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体思想

$6-5刚刚产生出来的思想并不首先采取社会思想的形式,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刚刚产生出来时,也只不过是许许多多关于人类历史的思想中的一种,----它在这一领域取得绝对优势的地位只是以后它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时候。个体思想是这样一些思想形态,在这样的思想形态中,[黄焕金着《思想论》第六章思想和思想论E-mail:hxhhj@public.nn.gx.cn,http://http://www.nease.net/~hhjj]一个思想只是单一个的思想,而不同时隶属或指导另一个思想,即一个思想与另一个思想之间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隶属关系,它们之间是孤立的,自身封闭的。这是思想所首先采取的一种存在状态,当思想刚刚产生出来时,思想就处于这样的存在状态中。因为刚刚产生出来的思想还未得到发展,而个体思想便是还未发展的思想状态。

根据这一点,我们会发现在思想领域以外与此类似的许多有趣情况,即不管是什么样的事情(事物),它刚刚产生出来的状态便是个体存在的状态。比如一个国家刚刚产生出来时总是较为孤立的,它与别的国家建立关系(从而融入国际社会)只是在它得到发展的时候。一个新产生的事物总是首先处于单薄的境地,在这状态下它因此很容易消亡,因为它现在处于个体的状态下,还未同它周围的事物建立起联系。

思想运动和发展的结果扬弃了思想的个体状态;因此思想的运动和发展使各个(还是以个体状态存在的)思想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和统一起来。正是这种渗透和结合使思想的个体状态被扬弃了,从而使思想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这更高的层次里思想更加深刻全面地体现着世界,体现着世界的内在性。把握和体现世界的最深刻的内在本质即绝对本质是思想运动的最终目标,思想运动总是努力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但是在此过程中它必须首先经过思想的最肤浅的?个别?阶段,然后通过这些思想的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而最终达到这个目标,同时思想也以绝对思想的形态存在。绝对思想就是对世界的绝对本质的把握和体现,是绝对本质在人类精神中的存在形式,----而绝对思想只能存在于人类思想的全部历史中。

$6-6那么个体思想是如何产生呢?在前面所述的全部思维进展中,从感性、知性到理性,都是阐述思想如何产生出来的。当然按照平常人们的观念,思想或者是感性的,或者是知性的,或者是理性的,因为人们的思想活动既是感性的,又具有知性甚至理性的成分。但这里所指的思想是出于理性思维的思想,因为只有那些出于最高思维形式即理性思维的思维结果才是真正的思想。因此,我们前面所阐述的整个思维运动----从感性到知性直到理性----便是阐述思想如何产生出来的;真正的思想只能产生于思维运动的最高形式中。但是前面又说过,思想并不是一种静止存在的思维结果,它是一种运动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思维结果和思维形态。因此思想产生出来后并不是一切都完结了,相反,思维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个体思想便是产生于前面的全部思维运动中,因为个体思想同样是理性的,它同样从理性思维中产生出来。这里要指明,个体思想是从思维头脑对事物(而不是对整个世界)的思维中产生的,这一思维包含了思维的三个形式即感性、知性和理性。对一个事物依次进行感性、知性和理性的思维便产生了一个个体思想。在这些形式的思维中,感性以事物的现象为对象,知性以事物的质之规定为对象,理性则以事物的本质为对象----正因为事物的这三个层次构成,所以在对事物的思维中就包含了这全部三个思维形式。

由于事物的多样性,因此个体思想也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这里这些个体思想作为个体思想它们仍然是孤立的,互相之间还不存在什么关联。这正是我们在整个思想界中所看到情况的一个主要方面;在思想界中存在着许多思想,这些思想之间显得互不相关。比如物理学的思想与政治学的思想便显得不相关,数学思想与法学思想不相关;甚至在同一个思想领域也存在着许多各自孤立的思想。这便表明一种理性矛盾:理性的对象----本质对于事物对于世界都具有唯一性,但作为本质之精神形式的思想又表现出如此多样性。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理性也是一个不断进展着的过程,它从较低阶段进展到较高阶段。在事物中存在着本质,但这本质不过是世界的绝对本质的特殊性;绝对本质具有无数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分布在各个事物那里而成为各个事物所具有的本质。现在理性只是达到了事物的本质,并未达到世界的本质即绝对本质本身,因此在理性的结果----思想中便显出一种多样性。理性现在是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地进行它的工作,因而理性也一个思想、一个思想地产生出来;这些产生出来的思想便是个体思想,这些个体思想随着理性对各个事物的分别考察而产生出来。

总的来说,理性的结果是唯一性的,决不具有呈现为个别性的多样性,因为理性对象即事物及世界的本质是唯一性的。但是理性又表现为一种进程,一种达到唯一性的进程;在这过程中,理性结果的多样性便不可避免地产生出来。正因为有如此多种多样的思想,这里所说的思想运动才是有根据的,因为思想运动正是这些个体思想的互相渗透、互相结合,从而产生出更高形式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当事情产生多头决定、产生某种混乱时,一种唯一性、一种协调便会随着产生。比如军***、军事统治往往是在社会动乱、在***发生政变以后产生,这也算是恢复社会稳定的一种暂时形式。

$6-7个体思想产生于头脑对事物的全部思维中,这样个体思想无疑便具有了一种专限性。所谓?专限性?一方面指个体思想对事物的纵向深入,另一方面指个体思想的局限和狭隘性;专限性是这两方面的统一,因而它具有这两重性。个体思想的专限性本身便具有一种内在的矛盾:纵向深入则带来局限性,而纵向深入也是以局限性为代价而实现的。个体思想越是产生于事物的较深层次,它本身的局限性也就越大。个体思想的这种专限性加强了个体思想的孤独性,加强了个体思想之间的淡漠。这种情况在思想界中得到了普遍的表现和反映,?专家?便具有很强的专限性。一个领域的专家便只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在另一领域这专家便变成外行。这是一种长处所带来的短处,一个人所具有的长处越大,他所具有的短处也就会越大,并且使人惊奇的是:一个人的长处往往就是他的短处之源。因为长处往往只是某一方面的长处,它使人及其头脑都限于其中了,并且在这方面?陷?得越深,这种长处发挥得越充分,它给这个人及其头脑所带来的短处也就越大。人们发现,一个智力很高的人往往反被一般人说成是白痴,因为在他无所事事时,往往会表现得呆头呆脑,并且在做平常的一些琐事时往往表现得笨手笨脚,丝毫不比一般人更为灵活高明。

因此我们便看到社会分工的一种重要意义。社会分工的自然原则是:一个人长于什么,他就干什么;一个头脑长于什么,它就从事什么头脑工作。社会分工要让一个人、一个头脑所具有的特长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这种发挥的过程中给人、给头脑所带来的局限性要由社会的另一个人、另一个头脑给予补偿。因此,在这种分工下,人们(特别是那些有很大专门才能的人)就不用担心自己的专门才能的充分发挥会对自己产生局限性;局限性肯定会产生和存在的,只是这种局限性所造成的缺陷在人的社会分工中得到了补偿。一个人的精神(精力)往往被这个人的特长方面占去,因而他在另一方面便相应地缺乏了精神;因此这种特长越大,所占去的精神就越大,从而在另一方面就越缺乏精神。

个体思想在它的专限性里得到了某种发展,这使它得以深入于事物的深刻内在性,也在它的专限性里受到了限制,由于这种限制,个体思想深入于事物内在性的程度是有限的。就象我们常常看到的那样,专业人员专到一定程度便专不下去了,他再也不能深入于他的专业领域。这便是个体思想所遇到的两种互相关联的情况。个体思想在它的对象事物范围内具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发展使个体思想越来越深入于它的对象事物的内部,涉及到这事物的更深内在性。但这种发展超不出这对象事物的范围,尽管这个范围是那样的狭窄;这正是这种发展之所以是小范围、小规模之所在。因此从更高更广的角度看,个体思想仍然没有得到发展,因为发展涉及到个体思想之间的关系,发展使个体思想超出了它的对象事物的范围。个体思想的发展突破了思想的个体性,因而是对个体思想本身的否定;这种发展是所有个体思想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熔合,而这种渗透和熔合便产生出了更高形态的思想。

$6-8个体思想所面对的对象事物是一种初始的理性事物,因为它与另外的事物还处于孤立的状态,而没有与这些另外的事物互相渗透在一起;但它又具有它的本质(而不单只有质),因此它是理性事物。理性事物是具有本质的事物;但这个本质只表示事物的一种趋向而不就是事物的现实,事物要达到它的本质,它本身就要永远运动着。事物的本质存在和表现于事物之间的无穷无尽的互相渗透中,如事物A的本质存在于它与其周围的各种事物B、C、D......的互相渗透中,当事物A静止不动时它的本质便不存在或者说不表现出来。现在个体思想的对象事物正是这种状态的事物,即孤立静止不动的事物。这样的事物居然是理性事物,居然存在着相应的本质,这只能在一种十分特殊的设想下才可能。总之,理性和思想运动所面对的是一个不断运动不断渗透的事物,也就是以前所说的?复合事物?。复合事物由于内部的各种质的相互作用,因此是绝对运动和互相渗透的,它的静止只是一种暂时的情况;而本质性只能在复合事物中存在。理性事物是这样的事物形态,即是复合事物;这样,由于个体思想的对象事物是一种理性事物,因此这种对象事物必然是复合事物。只是这种复合事物(作为个体思想的对象)还处于暂时的静止平衡状态;它终究要运动,因而个体思想终究会失去它的这种对象事物,从而使个体思想本身遭到扬弃。

由于个体复合事物的扩张,即由于这个事物内部越来越多的质的互相渗透,复合事物本身便很快化为整个世界。世界是一无限的复合事物。我们用这复合事物的概念来理解世界,而使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更为明确了,懂得世界是由无穷无尽的事物互相渗透而成的;事物的渗透也就是事物中质的相互作用;事物A的质在事物B那里起作用,事物B的质在事物A那里也起作用,这便是事物A与事物B的互相渗透。从这里我们明确了解到,世界是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正是这种普遍联系才使世界成为真正的世界本身,相反,如果每一事物都是自身孤立的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世界便不存在。世界并不是一个容器,用来盛装像玉米粒那样互不相关的东西,它本身是一有机整体,能够进行自组织和自我调节,就象人和动植物的机体一样。

复合事物的这种扩张影响和决定了头脑的思想运动,使思想运动具有以上所提到的三个发展形式,即个体思想、社会思想和绝对思想。思想运动与复合事物的扩张运动是对应的,因为思想运动不过是复合事物的扩张运动的精神形式罢了。思想运动与复合事物的扩张运动如此紧密相联,当复合事物处于暂时静止与稳恒状态时,与之相联系的思想运动便处于个体思想的形态和阶段;当复合事物打破这种静止状态而开始扩张,开始使各个事物互相渗透在一起时,与之相联系的思想运动便处于社会思想的形态和阶段。最后,当复合事物无限扩张,无限地?吸取?事物而使(复合事物)自己变成世界本身----此时世界则是一无限的复合事物时,与之相联系的思想运动便发展到了它的最高形式和阶段,即绝对思想。随着复合事物的扩张而进展的思想运动本身便构成了思想的历史。

二社会思想

$6-9在思想运动的第一阶段即个体思想那里,思想运动本身已经产生了许多的个体思想,尽管这些个体思想之间互不相关,显得各自孤独。思想运动的这一阶段的充分发展便产生了许多的、并且是越来越多的个体思想,以至于其数量达到了某一限度,超过这一限度这些个体思想之间便会聚集在一起而相互间产生强烈的影响和作用。

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些个体思想随着它们数量上的膨胀而必然聚集到一起、相互间产生强烈影响和作用的条件。首先这些个体思想作为个体思想是各自孤独、互不相联的,因此它们聚集到一起并且产生相互影响和作用实际上是对这些个体思想自身的否定和扬弃。

思想运动的对象是世界(或者说是世界的某一独立领域),而世界是具有多方面、多样性的。从总体上看,世界具有三个方面:自然、社会和精神,然而从细致方面看,世界则有无数个方面。思想运动则以世界的这无数个方面为对象而进行[黄焕金着《思想论》第六章思想和思想论E-mail:hxhhj@public.nn.gx.cn,http://http://www.nease.net/~hhjj],因此我们可以想家得出,以世界本身为总对象的思想运动将会产生出无数的思想,其中每一世界方面会产生出一种(或一个方面的思想)。然而在思想运动的最初阶段,世界被看成是四分五裂的,其中分裂出来的每一?碎片?都独立自存。这样,在这思想运动中便据此产生了无数的思想,它们就是个体思想。因而这些个体思想之间是互相分裂的,尽管它们面对的都是同一个总的对象即有机的整体世界。

当世界的这无数方面不断地被同样是无限的思想运动所涉及到时,终将会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相邻的两个思想所涉及的对象方面最相近,----并且随着思想运动的发展,这种相近还呈现出越来越接近的趋势。这样,两个思想所涉及的对象方面便越来越近,或者在这两个思想之间产生出越来越多的中间性思想,它们使两个方面越来越接近和相通;于是这两个思想最终会打破隔阂而聚集到一起。总之,思想运动产生越来越多的思想,这些思想所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邻近;这种趋向是无限的,因此最终使这些思想打破它们的隔阂状态而聚集到一起。就象微积分中无限的分割变成一种连续的运动一样。

这便是各个个体思想之间聚集到一起所需的条件和所具有的前提;这个条件和前提便是思想运动的不断进行。人类思想的运动可以打破那怕是相隔最远最大最显得互不相关的思想和科学,人类思想运动既可以打破代数与几何之间、力学与热学之间的隔阂,也可以打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三者之间的隔阂----这是最大最深的科学、思想之间的隔阂。打破隔阂的条件和方式就是刚才说过的,即思想运动使各个现实对象之间渐渐靠近,从而也使各个个体思想之间渐渐靠近。这种个体思想的互相靠近以至它们完全走到一起的情况,使思想运动更加意识到了它的总对象即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世界,意识到它所分别产生的各个个体思想只不过是考察这个总的对象的各个方面的结果。人们往往认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考察的是两种不同的对象,但实际上它们考察的是同一个对象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就不是不可互相超越的,它们之间会越来越显示出互相渗透的性质----在人类思想的运动中。

但是世界的各个方面之间又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两种。纵向关系使世界的一个方面里又有许多的方面,这些方面本身也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关系;因此世界的一个方面同时又是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又会有无数的方面。世界就这样无穷地分割,其中分割的每一部分都成为与世界本身相似的整体(只是规模小了点)。世界的这种无穷分割的完满性(它与世界的无穷扩张的完满性正相对应)同样影响到思想运动中。思想运动越是以较小的世界方面(前面刚说,这一世界方面同时又可作为一个世界出现)为总的对象,则它所产生出来的个体思想之间就越容易聚集到一起;相反,思想运动越是以较大的世界方面为总的对象,则它所产生出来的个体思想就越难以聚集到一起。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如同属于数学的思想比各自属于数学、化学领域的思想更容易聚集到一起,发生相互作用。

$6-10以上阐述使我们进一步懂得,所有个体思想(不管是什么个体思想)必然会打破它们之间的隔阂而聚集到一起----这种聚集同时就是对个体思想的否定,因为个体思想之间总是孤独的互相隔阂;这是随着思想运动的发展所必然产生的情况。思想运动的最初阶段是产生许许多多(甚至是无数)的个体思想的阶段,前面说了,当这些个体思想的数量足够多时,就会使思想运动本身发生变化,使之脱离它的这一最初阶段而进入到较高阶段。

思想运动在它从最初阶段达到较高阶段的过程中有一个过渡状态,思想运动必须经过这一过渡状态才能达到较高的阶段。这一过渡状态便是个体思想聚集起来时所发生的思想运动状态,称为?思潮?。思潮(它与平常人们所实际了解到的思潮没有什么两样)便是各个个体思想聚集起来、但还未产生一种统一性时的一种特殊的思想运动状态,在思潮中各个思想剧烈地进行相互作用,并且在这种作用中还常常渗透着各种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等,而不单纯是思想的因素。在思潮中每一个体思想都否定了它自己的个体性,而去同别的同样是否定了自身的个体思想进行比较和较量。因此我们可以把思潮称为思想运动中的战争----思想战争,在这里,一些思想被?消灭?了,另一些思想则?胜利?了。然而实际上是各个体思想的相互作用,它们每一个都被另一个渗透了。

思潮是思想运动的?动荡时期?,在这一时期思想运动很难保持它的纯思想性,有许多非科学的因素在这个时期渗透进了思想运动中。当然,越近离现实的思潮它就越受现实因素的渗透,相反,越远离现实的思潮就越不受现实因素的渗透。就象A人与B人打架,当这打架行为离C人很远时,C只是观望,并不插手,而当这打架行为来到C的身边时,C便忍不住要插手。思潮与政治、现实因素的关系也是这样,思潮离政治越远(如自然科学方面的思潮),它就越不受政治的渗透,相反,思潮离政治越近(如社会科学方面的思潮),它就越受政治的渗透。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不管一个政权怎样开明,一旦涉及到它生死存亡的社会辩论,它总禁不住要利用手中的权力对这种辩论进行干涉。政治和各种现实因素的渗入对思潮具有很大的作用,因为这种外界作用可以使其中的某一思想得势而一下子便居于其他思想之上,而其他相异思想则受到这种外界因素的排斥。因此这种现实因素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相比之下,纯学术的思潮本身对这些思想的作用反而小些。我们平常可以看到不少由于现实的需要而使某一思想突然间得到肯定和发展的事例。当然人们会说,现实需要不能脱离思潮本身而存在,即现实需要总具有这样的规律:它总是对在思潮中具有最大优越性的思想产生需要(或最大需要)。不错,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这规律表明现实需要不能脱离思潮本身而存在,----我们反对的应该只是那种脱离思潮的现实需要。现实需要甚至只能从思潮本身中产生,即思潮中最优的思想肯定伴随着对它的最大现实需要,就象最优的人才肯定伴随着对他最优的社会需要一样。因此现实需要必须尊重学术,让各种思想通过学术的?筛选?而成为最优的思想。

$6-11通过思潮,从各个参与思潮的个体思想中产生出了主导思想,这主导思想比这些个体思想处于更高的层次,是比这些个体思想高级的思想形态。思潮产生出了主导思想,因而思潮本身也就完结了。这主导思想也就是社会思想,我们可把它称为?主义?。主义是各个思想的总和,因而主义的含义比思想广泛,也更高级。人们常说?马克思主义?,它便是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各种思潮(特别是社会思想的思潮和哲学思潮)的产物。因此主义总是通过一种思潮而产生;它是各种思想的集合,它兼容各种思想,是各种思想的?升华?。在主义中,从前的个体思想的个体性被消除了,这些思想之间现在获得了某种确定的关系;这些从前构成思潮的思想现在获得一种确定关系,而主义便是这种关系的核心与概括。主义把这些思想都变为自己的各个特定的内容、各个特定的构成成份,就象马克思主义把它以前的法国社会主义思想、德国哲学和英国经济学等等都变为自己的某些特定的构成成份一样;一提到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整个历史,就必然联系到这些社会、哲学和经济学的思想,并且也联系到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的思想,这说明主义涉及面之广,也说明主义这种较高的思想层次是从众多思想的综合中产生的,是?思想社会?的产物,也是一定思想社会的概括和核心。一定的主义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思想社会存在,一定的思想社会也同样必然伴随着一定的主义存在,就象一定的政权必然伴随一定的社会存在,一定的社会也必然伴随一定的政权存在一样。

思想社会由许多思想(这些思想在某种情况下表现为个体思想,有时候又表现为互相关联着的一个思想系统)构成,正像一个社会由许多组织、许多人构成一样;一个确定的思想社会则有一相应的社会思想,即主义。而当思想社会不稳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时,它就是处于思潮的状态;此时不存在社会思想,只存在一种混沌的思潮状态。因此思想社会变化和发展表现为思潮和社会思想的不断交替,即思潮打破一定的社会思想,新的社会思想又从这思潮中产生出来,而社会思想一旦产生出来,这思潮便宣告消亡。这就象社会发展的情况一样,在那里,战争(泛指社会的不安定、社会的混沌状态)推翻了现存的政权,新的政权则从战争中产生,而一旦新政权产生出来,战争便告结束,社会便在新的或许是更高的形态上存在与确定下来。

$6-12主义是一种庞大的思想社会体系;之所以是思想社会体系而不是思想体系,是因为主义概括了各种思想家的思想及它们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单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体系可以是某一思想家自己的思想体系,但主义则不能只是一个思想家的思想体系,它必须是社会上众多思想家的思想体系,因而称主义为思想社会体系。主义只能从思潮中产生,而思潮是社会性质的思想的汇合;单一个头脑本身不能形成任何思潮。主义包括着思想,包括着一定的思想所形成的体系;并且主义正是存在于这些思想及其所形成的体系中,在这些思想及其体系中体现出来。比如马克思主义便体现在MZD思想中,我们从MZD思想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在这里便涉及到主义本身与其各种表现形态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是矛盾的又是同一的。比如马克思主义与MZD思想既有矛盾,又有同一性;MZD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和发展,它们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虽然表面上甚至质的规定上有所不同,甚至存在着矛盾。这样就很有意义,主义本身与它的分枝之间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现象上、质之规定上是不同甚至矛盾的;然而这就是这一主义的创造和发展,这一分枝必须与主义本身保持这种表面和质上的不同,这样它才是这一主义的一种创造和发展。因此我们不必害怕有分歧,分歧越深就越具有创造性。有些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这种纯洁性的意思是:人们的思想不能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那怕是表面上的差别,更不能有质和本质的差别。这种纯洁性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窒息和扼杀,是把它教条化。

因此主义与其分枝的思想体系之间存在着矛盾。如果分枝思想与主义本身不存在着差别,这一分枝思想就不成其为主义的一个分枝,并且如果它与主义本身不存在质的差别,它就不成其为一个真正的分枝。但是如果这一分枝思想与主义本身没有一致性,则这一分枝思想就不属于这一主义了,就象如果MZD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没有一致性,则MZD思想就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了。因此分枝思想与主义之间必须有差别,同时也必须一致,并且这种关系必须这样:它们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但保持着本质的一致。但是在实际中我们很难判断思想与主义之间的差别是质的差别还是本质的差别,也不容易判断它们之间的一致是质的一致还是本质的一致,而这一点在了解思想与主义的关系中是极为重要的。在实际中有的人只要看到一点与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东西(不管它是什么样的不一致,是表面上的还是本质上的不一致),便指责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相反,他们对一字一句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却十分赞赏。他们不了解思想界中创造和继承的矛盾是一个最基本的矛盾,以为继承是单纯的,创造也是单纯的,各自互不相关。实际上,继承恰恰只在它的对方即创造那里才得到实现。就象MZD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与继承那样,没有创造就没有MZD思想,同时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更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

$6-13人们以为他们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表面上以至质上是一致的便属于马克思主义,便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了。这只是一种平庸肤浅的观念,这种观念不了解,只有与马克思主义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才是真正属于马克思主义。另外,在保持这种本质的一致的同时,表面上甚至在质上的差异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只有这样才成为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因此,思想要成为一个主义的真正思想,一方面这思想与主义间要具有本质的一致,另一方面这思想与主义间要具有表面上以至质之规定上的差别;这两个方面都是同样必要同样重要的。

这是主义与其分枝思想之间的最重要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思想界,同时也存在于自然事物、自然系统中。比如全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社会中的某一部门则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枝系统(或称子系统),这一部门与全社会间的关系便象上述所说的关系情况那样。部门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它与(整个)社会具有本质上的一致,但是又因为它是社会的一部门,它与社会也具有表面上以至质上的差别。其实这种所谓与社会的差别只不过是这一部门与社会各部门间的差别;一致性也是这样,这一部门与社会的一致也只不过是这一部门与社会各部门间的一致,因为社会是体现于其各部门中的。当这一部门不仅与社会具有本质上的一致,而且还具有表面上和质上的一致时,这一部门便会消失在社会中,因为不存在这一部门赖以存在的自身个性。相反,当这一部门不仅与社会具有表面上和质上的差别,而且还具有本质上的差别时,这一部门便不存在于(这个)社会中,它独立于社会。因此当社会的某一部分与社会本身存在着本质差别时,这一部分必然会从这社会中独立出去,而另立社会。在国际政治上,有不少社会(以国家为界)中的某一部分要求独立自主,要求自立为国。我们便根据这些阐述来判断这些要求是否合理,即这一部分与它的社会之间如果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则要求独立是合理的,相反,如果它们之间实际上只存在表面上或质的差别,而不存在本质的差别,则这种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是前面我们说过,判断两者之间的一致或差别是不是本质性的一致或差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问题也往往纠缠在这里。另一方面,质与本质也并没有什么清楚绝对的区别和界限,条件只有一个:当我们眼光狭窄时,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质(而也许我们主观地把它看成了本质),当我们眼光充分广阔深远时,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总之,人们的观察眼光越广阔深远,人们所能看到的事物内在性也就越深刻。

同样,当我们要判断主义与其分枝思想之间的一致或差别是不是本质的一致或差别时,我们必须要展开我们自己的眼光,努力从更高更阔的角度来进行判断。

$6-14一个社会思想(一个主义)虽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一定的现实因素和环境下产生与发展,但它还没有了解这个环境,不了解这个它赖以产生的环境的范围、性质和实质等。就象一个人隐居于一个地方,但并不真正了解这个地方,因为他不了解这个地方以外的地方,就象苏东坡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说的一样。一个纯粹的物理学者,他只懂得一些物理学的定律,而不了解物理学本身。于是这里便出现了两种意义深广程度不同的了解。了解物理学的定律,这只是对物理学具有较窄的了解,它只涉及到物理学内部的内容;相反,了解物理学本身,则这种了解就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因为这种了解涉及到物理学与其外界的关系,是从它与其外界的关系中进行的了解。一个人制造了某种东西,创造了某种理论,但他并不一定了解这种东西、这一理论具有什么意义。如伦琴发现了X射线,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这种发现具有什么意义;同样,爱因斯坦发现物质的质量和能量的重要关系,但他当时也不知道这种发现具有什么重要意义,不知道在这发现后人类对核能的开发与利用是如此之快。因此人们的认识总存在着矛盾,对自己对事物总是既了解又不了解。这种矛盾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观察者的观察范围及其局限性。当我们只在物理学内部了解物理学时,我们所了解的只是物理学的内容,而当我们在物理学的外部、在物理学的顶端了解物理学时,我们就能了解到物理学(本质)本身。因此观察的局限性对认识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反面意义。思想在这里也就是这样,既了解自己又不了解自己,懂得自己的内容而不懂得自己本身,不懂得自己的局限性。思想不了解它所处的环境的局限性,因而就不了解它本身的局限性。

对于社会思想,了解它(本质)本身就要了解它的时代性,了解它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时代中,它是如何从这样的时代中产生的。这种了解是更广泛的了解,是把社会思想提高到历史高度的了解;这种了解要把人们的头脑从对这社会思想的内容的欣赏中解脱出来,而了解它的整体,了解它的历史性,了解它的最终本质。人的头脑和精神一旦受禁于一个思想的内容中,就不可能整体地了解这个思想,就不了解这个思想本身。

一个社会思想一旦了解到它的时代性,同时也就了解到它本身的局限性。这样,社会思想就被它本身的运动扬弃了,因为它本身的运动必然会达到它的这种最高局限性,必然会使它意识到这种局限性。于是思想又从社会思想的形态过渡到一种新的更高的形态,即?绝对思想?的形态。

三绝对思想(思想史)

$6-15社会思想一旦意识到它的时代性,一方面它便真正了解了它自身,另一方面又把它本身扬弃了;这种扬弃使社会思想得到了提高,使思想超出了社会思想的形态。因此,时代性与对这时代性的意识是思想从社会思想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关键。我们要把一个社会思想体系(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高至历史的存在,关键便是要了解这一社会思想体系的时代性。社会思想在一定的时代中产生,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全在于这时代中,它是这时代所必然产生的人类意识形态。时代性是与历史紧密联系的,它是用历史的变化和发展的性质来衡量的,因此我们意识和了解到社会思想的时代性,便同时把社会思想提高到历史(思想历史)的高度,而社会思想本身也发展到一种最高形式,也就是绝对思想的形式。

那么社会思想的时代性究竟是怎样,它是如何成为社会思想最重要的现实性的。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说过,现实是思维的一个基本源泉,一个头脑处于什么样的现实中便产生什么样的思维,便产生什么样的思想。而时代是思维最深远的现实性,任何思维都只能从它的时代中产生,而不可能超出它的时代;----但是思维也往往没有意识到它的时代性。由于时代是现实作用于思维的最深远的形式,因此时代性也是思维最难以觉察到的自身内在性;每一个具体思维,每一个思想,都非常难以觉察到它自己的时代性。思维、思想只有提高到社会思想的形态,才有可能真正觉察到它的时代性,因为在社会思想的形态中思想离它的时代性最近,思想在这一思想形态(即社会思想的形态)中可以意识到它的时代性,意识到它之所以产生的历史原因,意识到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便直接意识到它们的时代性,意识到它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必然产物(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产物);当它们意识到自身的合理性的同时也意识到自身的一些局限性,正由于这种局限性,才使它们不断发展。思想史家总是说:一个思想、一个主义是从特定的时代中产生的。这一点已经成为思想史家考察历史上的思想形态的公式,因为在他们看来,时代是思想得以产生出来的源泉,并且思想不过是相应时代的?意识形态?的反映。思想史家得以从历史的角度,居高临下地超脱地考察一个思想、一种主义,因此他才更确切地看到思想的时代性,从而看到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不过思想史家又存在着另一种情况,即脱离思想的时代性的情况。在他们看来,思想史是独立自存的,其中的思想只与以前的思想有继承的联系,而与相应的现实和时代没有联系。这样,思想史家实际上认为思想运动只是继承性的,而没有(面对现实的)创造性。因为他把一个思想认为只是前一个思想的延伸和继承。由于思想只是与思想史中的思想有联系,思想只研究别的思想,而不同时研究现实,因此它必然只是单纯继承从前的思想,而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思想。思想要想成为创造的思想,它就要面对现实,研究现实;对于一个思想来说,现实是第一性的,别的思想只是第二性的东西。

其实在思想史中,继承只有在创造中才得到很好的有意义的实现,相反单纯的继承则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我们便得出思想史的?动力学?性质:在思想史中,一个思想首先从它的现实源泉中产生(而不是从思想史中产生),然后这个思想开发和利用了(到目前为止的)思想史中的思想,从而丰富了自身,同时它自己也纳入到思想史中,使思想史得以推进一步。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个思想在它刚产生时总是处于思想史之外,只有当它渐渐受到别的思想的作用与影响,当它渐渐了解并开发了思想史中的丰富思想后,它才渐渐接近于思想史,从而使自己也成为思想史中的?一员?。

因此我们在研究思想史时,不单要研究这个思想和那个思想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研究这个思想和那个思想之间的时代性具有什么差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到思想之间的实质差别,了解到思想史的进展。如果思想史中的两个思想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思想史就不会向前进展,思想史也就根本不存在了。如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与它以前的法国共产主义者的共产主义之间如果没有实质的差别,则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就不能使人类的社会思想史向前推进一步,这一思想史就仍然停留在法国共产主义者的共产主义形态中。因此思想史中思想的差别是极为重要的,没有思想之间的一系列差别,就没有思想史的进展,就没有思想史本身。而这种差别正是思想的创造性(与其时代性紧密联系着)的必然结果,并且只有这种创造性才产生这种差别。相反,单纯的继承并不能使思想史得到发展。对于思想史来说,思想的创造是第一要素,是生命,而思想的继承则只有在思想的创造中才能实现。

$6-16社会思想一旦意识到它的时代性,同时也就意识到它的最高局限性,虽然同时也意识到它的最大合理性。这样,社会思想本身就被扬弃了,思想将进入更高的思想形态。绝对思想存在和体现于思想史中,并且只有全部的思想史才能体现这绝对思想。其实思想的时代性已经使人们意识到一种思想的历史性,因为时代是与历史紧密相联的。思想意识到它的时代性,因而思想就为它进入思想史、在思想史中获得一定的地位打开了缺口;思想进入思想史中,便马上会发现思想史存在着各种思想?瑰宝?;当然思想只能以社会思想的形态进入思想史中。一个哲学家进入哲学史中便看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洛克、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哲学思想体系,这使他的眼界一下子便开阔了。在历史中存在的这些思想体系都是以社会思想的形态存在的,个体思想的思想形态则没有资格进入思想史中。思想进入历史比进入时代更为高级,它需要有更大的提高。思想进入时代时的形态是社会思想的初始形态,即个体思想刚刚被打破时的思想形态;思想进入历史时的形态则是社会思想的充分成熟了的形态,它已经包含了对这个社会思想形态的否定,包含了绝对思想形态的萌芽。当思想还是处于个体思想的形态中时,它还未进入时代,同样,未完善的社会思想形态也不能使思想进入历史,完全进入历史的思想形态是绝对思想,历史则是绝对思想的体现和展开。

我们知道,思想史中包含着许多思想,这些思想表面上看都是社会思想形态甚至个体思想形态。但它们在历史中都联系在一起了;正因为这种联系,历史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思想进入历史,同时它便进入了历史的联系中,进入了这个以时间作为空间的有机整体中。在这里,思想不再以个体思想或社会思想的形态存在,而是以绝对思想的形态(以绝对思想的各个特殊形态)存在----社会思想在其意识到它的时代性时便已趋向破灭。正像人生活于高度信息化、高度联系的社会,人的存在状态便是社会,而不再是个体人。我们把人的存在状态分为三种:个体人、集体人、社会人,因此我们便十分清楚地看到,人的个体状态是低级的,它要过渡到集体人,而人的最高存在状态则是社会人,集体人状态必然过渡到社会人状态。

思想以成熟了的社会思想形态进入思想史。然而一进入思想史,思想的这一社会形态就被扬弃了,思想在思想史中有了更高的形态。思想扬弃它的存在形态便是扬弃它的各个具体规定,思想进入较高形态便扬弃从前较低的规定而采取更高的规定。比如思想扬弃个体思想的形态而进入社会思想的形态,就是对个体思想形态中之规定的扬弃和社会思想形态中之规定的采纳,而社会思想的规定是比个体思想的规定更高级的,也是更普遍的。比如,在马克思主义中我们扬弃它的较具体、较个别的规定而采纳它较普遍较高级的规定;当然我们要扬弃全部所有的具体规定而达到一个最普遍最抽象的规定,这样我们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在任何一个思想体系那里才具有最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对于任何思想体系、任何事物来说,最普遍最抽象的规定便是?无规定?,就是没有任何规定,而任何思想体系、任何事物如果没有了任何规定,则它就不再是一个思想体系或一个事物了。

我们了解思想形态中的思想规定,便了解思想形态的内容了;思想形态(如个体思想、社会思想等)的扬弃便是扬弃这个思想形态的思想规定,同样,建立一个思想形态便是建立或采纳这个思想形态的规定。思想的个体思想形态之规定是具体的个别的思想规定,思想的社会思想形态之规定则比前者高级的较一般的规定,而思想的绝对思想形态之规定则是最高级最一般的规定,也是最具本质性的思想规定。

$6-17思想在思想史中更清楚地看到了思想的时代性。不但如此,思想在思想史中还清楚地看到了思想本身的联系,看到了一个思想体系与另一个思想体系的联系。在思想的个体思想形态中,思想未能看到它的时代性,而在社会思想的形态中它初步看到了它的时代性,在思想史中它更清楚地看到了它的这个时代性;不仅如此,它在思想史中还看到了自身的联系。由于思想自身的这种联系,思想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思想本身正存在和体现于这一有机整体中;思想以绝对思想的形态存在和体现于这一有机整体中。

绝对思想是不受某一现实时代限制的,绝对思想本身超越于任何时代性,它存在和体现于全部的思想史中;绝对思想就是人类思想本身。因此说思想有其时代性这只是指思想在社会思想形态中的情况,当思想提高为绝对思想的形态时,它便扬弃了相应的时代性而进入永恒的存在,----相对来说,时代也只是一种暂时的存在。总之,思想在这种(由社会思想到绝对思想的)过渡中更清楚地看到了思想的时代性,同时这也是摆脱这种时代性的必要条件。思想运动在社会思想的形态中需要意识到这种时代性,在绝对思想的形态中又必须摆脱这种时代性,以达到一种永恒的存在。

思想史包括上述这两个方面,即思想的时代性和思想本身的联系----表现为思想史中一个思想与另一个思想的联系,表现为思想史中所有思想的互相联系。时代性是思想史与现实(现实性)相联系的形式,因此它在思想史中是第一性的,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思想本身的联系。由于时代性在思想史中是第一性的,因此思想史与人类生活的别的历史(如经济生产史、政治史、社会发展史等)紧密相联并且受决定于这些历史。当然,思想史也作用于这些历史,这表现为文化、科学技术等精神因素对人们的生活及其历史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

我们知道,思想史中包含着许多时代性,并且这些时代的层次也不相同,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便包含了许多分时代。由于时代是思想史的第一性,是思想史中思想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便得出思想史中思想复兴的一般条件:在思想史中出现相同的现实时代时,就会出现相同的思想与思潮,从前的思想就会复兴。在历史上,在思想史中,最着名最重大的思想复兴便是欧洲中世纪未的那次?文艺复兴?,这是历史早期希腊、罗马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方面)在相似时代下的复兴。当然,这个?文艺复兴?并不单纯是复兴过去的东西,还有新的创造,这样就显示了文艺复兴时代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差别。

当我们考察具体的复兴过程时,便会意识到复兴并不是单纯的复兴,而是在复兴中包含着创造(更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创造中包含着复兴)。在思想史中存在着无数有价值的思想,它们象一颗颗珍宝那样存在于思想史中;但是平常它们并未为人们所注意和发现(虽然记载它们的各种文献就摆在人们的眼前)。那么要注意和发现这些东西需要什么条件呢?所谓注意和发现其规律性是:一个人的头脑中有什么,才会去注意和发现什么。比如头脑中有一个设想P,则它在思想界就会去注意和发现相同的思想P或与P有关的东西。因此,认识总是主观的甚至先验的,如果没有预先的主观性,头脑就什么也未注意到,什么也不会发现。人们在进行调查研究以前总是预先制定计划,找出所要调查的问题等等,只有这样充分准备之后调查研究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在调查研究中什么也不会注意和发现到。思想的复兴首先便是对从前的思想的注意和发现,这是思想复兴的首要一步;如果没有预先的思想,这些从前的思想就不会被人们注意和发现。因此思想复兴的前提便是人们的思想创造,只有在思想创造中,从前的思想复兴才有可能。我们在读书活动中存在一种现象,它使我们感到莫名其妙,即:我们同读一本书,总觉得读后一次比读前一次发现更多的东西,而书中所固有的内容在我们读无数遍后并没有产生任何改变。这是为什么呢?十分显然,这与我们读书时的头脑状态有关。当头脑空洞无物时,我们读书就不会有任何发现,也不会注意到其中的什么内容。因此我们便知道一般人读一本学术性的书没有兴趣、没有任何发现的缘故了,因为他头脑中没有相应的内容而产生共鸣。相反,一个相应的专家对这一学术作品就很感兴趣,因为他头脑中有相应的内容,能够发现书中所包含的思想。人们平常都认为,读书的目的便是懂得自己从前所不懂的东西,便是摄取自己头脑中所没有的内容。这种观点表面上看非常有道理,但它却十分肤浅而错误,它没有深究认识活动的深刻机理。实际情况与之正相反,因为实际情况是:正因为人们头脑中存在着相应的内容,他才去读相应的书,去作相应的发现,凡是他头脑中没有的东西,凡是书中的内容在他的头脑中没有,他都极少注意和发现到。他读书不是去吸取所谓知识,而是去寻求支持,寻求对他头脑中存在着的思想的支持。现在的教育从来就是把学生看成头脑空白的人,因而需要给学生的头脑灌输东西(知识)。这种做法并没有使学生的头脑丰富起来,他的头脑仍是空白的,所灌输的东西没有成为学生头脑中的内容,这些东西始终是他头脑的外在物。

相同的现实时代引出人们相同的思维,正是这相同的思维才使我们觉得过去的思维复兴了。因此思想史中思想的复兴是思维受它的现实源泉作用的结果。正因为一定的时代有一定的思维,因而如果在思想史中前后出现两个相同的时代,则一方面后时代所产生的思维与前时代的思维相同,另一方面前时代的思维被后时代的思维复兴了。

$6-18以上思想复兴的情况正是思想史中必然存在的情况,随着思想史的进展,这种情况肯定会不断发生。思想的复兴,使从前的思想获得了新生,使它们得到了超越于时代的发展,思想史中每一思想的创立,都包含着对从前的有关思想的复兴;在思想史中,以后的思想包含了以前的全部思想,因为以后的思想是比以前的思想更丰富更高级的。这样,整个思想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整体中,各思想互相联系,----而最主要的联系方式便是以后的思想包含着以前的全部思想(所谓包含在这里便是:以前的思想成为以后的思想的构成成份和内容,但它们不是这以后思想的唯一内容)。这互相联系的思想史同时又表现为思想本身的联系,因为思想史中的这种联系同时预示着一个更高级的思想形态的存在,就象世界的互相联系使我们意识到世界的唯一性的存在一样。这个更高级的思想存在和体现于全部思想史的这些联系中(而这种联系又表现为思想史中无数思想的相互联系);这便是绝对思想。绝对思想是最高级的思想形态,正因为它是最高级的思想形态,所以才是唯一的,而别的思想形态对它来说都是?多?。在思想史中既存在着无数的思想,又存在着唯一的思想,思想史既是多样性的,又是唯一性的;并且正因为这种多样性才有这种唯一性,也正因为这种唯一性才有这种多样性。在思想史中表现为多样性的思想当然是那些较低级的思想,如个体思想,并且越处于较低层次的思想它的多样性也就越强,如个体思想的多样性便比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强,而社会思想的多样性也比绝对思想的强。反过来,绝对思想的唯一性比社会思想的强,社会思想的唯一性比个体思想的强。缺乏多样性的思想形态,在思想史中就缺乏唯一性的思想形态,而没有唯一性的思想形态,多样性的思想形态也就绝对地分裂开来,从而不存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史----这一有机整体是用时间来作为它的空间的。在思想史中,唯一性的思想形态(即绝对思想)用全部的多样性思想来表现它自己,并且多样性思想的运动正是唯一性思想本身的运动。思想史的进展是以多样性思想的新旧更替来标志的,如在思想史的前方产生一个新思想,于是思想史便前进一步。这样,唯一的绝对思想也随着这种进展而使自己得到不断的表现,它本身不断地以新的形式来表现自己。

$6-19思想是思维及思维结晶的最高形态,绝对思想则是思想的最高形态。思想的对象是本质(表现为事物本质),绝对思想的对象是绝对本质(表现为世界本质)。它们两者都以本质性为对象,它们自己实质上也是本质的精神形式。事物本质与世界本质之间的联系是一目了然的,前者不过是后者的特殊性,而世界本质作为绝对本质它对各个事物同样起着内在的支配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最深刻的)。世界是由事物构成的,因此本质性首先表现为事物本质,然后通过这事物本质进展到世界本质,进展到绝对本质。这种进展我们阐述过了,我们主要是以这本质性的精神形式(即思想)的运动和进展来说明这种进展的。在自然界和现实中本质性首先是事物本质,然后才是绝对本质;在相应的精神界,本质性同样首先是思想,或称个体思想,然后才是绝对思想。后者是前者的反映和精神形式。自然本身的单纯运动与这一运动表现为思想运动,这两种情况是不同的,主要是后一情况能够作用于人----这最高级的自然物,使人参与自然运动的过程。

把握世界的本质性,把握绝对本质,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目标。人类思维在实现这一最高目标的过程中也曾有过许多悲观和信心不足,并且这种悲观时刻留于人们的头脑中。康德哲学便是这种思维悲观的一个大典型,它认为,思维的最高形式即理性不可能把握?自在之物?,也就是事物本质以至世界本质。其实人类思维为实现这一最高把握所要走的路是无限的,我们永远也不会在某一时刻完全实现自己的这个最高思维目标;我们的思维只是象渐近线那样渐渐地无穷接近这个目标。

第七章理性知识

一理性知识的生产(思想活动)

$7-1前面我们只是阐述了思想本身,而没有阐述思想的内容。也许人们还不大了解思想本身和思想内容之间的区别,然而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说过。比如,学生只懂得知识的内容,而不懂得知识本身;一个思想家创造出某一理论,然而他往往只知道这一理论的内容而不了解它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它的本质。就象当年伦琴发现了他称之为“X射线”的放射线而不了解这种放射线和这个发现的意义一样。因此事物的内容与事物本身(事物的本质)具有重要区别。在精神界、思想界也是这样,思想的内容与思想本身之间具有重要区别。现在便要探究和阐述思想的这个“内容”。

思想的内容从那里来呢?十分显然,它是从思想活动中来。“思想活动”是“思想运动”的较低形式,主要区别是:思想运动包含着一个思想过渡到另一个思想的运动,而思想活动则是现存思想的活动,是思想在其存在范围内的活动,因而它不包含着对思想本身的否定和扬弃。总之,思想运动比思想活动意义更广泛和深刻。前面我们说了思想运动,现在则要说思想活动;思想在其活动中创造出了它的内容,这些内容丰富了思想本身,从而也使思想成为一个有外衣系统的精神实在。类似的情况在其他领域到处可见,如一个国家的活动创造出了这个国家的内容----法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等,一个国家的存在越长,它的活动越长久,它所具有的内容也就越丰富,相反,一个刚刚产生出来的国家,它显得一无所有。因此国家活动(或称“国家生活”)便是国家建设,所建设的时间越长,国家所具有的内容也就越丰富完善,----但是人们往往那样急不可耐,总是不知不觉地认为几十年、一个世纪的时间太长了,总希望世界一夜之间变得丰富多彩。中国已故的MZD主席曾吟过一个着名的诗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体现了他本人和那个时代人们对国家建设的急躁心理。

$7-2思想活动为思想本身创造了无数的内容,这些内容集结在思想的周围,从而构成一个系统,一个思想体系。那么这些内容是如何从思想活动中产生呢?这些内容集结在思想周围所构成的思想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呢?

首先我们已经知道,思想本身是抽象的,因为它是从最深刻的理性中产生的,它是最深刻的事物和世界的本质性的反映与精神存在形式。当思想保持这种纯抽象性而不具体化时,思想就没有内容;思想的内容产生于思想的具体化。这样思想就要回到它的起点,回到各种个别的具体存在中去。比如某一思想P是(某头脑)通过一类现象Q的思维而产生的,因此思想中的具体化便是这个抽象的思想再回到这类现象Q中,思想P必须对这组现象Q进行再思维,头脑必须在这思想P的支配和“指导”下对现象Q进行再思维。这就是思维活动,它活动于从前产生它的广阔“土壤”中,它把它所涉及到的所有东西(这些东西总是表现为个别的,因而是多数的)都转化为它本身的内容。另一方面,思想又把它自己体现在这些个别性中。这两方面,即思想既摄取各种个别性的东西为自己的内容,又把自己体现在这些个别性中,是思想活动的最为重要的内在性质,这一性质表现在思想的具体化中。其实,思想首先是把自己渗透于各个个别性中,[黄焕金着《思想论》第六章思想和思想论E-mail:hxhhj@public.nn.gx.cn,http://http://www.nease.net/~hhjj]这种渗透使得这些个别性变成了思想本身的个别性,从而成为思想自己的内容。因此在这两方面中,思想首先把自己体现在这些个别性中,然后才使这些个别性成为思想本身的内容。在国际政治中经常看到类似的情况,即一个国家用各种手段渗透于另一个国家中,从而使这被渗透的国家为这个国家的一个附庸国。在微生物领域,一种被称为“噬菌体”的微小生命渗透于某一细菌或细胞中,从而使这细菌中的物质(特别是遗传物质)变成为这噬菌体本身的物质,噬菌体则利用这些物质来繁殖自己。所谓渗透便是把渗透者的实质和内容体现在被渗透者身上,比如,A国向B国渗透,这实际上便是A国把自己(自己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体现在B国身上,于是从B国那里不是看到B国本身的存在,而是看到另一个国家即A国的存在。一旦这种渗透能够完满实现,B国便成为A国的内容,成为A国的第二个国家,这等于说,B国的政权在A国的手中。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殖民地”的形成机理。

思想便是这样,以输出自己的方式来获得自己的内容,它所涉及到的地方,都打上它自己的烙印,从而把这些涉及到的东西变为自己的。这样在思想之间便产生了竞争,两个或多个思想共同争夺一块精神领地。比如,资本主义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之间往往互相竞争,它们共同争夺自然科学和历史遗留下来的丰富文化,把自己渗透于这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中,从中吸取内容,获得支持的成份。思想之间的竞争是无形的竞争,作为纯粹思想之间的竞争也是没有任何恶意的----只有那些被政治或其它外在因素渗透了的竞争才是有恶意的。思想在广大的领域中渗透和体现自己,从而获得相应内容,这是无可非议的,并且每个思想都必须这样,否则它便是不存在的。马克思从他的思想产生时起,便努力使哲学、经济、政治、科学、艺术等等历史存在或新的东西化为自己的内容;到后来,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态里,人们更使马克思的思想变成无所不包的巨大体系,人们把历史的和刚刚产生的东西经过改造,便变为马克思主义的东西。

一个有才能的思想家总是使他的思想变成一个体系,并且越是具有天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系也就越庞大而无所不包。因为这个思想总是努力要系统地解释更多的现实,并从中把之转化为自己的内容。因此一个思想以一种思想体系的方式出现是毫不奇怪的。

$7-3思想把它本身体现在某些个别性中,从而使这些个别性成为思想本身的内容,并成为思想体系的构成因素。这些个别性在这以前(即未受到思想渗透以前)无论是什么样的个别性,都不妨碍思想在它们身上体现出来。比如在文字还未产生出来以前,人们只看到某些稀奇古怪的符号,由于思想在它们上面体现出来,因此这些符号便成为文字。语言的情况也是如此。甚至这种情况可以推广到无限,即一个个体性不管它从前是什么样的个体性,都可以为思想所渗透,成为思想体现其自身的媒介。

然而一旦被思想所渗透,个体性就不再是从前的个体性了,它变成为思想本身的内容,变成思想体系的构成因素。这种被思想渗透的个体性,这种体现着思想的个体性,便是理性知识。因而理性知识是思想本身的内容,是思想体系的构成因素。比如有一个个体性A(它可以是某一自然事物,也可以是某一精神事物如某一知识,特别是感性知识和知性知识),当它被某一思想渗透时,便变成这一思想的一个理性知识----即理性知识A。我们之所以把“思想体现于其中的个体性”称为理性知识,是因为思想是理性的。理性知识是理性思维的结晶,它直接从理性思维中产生;另一方面,理性知识又作为思想体系的产物,成为思想渗透于其中的东西。而这两方面,即理性知识作为理性思维的结晶和作为思想体现的产物是完全一致的。理性思维具有两种结果形式,这便是思想和理性知识,思想是这结果形式的普遍形式,理性知识则是这结果形式的特殊形式;因此思想与理性知识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一般关系。理性思维是以普遍性为对象的,因此思想是它主要的和核心的结果;然而理性知识也不可缺少。从普遍意义上说,理性思维的每一环节都产生出一定的理性知识。但只有在思想产生出来后,在理性知识作为思想的特殊存在形式后,它才是真正的理性知识。由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理性思维的这两种结果形式是互相依赖的,一方面,理性知识是思想的特殊的存在形式,是普遍性的思想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思想存在于理性知识的普遍环境中,众多的理性知识滋养着一个思想。

理性知识是思想体现的结果----即在理性知识中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思想,以特殊性的形式存在于理性知识中;因而理性知识便是思想体现其自身的信息。理性知识的重要的基本特质是:它是思想的信息。这一点,对思想的交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理性知识成为思想的信息,从而思想便获得一个使自己传播出去的形式。实际上,理性知识不再是什么知识,而是信息,是思想的信息;知识与信息的作用和意义全然不同(这种不同在本书前面的《知性》篇那里已经阐述过了)。理性知识起到信息的作用,并且是最高级的信息的作用,因为它是思想的信息。我们平常看到的那些商品信息(以广告等形式出现)是最低级的信息,因为它不需要使人发生思维,它具有“直接告诉”的功能。前面我们说过,信息的实质便是要人们付出思维,----而知识的实质则是直接告诉人们什么(至少它总是努力要做到这一点)。因此一种知识所需要引起的思维越强,它的信息性也就越强,相反,它直接告诉人们的性质越强,它的知识性也就越强。总之,信息与知识总是互为相反的,它们是思维结晶所采取的两个互为相反的形式。不过人们往往忽视较高级的信息(如思想信息)而重视较低级的信息,甚至人们更重视能直接告诉什么东西的信息(如商品信息之类),这是最低级的信息,是感性形式的信息。人们看不到较高级的需要付出思维的信息,关键是人们不了解信息的实质,他们总是把信息和知识并列起来和混为一谈。[黄焕金着《思想论》第六章思想和思想论E-mail:hxhhj@public.nn.gx.cn,http://http://www.nease.net/~hhjj]了解信息的实质,就象了解知识的实质那样能给我们的思想(在相应的领域)带来巨大的突破,可惜人们总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这一生活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而日益加重),接触的普遍对象便是知识与信息,因此我们有必要真正了解这知识和信息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人们把知识和信息混为一谈,在教育领域则把知识和所谓“能力”割裂与对立起来。当然人们会说,(在教育领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同样重要和必要,但是人们只是把这两方面机械地结合起来,因为人们还不了解知识和所谓能力的实质,不知道在知识中便包含有能力(因为知识便是相应能力的结晶),因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便已包含着能力的培养。传授知识实际上是开发知识中所包含的沉淀下来的能力,因而传授知识应该是一种十分广泛的活动,它包括课堂以外的一切活动甚至所有人生,而不仅仅是课堂中的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