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蜜与果报

文:白云老禅师

波罗蜜与果报有什么关系?一般学佛的人,不管在家或出家,开口就说要戒律庄严,要布施功德,倒不是说这些不好,而是中国大乘菩萨教法,特别强调“六波罗蜜、四无量心”,这是佛陀后期所谈到的“摩诃衍法”,也就是“大法”,翻成白话就是大众都可以学习的法∵(小法只有少数人适合)。通常说佛法有“大乘佛法、小乘佛法”,而将小乘佛法归纳为原始佛教,认为这是佛陀最早的教法,是最可信的,反而后期的菩萨法似乎不可信。不知大家有没有去留意?一部大藏经,菩萨法的经典有多少?声闻法的经典有多少?只不过有人谓佛陀最早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度五比丘,一开始讲的不就是四圣谛法?如果单只强调这点,认为佛陀的思想,最初就是讲四圣谛,须知后期佛陀说菩萨法时并没有否定四圣谛,同样谈“苦集灭道”,只是他谈苦的内涵与层次不同,因为声闻法是讨厌苦,最好离苦愈远愈好,所以有“厌苦”之说,菩萨法对苦,是教你去面对苦,还要不以为苦!若以佛菩萨大慈悲的心愿来看,究竟哪一个才适合且是佛法普遍可以接受的?所以真正谈佛法,是“无所谓好或者不好”的。譬如谈菩萨法,若是强调他修的“除了这个,其它的都不好”,这一句话讲起来似是容易,事实上已经造成“谤佛、谤法”了!佛法一向强调“相应者是”,经典里常有这样的话:“随众生所乐,随众生心所乐”,如果不懂得中国文法的人,就会解释成“随众生所喜欢,他心里面喜欢什么就好了”。不是这个意思,这是说学习佛法是根据学的人的根基与所具备的条件。

所以谈到学佛,有些讲经说法的法师,甚至懂得一点点佛法的人,都会说:“学佛不要管那么多,这一辈子抓住一个,将来就能成道”,但是成什么道?是成阿修罗道?还是成鬼道?尤其我们晓得“阿修罗”是人也不是人,他是不同于人的,你说他是天又不同于天,所以阿修罗另外一个名词叫做“非天”,他有天的享乐、有天的福报,但是他不是天,因为投入阿修罗道的众生,犯了两个大毛病,一个就是强调戒行庄严,强调细微处都不可以去犯,而且看到别人有一点点不对就马上挑剔,产生一种傲慢的心态?其实戒行清净不清净完全是个人的事!再者就是把布施功德一天到晚挂在嘴上,或者利用布施功德达到他名闻利养的目标,最好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做慈善事业的,我所行的布施功德最大”,只懂得追求这些名闻利养;因此如果犯了这两样毛病,不修定也不修慧,那就会投入阿修罗道。所以如果说戒行庄严、行布施功德就可以去天道,要知道那个天道是“非天”,不是帝释天的天。

所以为什么菩萨法要谈“六波罗蜜”、“十波罗蜜”,甚至无量波罗蜜?至少从经典上可以知道的有“九十波罗蜜”。如果只选“戒波罗蜜”、“施波罗蜜”,以六波罗蜜法来讲是六分之二,难道其它的“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慧波罗蜜”都不需要了吗?尤其我一直强调,佛法是智能之法,学佛就是学智能。因此投入阿修罗道的众生,原本在身口意上持守“戒波罗蜜”、“施波罗蜜”是一件好事,这也是佛陀说的到彼岸的方法,但是佛陀所说的法,你绝不能只强调这个而否定了其它的,因为于身,以戒建立“戒体”,如果戒体建立了,于心还不能够做到不犯,那你的戒波罗蜜并没有完成!所以,很多人于身好像做到了戒波罗蜜,但是口与意所表现出来的却都是伤害!为什么十恶业里,于口有四个方面须注意?因为杀、盗、淫比较容易控制,可是口业稍不注意就会出问题;甚至贪、瞋、痴我们都可以淡化它,唯独话常常冲口而出,不是恶口、两舌,就是妄言、绮语,总是有这些问题。所以有时候觉得自己好像每一天都在精进,但是你身口意本身有没有清净呢?尤其那种执着、计较──什么是执着?就是抓得紧紧的不放;什么是计较?不看自己如何,总是去看别人如何,执着于自己认为怎么样,计较别人不怎么样。我一直强调:修行,就是修正身口意的行为,身口意若不清净,你修什么法、修什么波罗蜜,它的功德有限!

好比我们在大寮挑菜洗菜,本来有一些发黄不能吃的菜叶,我把它摘掉,旁人也许会讲:“一个学佛的人,尤其出家人,要懂得惜福,有一点点黄叶子没有关系,可以吃的。”听起来是很好,仔细再想,它会造成什么现象?那片黄叶子炒下去,如果吃到的人可能会起反感,心里产生恶念,也许不好听的话就会从嘴里吐出来。如果是你自己吃到,也许会说:“怎么这么倒霉?我就刚好吃到这片黄叶子!”为什么这时你会觉得倒霉?不是你自己说要惜福的吗?当你夹到那片黄叶子,你会不会说:“这个很好”?或者根本无动于衷,照吃不误?所以,不要看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都是身体的行为。常常很多事,只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看那么一点,却不会去看它的全面,往往你一句话,听起来好像对大家没有什么损害,但是也许在大众中,就有某个人刚好呼应了这个问题,如果他有意见提出来,而你又对这个人说:“对不起!我不是讲你!”“那你讲谁呢?”这么一来,那会是一个什么结果?!

我们的起心动念不清净,身口意就不清净,起心动念清净,身口意自然清净,要自然清净,起心动念靠的是修养。我们知道很多经典谈修养,把“修行”叫做“修治”,为什么叫做修治呢?修正它还不够,还要调整它、去管理它,使它以后不再犯!有的学佛者,刚开始一股热诚,什么都好,什么都能承受,但是时间一久却什么都不在乎了,口里挂着「没有什么嘛!”也就因为一个“没有什么”的起心动念,使自己一天到晚在造业还不知道!人之所以为人,来这世界承受苦、乐的果报,是否遇苦就不管,乐的就接受?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我还觉得你有修养,但是真能做到吗?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修行是修理自己,不是去修理别人”?尤其我刚刚提到的一个重点──戒行庄严、行布施功德可以去天道,现在全***都是这么做,其它的好像都不要了!我不是说戒行庄严不好,也不是说布施没有功德,而是佛法绝不是以单一的方法可以成就的;佛法本来就有一些基本的道理方法,你看“声闻法”讲苦集灭道、讲八正道;“菩萨法”讲波罗蜜、四无量心;讲了那么多,难道释迦牟尼佛住世四十九年,跟自己过不去?他何不干脆说,我教你一个方法,其它的都可以不要?不错!当初印度七十二种外道都是如此,执着于一个方法,认为就可以成就,只不过佛法讲究的是事与理要能够圆融无碍,如果于事于理说不通,或者于理说得通,但是于事办不到,都不是佛法,一定要圆融无碍方是佛法。

我经常发觉你们过得不快乐,身体也多病,那是为什么?我曾经说过,我们每一天吸收的营养,以一百分来讲,脑就消耗百分之七十五,才能维持正常的运作,如果妄想杂念一堆,脑的百分之七十五的营养就不够,会消耗掉五脏须要的百分之二十五来满足脑的营养,然后哪一脏营养不够哪一脏就生病,如果妄想杂念比较严重的话,五脏所须的营养全部给了还不够!所以学佛者,为什么要强调“清净”两个字?清净不是说眼不见为净就叫做清净,或者洗得干干净净就叫做清净,不是这么解释的!“清”是清清楚楚,“净”是没有杂物,以前我讲过清净的方法有两种;譬如一缸浑浊的水,要清净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外力,好比放进药物或化学原料让它沉淀,还有一种是拿着棍子用力搅,也会很快沉淀。一个是靠自己的力量,一个是靠外面的力量,只有这两种方法可以让水清净,否则你再怎么去过滤也不干净。修行办道,住在五浊恶世,本来就是如此,每一天要达到清净,就得从身口意上下手,使你的起心动念能做得了主,要做得了主,就必须懂得道理、方法。

我常说,懂得道理好修行!比如学净土的,凡所有功德皆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以庄严佛净土。有人翻成白话是:“你所做的一切功德,都要回向到西方极乐世界,让西方极乐世界更庄严。”如此听来,好像并没错,但是如果这么解释,遇到一个不信佛教的,他问你:“西方极乐世界还要靠你去庄严的话,你去那里干什么?”该怎么回答?这就是不懂佛法的结果!庄严佛净土,不是庄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你们有没有看过我讲的“净土法要”?“庄严”的是那九品莲台,你自己预约的那个莲台,不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还要你去庄严!再看《弥陀经》描写的极乐世界──金沙铺地,万物都是七宝所成,难道你的庄严与回向还能超过这些?常常有许多话,初听好像很有道理,结果却是谤佛、谤法!

这么一来也许大家会问:“那我们怎么办?”所以为什么要有《佛学辞典》、《三藏法数》、《大乘义章》等那么多的工具书?因为你们看经从来不想翻工具书。我从五十岁起写文章到现在,佛学辞典我起码翻坏了六部,还发现佛学辞典很多的说法跟经典有出入,那么翻这些工具书有什么好处?譬如现在你有一个不了解的名相,去翻佛学辞典,可以找到相关的名相与其它的经典、论典解释的差别,此中就会有许多发现。有没有听过王云五这个人?他一辈子完成了一部《英汉辞典》,虽然我不敢说那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英汉辞典》,至少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是最早的一本。因为涉及很多名词,解释名词的那些资料从哪里来?他去翻《大英百科全书》,就等于我们佛教的工具书,查查这个名相出自什么经典与论典?某一些经典是怎么说的?我觉得你们现在看的《佛学辞典》就没有《三藏法数》好,《三藏法数》又没有《大乘义章》好,如果把这几部统统合起来使用呢?差不多你所看的关于佛教的书籍,几乎都可以看懂!这就是佛法为什么特别强调“无量无边、无际无碍”的道理,因为是学不完的。同样一个名相,初学佛时可以怎么解,了解深一点怎么解,再深一点又怎么解,深到某一种程度,根本是不可思议,认为这一句佛法,就包含了佛陀所有的法了!因为你可以马上联想到佛陀所说的那些经典,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或道理上,当你看这部经,会发现好像在哪一部经典上看过,看另一部经,好像在哪一部经典上也有看过,很熟悉。如果有这种反应,就表示你已经在读书了。

谈方法,的确要花很多功夫,因为佛法里最难的方法就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不是初学佛者或者半调子的人可以运用的。举一个例子,我常说“读”,不要小看一个小男孩、小女孩,只要你跟他相处一点点时间,说不定你可以从他身上读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为什么?“读”就是学!但是一般人都喜欢当老师,不喜欢当学生;如果有人说:“我就不喜欢当老师,我喜欢一辈子当学生。”我告诉你,表示你有自私心,没有一点愿力、理想与生涯规划,你什么都没有,只想当学生混一辈子!学了后,当然要能够把你所学,让更多人知道,我不是说过“回向功德”吗?就是把你自己已经拥有的,去跟更多的人分享!

学佛法,尤其菩萨法,强调波罗蜜;不管是六波罗蜜、十波罗蜜、甚至于九十波罗蜜,而六波罗蜜是基础,十波罗蜜是扩大了,九十波罗蜜是化简为繁!如《华严经》,不是有《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吗?《四十华严》就是《华严经》的一些理与事的精要,《六十华严》就增加了一些相关的,所谓的场景与一些过程现象,那《八十华严》呢?《八十华严》一共有八十卷,前面大概十二品左右叫你看了想睡觉,一开头不是说什么神就是什么国土,尽谈一些场景,偏于宗教的色彩,其中看不出它的道理与方法,事实上道理方法是有的,只是看你能不能从中发现?如果不能,就纯是宗教色彩了。前面的十二品,以《八十华严》来讲,就等于一个大型的金马奖似的,都在描写它的那些灯光、声光,包括布景以及配合的气势,其它属于动态的神、人、天反而成了配角,点缀在其中。

你们看《法华经》刚开始也是这样,其实不要把它当成罗嗦,可以看成像我们看经典,一开始都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一样。为什么经典前面都有这么多相同的部份?至少你们受过大戒,与每个月布萨的诵戒是相同的道理!何况前言“佛一时在什么地方,什么道场,参与的是一些什么人,又以谁为上首,最初谁开始提问题,佛陀怎么回答......”文字看起来好像都一样,其实都不相同!有的是专门为出家人说的,有的是为出家、在家说的,有的专门为那些天神而说,如果前言你不看清楚,就会认为这个内容是跟我讲的,那后面有很多不一定适合你!很多经典都说“若众生怎么样”,那是要让人知道,这部经的主题是针对哪些对象。就像我当初特别解释《地藏菩萨本愿经》这部经,强调地藏菩萨的愿是到地狱度众生,其实介绍这部经的最初,是释迦牟尼佛到天道度他的母亲,他发现天道的众生都是享乐福报、懈怠放逸,基于佛陀大慈大悲的胸怀,担心他们福报享完了,将来退堕到下三道,要受其余业报,所以请地藏菩萨讲了这一部有关地狱方面的经典,目的在警惕天道众生,耽于欢乐、喜乐的后果,这是这部经的本意。所以地藏菩萨肯定在地狱度众生,绝不是在我们人道度众生,你们看《弥陀经》里有没有说:“地狱众生只要念阿弥陀佛,将来就可以到我极乐世界来?”我还要告诉各位,地狱里面是连佛字也闻不到的,莫说念南无阿弥陀佛了!问题出在“若众生”这几个字,很多经里讲“若众生”,好像就是对我们人讲的,其实他是在天道,警惕这些天道享受福乐的众生,何况真正说来,《地藏经》是一部孝经,最初还是以目犍连为首来谈这些问题!

因此我们常说,经典的前言看起来都一样,若以自我意识去解释,最后造成谤佛、谤法,自己都不知道。你们看《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不是佛说的?其实那是地藏菩萨的本愿!不是佛说的。所有的经典,有的是没有人问而佛自己说的,有的是因为人问才说的,有的是缘于菩萨他们的愿而介绍的,就像阿弥陀佛度化西方极乐世界众生,不是释迦牟尼佛去度的,只不过释迦牟尼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告诉我们怎么做就可以去极乐世界,所以才有《佛说阿弥陀经》!人有人的问题,因此给人希望。譬如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告诉你:“有这么一个地方将来可以去,那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而介绍《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告诉你“有那么一个非常不好的地方,你不能去,而且要小心!”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最后就免不了是用自我意识去看问题!

为什么我常讲一些不好听的话呢?我说弄不好佛教成了人教,佛法变人法,这都是一些人以自我意识在介绍佛法!佛经的原文源自印度,有的是用巴利文或从梵文翻译过来的,的确不容易了解。巴利文还好,但是梵文就很困难,如讲到“五逆罪”,有一条是“出佛身血”,绝不可以解为“释迦牟尼佛看到母老虎与小老虎饿得不得了,就舍身去喂虎,那不成了帮老虎造业,叫它们下无间地狱吗?”必须了解,那是佛说一段他在某一劫所发生的事,不是他成佛以后的事!很多人看经典不搞清楚,好比《金刚经》有一段“释迦牟尼佛行忍波罗蜜…”那可是歌利王时代,不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如你硬要摆在释迦牟尼佛这一生,你看这个距离差多远!我一直强调要明辨是非,不要参与是非,如果是非都分不清楚,那叫做不明是非!人一定要明辨是非,但是不要去参与;参与就变成:不是“是”就是“非”,尽在那里挑剔、分别。尤其要知道,学佛法没有什么是好或不好,“相应者是”很重要。只要你相应,对你而言就是对的;不相应,不是经典不好,是你不适合!

学佛,同样要有生涯规划,否则是在打混,混一天好像法喜充满。记得我以前会在***到处巡回演讲,也到国外或很多大学演讲,一讲完,那些主办的人总是说:“老法师!我们法喜充满。”还拉着我的手,我心里不好意思讲:“听得很欢喜,听完了就不欢喜了?”为什么说听完了不欢喜?因为你原来过什么日子,就会回到你原来那个生活圈子里,如果你真正受益,绝不是我一讲你就受益,而是在于你能不能照着道理方法去做?能不能持续下去,最后真正得到好处?你如果学菩萨法,是不是真正能面对苦,而能做到不以为苦?

举例说:像做妈妈的对她的小孩子,孩子拉大小便,她不但不嫌脏,弄干净后,还要检查一下,看他的大便有没有问题、是不是有病?我说这也是菩萨!佛法说“能够修行觉悟的人就是菩萨”,唯一不同的就是“因位的等级跟果位的成就不同”!初学佛就是菩萨,那你学到什么程度呢?至少我们晓得菩萨有十个阶位,将来的成就不只是菩萨、还有佛!若问人间净土在哪里?如果人间就是净土的话,为什么称娑婆世界叫做“五浊恶世”或“堪忍世界”?其实人间净土是强调“心净即佛土净”!那个净土是在你的心里,不是在这器世界!为什么说器世间没有净土,但人内心世界有净土?就如同母亲看待小孩的大小便一样,不嫌它脏,那就是净土!因为她的心净!能做到这点不就是菩萨吗?

所以我们谈学佛,修行办道,真正有一个基本原则,不要造恶业,而造善业能得到的好处也有限,必须要离于善恶,才能出离苦乐,并不是叫你不要行善。以“吃饭”为喻,“行善”只是“副食品”,不是主食,主食是知道如何运用道理方法,去培养我们的智能,能在无明中明了,在迷惑中觉悟,你才能够出离苦乐。人一天到晚不都是活在苦乐中吗?为什么要讲“常乐我净”呢?最后要特别强调“涅盘”。涅盘就是“寂静”、“沉寂”,变成一种“静态”,回到原来的那一个点!那原来的点就是“佛性”,也是“觉性”。有时候我们会说:“小心背因果,不要造恶业!”这种说法比较鼓吹行善,我并不反对,也赞成要行善,但是那不是究竟。我们学佛究竟的目的是要成佛,不能成佛,至少要能成菩萨!

再看兜率天,也在六道、三界内,可是如果你成菩萨了,你可以到兜率天去,就不会去受六道的苦乐之报;如果够资格进入兜率内院,弥勒菩萨住的宫殿,你就可以成为补处菩萨,虽然还在三界内,但是这关系到你的愿,如果你想去兜率内院,那么在活着的时候就要完成六地、进入七地的修养,因为到内院以后还是有修行办道的机会,可以增上你的修养,成为一个补处菩萨!

稍解释一下什么是“补处菩萨”,在弥勒内院成就补处菩萨,不是等到弥勒菩萨当来下生,龙华三会成佛时,你才跟他下来;“补处”是依于你的愿,譬如你发愿生生世世现出家相或比丘相,在座的比丘尼可能会说:“难道就不能现比丘尼相吗”?实因现比丘尼相还是有很多问题!至少知道男、女众福报差五百劫,如果你发愿生生世世做比丘,来去娑婆世界,到兜率天,到弥勒内院成补处菩萨,你随时可以拥有你的法身,可以用相应身在娑婆世界度众生;依于你的愿,从弥勒内院找一个适合你的环境,就像释迦牟尼佛,找到净饭王做父亲,找一个适合的家庭,就有机会成为一个男生,出家后,当然就是比丘了,不过那必须要有本事才能找得到,因为你怎么知道谁可以谁不可以?有的还不一定投生到那么好的环境,非常痛苦的环境也有,非常好的环境也有,但是都有让你完成出家的机会,你就可以用比丘身去度众生了,永远不需要想:“我要出三界,我不要受六道轮回”了!

除此以外,是到其它净土世界,那些佛所建立的愿力世界。有很多人说:“我念阿弥陀佛,我到极乐世界去成补处菩萨,将来也可以来去娑婆世界”?那不可以,因为两个世界的法理不同,极乐世界里衣食住行一切所有的,意念之所到就可以获得;以前我不是讲过一个笑话:如果你是从极乐世界来的补处菩萨,成为比丘来娑婆世界度众生,跑到厨房一看,“你们怎么这么麻烦?不是想一想就有饭吃了?”所以你去极乐世界∵不可能来娑婆世界度众生。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他们可以接引众生,如果你在娑婆世界,原来就有这“生生世世要普度娑婆世界众生”的愿,你也能成就这等法身;而过去已经成就,经历了三大阿僧劫以后成就了愿力世界,也只能接引,却不能度他。就是阿弥陀佛也不能来娑婆世界度某一个人去极乐世界,他只能接引,为什么?因为必须根据他要求的条件∵──∵道理方法,照着做,阿弥陀佛才能带你去极乐世界,否则阿弥陀佛也度不了你,何况是补处菩萨!很多道理如果搞不清楚,就会全混在一起。

为什么佛陀要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只是一个形容词,实指无量无边的法门;因为众生的业、根器与智能都不一样,需要不一样的道理方法。我不是说过,学佛、学什么法门,你对它要喜欢,还要看自己具备的条件够不够?才可以一门深入;如果喜欢,但具备的条件不够也不行;或者具备的条件够,不喜欢那也不成!一定要喜欢、条件也具备,你就可以一门深入。

所以谈到修行办道,有很多人出家一辈子,别人会说他:“你看,这个人出家这么久了,身口意还是这样不好的表现!”甚至有的老修行会加上一句:“唉!他业障太重了,要怪谁?”这种情况,如果是初学佛人碰到了,他对佛法的知见又不是很深,就会产生一种想法:“他都出家那么久了,还是这个样子,那我出家干什么?”其实,出家是个人的事,成佛、成菩萨也是个人的事,想不受六道轮回,想出离三界,也全是你个人的事,跟别人有什么关系?不要以为善知识才是善知识,恶知识有时候比善知识还好,为什么?真正你遇到一个喜欢挑剔你,你还能够与道相应,反应到“六波罗蜜”的忍波罗蜜,甚至还会用“禅波罗蜜”去察觉、返照,如此一来,那挑剔你的恶知识,对你而言不就变成善知识了?反之,如果是善知识,一直夸你根基好,说你过去大概是佛菩萨,菩提种子深厚,会把你讲得傻头傻脑,结果你会自认为不得了,反而有可能是一个恶知识。我们晓得“普贤十愿”里有一条叫做“称赞如来”,这个称赞如来,不是去称赞所有的那些如来诸佛,千万不要搞错了方向,因为“如来”只是佛的“十种名号”中的一种;称赞,是称赞人家任何的优点,但是也不要造成人家得意忘形,否则那就是一种伤害。所以,同样一个意念所起,譬如你看到已经出家很久的表现不好,你可以想:“我出家了会不会跟他一样?”就是一种警惕!如果反而自己打退堂鼓,那是你自己的损失,因为他跟你没有关系!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关你什么事?!你管得了吗?但是我们人就是如此,母亲不能改嫁,天要下雨,必须等我需要的时候再下,可能吗?尤其《维摩诘经》里显示:几乎任何人都是善知识!一切就看你的起心动念,看你怎么去面对与感受!

常常有一些人来亲近我,称我为大善知识,我说我丑恶的一面你还没有见过!尤其学佛,我们虽然不一定能度多少人,至少要度自己,释迦牟尼佛不也如此吗?从度自己开始,慢慢的发展到度身边的人,我常说释迦牟尼佛是佛里面最笨的一位,阿弥陀佛他们最聪明了,你看!七宝世界多诱惑人,释迦牟尼佛却往五浊恶世,叫人受不了的环境,什么叫做慈悲?什么叫做喜舍?我以前也常讲,有一些人要别人对他慈悲,对他喜舍,却不是给别人慈悲喜舍,全把方向搞反了!一个想修行办道的人,本身不去从事修养,面对别人时,总希望别人是佛菩萨∵──∵你们都应该怎样,而自己却都没关系,最后人家是佛菩萨,你却心甘情愿当众生,问题出在哪?因为当佛菩萨很苦,当众生什么都等来生再说,至少现在只要我欢喜就可以怎么样,有没有想过等到来生才修是来不及的!

曾经有一个信徒问我一个问题,我觉得蛮有趣的,他说:“猫、狗它们在外面流浪的时候,还有让人家当宠物的时候,它自己知不知道它是狗、是猫?”你们告诉我,该怎么回答?猫跟狗被当宠物或流浪的时候,如果它还知道自己是猫、是狗,那它根本就不会投入畜生道!那跟末法时期的人不知道“佛”这个字,更不要谈佛法是什么是一样的道理!即使你跟他讲佛法,他也不相信;好比毒蛇咬人,人会死,而你就跟那毒蛇讲:“你业障很重,因为你过去有瞋恨心所以你变蛇,你现在还咬人,还造业”是一样的道理,有用吗?所以,我常说佛法是对我们人说的!经典不是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吗?为什么讲“难”?真正要得到一个人的身体并不难,要保持一个真正人的标准就难了,所以人身难得!如果还去糟蹋它、不在意它,那就白白浪费了!“佛法难闻”,既然到处可以听到佛法,那为什么还说难闻?缘于能帮助你得到觉悟,是件难事,因为这种觉悟,不是理解的觉悟,是真正要明了,明白了,还要明明白白了!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