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正理门论》讲记之五

刚晓法师

于其同品有、非有等,亦随所应当如是说,于当所说因与相违及不定中,唯有共许决定言词说名能立,或名能破。非互不成犹豫言词,复待成故。

前边儿的四不成是违背了因三相的第一相:遍是宗法性。下边儿开始说违背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的情况。

关于这个“当如是说”,神泰法师《述记》中是这么说的,说也有两俱同品不成,随一同品不成,犹豫同品不成,所依同品不成。同品不是有三种情况吗:有、非有、俱,《述记》中说,有也好、非有也好,它们都有两俱不成、随一不成、犹豫不成、所依不成的情况。在窥基法师的《大疏》中说这说法不对。

“于当所说因与相违及不定中”,这一句话说,同品、异品与因的关系有三种,一个是对的,就是正确的因,就是论文中的“当所说因”;一个是相违因;一个是不定因。窥基法师《大疏》中说神泰法师《述记》说的不对,窥基法师《大疏》中说对的应该是:违背第二相、第三相的不叫不成因,叫不定因、相违因才对。

“唯有共许决定言词说名能立,或名能破。”立论者和论对者都共许同品有因了、所有异品都没有因这样的因就是正因,以正因来证明宗,这叫能立。如果说立论者和论对者双方都许同品无因、异品有因,这样的因是不正确的,以这样的因来证宗,叫相违因。如果立论者和论对者双方共许同品、异品都无因,或者异品有因,这叫不定因。以相违因或不定因来立宗,就是似能立。陈那把这个叫能破,奇怪了,这咋叫能破呢?神泰法师的《因明正理门论述记》中是这样说明的,说:双方辩论,立论者所立的论式因支有过失,论对者指出了立论者所立论式的过失,这就叫能破。原话是这么说的,“彼立论人因有相违及不定过,其敌论人俱能现彼立因有相违及不定过失,说此过真,立敌俱许,即名能破。”这个“说此过真”用的挺好,“真”就是正确,正确但是“过”了,就是没有掌握好度,就成了不对的。论对者指出了立论者论式的过失,但你的这指出也得双方共许,为什么呢?只有对方也承认了,是真承认了,打心眼儿里承认了才行。这个叫做啥破?对,叫显过破!

“非互不成,犹豫言词,复待成故。”这是说正确的能立和正确的能破,都是立论者和论对者双方共许才行,如果不是这样,就有可能成为随一不成过或者犹豫不成过。“互不成”就是随一不成,窥基法师在《大疏》中说有自随一、他随一等。“犹豫言词”是犹豫不成。“复待成故”,说,随一不成和犹豫不成没有证成宗的能力,要想证明你的观点儿,就得重新立一个论式,得立两俱共许因、决定因的论式。比如说,胜论师对声显论师立的“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这个式子是随一不成,就没有证成宗的能力,胜论师为了达到让声显论师同意自己的观点儿的目的,就再立一个论式:“声是显发所作,随缘变故,如灯焰”,这就可以了。声显论师主张声是无始无终的,只不过缘具时它才显现出来,才有可闻性,缘不具时它处于隐位。神泰法师在《述记》中说又立的式子是,“声是生所位,随缘变故,如灯焰。”沈剑英老先生说不当,这个式子不当的地方在哪儿,我还说不来,我真没感到。在《大正藏》中神泰法师的《述记》原文,在正文下边儿有注,“声是生所位”的“位”等于“作”。这儿是说因支的,《述记》中的式子因支绝对是没有问题的,我倒感到沈剑英老先生的“声是显发所作,随缘变故,如灯焰”的宗支不是甚恰当,因为声显论师主张声音是缘具时显现,沈剑英先生改后的宗支中说“显”,是不是成了顺他违自?对于犹豫不成呢,也可以重新立个式子,“彼处决定无火;以有蚊非烟故;诸有蚊非烟处,必定无火,如余有蚊处。”或者立“彼处定有火;以近见烟故;如余近见有烟处。”这个式子就没有犹豫不成的过失了。陈那论师在这儿只说随一不成、犹豫不成得重新立论式,而对于两俱不成、所依不成咋不说让重新立比量论式呢?神泰法师解释说:其俱不成及所依不成,不可重成得,故不说也。就是说,两俱不成和所依不成,那是根本就没有办法补救,干脆就不管了。放弃也是一个智慧!也是大英雄所为。就象上海一样,旧城改建还不如新建,于是就干脆另外规划出一个浦东来。现在有的小师父们,对当初的出家后悔了,那么我就说你干干脆脆的,还俗不就行了么~~还俗也是需要勇气的,出家是大丈夫所为,还俗也是大丈夫所为。

这一段是说,在九句因中,相应地也有是不是共许极成的问题。正因中有立敌共许决定的言词,就是能立,是正确的论证,在相违因、不定因中有立敌共许决定的言词就是正确的能破、正确的反驳,这与随一不成(包括自随一、他随一),以及犹豫不成是不一样的,随一不成和犹豫不成没有证宗的能力,必须另立论式才行,另立必须立因支两俱的和决定的。

夫立宗法,理应更以余法为因成立此法。若即成立有法为有,或立为无。如有成立“最胜为有,现见别物有总类故”。或立“为无,不可得故”。其义云何?

这是一个提问。“夫立宗法,理应更以余法为因成立此法。”“宗法”,宗中之法,这里指宗后陈,也叫能别。宗后陈是不是有法所有,就是说,宗后陈是不是宗前陈的属性,这是立论者和论对者所争论的焦点儿所在,所以,肯定是不共许的,要是共许的话,就不必要争论了。因法呢,它也是宗上有法之法,因法是有法所有,这是立论者和论对者双方共许的,就是说双方都承认因法是宗前陈的属性,所以,宗中之法是不是宗前陈的属性应该由别的作“法”为因来论证,当然了,这个因一定得双方共许。也有人举了这么个例子,比如说我立一个论式:甲有尾巴,有足故。外人就说,这个式子当然是不行的了,我承认甲有足,但不承认甲有尾巴。这就是说单凭因法双方共许就说宗成立,是不是理由还不是那么的充分?因有三相才能行。

下边儿,“若即成立有法为有,或立为无”。外人说,宗后陈的确立要以其它的双方共许的理由来证明,我能不能单用因来证明宗前陈存在不存在?这行不行呢?外人提出来了两个假设,一个是用因来证明有法为有,一个是用因来证明有法为无,证明有法为有就是论证有法本身存在,证明有法为无就是证明有法本身不存在。看具体例子。

“如有成立‘最胜为有,现见别物有总类故’”。比如说立“最胜为有,现见别物有总类故”这么一个式子。这例子是成立有法为有的,这个式子的立论者是数论派。数论派的主要思想是二十五谛,他们说二十五谛含括了世界万有,二十五谛又可分为四。一个是本而非变易,就是说,是根本而且又是不变的。这一个是自性。什么叫自性?他们说,自性就是不依赖任何事物的独立存在性。第二个是变易而非本,就是说是变易的而且又不是根本。包括:耳、皮、眼、舌、鼻、手、语具、足、大便处、小便处、心平等根、地、水、火、风、空。这个变易而非本中包含十六种(应称十六谛),其中前十一个叫十一根,就是耳、皮、眼、舌、鼻、手、语具、足、大便处、小便处、心平等根,这十一根的最前边五个叫五知根,就是耳、皮、眼、舌、鼻,接着的五个叫五作根,就是语具(说话所必须的口舌等)、手、足、大便处、小便处。第三个是亦本亦变易,就是说既是根本又是变易的,包括大(觉)、我慢、五唯,五唯包括色、声、香、味、触。第四个是非本非变易,就是“神我”。数论师的二十五谛中,“自性”和“神我”是最重要的范畴,他们说,宇宙万有的根源是物质性的“自性”和精神性的“神我”,“自性”受“神我”的影响,于是有了“大(觉)”,“大(觉)”就是“理性的觉”,有了“大(觉)”以后,从“大(觉)”生出了“我慢”,“我慢”有两种,一种是“变异我慢”,一种是“太初我慢”,从“变异我慢”生出了五知根、五作根、心根(心平等根),从“太初我慢”生出了五唯,由五唯生出五大。至此,宇宙成立了。

陈那论师这儿举的例子中,“最胜”就是指“自性”,是数论派说的,式子中的“别物”是指除“自性”和“神我”外的其余二十三谛。“有总类”就是二十三谛都是自性所有。数论师这个式子就是说,“自性是有的,因为其它二十三谛都是自性所有”。

看下一句,“或立‘为无,不可得故’。其义云何?”这个式子完整写出来应该是,“最胜为无,不可得故”。数论派的二十五谛观根本佛教是不承认的,说,自性是没有的,因为不可得。

外人说,要成立不共许的宗法得靠共许的因法,若是用因法证成有法是不是可以呢?又举了两个论式,一个是“最胜为有,现见别物有总类故”,一个是“最胜为无,不可得故”,说比如说这两个式子,其宗是涉及宗有法本身存在的,这两个例子能不能说通?

此中但立“别物定有一因”为宗,不立“最胜”,故无此失。若立为“无”,亦假安立“不可得法”,是故亦无有有法过。

这一句是陈那论师对外人问题的回答,前半截儿是说的数论派立的“最胜为有”,后半截儿是说的佛弟子立的“最胜为无”。

这个就得追究追究了,陈那论师说,数论师立的“最胜为有,现见别物有总类故”这个式子,只是说明了“别物定有一因”,“别物”是二十三谛,二十三谛从哪儿来,总得有个来源吧,它有一个来源--自性。这时候我就想起来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学者作演讲,演讲结束后回答听众的提问,一个人问了个问题,可这个学者没理他,主持人就说,请您回答这位先生的问题,这学者说,我只听见这位先生说了一句话而不是问了一个问题。

陈那论师的意思就是说,数论师的这个式子,只是说二十三谛应该有个来源,数论师把这来源取了个名字叫自性。你数论师这个根本就称不上一个因明论式,这根本就不是以因法二十三谛来证明宗法“自性”。因明论式要成立的是整个宗,而你问的是什么?你说“若即成立有法为有,或立为无”,就是说,你所问的是要成立有法,有法就是宗前陈,陈那论师说,数论师的式子是成立整个宗的宗体而不是单单成立宗前陈、有法的。

看佛教徒立的式子,“最胜为无,不可得故”,陈那论师说,这个式子也只是说明了二十三谛假立,自性是无的,因为二十三谛也并无实体可得。陈那论师的意思是说,在一个论式中,我们争论的是宗前陈到底是不是具有宗后陈这个属性,也就是说重点儿是在宗后陈上,因支就是来证明宗后陈是宗前陈的属性的,现在你问因支能不能证明宗前陈,你说你举的例子就是证明宗前陈本身,恰恰不是,你的例子证明的是宗支本身、宗体,而不是宗前陈。

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少人都说不对,神泰法师在《述记》中说的很清楚,他把“最胜为有,现见别物有总类故”改了个形式,改成了“二十三谛别物定有一因,以是别故,犹如多片白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数论师说,二十三谛总得有个来处吧,因为它们各不相同,就象很多的白檀一样,这个就是根本来源、根本因。比如说,世间万物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但在这好象混乱中有个不乱的规律:上帝。万物有一个根本来源,就是上帝,上帝是第一因!我们一般人的上帝只是把规律人格化了而已,所以,我们说上帝是依自己的样子造的人。

我再说一遍:

数论师立了个论式,“最胜为有,现见别物有总类故”,意思是说,自性是有的,自性要是没有的话,二十三谛从哪儿来?神泰法师说,数论师的意思是说二十三谛一定得有个根本来处,因为二十三谛各不相同,二十三是不能作为根本来处的,因为是二十三不是一,就象很多片的白檀一样,只要是很多,就应该能追出来源的。神泰法师说,这个意思用你数论师的式子反而不明了,不如换个写法,写作“二十三谛别物定有一因,以是别故,犹如多片白檀”更清楚。

这是陈那论师的话,不是神泰法师的。陈那论师说,你数论师立的式子,把“最胜”作为有法,把“有”作为法,你是不是把自己的意思弄得让人不明白?我把“二十三谛别物”作为有法,把“最胜”作为法,这就很明了了。所以,你问能不能用因法来证成有法,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有人说,“数论的宗‘最胜为有’与陈那论师的宗‘二十三谛别物定有一因’是有区别的,在后一宗中,最胜不再是有法而成了法”,这是陈那论师没有紧扣问者的问题来回答,是“令人费解”的(注:这是郑伟宏先生说的)。也有人说,“陈那显然是转移了话题,因为数论的论题是‘最胜为有’而不是‘别物定有一因’。否则,以‘别物有总类’因来成立‘别物定有一因’,岂不成了同语反复?”(注:这是沈剑英先生说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