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因明入正理论校释》(节)

《因明入正理论校释》鉴定书

因明在中国的弘传,一直是不太顺利,虽然有过高潮,但为时都很短,沉寂的时间却是十分的漫长。

北凉玄始十年(421年),昙无谶译出《大般涅盘经》,中国人就开始接触到了因明论证方法。而因明论典正式传入中国,则是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吉迦夜、昙曜合译的《方便心论》以及东魏兴和三年(541年)毗目智仙、瞿昙流支合译的《回诤论》,还有梁大宝元年(550年)真谛法师译的《如实论》。应该来说,南北朝时的佛学确实是盛极一时,但因明在当时确是极其的寂寞,仅见之个案只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受到了因明思辩的影响,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

至初唐,玄奘法师于贞观廿一年(647年)译出《因明入正理论》,仅隔一年,就又译出了《因明正理门论》,这就把陈那系新因明学说给传到了中国,因明陈那系新因明是成系统的,所以立刻就改变了南北朝以来因明的寂寞状况,出现了因明研究的一个热潮,一时名家辈出、名作顿现,文备法师的《门论疏》、玄应法师的《理门疏》、神泰法师的《述记》、文轨法师的《庄严疏》、靖迈法师的《入论疏》等等,使得因明研习在当时成了风气。至窥基法师的《因明大疏》出现,更使因明研习达到了高潮,《因明大疏》也就成了因明研习的圭臬。会昌法难之后,因明也同其他宗派一样没落了。

到了清末,因明重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欧阳渐、章太炎、谢无量、太虚法师等都有因明方面的着作面世,而其时可称为代表的有吕澂(他的因明研究是多方面的,译介、对勘、专着、论文都有)、熊十力的《因明大疏删注》、陈大齐的《因明大疏蠡测》、陈望道的《因明学概论》、虞愚的《因明学》等。陈大齐、陈望道、虞愚他们,在因明研究的方法上有新的突破,而吕澂,则不但有新的方法,而且开辟了因明研究的新领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因明又一次走入低谷。

文革之后,因明研习又渐趋复苏,现在隐隐有二个派别:一派以沈剑英先生为首,代表性着作有《因明学研究》、《佛家逻辑》、《中国佛教逻辑史》(主编)以及其弟子姚南强先生的《因明学说史纲要》等;另一派以郑伟宏先生为首,代表性着作有《佛教逻辑通论》、《因明正理门论直解》、《汉传佛教因明研究》等,但这两个派别与佛理关涉无多。但不管怎么着,现在要想对因明有所发明,这些因明研究的成果,是不能绕过去的。

《校释》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研究员,是比较知名的佛教学者,着作等身,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确实是相当的广泛,佛教史、梵文、中观、唯识等等,甚至在寒山子研究方面也发出了一定的声音。至于因明,以前也见到过几篇文章,比如《与因明相关的外道》、《玄奘对因明的发展》、《有关梵本<入论>的几个问题》等等。这次这个大部头的《<因明入正理论>校释》,应该来说是他在因明方面的功底的一次展示。

这部《<因明入正理论>校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唐朝窥基法师的《因明大疏》是此《校释》的基准,所以其观点比较正统,可以说《校释》中根本没有什么作者自己的主张,全部是在介绍窥基法师的意思。当然,要是有一定的文字水平,也可以直接读窥基法师的《因明大疏》,但毕竟时代的隔阂,这是非人力所能为的,而且窥基法师的《大疏》有八卷之多,所以,这部《<因明入正理论>校释》,作为普及性着作,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二、在每段文字之后,作者都将梵文原文列了出来,并且给直译成了现代白话文,这给把握《因明入正理论》原典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这部《校释》中,作者有些视而不见。其在前边儿的《因明简史》部分,倒是提到了近代的一些学者,说他们都对因明作出了不少贡献,但在正文中,可以说是只用了一部《大疏》(个别地方提到了吕澂先生的《因明入正理论讲解》),连《大疏删注》等的观点也没有提到。实际上近代以来,对于窥基法师的个别观点提出商榷的,象陈大齐、熊十力、郑伟宏等,这些人的着作,如果被绕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