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名相自性相属,事相多数暂相属。】定义—(性相)和名相是自性相属,彼二者和事相是暂时性相属,彼亦有自性相属,如实物表无常,设立不住於第二刹那为因相。

辛二、能确定相属之量:

【错觉缘持同体性,经验成立性、名系。】定义之总义和名相之总声二者,所作决定同体之力为思惟体性之错觉,认持同一体性,成立经验之自证识。

【事相名相之相属,智者现见故忆念,愚者则忆念立名,成立名言需比量。】事相、名相之相属,若智者於「定义」或「现量」之成立,则当成立忆念立名。释量论云:「大慧由见性,能定一切相。」愚者忆念於前喻之相属,而确立因相。陈那论师云:「境虽实有然愚者,别此不随诠其他,由成立和同品法,唯一能忆念立名。」。

庚三、与定义相属後,表徵各个之立论有二:

辛一、如何表徵法

辛二、互相确定之立论

辛一、如何表徵法有二

壬一、最先结合之分类

【於彼三者总定义,知此结合二二六。】总定义和了解此结合之定义二者,於牛之名言和花白二者,如是二二共六者为真确数目。

【遮反亦有六定义、事相二支为无过。】「牛之名相」与「花白」二者,置於事相後,表非总相之定义,亦表非别相,了解此结合之定义二者,如是於其余二者亦二、二,於六中有四正确,非彼二者,花白非唯「定义」,可能错乱之际,若如是设立:「此凸物体之颜色法者,应容许用杂色之名言,以其花白相之故」,则可能正确因三式,然而「垂胡」与「牛之名言」二者,非事相应不能表徵,届此不容许事相,以其非有之故。

壬二、断诤有三:

癸一、自虚体之表徵法之断诤:

【悟此结合之定义,若剔除名事二者,当克除事相垂胡,若不剔除谓过遍。】(脊峰垂胡法者,是定义,以其为成立断除直接相违义虚体之故。)脊峰垂胡置於事相,表了达此结合之定义,了达此结合,成立断决直接相违义虚体」,设立之际彼定义若不剔除「花白」与「牛之名言」二者,则当成过遍。若剔除二者则亦应剔除彼之事相垂胡。倘若谓:虽克除定义,然不克除事相,则定义应不遍及於事相?

【若周遍於义虚体,未遍自虚体无过。】遍及於义虚体,以其「义」、「虚体」是同体故,故远离未遍事相之过。未遍及自虚体,以「自」、「虚体」相异之故,因此之故,远离「过遍」之过。

癸二、非余虚体表徵法之断诤有三:

【相违名相克名言,实违事相为无诤。】

子一、观察名相—断除不应理

非名相之名言。若是名相,则遮除名相之定义故,应表相违,如遮除脊峰垂胡表徵牛。若非名相,则当不观待於设置之因(定义)。若承许之,亦不观待於遮除名相之定义。若如是不许确定「无缘由之名言」故,若谓一切所知应未定定「有」、「无」?云:无过。非名相之名言,是名相之事相(花白),非自虚体,喻:「遮有法者,应非所立,以其无明显成立,不具有欲比测量之故。」若如是设置,则「非所立」之名言,观待因相是所立之事相故。而非「所立」之自(虚体)性,将遮除定义故成立不相违。如是,「非名相」之名言,观察名相之定义,克除与否之断诤,亦与前例相似。非名相之名言,於自虚体不克除名相之定义故,亦适於事相,能依彼事相虚体克除花白和垂胡故,彼诸表徵「非名相」之名言不相违。(喻:脊峰垂胡和花白法者,非名相,以其具原因之声不成立觉识故。)

子二、克除一切名言过之断诤:

脊峰垂胡总相,若剔除成立具有缘由之声觉识,则定义之自虚体,成立具有缘由之声觉识故,遮除名相之定义—自虚体,亦克除名相之声觉识故,「定义之名言」和「非名相之名言」一切相续皆应间断。若不克除成立,具有缘由之声觉识,则应成为名相之定义过遍,彼是名相之定义之故?质问之?於脊峰垂胡之义虚体,不克除名相之定义故,不间断名言之相续。於自虚体克除名相之定义故,则无过遍,如是答覆一切辩难皆是如此。喻:花白法者,是牛,以其是摄集项峰等故(成立具原因之声觉识。)

子三、断除表事相直接相违之过:

若谓:「非名相之名言」,若是名相之事相,则「无实之名言」亦容许为实体之事相?答辩此问。有一说:若谓如是「无实之名言」,应能依「能作义」。「非名相之名言」,应成能依名相之名言?是汝所承许之。若欲许前例亦如是,则能作义与否,应成非相违实物,以其二者含摄於无实之名言故。欲许此非相违实物,谓不成立非相违虚体之因相之说。曰:此不应理。容许义虚体,声觉识不错乱之所着境,不错乱故,於名言不应理前已述及故。故名相是具有缘由之声为觉识故,觉识是实法性,然而如是假立义之支分是增益。然若谓实体、无实二者,应非相违实物,二者摄於无实之名言故?云:因相不成立,以其未含摄於实体之故。然则若谓:「义」与「名言」应非同一实物?应承许之「义虚体」与「声觉识」二者唯除错乱思维性认定为同一体外,谓:无同一实物。

癸三、喻诠说似相违之结合

【彼故某某相违和,相似能现前结合。】观待相异事相後,虽无「相似」和「相违」,然而虚体方式「显现相似」和「显现相违」二者。「显现相似」:所知之虚体表所知,设立容许觉识之境。或「显现相违」:如未具备因三式,事相容许运用因相之名言,如设立具备因三譬如:声成立常,设立所作性。所作性(有法),观待成立声是常,是相似因相,设立因支未具备因三式之故。若谓如是设立,则此未具因三式,是正因故,彼置於事相,表因相是设立具足因三式。有一说:事相定义出现相似,喻如:因三式置於事相後,表因相是设立唯「因三式」。不应理已述及。关於事相定义相似,遮非之名言表示遮非,是设立:遮阻所破斥事物後,引伸他法之故。

辛二、如何互相确定之立论有三:

壬一、诠总立论:

【性、名均数同体性,决定实有假有性。】於一定义诸多名相和一名相诸多定义为非有,数目均等分别识认定同一体性决定实有定义和假有名相。

壬二、破斥别有余他分别:

【定义名相同一义,数目相异不均误。】***多数学者承许同一实物前面已遮止。承许相异实物,声闻部派有一说:瓶表有为之定义,生住异灭四者别瓶是余物谓之说法,不应理,彼有为定义表徵名相为无二体性或具相异:首先:若依无二体性观之为非有,以二者体性相异之故,虽能表具相异体性,然而所作性变成具有无常性,不变成是无常。有一说:是一存在义之虚体。谓之〈香噶念达〉之旨趣不足采纳。有一说:於一种子能生诸多果,和於一所立容许诸多因相,如:一定义能以诸多名相表示之,和诸多定义能以一名相表示之。谓数数目不均等之说法,二者均不应理,如此彼定义从「非彼」名相分析诸多相异,不能表达彼之名言。若如是分析,则「非彼(非瓶之虚体)」定义不能表达彼,彼此相违之故。若是不相违义,声、识相异之定义如「月亮」和「有兔」。形成同义异名故。「义」、「喻」均不相似。因果是能生、所生故。因缘力作用可能生诸多果。建立「定义」和「名相」之理论,一个定义不能设置二个名相。诸多定义亦不容许表徵一名相,所谓「名相」,彼虚体义作为缘由之声。虚体义若不作为缘由,则唯「异类」不转成名相。至於所立,任何存在相属关系故能立因,非所破斥因故,岂有相似。

壬三、名义遮反之断诤:

【彼诸相互之遮反,立论於此不妨害。】承许彼名之假立余他义後之名相应消灭。喻如:立论者比量设置事相成立无欺量之名言。敌论者:假立缘取实体,破灭比量无妨害,缘取实体若能安立量名,则我亦不许彼比量名。若能安立无欺量,则汝亦不能破斥。

某一说不许彼义安立余他名後,断除妨害所成立之名相。立论者:瓶不容许考验,表示世俗义。敌论者:瓶能作义,表示真义谛,彼义若安立余他名後而诤论之;中观论者:於离戏所安立真义谛名,於彼真义谛瓶非有。因明论者:能作义所安立真义谛名,彼真义谛吾等亦承许之。有一说:有为之定义,立因所生,因所生之定义是有为。若「义」和「名言」颠倒後而诤论之;吾等承许「有为之名言之定义」,是「因缘所生义」。汝从彼遮反後,若承许「有为之名言」,是「因缘所生之义之定义」,则名言定义和虚体义名相相违。然则遮反名称後,有为之义,若欲许因缘所生之名言之定义,则承许「虚体义定义」和「名言名相」之名称不用诤论。

戊二、别相—决定量之定义有二:

己一、认识定义

己二、彼如何断决增益之法

己一、认识定义分为三:

庚一、破斥他宗之主张:

【「无欺」、「明无知义」二,同义异名或解说。】帝释慧论师谓:能表容许任一之说。释迦慧论师云:「真实量」和「名言量」二者。首先:经验无二分别智诸圣者们之相续实有之量,各个自证之智慧转成境故,应是彼明晰经验,应是真实义,同时亦是量故,谓真实量。彼真实谛之定义是「显明无知义」,应非无欺,以无获得裁决义之故。其次:名言量:一般士夫之相续实有量,届於能所二现相之间,是容许名言故。彼之定义是「无欺」和「显明无知义」相聚合,获得「裁决之义」。法上论师或谓〈量决定论〉云:若肯定彼诸义後而趣入,於所作义无欺之故。因三式表定义,具有三差别:(量之定义)自(之体)性差别,能得义之能力。事相:存在於现、比量之所量,能得瓶和火等能力。境差别:是所持之义与否,非尽可能获得,肯定唯一获得之所取境。能作差别:於能肯定义之存在能力,所知且肯定火水等义存在故,是获得能力,手足等等非谓:获得能力。自性差别—认定实体断决是量之定义。境差别—断决非有。能作差别—断决过遍与补充断决未遍。了悟真实义是量之作用,非量之定义。

诸随行外道梵行们,了悟真义谛具三法:前所未了悟义感受无误故,谓遮除增益。彼亦具三差别法。自性差别,遮反方面是唯「遮除增益」,不是「量」之立破作用。如云:「义存在识之作用,彼义无稍许所作。」。境差别:是前未了悟境、时、相各个之义,彼亦若作未了悟境之实物,则裁决智为过宽。若作未了悟前类,则量非有故。了悟境、时、相各个决定之前,所未了悟之同类。感受之差别:不错乱义:a.彼亦觉识非唯缘取相顺义,亦有伺察意故。然而彼(执持方法)执取之总类,不可能产生无义,如烟不错乱为火。b.彼亦唯「义相」之不错乱,亦存在邪智。若作自相不错乱,则不遍及增益所衡量之量故,非自增益之义不错乱性。彼作用有三:自性差别,删除增益故,成立其一不破灭其另一。境差别:不了悟作用故成立其一不成立其另一。感受差别:不错乱义之作用故,成立其一不相违成立其另一。谓之具戏论之说。若遮止彼诸不应理之支分。

【若设置二个定义,彼名相亦当成二。】二者皆是量之定义不应理,名相亦随行成二,彼故非具有选择,前已述及。

【虽许性、名相二者,唯一总相当非有。】区分真实之量和名言之量二者,亦为何是量之总定义?质问之。曰:此是各个定义之说法,无相关系,若无一总定义,则谓「量」为一名相,不应理之故。

【此断决未遍非理,析分二者非旨趣。】谓「断决未遍法由余他补充」之说法,不应理。若无能设置「量」定义之名辞,则谓从余他补充之名辞,转成具前辞之过不能遮反;若谓『了悟真义谛是「量」之作用,而非「量」之定义』说法?则非本量论之旨趣。

【无义、未遍、非有三,许有了悟真义谛。】了悟真义谛亦具有三差别法。境差别:昔前所未了悟之义无否定故,无意义故,感受差别:若不错乱义且又了悟义,趣知「所断」为非有,体性差别:遮反方面,断决增益故,未遍及圆满量,(量之事相未遍及现量之故具过),现量是离分别故,无法断决增益性之故。复次:了知真实义,若承许缘取如是义,不应理,现量亦现见相同义,作现见义,果因相亦不能成立自之因故,於唯「火」变成实量,不应理,真义谛之量远离能所故,非唯一真义谛之故。

庚二、自宗之主张:

【「无欺」、「明现无知义」,了悟自相相顺义,名言者与真实义,二者亦摄彼二者。】陈那论师於集量论有时谓「无欺」,有时谓「明现无知义」,法称论师谓彼二含摄为一,彼觉识能无欺於彼义之旨趣。

【无欺是业和作者、所作三者之自主。】「业」—何无欺、「作者」—谁无欺、「所作法」—如何无欺。不错乱之识,如是住於义自相,「有」了知实有,「无」了知实无,彼无欺。所知,若现见存在於义自相,则为能作义无欺,若无义自相,则为非能作义性故无欺。义若适存在於自相,则获得自相无欺。若无自相故不摄入彼义,则虚体无实性无欺。彼亦释量论云:「量谓无欺智,安住能作义,无欺。」「明现无知义」—其「实义之声」是能作义之实体,「明现之声」是心识了悟义自相性,无不相顺於义。释量论云:「显不知义尔,证知自体後,总相识应得,意谓於自相,不知所知故,观察自相故,世尊具是量。」故无欺和明现无知义二者,亦了悟「有」、「无」实体义,彼诸同顺於无欺义。

庚三、断诤:

【测量无实为未遍,近於杂染为过遍,测「有」「无」自相应理,近於杂染谓欺妄。】首先质问之?若义自相是无欺,则未遍及测量无实体之量。曰:测察「有」「无」能能作义之故,无过,谓观察境品已述及。然而近於杂染为过遍及无欺义。执着「黄色螺」或「树木行走」等现相,当转成白色螺和树静止之无欺量质问之?近於杂染应非「无欺」,於非彼义显示彼相之故。量决定论云:「近於杂染欺妄故,谓相似现量之说。」若後时思惟螺为白色,树自身静住为无欺,则执着螺黄色等故非为无欺相,而是余他意识无欺性,***诸因明学者追随法上论师之见解,能获得义故。未遍及测量无实之量,无实在获得义之故谓之说法,亦应类同了悟真实义,「无实」无真义谛故。法称论师谓「义之声」断决无实义之说。量决定论云:「乐许现量义:有一说根识是颠倒义之故,断除彼故,所持清净正量故。」故诸前因明论师不采纳其诸前因明论师之旨趣已遮除。

己二、彼如何断决增益之法有二:

庚一、如何决定增益:

【量力之引伸决定,决定对立是增益。】若以遍一切名言(世间共许)量力,作取舍义自相之时,则需引伸决定识。『定「有」「无」非果,後亦非量性」谓之(补注:「量」之说法:能引伸「有」,或「无」之果者,若非如是,不成为量,既是量,须决定能摄入自境,然而除非量决定引伸,「量」自身非有决定,何故?现量无决定故)。决定之定义是断除犹疑,彼可分为二:无欺之义是断除怀疑,不观察真假之方式,真实之决定。於欺妄之义断除怀疑是邪智之决定。若产生彼邪智决定识,则其决定坏灭故。是假有之缘故。非本论所叙说之决定,纯正决定之对立是增益。

【由彼之定义本性,了知他边分为二,邪智怀疑之思惟。】错觉之所持境是无分别邪识,非真实性为所遮除之增益。无所耽着谛实性,不需剔除之故。是了悟真实性,若遮除眼翳等幻相,则无法剔除之故。

【从未了悟而瞬间,了悟不断除增益。】若谓从瞬间之比量,现见火之际,未了悟转成了悟,无断决邪智怀疑增益二者。

【不摄比量现相故,遮除性彼境无火,执取其余相似故,是邪智增益旨趣。】三千五百颂所说「净地无火执取与余他相似之故,於非彼认定是彼,谓之邪智。」。量决定性遮除增益,彼决定亦无增益之种性,士夫无能决定量力,虽意专注现前之他因亦不需决定其虚体,然而不丧失彼量之作用,乃至於唯「不生」缘取非彼之增益。(补注:比量所遮除之增益,彼境无火故,缘取净地与其余相类同故彼谓邪智。未生比量以前,无火之净地,存在缘取无火者与其余相类似,如此之心识谓邪智,如是即邪智之增益,增益是比量所遮除。究竟之增益:现在有火,缘取前时单纯无火彼思惟是邪智。)

庚二、断诤:

【决定和增益二者,由境、体性、时间三,观察相同与相异,三诤不妨害於此。】

辛一、若观察境,断除不应理有二:

壬一、立诤:决定和增益

是一或非一,若非一则转成非所遮、能遮,如内外之光明与黑暗。若是同一:若成立彼境,则当成不错乱之所遮境,以其证成谛实境之故。喻如:正量。若不成立彼境,则不转成能遮量,以其不成立所量之故,如增益谓之建立诤论。

壬二、答辩有三:

癸一、破斥他宗之答辩:

有一说:认取声是常之增益和了悟声无常之比量二境,声应是能遮所遮同一之实物。彼量虚体相异之境。声是无常。彼增益之境:声是常,彼故,成立「无常性」是能遮量,不成立「常性」—所遮是错乱谓之说法?曰:不应理,直接相违「常」「无常」,是相违於同一实物之故,若声常是增益之境,则非有所知之境故,「增益」当成非所知故。

癸二、自宗之答辩:

【决定增益同执境,所着方式异遮除。】现量虽不直接断决增益,然而跟随彼现量之决定识和比量决定二者,和(邪智、怀疑)二增益所缘亦应能遮,所遮同一体故,由相异感受而错觉增益和无欺之量应合理,以其实有量,且无增益之故。如是若绳误为蛇,则量是杂色性,不诠说绳,以未决定其虚体故。不诠说为蛇,以其不存在之故。彼故,虽诠说现量之断除增益,然非现量所断,而是随彼现量而生之分别识断除增益,犹如手握吉祥草後,以鎌刀割断之。

癸三、断诤:

有一说若谓决定与增益同一境,彼为谛实或虚假?若谛实则增益当不错乱,以其是谛实境,若虚假则决定转成颠倒,以其是虚假境故?曰:无过。於所耽着境颠倒与否之差别,不设立耽着境之真假性。而以耽着感受与义相顺与否而处理故。耽着境虽相似谛实,然而耽着感受与义不相顺故,设置错乱增益,与义相顺故设置真实无误。譬如:具真实耽着境,然而於五蕴执我是错乱耽着境,和耽着境虽无实体,兔角比测无实之比量等等,当成无错误之耽着境故。关於所持境之错乱与否,是设置有无实体之所取境?质问之。若谓错误与否耽着境二分别,是同一耽着境,则白色螺与黄色螺现相,错误与否虽无分别,然而所持境—螺是同一实物?若如是彼螺为缘执黄色之眼识,当转成现黄色相,以其是所持境之故。若谓承许声有法,亦认定常之增益执着而形成,以其是彼声之耽着境之故?前例亦承许之。执取黄色之眼识是现黄螺相故,和亦现成无分别之白色螺相。然则若谓缘取常之增益亦执着声为常故,彼声和无分别之无常亦执着声所形成常?曰:不相似。於无分别之同一实物,显现与不显现二相违,於分别之同一实物,确定与否二支不相违,前已述及。

辛二、断除观察体性不应理:

真实和增益二者,若是同一觉识实体,则不应成能遮、所遮之体性,如刀锋不自割,若为相异觉识体亦不应成能遮、所遮体性,若谓佛智不知凡夫相续心,如不遮除愚昏?云:同一相续心是虚体相异性,从而远离(同异)二者之过。

辛三、断除观察时域不应理:

决定和增益二者,若是同时,当同时趣入此二分别。若非同时,则不应转成能害、所害,以其非聚会故。犹如:日光和黑夜。云:彼二非同时,然则若谓以决定当不剔除增益?云:虽无相遇而剔除,然於同一心相续。首先:产生增益,而後时产生量之决定性,不能产生增益之相续性,谓设置:「剔除增益」之名言。

如是於同一相续心「所断」和「对治」等等为相异之能害、所害,一切先後之立论皆是如此。热触、寒触等等相异实物,时间相同。於第一刹那相遇,第二刹那丧失效能,第三刹那遮反所断之境。此又有一说:自相续心三量之层次(寒、热)增益二者,於第一(刹那)时相聚,第二时产生无效能,第三时灭除增益之随後,产生正量之体性故。剔除增益获得胜利,如转轮王摧毁城镇,宣说国王之摧敌。相异实物时域相同—是现时。然而彼不应前後相异者,第一刹那实无相聚之故。若相聚,则因相转变,实物由谁遮反。

戊三、抉择定义所表明之义有四:

己一、详析名相

己二、破斥事相之邪见

己三、事相—能决定定义量

己四、(定义之量)彼如何作立破法

己一、详析名相有四:

庚一、分类之基本实事

庚二、叙述分类之实义

庚三、确定数目

庚四、声义。

庚一、分类基本实事有二:

辛一、破斥他宗:

【非量遮阻真实量。】***因明前期诸家主张:唯「真实智」,应非「量」分类之基本实事,存在过遍之过。裁决智和伺察意非量,而是真实智谓之说法,仅限於不了解「事势量力」和「量论」之旨趣故,前已遮阻。

【真实分析诠释妄。】法上论师云:真实智分为:「能作义」和「极趣属能作义。」首先:火正煮烧之现相能作义现量之相,是士夫成立实义之直接形成因。其次,唯独「火」「水」等各个因现相,是士夫成立义之间接形成因。首先:已决定「无欺」之自性故,非量论所测验之对象。然唯独现量无二决定智。彼故,趣属能作义之真实识,能立是分类之基本实体之说法?云:不应理,不许总相是分类根本实体,若分析别相後,复需为一分析根本实体。则现量等等一切分析,亦如是需要(总相分析)极其过份。

辛二、自宗所许:

【故真实智性是量,故分类根本合理。】正量和真实智二者,是同义异名,彼真实智有二相。彼故,现量和比量不可能非量故,不需复为分类之根本实体。

庚二、叙述分类之义:

【分析现比量二者,观察彼诸一或异。】现量比量二者,犹如瓶、毛毡相异实体或依「实体」与「无实」遮除同一体,或如所作性和无常同一体性,且相异虚体。或依「月亮」、「清凉」於同义异名?此有三:

辛一、破斥他宗:

有一说:现量是经验属於觉识之支分。比量是分别,属杂染之支分故。认定所持境无实之故。比量亦无实性,可谓遮除同一体之说法。若有可能亦不应理。

【二量皆是实体性,故非遮除同一体。】比量无所持境,所持性是错乱,然而是错乱识性为「实体」性,故比量遮除同一体为非有。

【待「同体」与「相异」境,实非相同和相异。】现比二量观待同一境後,应非同一境,「分别」和「无分别」二者相异之境故。观待於相异境後,亦应非相异,若「比量」与唯「现量」相异,则「比量」与「自证识」亦相异故,转成非识之故。

辛二、自宗主张:

【彼故觉识是同体,观待境则是相异。】同一识性,观待实境後之火是比量,然观待於识之体性是现量故,观待於境是相异,观待於有境是同一体。

辛三、断诤:

倘若观待於境是相异,则比量应成非识,以其非自证识之故。复次若谓,观待於「有境」是比量和观待於「自证识」是现量同一体性故,总相与唯「现量」同一体,总相和根现量相异故。比量之总相与唯「现量」亦转成相异?

【比量非境与自证,同一故远离诤过。】比量非境之虚体,是分别「境」之觉识故,远离第一种过。现量之别相虽与根现量相异,然而别相与自证现量同一体故,远离第二种过。若现量与别相同一体性当转成同一体,和别相相异性亦当转成相异,相似之思维。然若承许沉香树和檀香树相异故。和唯「树」转成相异,段圆木和沉香树同一体故,和唯「树」同一体,岂相似。

庚三、确定数目:

【有二所量故二量,除彼遮阻余数故。】所量有二故彼所测量亦决定唯有二。比量亦成立具有量之定义,剔除少於二数量,彼诸承许三、四、六数量等,亦除现、比量外无有余他,唯除「经验」和「因相」外,无有第三种了解法之故。其他所谓如「怀疑」,「从声而生」、「近於衡量」等等应非量,以其非「现」「比」量之故,如邪智。「二量遮除余他数量,余他数量灭除二量。」之理论遮除之。

庚四、名声之义:

【名有「叙述」「趣知」二。】「叙述」具理由之名声,遍知一切智等等叙述各个文字後,「获得」和「趣知」具理由,如瓶、树等名辞。

【叙述、趣知之相违,不相违,相违不违,整个分析有四相。】「叙述」、「趣知」彼此相违之声,如谓短芝麻知道小沙,或如谓牧羊女知道羊、鸡等等。诠述趣知互不相违之声,遍一切智或知晓一切等等。至於相违或不违摄含於相违有三种情况,譬喻:水生,由趣知观之—趣入莲花。由诠述观之—从水而生之故,谓水生。彼应有三情况:从水而生之莲花存在於「诠述」、「趣知」二者。从乾地而生之莲花,唯见於「趣知」,(无「诠述」之法),从水而生之生物唯见於诠述。(无法趣知),若谓乾地之段圆木,决无诠述、趣知二者岂非第四种情况?虽乐许如是,然不趣入谓「水生」之名故,不计数为第四种情况。

【彼诸「名」与「类」之声,善巧者分析有二。】「名」之声如天授与供云等,「类」之声如树、牛等。前者不观待於种类,後者是观待於总类。此「现量」之声—(梵音)拔罗第伊是「各自」之意义,阿叉是「根」故。声之经典云:「伊」是「阿」、「雅」合音。「拔罗第伊」之「伊」声是「阿」、「雅」二音转成,诠说「阿」之义,作「不显现(不生)」之说。结合「阿」、「大」、「拉」转为「阿叉伊阿大伊」音,意为舍命故。「拔罗大雅叉」彼转变即谓「所依根」故。若为「诠述」,则为「能依根」。「趣知」,此趣入缘取义自相之一切识,如依彼—「水生」之声,应是三种情况,首先:存在於二者,余二例唯见於「趣知」,「执二月」等等唯见於「诠述」之故。比量之梵音:「阿努」是「後时」或「随後」之意。「玛那」是「量」或「比测」,现见因相忆念相属关系之後,以总义之方式比测故,是比量。

己二、破斥事相之邪见有二:

庚一、破斥现量

庚二、破斥比量

庚一、破斥现量有三:

辛一:破斥「非现量」谓是「现量」之思维。

【境时相各支错误,欲许实有之现量。】错乱之境:珠宝光缘取为珠宝。差别之境:误於门後,且唯「宝珠」是现量,获得裁决义之故。若谓珠宝光裁决与门缝相属关系故未能获得珠宝。而未裁决与屋後相属关系故而获得珠宝。然则现见青色之现量,亦裁决与前一刹那相属而未得青色,而与後一刹那相属关系而获得青色,以其未裁决相属之故。倘若不区分时间之前後获得裁决唯「青色」义是量,於此亦不分门後,唯「珠宝光」名谓是量之说法。时间之误觉於半夜误为正午,亦於梦识中半日之子误是现量。错觉外相:如黄色螺相,错乱颜色,然於外型是真实现量。如树木行走相,错乱於能依静止之乙支。然而「所依树」「颜色」谓是现量之说法不应理。

【无自相故非现量,若决定因有比量。】珠宝之自相不专注自决定或自相似之外相非现量。若螺之外型与树之颜色显相自相,则与彼无分别之颜色与静止状态应成现自相,以其同一实物之故,若无分别错乱,则螺、树型相,皆错乱,若不错乱则皆不错乱,彼是整体有境之故。释量论云:「若舍差别分,现量所取中。」又云:「义自性是一,体性是现事,有何未见分,为余量所观。」

然而若设立「珠光」和「珠宝」任其一之总相为因相或设立「珠宝光」为因相,则是果因相。若谓唯「光」之错乱,不成立珠宝光?曰:烟亦相类同,梦境为谛实,亦於清醒之际显现自相之熏习因,从而比测显现梦境之熏习因法,成立他相续心,如产生异熟「业」和「天人」「佛」等之真实梦境。「螺、树、见二月」等亦从境自相和有眼翳产生错误识故。若得知错乱转识,则虽无错乱实境,然而所取境「外型相」,「静止状态」和「一月」有可能果因相之际,虽错乱然亦相属故,如谓「量性」之说法。彼亦观待错乱境而趣知实相而非杂染之内根眼翳等。

又有一说承许「无分别他义」为量。

【某某谓缘取颜色,谓所触是现量说。】缘取螺色之眼识,所触圆滑和重量是现量,如是执取火、水等等之颜色,而谓「赤热」和「冰凉」是现量,此不应理。

【无知区别於根处,错觉因法是现量。】余他实体之根处,同时又是另余他实体之根处,若可行使於量,则诸多根形成无义,法称论师於聚同一体随生之色等了知味故,比量因法如薪柴转变成烟谓比量相违之说。(补注:缘取触产生识,身根应无义,眼识之所触是量故。)

辛二、破斥现量误认为非现量

【妄分别於「境」「时」「相」,错乱故遮除现量。】妄分别於红毛毡误为红瓶之时,眼识亦现红色为非量,如黄色螺显现之型相非量,如是於门後之瓶妄分别为屋後之瓶,於午後之生灵妄分别为午前之生灵之时,谓根识为非量,此不应理。

【分别错乱然根识,无翳如执青为量。】彼时分别於「境」、「时」、「相」错乱性是邪识,然而现量於义自相无错乱性是量,如於认取瓶为常,虽存在增益,然而於青色当转成现量。

辛三、破斥「是」「非」相似之分别:

【某一谓「是」「非」相似,非相似境相异故。】若谓妄分别於红毡误为红瓶,若红色是量,则误认为黄色螺,亦应於螺型转成量?云:应不成量。意识和根识境相异故不相似。

庚二、破斥比量为妄分别有二:

辛一、破斥「是」妄执为「非」。

【若谓从珠宝之光,了悟珠宝非比量。】有一说;若谓从珠宝光了悟珠宝应非比量?若设立珠宝为因支;则无「因」和无「有因」不成立珠宝光,唯「光」不决定,(光不遍及珠宝。)

【稻芽比测稻种等,果因多数成错乱。】若如是从稻芽比测彼之种子时,若设立稻子则无「因」和无「有因」不成立稻芽,唯「芽」未必决定—(芽未遍及种子。),倘若引述彼稻芽之时,不成立稻之所差别,且现见(唯「芽」未决定)余力之分辨其差别不相违,珠宝光亦现见余他力,彼已分辨其差别岂有相违。若非如是,一切果因相皆成错乱。

辛二、破斥「非比量」妄执为「比量」:

【错乱因相与所立,与义支分谓比量。】若具有烟之山比测具有恒常之火,唯「火」名—即心知有火,欲许成立比量。具有支之山有法,应存在常火,以其有真实义之烟故。如自在天神所作之灶。若如是设立,设立之因相之时,虽非比量,然於成立量之时是比量谓之说法,亦不应理。(注:具有支是指神我)

【彼因相无因三式,成立因相无差别。】具烟之山,成立有恒常之火。或若设立「真实谛之烟」为因相,则彼诸因相当不成立因三式,如彼非有之故。若谓既设立如彼之设立,然而已经立量,成立唯「无常之火」和唯「烟」为因相?曰:应不是,能差别法—常,彼不成立真实义,岂能成立「所差别—常之火」,和「真实义之烟」。若谓成立唯「火」和唯「烟」?云:应不是,欲许持杖者成立唯「人」岂能成立。

己三、事相能决定定义量有二:

庚一、质难:

【若谓决定彼诸量,自、他从何而了悟。】以量了悟义之时,决定识引导彼无欺量力,从自力定量引导或他力定量之引导,若自力定量之引导,则当无不相符量之定义。若从他力定量,则转成无穷尽。

庚二、答辩有三:

辛一、破斥他宗之答辩:

【某某许自力定量,某一谓他力定量,自他二者之理论,舍法称论师旨趣。】有一说唯从自力定量之说法。某一说唯从他力定量之说法,唯不了解事势比量力和法称论师之旨趣。释量论云:「众分别依名,是各别自证。」又云:「若舍差别分,现量所取中,於差别若有,证缘亦当证。」

辛二、自宗之答辩:

【二义明和自证分,比量由自力定量。】显现能作义之现量,禅修现量者彼二义明,自证识和比量四种,由自力定量。

【最初者、意不专和,错觉因他力定量。】最初现量者和意识不专注和已成错乱因三者,从他力定量。以喻诠说:现相从自力定量,谛实之支分从他力定量。从长远距离观之,虽确定红燃焰之相,思虑实火与否?或谓幻相或幻化等增益而怀疑。若从他力定量或长远距离观之。若具有枝叶相,则观待於唯「总树」,断决增益後从自力定量。别相—沉香树是无欺且无分别故,虽是现量然於沉香树之虚体,不断决增益故,从他力定量。若谓如不确定别相,相违彼量运作?除「遣余之总相」外,不成立总义故。若能作义则唯「别相」之能作义故。无欺且无分别之境,亦唯「沉香树」之故。复次,现相本性亦从他力确定量,喻:若唯一「火」现相,则吾等觉识中同时生火相与否而言。怀疑性,则根识是无欺且离分别故,是现量亦非意识能确定量,而从他力能确定量。

彼能确定量:

【生效义与修习者,以比量能决定量。】从现火之相,而怀疑其虚实,现见於煮烧等功能作用,确定为火或未现见生效义,然届间产生烟,缘取显明之义相,禅修现量之敏察力确定彼义。或比量之确定量亦有二,火红燃焰相亦犹疑为虚假,谓从产生烟之因相确定火,或谓缘取俱生因之余义为比量。若怀疑火红燃焰相,则依火之气味等其余根处(鼻识),确定为火。有一说此是现量之说法,仅限於不了解根处之分类,法称论师亦谓:「因之法是比量」之说。

辛三、断诤:

【有一谓观察「体性」,与「境」遣余为非有。】所确定之量和能确定之量二者,若是同一境,则第二能确定之量转成断决识。若非同一境,则境成立余他实体故。如何成立余他实体之说法。复次有一说,所有由他力定量,彼时若不断除增益,则非量性故。他力定量亦不应理。若断除增益,则转成从自力定量。若由自力定量,则从他力定量究竟非有之说法。

【彼诸见解仅限於,现量分别相渗杂。】现量唯「离分别且不错乱」量之趣行,若「现量」性自力立刻能引导决定识,则是从自力定量。若现量自力之立刻不能引伸决定识,後时须从他力定量。无了知从他力定量之立论,应如外道之妄分别和无分别相渗杂,思维现量性为决定之自性,而终止辩诤。若谓:所有现量现相皆转成不确定。曰:承许如是前已述说。

己四:定义之量如何作立破之法有二

庚一、立破之总立论

【现相是实体之有境,遮遣能立能破二。】现相是实体之有境(觉识)故。现量除唯「现於义」外,而无「立」「破」之名言。然而彼随行之决定和比量,总之遮遣方式作立破,偶尔共许成立现相是假立者,若如是分为成立现相和成立遮遣二者,彼成立现相性。不直接作立破,若能确定量後而作立破,则转成遮遣性。於此之际,成立遮遣之叙说。法称论师云:唯除能立和破斥,非有由声而生余名言。」,亦成立遮遣之旨趣,彼故「遮遣之立破二者;遮非遮无同一义。」

庚二、抉择彼之自性分为二:

辛一、定义

辛二、如何了解义法:

辛一、定义分为三:

壬一、破斥他宗:

有一说:「遮非」「遮无」之定义:所立法舍弃与否,「遮非」和现量二者作同一义,未现见「声」与大部量论故,不区分成立「现相」和「遮遣」。唯限於不区分成立「遮非」和「破斥之支分」。量决定论云:「唯独遮非,非破斥境。」然若为何?未忆念及「遮无亦是」之叙说。复次,不舍所立法若是遮非,则现量亦应成「遮非」,以其不舍所立法之故。

壬二、立自宗:

断除「破斥」和「能立」,与不断除法分二。遮无和遮非之定义,依次:为断除所破事物後,不引伸他法和引伸他法。喻如无瓶是唯独破斥和无瓶之地方则「立」「破」聚合。

壬三、断诤:

有一说:全然断决所破事物,若断除直接相违,则「遮非」应非有,以一切所知唯一遮断「直接相违」而存在之故。若断除间接相违,则「遮无」应非有,断决间接相违後,不引伸他法为「无」之故。无论是「直接」、「间接」相违皆可,於彼之际,是一不欲许之法。其後引伸之法,亦於彼之际是所承许法故。断决一不欲许法後,「引伸」和「不引伸」承许之他法。彼故,「遮非」是「能立」「能破」相聚合故。若主要为实体支分;则亦设立「能立」之名,唯除能立与破斥非有由声而生余名言。若主要为遮遣支分,则亦设立破斥之名。释量论云:「此即於有事,亦不许事分,能立唯遮性,由於前二因,亦能立非故。」

辛二、如何了解义法可分为三:

壬一、破斥他宗:

【某谓「直接」「间接」法,亦有「能立」和「灭除」。】***因明学者欲许直接间接法依三渐次定义:显现彼义相之方式。断除增益。显现他相之方式断除增益。复次,若了悟彼实境,则间接断除增益故,觉识无前後次序。

壬二、成立彼作立破法

以喻诠说:若以比量比测山具有火,则自性间接了解火量,若直接了悟破斥所作性为常故,则间接了悟如忆念「所作性必遍及无常」。或於现量亦成立缘取彼自证之识故,间接当成立显现彼境。内心识上直接成立缘取「见二月」和「青色」故,其外境间接成立「见二月」和「青色之相」,和直接成立他力定量,现彼境故,应间接成立缘取彼觉识。如直接成立所持境青色故,间接成立觉识自性缘取青色。或以明义「烟必有火」,和「沉香树是树」成立遍相。间接成立无火则无烟,无树则为无沉香树之遍相。

若以「破斥」喻诠说之:於缘取二虚体相聚,遍及缘取唯「虚体」故。从克除总类所缘取唯一虚体,亦间接克除别类所缘取二虚体相聚。

壬三、如何克除法亦分为三:

癸一、破斥他宗:

a.直接克除所破事之总相故,间接克除所破事之别相。例如唯「火」之总相为直接克除清凉故,旃檀之火间接克除清凉。或实体之总虚体克除谛实性故。亦如於境、时、相相异之实事,亦克除谛实(如阳焰)。b.直接克除总相,间接克除别相。於所破斥实事直接克除唯「谛实之总」故,别相神我、微尘和刹那间接克除谛实,或克除遍地唯「青」故,间接克除青莲花。c.相违事之总相直接克除所破事之总故,相违事之别相间接克除所破斥之别相。唯「事体」之总直接克除唯「谛实体」之故。「事体」之别相—义和明识,克除「微尘」与「刹那」之谛实。如是虽能、所差别法,亦是唯—虚体,和二虚体相聚故,如以能差别法「遮除拐杖」可遮除所差别法「遮除持杖者」。应如是剔除能别法故,应不剔除所别法。如拐杖遮除生命,持杖者不遮除生命。亦直接遮除能别法,间接遮除所别法,亦即遮除是能别法,即是遮除所别法。和遮阻有能别法,未必剔除具有所差别法等等,遮阻是拐杖故,不剔除是持杖者。与遮阻具有父名,不剔除具有子名。然而持杖者,若手里有拐杖。或如所差别法子具前行於父。尽如是所差别法,若遮除能别法,则应遮除所别法。

若所持单一虚体则不缘持虚体二聚合之故。谓之观察此:

【比量为间接了悟,否则转成第三量。】间接了悟之定义,显现其余义相之方式,其余而断除增益,彼间接了悟过遍於比量。倘若谓比量观待於因相断除增益,此间接了悟不观待因相而断除余增益义。彼不观待因相为何?若是不观待相属性而断除增益,当转成第三量。若是观待相属性,应不超越於比量,直接成立果和别相。间接成立因和总相,是为果因相和自性因相。若直接遮阻「因」和「能遍」之量力,间接灭除「果」和「所遍」,则含摄於「因不可得」和「能遍不可得」因,除「能别法」故剔除所别法,亦从摄集「拐杖」和「士夫」二者之因,产生「拐杖者」之果,是「因不可得」或「能遍不可得」因。然若由比量领悟山具有火,则觉识上间接领悟衡量火等,领悟「山具有火」是「觉识性」故,间接领悟之因,除觉识外无其余。自证之觉识,直接证成「缘执二月」故,间接成立实有二月谓之说法,不应理,以其错乱识无实境之故。若谓唯「相」不欺妄?试问:彼相为何?若是「义自相」,则觉识当成不颠倒。若是「总义」或「幻相」,则是觉识错乱性之无实境,前已述及。他识之直接成立青色境故,间接成立觉识缘执青色,亦不应理,境「成立青色」性,是外境之相显示於心识故,彼相分间接上,无成立余他觉识之因故。如是遮阻「因」和「能遍」,间接灭除「果」和「所遍」,含摄於比量等,自行观察而得知。

癸二、自宗分为二:

子一、了解能立法

子二、了解破斥法方式

子一、了解能立之分类:

【「实义」、「觉识」、「是」与「有」二、二分析共有四。】是「实义」与「觉识」二者之体性,和具有相异性分析,二、二共有四种。

子二、了解破斥法方式:

【彼破斥性遮反四。】破斥之分析,非「外义」与「觉识」二者之体性和不具有相异分法亦二二共有四种。

【成立破斥当成量。】了解「能立」,现量引伸之决定识和「遮非」是能立比量。了解「破斥」,现量和「遮无」是能立比量。比量亦当能立「遮无」之不可得因而领悟「遮无」。能成立「遮非」之能立因相,而领悟「遮非」。如是领悟後,灭除法亦分为「是体性」和「相异体性」二者。首先:是苦乐者和缘色缘声之体性,应克除自能作性,能立「彼」故克除「非彼」。复次,於自相续若产生缘取色体,而不产生缘取声,则以何了知,无缘取声?云:若经验缘声,则为无错乱之原因。若专心一意则决定遍相,不可缘得决定识之果。若谓:云何不可缘得「决定识」?若有决定识,则应须转成确定余觉识之体性。若非如是,则「分别」与「无分别」二者当同时转入一体。遮除彼决定识亦是「果因」或「能遍不可得因」。然而应成立「能」「所」经验,诠说同一体性之现量。复次:破除是唯「净遍地」,唯「瓶」和是「瓶」「柱」和是「青」、「黄」等等。剔除彼唯一执着,余证识之作用,灭除实有相异量。亦若诸容许现见,遍地缘取事分,则如「瓶」或「头角」净事应剔除经验性。「由自性差别之经验,遮除其余即非余」。如:诸不许现见「无鼓声」、「油灯熄灭」等,缘取相违事相。剔除不可缘得决定识之果。若於前面地上微生物或若於寺庙无鼓声等,唯「彼」不显现。无现见性,当不成立为「无」,以其瞬间可能退失「眼根」「耳根」功能之故。然而同时存在彼诸,或若显见微细色身,或闻余声,则彼诸成立无实。故彼诸容现之事相缘取相违事,非彼之差别者之义与意识。一切为比量之作用。如是以量之阻除义,亦非遮除实有,而是於「无实」能知是「无」,彼亦是遮除所破斥事物之可缘得性,剔除一切所破斥之义,唯「彼量」外无余他之故。

癸三、断诤:

【谓「间接了悟」之说,「作用」、「比量」之旨趣。】若谓陈那论师之集量论,某些章节或谓间接了悟、或谓了知义之说法相违?彼间接了悟是从「现量之作用」,或「由修习因三式」,而瞬间产生比量之旨趣,量决定论云:非自性成立一切观待余他与自性相属之能立无错乱之故。「至於非现量之量,别比量外非余他」。

第九章∵∵详观现量

丁二、各个事相之义分为二:

戊一、现量有三:

己一、真现量

己二、遮反—似现量

己三、量果

己一、真现量有三:

庚一、定义

庚二、名相之分类

庚三、各个事相之义

庚一、定义分为二:

辛一、破斥他宗:

【经验断除增益妄。】***因明学者将现量和现量之量为相异之分析,现量之定义:离分别不错乱。与彼现量之量定义:前所未领悟之义,依经验力断除增益之说法,曰:不应理,量论未提及二分法。前所未领悟无具否定义,现量之自虚体—似现量断除增益为非有,前已述及。

辛二、自宗主张:

【现量无欺离分别。】顾名思义,观察离分别和无欺。复次:了解之定义,非圣言量所真实共许,非唯「摄属粗略心」与「分别心」。

【分别是缘持声义。】释量论云:「若识缘声义,彼即是分别。」量决定论云:「分别:容许与诠说相融杂显现之识。」认定总义之说法亦不违越彼分别性。有一说:若诠说缘取总义,则信乐外道所承许根识未遍满於具分别之说法。若如是,则缘持声义之立名,亦未遍及不清净分别相似。有一说:「立名」含摄於不清净之分别故。若谓容许缘持「诠说」与「声」相揉杂之说法,亦未遍及缘持相杂?若谓定义设置其种类不相违?若如是,彼诸无论如何诠说亦同一种类不相违。「远离」之义作为所了解之实物後,经验分别之自证识,转成非离分别。若作分别之虚体,则比量亦转成离分别故。在此离分别之义,不能依於自虚体之定义。「无欺」之义,有一说:依有相唯识宗之主张,承许为「无欺」。有一说承许具有谛实境;有一说:承许於所持境不错乱,皆非法称论师之旨义。唯「无欺」亦存在於比量之所取境。若视作谛实义则无实义。若所持境作「能作义」,则於圣者相续中不遍及「自证」与「瑜珈」现量。释量论云:「此除所取相,有何余因事。」故不颠倒义。量决定论云:「谓不产生眼翳、旋火圈、船静止等等错觉故。」远离根、境、所作等等彼诸错乱之相续心。若谓需要此二不同类之遮除定义。有一说:是二者之说法。不知无欺之义,彼故若是真实义,则一切分别皆是颠倒性,谓无欺之说法,亦乐许成立「离分别」。有一说如同「俱分别」承许所持义不颠倒,有一说於所取境不颠倒性,亦得知不颠倒故。比量亦是不颠倒或思维遮除邪见之故,信乐是「离分别」。

庚二、名相之分类:

【彼无颠倒有四相。】以四现量作为分类之基准,唯「不颠倒」(以不同类之方法)或观待於邪见(是遮除力所作),是离分别无错乱性,彼四相若分类之—根、意、自证、瑜珈等四种现量。彼诸观待於外境是相异,观待於有境是同一体。

【境和所依和有情,方式现量分类法。】现量若依「境」之分类:现见他境,义明二者(「根」、「自证」现量)现见自境为自证识,现见无自、他境为瑜珈现量。若依「所依」之分类;依於六根为义明二者,依於依他起性为自证现量,依於「禅定」为瑜珈现量。若依「有情」之分类:异生(凡夫)现量和圣者现量。

【经部师谓四现量,分别说三唯识二。】确定现量之数量,依经部师之主张承认外界之义,法称论师所认许以「境」方式分为四种,经云:「诸比丘了知色有二相,「眼」和「意」谓之旨趣。若谓意现量不成立正量?云:根现量亦应不成立正量,以其微尘坏灭之故。若谓认许外界之义成立正量?云:如是意现量亦缘持彼之无间缘性岂有相违。若谓凡夫之他心通是余(自证)现量?云:「远离能所故,显现自心性,如彼明相性,不违越自证。」分别说部不承许自证识是现量。若依唯识宗则除「自证」与「瑜珈」现量二者外,余非有,此为法称论师之旨趣。

庚三、各个事相之意义有四:

辛一、根现量分为三:

壬一、定义

壬二、成立彼定义

壬三、所确定声义

壬一、定义分为二:

癸一、破斥他宗:

【分析设置定义误。】***大多数学者将根现量与彼根现量之定义分别解析。依次:能依於有身根而生增上缘,谓:所持义不错乱。和彼根现量之定义—增上缘能依於有身根後,前所未了解之义依经验力断决增益谓之说法?曰:不应理。此二分法之解说为无意义,前所未了解之义无具否定义,断决增益为非有前已述及。

癸二、立自宗:

【彼故根识不错乱。】唯「根识」之定义,能依於六根谓「识」,根现量之定义,能依於六根之不错乱识,彼亦是正量。

壬二、成立彼定义亦分为二:

癸一、成立从六根而生:

【六根应能缘六境,确定成立随行、遮。】某些宗派虽不成立共许诸根,然依於彼诸有身根(五根),应是能认持五种实有境,能俱时作用力,彼体性为何,亦谓根之说。应成立由彼而生随行,依此从「根」、「义」相互无间断,从不可缘取根识二者之结果,乃至缘取「根」、「义」相互无间断後,可缘取持境之识故,成立能依於认定实有境之力。(即根识当成立能依根而产生。)如烟、火,或谓成立遮反故。

癸二、成立离分别无错乱:

【明现成立无分别。】根识是离分别,以其显现自境不相杂之故。(以明现外义自相是识故)。如现二月等当成立能遍相违可得因。乐许成立离分别。诸多理论之解说,於此不畅述。

【缘取自相故无欺。】无欺当确定成立义自相。

壬三、所确定声义:

若谓产生现量之识,亦须如「境」和「作意」谓根识。安立唯一根名之原因为何?

【根非共同之因故,应是根识如鼓声。】「境」和「作意」是产生其他识之因故,欲许之实义不容易了解故,不作「境」、「识」等之名言。「根」是彼识之因,非共同性,谓「根识」作为名言。例如:鼓声亦须「士夫」和「鼓椎」。青苗亦须地与水,然而不诠说「棒槌之声」和「地之青苗」。以观待於非共同因後,说为「鼓声」和「青稞之苗」。如集量论云:「不共之因故,依根说彼名。」释量论云:「若生起现识,如根境是能,何故依二生,而不以彼说,由见能了知,决定立名言。」

辛二、意现量:

世尊谓犹如象王之顾视,趣向观外义之旨趣。随行经部师之後成唯识论谓抉择「意」与「义」之说有三:

壬一、认识体性

壬二、抉择自性

壬三、断除余他诤论

壬一、认识体性亦分为二:

癸一、认识定义:

【外境与根识二相,由无间缘生意识,能依彼後无错乱之识,是为意现量。】根识灭寂之刹那,彼是意根,「意」不作有根身之旨趣。「六根灭之际,是何识?是意」,意现量之定义,能依於意根之识而不错乱。彼量之定义,亦唯彼外其他不应理。

癸二、认识事相:

如量决定论云:「由根识无间缘而生,瞬间能持彼义是意」谓之。具有三差别法:增上缘:根识於具相续产生之时前一根识灭失之刹那。所持境:根识缘第二刹那之所持境。近取因:(无间缘)根识与专注於外境之意根,缘取外境之第二刹那产生之意识。

壬二、抉择自性有三:

癸一、自性产生之法

癸二、自性转成量之合理性

癸三、考察产生自性之时际

倘若灭除五根现量後,若产生一意现量,则差别因当不产生差别果。

子一:若谓产生五根则当实有诸多意识?谓有情各个识之因说法相违,

应成诸多因者。

【虽有诸多意现量,根识唯一自证识。】(根识)因相异故。从外观之相异意现量,然而有情不转成诸多相续心,从内省之,是唯一自证识之故。正如虽有诸多根识,然而不转成诸多相续心。

子二、若谓意现量是量或非量:

【无错乱之故是量,无相续故不决定。】真实义所持无错乱之识故。是现量。然如前述及由他力决定量,不能由自力决定量故,应未获得量之名言。根识之对境是色尘,若根识不能显现则不名为境。然而根识有相续由自力能决定量,意识无相续故,不能由自力决定量何以故?

【由有根身产生根,故根识是有相续,除意根非余意根,彼之故彼无相续。】由有根身之前一刹那产生後一刹那之有根身故,犹如外道之相续,虽无常性然而无间断产生相似同类实有相续。意根:前五根识刚坏灭之际而产生。不由余根产生余意根故,以其无相续之故。凡夫不能结生意相续故,不能由自力而决定量。(圣者能结生意相续故具自力决定量)

子三、若谓随根现量之相续断灭後产生一意现量或繁衍意现量。

【「繁衍」和「最後」相续,两者皆存在能害。】(帝释慧)量庄严论:根识前一刹那断灭之後,希冀能生意现量。最先缘持根识最後专注意识之说法。曰:不应理。「根识由自力决定量,而意识不能由自力决定量繁衍而生意现量不应理之故。法上论师谓最後相续,产生意现量之旨趣亦不应理,无特殊缘由,相续前际不生意现量,然而後际生意现量不应理之故。

癸二、自性转成量之合理性:

【故根是根识之因,转成意识之缘由,自证故无余相续,故随行第三现量。】以根识之第一刹那作为近取之因後,第二刹那产生与彼相类同之根识,於彼之际亦转成意识之俱生缘之後,产生第一刹那之意现量。从外观之,产生「义」「明」现量二者,从内观之,产生唯一自证现量。若如是虽产生尽所有之现量,然亦摄集於自证识故。远离转成诸多相续之过。从这一方面产生,不生增衍意识之理论。彼二种:有无相续致使「有」、「无」决定量故。量庄严论之说法无过。产生相同数量故,远离法上论师说法之过。从吾等导师乡噶年达之旨趣,而获得现见此一合理性。彼故於二外境行使二现量之法,摄集於内敛观察,此自证现量之行使法,谓是第三现量。

癸三、观察产生自性之际:

若观察行使境,自证无余外境故,转成五种行使法,若加上根与意二者之前作意转成七种行使法。

壬三、断除余他诤论:

外道那麻普巴或谓缘取根之所持有,当转成裁决识,若缘取非根之所持有,则瞎子亦能视物?

【缘取余境观待根,故於此无有二过。】以根之对境无间断缘取性不转成决定识,观待无间断根识性,瞎子等等不能得见故。远离上述二过。释量论云:「是故诸根识,无间缘所生,意能缘余境,故盲者不见。」

辛三、自证现量分为三:

壬一、定义:

【自证之识之体性,现量智者们旨趣】。自证现量之定义,识自之体性不错乱,彼亦是量之定义,自证识:亦若可分为能证所证。从非自证之物质之一方观之,唯生「明识」—应是彼性,意识:从遮反物质之体性而产生。云何非物质之体性?此之际是自证识,依量庄严论之说。

壬二、断诤:

有一说自证现量不应理,无能证所证二者故。倘若虽无能证所证二者且具明识,则依数论师主张,与自生相似?

【自生是前无而生,自证唯「遮反物质」,故自证、自生二者,非有相似之时际。】数论师:无需成立自生,无法不成立自生故,为无意义。自证:仅止於假设,唯产生「自证识」故。岂有相似!然声闻、分别说部和某些外道信许无自证识,此见解一切宗派所驳斥故,在此不畅述。

壬三、测验自证是量、非量:

若谓一切自证是量?云:一切现量不可能非量谓之叙说。

辛四、瑜珈现量:

世尊於一切法具无垢法眼,即离垢清净。集量论云:「诸瑜珈行者,离教观唯义。」。释量论云:「瑜珈智前说,彼等修所成」。若抉择瑜珈智分为三:

壬一、认识瑜珈自性

壬二、瑜珈境转成量之法

壬三、能立瑜珈现量

壬一、认识瑜珈自性亦分为三:

癸一、定义

癸二、分类

癸三、思惟因。

癸一、定义有二:

子一、破斥他宗

【分别设置定义妄。】***学者将瑜珈现量,和彼量之定义画分相异之解说,瑜珈现量之定义:由修习彼唯一增上缘之意识而生清净之义,是离分别不错乱性,瑜珈现量彼量之定义,能依於修习唯一增上缘後,先前所未了解真实义。经验能力断除增益谓之说法亦二分法解说。不应理,前所未了解—无具「否定」义,断除增益为非有如前已述及。

子二、自宗主张:

【修所生无欺现量,诸错乱者似现量。】彼唯「瑜珈识」之定义,是从禅修力量而显现,瑜珈现量之定义,真实义从禅修而生不错乱之智慧,亦是彼量之定义。

癸二、分类亦为二:

子一、所依之分类:

【三种圣位三现量,「学」和「无学」分为五。】声闻预流向、果等等有学位之「现量」。和「智慧解脱」「俱分解脱」:离「烦恼障」与「禅定障」而解脱。是为无学位之现量二种。缘觉:能依於第四禅定一切道俱时解脱故。某宗派差别「有学」之无现量,承许彼诸有学圣者亦不违越「声闻」或「大乘」之任一说法。无学圣者:有利钝二种根器,大乘之有学圣位是十地之智慧。大乘无学圣位是世尊现量,共为五种,此是共同分类法,若随顺各个宗派之说法,则某些声闻主张菩萨非圣位。不承许具瑜珈现量,某些大乘者主张声闻无现证「法无我」故,无真实瑜珈现量之定义。然而此具诸量论之顶珠—法称论师,亦随顺经部论师主张,现证四圣谛法性置於瑜珈现量,随後实事量力之结合无我者,若如是则五种圣者,皆测定具瑜珈现量。

子二、依体性之分类:

【彼诸有相与无相,分法二二共十相。】具有相:有学之声闻,若获得禅定之心,则能显现神通,若未获得禅定之心,则不能显现神通。无学之声闻於慧解脱分无具有五神通,「俱分解脱」和「缘觉」「佛陀」依次三千大千世界与无尽数世界皆显现。俱舍论云:「声闻麟喻佛,二、三千无数。」虽在此未提及菩萨。从十地经如是提及,然应了知百千、十万等等有情器世间。无相之智慧—有学之声闻证悟遍计所执之无我,无学之声闻证悟俱生之「人无我」,缘觉证悟所持法自性无我,登地菩萨证二无我,诸佛证悟断除微细之所知障。

癸三、思维因有三:

子一、二智慧之因:

【方便智慧善修习,相互转成因与缘,如所有与尽所有,当证成智慧观照。】首先以愿行与禅定等各种情况之方便,作为近取之因,若空性智慧转成俱生缘,尽所有智慧展现出於一切所知。庄严经论云:「尽如彩结之差别,衣饰鲜艳呈现否,若如引伸彼之力,解脱智慧呈现否。」以智慧空性作为近取因,方便作为俱生缘,则尽如所有之智慧明空显现。释量论云:「唯修法无我,转成彼自性,如现见实事。」

子二、彼诸究竟位:

【三世百劫无数劫,三种为彼究竟位。】积集三世福德资粮和修学人无我而究竟阿罗汉果,积集百劫福德资粮和修学一个半无我为利根缘觉,积集三大阿僧只劫之福德资粮和空性具慈悲现证圆满菩提佛位。俱舍论云:「速三生解脱,麟觉百劫因,三只劫成佛。」此证悟无我之分类,是共同乘之说。某些声闻和大乘不承许三种圣者证悟无我之相互差别,四圣谛之法性或一切法若不证得无我,则现证谛实为非有之故。然而承许尊卑之殊异,观待於「慈悲」和「方便」之差别。

子三、观待方便说业果之差异:

【二解脱方便势弱,具习气故非佛地,修习方便诸事明,断习气故是遍智。】不修学方便主修智慧故,证悟人无我法无我之半,然而不恒时修学方便故,如未修习明识而心不明晰故,无法断习气之理。声闻、缘觉二圣不随行於利他大业。然而善知方便且禅修智慧,则如学习工艺,心识明晰故。断除微细二障故。了知一切所知事物,兼具慈悲随行利他之故。彼是二圣与佛差别所在。释量论云:「众相多方便,经长时修习,於其功过相,当能极明显,心亦明显故,因习气永断,能仁为利他,胜出麟喻等,义故修方便,许彼是大师,具悲摧苦故,勤修诸方便,方便生彼因,不现彼难说。」

若谓一切瑜珈现量是量与否?

壬二:瑜珈境转成量之法有三:

癸一、证成瑜珈现量为正量:

【裁决识和决定二,是分别故非现量,故一切瑜珈现量,是现量故成立量。】裁决识和决定二者是分别作用故,非现量之同分,前已述及。故现量测察能否引伸自力决定,而非测察是量或非量。

癸二、瑜珈现量舍取之法:

【一般士夫之正量,由确定性作取舍,诸圣众离分别心,谓:由禅定作取舍。】一般士夫之正量,现见现量结合经验之忆念故,由决定各个後作取舍,诸圣众未断除分别之习气,若恬然安住於自性。愿行与世间者相同。若安住於平等智,则禅定中作取舍。彼诸断除分别习气之圣众,从愿行证成首楞严大定,和宝印定等殊胜禅定力而作取舍。

癸三、观测遍知三世之智慧:

然而世尊若不知过、未,则不容许谓遍一切智者,若是遍一切智:由现相而知则三世转成实有,若非由现相而知,则不容许谓具现量之法眼。

【不可思议智慧者,彼之智不可测议。】众生唯「昏沉」之杂染,亦不能测知觉醒者之觉识。能所取具杂染之短视之凡夫,难以测知变易之智慧。彼诸圣众智慧变易之故,遍知三世和他心等等不可思议。释量论云:「色等及心法、观察所取相,是觉未净者,瑜珈证叵思。」量决定论云:「是共许名言量之力所使然」。此***有一说:由现时量力了悟过、未时之说法,和显现过去、未来之境相後,谓之现时了悟说法。有一说:智慧无实故,无遍知三世之智之说法,与圣言、理论皆相违,仅限於井底之蛙—(无知者)叙述解脱之道。

壬三、能立瑜珈现量分三:

癸一、证成体性

癸二、成立定义

癸三、断除—成立之义之不应理

癸一、证成体性有二:

子一、若成立过去时:

【言辞功能定变易,前时所生亦能测。】帝释慧论师:凡叙述其他与实义相符且无相违之言辞,彼言辞功能,所量是现见彼之现量,如述说各自之境界。虽然彼十万般若经之叙说,亦与辞义相符且无相违谓之能成立论式之说法,若诠说论式知其诀窍则无相违於言辞。

言辞:指世尊之智慧圆满十二分教之言辞。

言辞功能:如是言辞能依根本、行、住三法与三量无相违。彼之特殊功能。

子二、成立—许未来产生瑜珈现量分为二:

丑一、设置因相:

【圆满禅修明见彼,阻止余边必成立。】任何能所依於禅修习境界中自然而然转成殊胜,若是禅修,彼义明晰现出,譬如禅修欲趣寂灭。禅修空性亦於能、所依禅修境界中,转成殊胜,是禅修。必定成立遮阻余边是自性因。彼自性因之有法,於自相续现量和他相续身语变化成立殊胜者之因相,至於「所立」,应非唯「容许产生」和非唯「必生性」,若和缘相遇,唯「容许」,不禅修亦存在。而且「若不与缘相遇」则修习者心态「必生性」亦「无成」之故。然而与禅修之支分不相离且若无相违缘,应是必然产生清晰现相。若因缘具足,且无相违缘,则如比测必然产生量果。

丑二、成立彼(瑜珈现量)未来产生之法有二:

寅一、成立宗法(第一因式)

寅二、成立殊胜别相

寅一、成立宗法有三:

卯一、能所依

卯二、禅修中转成殊胜

卯三、禅修境界中当证成自证识

卯一、能所依有二:

辰一、破斥他宗:

【有一说能依所依,先後觉性有二相,火与供灯作为喻,谓成立现量之说。】自证现量为克除前际与後际之觉性二边,成立居中之觉性为自证现量故。觉性之相续成立无前後际。若思惟如何克除前後际之觉性。於自相续中之自证现量,唯「觉性」成立由前一觉性而生故。若直接克除前一觉性不为唯「觉性」之前行。则间接克除前一觉性—非觉性别相之前行。如唯「烟」成立产生火之现量故。若直接克除如:不为火之前行—唯「烟」,则间接克除不为火之前行—「烟」之别相。复次;自相续成立产生後一觉性唯「觉性」之故。若直接克除不产生後一觉性唯「觉性」,则间接克除不产生後一觉性之一切别相。如成立唯「灯」之光芒照耀故,则间接克除光不照耀之一切别相之说法,此不应理。

【不成立自证无穷,火灯比喻不适宜。】自证识成立於唯「当时」之相关系属者,然而不成立於生死之前後际。依裸体外道主张,最初出生心不由世间寂灭彼岸之心而生,承许由父母之身而生,而安立他因生之故。死心亦不生後相续心,如火熄灭,安立断了相续之故。倘若现时之唯「觉性」—成立因果关系,间接决定前、後世,则亦不可能产生断见之邪见。复次;比喻不相似,最先之烟须譬喻是由前一烟而生,最先之烟由异类—火而生,而烟之相续,由前一同类之烟而生。最初出生心由异类父母之身而生,後心由同类相续心而生,是裸体外道之主张故。则油灯亦须作如是之比喻熄灭时亦产生一余他油灯,油灯火照耀性遍及别相,承许比喻:心识遍及别相,而非产生後心之譬喻。

辰二、许自宗分二:

巳一、成立过去无穷尽

巳二、成立未来无穷尽

巳一、成立过去无穷尽亦分为二:

午一、若设立因相:

【心无观待其他因,成立前际无穷尽。】初生心法者,近取因应以前一心为前行,以其是唯「觉性」故,如现时之觉识谓之果因相。

午二、成立彼法有二:

a.宗法:「经验」或「成立因相」之遍(及)相,是唯识宗亦若「观待近取因非心何以故?裸体外道之答辩:「产生心之体性」观待近取因非心或产生「心之别相」,除观待近取因是心外亦观待余心。依後者是吾等所承许,五根:相异处之俱生缘而产生前五识之相异故。依前者:然观察此「现心识」从「无因」而生或从「因生」,若从无因而生,则无因不观待余因之故,「恒常」或成为「无」谓之合理克除之;若从「生因」观之,从「识」而生或从「色法」而生,若从识而生观之,则识之因成立识故,成立前世是彼识性。若从色法观之:是无根识之身或具根识之身或出入息三者,观察从何而生。若从无根识而生,则从各个微尘而生或从相聚微尘而生。从各个微尘而生观之,具足因相聚而无碍之故,由各个微尘应生各心。从相聚合微尘而生观之,则如手指虽丧失一指,亦不产生心,犹如因不具足之苗芽。释量论云:「各是功能性,应顿生众多,无余是因者,离一支亦非。」

倘若不从彼身而生,从具支身之物而生?则为可现不可得或者若一手动应全身皆动故,明显之克除。若谓从某一根产生识,依前例:若从六根相聚足而生,则一根不具亦当不产生意识。若从单独根而生,则如根之觉识,应缘持各个外境。释量论云:「如彼觉取故,意非从有根,生识能异故,亦非从一切。」复次根是为何?谓依有根身之说?或谓能缘外境之说?若由有根身观之,则由死屍当产生根识。若由能缘外境观之,能缘异於阿赖耶识,成立从识产生差别识。彼故觉识是根之因。释量论云:「诸根一一损,意觉非有损,此变则现见,彼等亦转变,故觉住所依,有依於觉性,是诸根之因,故是根从觉。」又有一说:由出入息产生识,若心识之因是出入息,则出入息之因是为何?若是心则成立前心,若是前出入息则虽无「身」与「心」,亦当显现出入息,若是身则因聚足而无碍故,从死屍亦当显现出入息。释量论云:「即於一息顿,亦缘多义故,非由彼决定。」谓从一出入息产生一心之生灭,和从一出入息产生多心之生灭之理论,於释量论而得知,故由出入息不产生心,而成立由心产生出入息,彼故产生识而成立量,剔除从「无因」生和由「异类之余因」生,若由同类之识成立「後识」之因,则此生之识依於前生之识为前行成立遍满相故。成立前际无穷尽。例如:瓶之相续後际断灭成立量。剔除观待余灭因故。若瓶之破灭成立不可画分,则如诸实体当成立刹那灭,此相似无观待因,然而「心」成立由「前心」而生故,是为因果关系,「瓶」成立彼坏灭之体性故是自性,故若近取之心成立「心」,则亦成立前生之心。释量论云:「故定由何性,作用随转心,彼无则不生,故是依於心。非识则非识,亲因故亦成。」

己二、成立未来际无穷尽分为二:

午一、具我执—别相成立未来无穷尽

午二、无我执—别相成立未来无穷尽

午一、见我执亦有二:

未一、设立因相:

【因聚足且无碍因,成立後际无穷尽。】「临死之心」法者,应决定产生後一相续心,以其因聚足且无阻碍之故,如刚相聚之苗芽谓之自性因。

未二、成立之法有二:

申一、宗法

申二、成立遍相

申一、宗法亦分为二:

酉一、实体:

谓:「聚足产生之因」是我执,克除我执是无我,无我执而证悟无我。

酉二、须知抉择(彼)轮回之趣舍有三:

戌一、破斥他宗。

戌二、诠自宗。

戌三、断诤。

戌一:破斥他宗:

【业、身、心是轮回因,断二者故谓苦行】。某一裸体外道主张:业身二者是轮回因故,从相聚而产生,若无任一支分,则不产生轮回果故。妨害彼业、身二者任其一之形成,而遮止轮回。如虽有种子,然若无养分、水等则不生青苗,彼故若谓以苦行来消灭罪业不取轮回?

【不能不益不需故,业和身非灭尽道】。「业」不能灭尽,由於其无穷尽且无法尽知各个对治之故。若不断除由无明而生之欲爱(我执),则虽断尽昔时之业和身,亦投生後世无实际效益之故,若断尽了我执之欲爱,虽不灭尽业及身,然亦如薪尽之火,不趣生轮回性,不需断灭业身之故。释量论云:「非断业及身,无能对治故,无能故有爱,仍能生起故。」

戌二、诠自宗分为二:

亥一、认识趣生轮回因。

亥二、观察彼之对治。

亥一、认识趣生轮回因有二:

乾一、总相—产生唯「转世」之因

【由彼无明产生因,烦恼、业、及轮回生。】趣生轮回之因←「我执」,若有我执则引生其余执取我所,由相顺我所而生贪,不顺我所而生瞋,聚集彼诸烦恼业後,引伸善业—三善道,恶业—三恶道和上二界之无覆无记故。释量论云:「有我则知他,我他分执瞋,由此等相系,起一切过失,故贪着於我,尔时当流转,非离贪有爱,依止诸发趣,非解脱惑业,彼名生死者。」圣龙树菩萨亦云:「业由烦恼生,由业生一切,世尊如是说」。彼故,唯识宗主张:产生相续後心,除「前一相续心」外,无余因。释量论云:「若时无待身,有识为余识,习气醒觉因,故从识生识。」

乾二:别相—产生根识之因。

【由此处而生余处,彼之妙恶业所牵。】临死之心识作为产生根识之近取因,诸根作为产生根识之俱生缘,尔後产生後世之根识,根作为近取之因,心识作为俱生缘,尔後产生後世之根,彼根识二者之产生妙劣,是由增上缘业之作用。释量论云:「即此世五处,是生余身因,故从彼等生,业性主功德。」

亥二、观察对治有二:

乾一、观待调伏之一方:

【不违慈与自我故,非能断轮回根本。】对治瞋恚为仁慈,对治贪欲为不净观,对治伤害为悲愍,对治嫉妒为喜欢,对治一切修平等舍心之说法,观待调伏三毒之一方,或暂时唯「长远」之力量,不能断除根本我执—轮回,缘於慈等我执之因不相违之故。如甜、凉、泻剂、对治肺痨等病。彼亦从释量论云:「慈等愚无违,非极治罚过」。

乾二、究?**猓?/p>

【若无我与我相违,现见无我驳斥彼。】故我和无我二者,是能害所害之相违,如常、无常;或热触寒触。故证悟无我智慧,拔除轮回之根本—我执境,得解脱後世趣轮回之果报。释量论云:「空见违彼故,与彼性诸过,相违善成立,由我我所执,有为为行境,贪爱是其因,彼之能害者,见无我相违,於苦颠倒觉,爱缚为生因,若谁无彼因,彼即不复生。」故自从「存在我执」乃至轮回无尽,故於能所依(禅修空性),若现见无我则轮回灭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