为封闭,文化较易保存,象宗族文化就较好地保存在福建等原来的“蛮夷”,而战乱频繁的中原却已荡然。

但原初佛教逻辑传到中原并不受到欢迎,这无法嵌入“魏晋玄学”占学术指导地位的中国文化圈,所以佛教原经典大多用道家与儒家的话语来阐释翻译,一个佛教大翻译不仅仅要具备佛教本身的教义修养,还要有对道家等中原正统文化的深刻修为,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的必然,但后来佛教在中原占稳脚跟,又反过来影响了其他学派,到了宋朝,佛教俨然成为大宗,以当时学者都以通佛教经典为荣,大文学家苏轼就以佛教居士自称,佛教逻辑却一直不受欢迎,这也和中国的哲学传统有关,中国的哲学是直观哲学,而不精于分析哲学,精人文不精科学,逻辑分析为主的思想方式,在西方哲学中极为推崇,只有到了近代,一扫虚无风,出现了贵实的朴学,涌现出象戴震,顾炎武等一大批思想家,这时佛教逻辑与西方逻辑一起才成为大观,前辈谭嗣同直到后辈熊十力,都是大逻辑学家,还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叫“因明逻辑”。

顺便谈一下,古印度佛教中,确实有一门也是认为只有通过直观才能把握真善美,相信直觉的作用,但这也是由于原始佛教中的一个缺陷,即万法空和轮回说的矛盾,万法空认为一切都空,包括灵魂也不存在,那没有灵魂那是什么在轮回呢?所以这个学派为了摆脱这种逻辑上的矛盾,干脆否定逻辑的方法,而采用直观的神秘主义,如坐禅入定以期把握真相。这一派也的思想也可以在宋明理学中看到影子。

舍尔巴茨基的《佛教逻辑》一书中专门有一章讨论陈那,法称的点刹那。其实这里讨论的问题属于世界观。关于世界是如何可能的大体可以分为实在论与刹那论。在古印度哲学中实在论是思想的大宗。印度经典《奥义书》就是一种典型的一元实在论,他认为世界只有一个实体,即”梵“。并由这种哲学此引出了严格的种姓制度。作为一种反对种姓的佛教,对这种不平等的制度从最根源的理论上的实在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主要批判的角度有对时间空间的批判,“不存在”虚幻性的批判,而批判手段主要是采用逻辑上的思辨。

实在论认为世界由实在之物组成,实在不仅包括事物本身,还包括属性,关系(如事物与属性的关系就被认为是一种实在),对事物和事物的属性的分离的可能,二者关系的实在性的肯定,为一元的最高存在实现的可能留下了空间。既然事物与其属性是可分离的,那么就存在事物不变而属性变化的可能。这样在最高的“梵”就从他的纷扰变化的属性中独立出来,成为万古永存的宇宙本体。这种实在论的核心就是承认世界是通过一个永恒存在的实体的变易来实现的。而佛教从最根本上否定了这种观点。佛教否认认这个终极实体的存在。他认为将属性与事物分离开的做法是人想象虚构出来的,属性并不能离开事物存在,这样属性就不能脱离实在而变化,实在论的理论就破产了。这样世界的变化,并不是由一个实体的变易来实现,而是由于“点刹那”组成的。任何两个“点刹那”都不是相同的,“点刹那”是“即生即灭”之物。

佛教否定将属性和事物分开,他用同样的逻辑否定了时间的存在。实在论认为时间是脱离事物存在的实体,佛教则认为没有时间,只有事物,时间只是“点刹那”变化的一个属性。就如香火快速移动产生线的幻觉一样,时间也是人对“点刹那”瞬息变化的幻觉。并将固定的时间与空间作为事物的一个方面。任何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的事物都是相异的。譬如同一个杯子,不可能存在于两个地方(包括一物的不同时的存在),现在的杯子与一会的杯子是两个不同的实体,实体的存在在于其“异他性”,只有相异的才是存在的,杯子要存在,只有处处时时是不同的杯子。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