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东海大学,历史学系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4年

【文章标题】佛教的果报观与唐代社会

【文章作者】林裕盛∵

【指导教师】黄清连∵

【文章页数】343页

【中文关键词】果报|唐代社会|因果报应|佛经|佛像|地狱|戒杀|功德∵

【中文摘要】本文结合“果报思想”和“社会实态”两个层面,探讨“因果报应”与“唐代社会”的关系。在果报思想方面,以佛教的“果报观”切入,针对《太平广记》的佛经报应故事、《全唐文》与《金石萃编》的唐代造像记,以及佛教经典的地狱、戒杀观,阐明其中所蕴含的果报思想。在社会实态方面,以上述果报思想为基础,引用笔记、小说、诗文等史料,研究果报观透过宗派、俗讲、变文、人与寺院的媒介,结合佛经、佛像、地狱和戒杀等观念,影响唐代社会的情形。

∵文中先以《金刚经》、《法华经》和《观音经》为主轴,观察《太平广记》所见142则唐代佛经报应故事。又以弥勒、阿弥陀和观音为中心,考察《全唐文》、《金石萃编》所见101则唐代造记。针对这两项统计资料,对照唐代宗派的发展,得出《金刚经》、阿弥陀信仰在唐代相当盛行。再者,分析《冥报记》、《广异记》和《玄怪录》所见78则地狱报应故事,得知地狱为评定报应处;入冥者经过地狱审判,依据个人的罪福多寡,受刑后复活,显示唐人重视“现报”的观念。此外《太平广记.报应类》所见112则唐代戒杀报应故事,亦以“现报”为主,代表唐人对于这类事件的结局,强调“直接迅速”的报应观。

∵由是,果报观的流传,促使一般民众写诵佛经以祈福求寿、治病避难,并形成铸造佛像,以求免除“业报”的风气。至于地狱审判、戒杀食素、放生赎生等观念,也逐渐成为唐人的价值观,凡此皆为果报思想广播的具体表现。另外,引用历史人物,注明故事来源的果报故事;诵经、造像、布施、设斋等求功德的行为;不偷盗、不负债、不妄语和不恶口等社会道德的规范;佛教吸收儒家孝道的内容,加入因果报应而在社会传播的现象,均显示果报观日渐普及于唐代社会。

∵透过上举实证的考察,可以发现佛教的果报观结合经、像、地狱、戒杀等内容,成为一体的概念,也可看出人们企望的是“现世”报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佛教果报观对于唐代社会的信仰、生活与文化,已经产生重要的影响。

【论文目次】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目的∵1

第二节∵研究回顾∵2

第三节∵文献运用∵10

第四节∵章节安排∵14

第二章∵佛教果报观的内容与发展∵19

第一节∵佛教果报思想的内容∵21

第二节∵唐前佛教果报观的发展∵26

一、儒释果报观之争∵26

二、小说的辅教性质∵28

三、造像活动的兴盛∵30

第三节∵唐代佛教果报观的传播途径31

一、俗讲与变文32

二、人与寺院∵34

第三章∵佛经、佛像与果报思想∵37

第一节∵宗派与经、像的流传∵38

一、宗派与佛经的传播39

二、宗派与佛像的传播47

第二节∵宗派、佛经与果报信仰─以《太平广记》为中心53

一、《太平广记.报应类》所见佛经报应故事∵54

二、唐代佛经报应故事试析∵59

(一)时代性的区别∵60

(二)地区性与信仰阶层∵62

(三)宗派的影响∵66

第三节∵宗派、佛像与果报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69

一、造像题材的演变∵71

二、造像记之分析∵75

(一)造像题材的数量与时代性∵75

(二)造像的地点、愿文与目的∵78

(三)宗派的影响∵81

第四章∵地狱、戒杀与果报思想∵85

第一节∵佛经呈现的地狱与戒杀观念87

一、《法苑珠林》所见地狱景象∵88

二、佛教经典强调戒杀放生∵93

第二节∵《冥报记》、《广异记》、《玄怪录》所见地狱果报观及其演变∵.98

一、地狱的官员组织98

(一)太山信仰与地狱官员∵102

(二)冥游所见地狱官僚运作109

二、冥游经历所呈现的果报观111

第三节∵《太平广记.报应类》所见唐代杀生报应故事∵119

一、唐人的杀生受报观121

二、唐人的冤报观∵125

第五章∵因果报应与社会生活131

第一节∵佛经、果报观与社会现象131

一、《金刚经》的报应信仰∵134

二、《法华经》的报应信仰∵139

三、《观音经》的报应信仰∵144

第二节∵佛像、果报观与社会现象∵147

一、铸造佛像的行为∵148

二、崇拜佛像的风气∵151

第三节∵地狱、果报观与社会现象∵160

第四节∵戒杀、果报观与社会现象∵171

第六章∵因果报应与社会文化181

第一节∵唐代果报事迹的特点182

一、果报观与历史人物的结合182

二、注明故事来源的写作手法188

第二节∵日常行为的宗教化195

一、追求功德的观念∵195

(一)布施∵202

(二)设斋∵205

二、社会道德的规范∵209

(一)不偷盗、不负债∵210

(二)不妄语、不恶口215

第三节∵果报信仰与孝道文化218

一、敦煌变文《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220

二、果报观与传统孝道的融合与传播.∵225

第七章∵结论∵233

参考暨引用书目237

附录

附录一∵《太平广记》所见唐代佛经报应故事∵253

附录二∵唐代造像记统计表─以《全唐文》、《金石萃编》为中心∵278

附录三∵《冥报记》、《广异记》、《玄怪录》所见地狱报应故事∵305

附录四∵《冥报拾遗》、《朝野佥载》、《酉阳杂俎》所见地狱报应故事∵321

附录五∵《太平广记.报应类》所见唐代杀生报应故事327

附录六∵《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所见读诵《法华经》∵内容一览表∵340∵

【参考文献】

一、史料

1.《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96。

2.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国语》,台北:里仁书局,1981。

3.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2000。

4.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大藏经》,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大藏委员会,1955-1956。

5.牛僧孺(编)、程毅中(点校),《玄怪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页1-133。

6.王汝寿(编校),《全唐小说》,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

7.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

8.王昶,《金石萃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9.王栐(撰)、诚刚(点校),《燕翼诒谋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王梵志(撰)、张锡厚(辑),《王梵志诗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王钦若,《册府元龟》,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12.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98。

13.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14.王梦鸥(注译),《礼记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90。

15.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97。

16.司马光,《资治通鉴》,台北:世界书局,1962。

17.白居易(着)、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

18.玄奘(着)、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

19.托托,《宋史》,台北:鼎文书局,1991。

20.佚名(撰)、恒鹤(校点),《大唐传载》,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页879-900。

21.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台北:鼎文书局,1972。

22.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2003。

23.杜牧(着)、陈允吉(校点),《杜牧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4.沈德潜,《古诗源》,台北:***中华书局,1987。

25.李冗(撰)、萧逸(校点),《独异志》,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页901-950。

26.李昉,《太平御览》,台南:平平出版社,1975。

27.李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95。

28.李玫(撰)、李宗为(校点),《纂异记》,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页491-528。

29.李复言(编)、程毅中(点校),《续玄怪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页134-198。

30.李肇(撰)、曹中孚(校点),《唐国史补》,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页153-202。

31.李剑国(辑释),《唐前志怪小说辑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32.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传校正》,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33.孟浩然(着)、佟培基(笺注),《孟浩然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4.周绍良(编),《敦煌变文讲经文因缘辑校》,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5.房玄龄,《晋书》,台北:鼎文书局,1990。

36.邵增桦(注释),《韩非子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

37.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台北:***商务印书馆,2000。

38.姚思廉,《梁书》,台北:鼎文书局,1990。

39.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页549-788。

40.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2000。

41.拾得(着)、项楚(辑),《拾得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页817-930。

42.洪兴祖,《楚辞补注》,台北:汉京出版社,1983。

43.纪昀,《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台北:***商务印书馆,2001。

44.范晔,《后汉书》,台北:鼎文书局,1991。

45.计有功,《唐诗纪事》,台北:***中华书局,1970。

46.郎余令(撰)、方诗铭(点校),《冥报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92,页100-128。

47.韦绚(撰)、阳羡生(校点),《刘宾客嘉话录》,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页789-828。

48.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

49.孙思邈,《千金翼方》,台北:自由出版社,1976。

50.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页1-99。

51.高彦休(撰)、阳羡生(校点),《唐阙史》,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页1323-1366。

52.高适(着)、刘开扬(笺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

53.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75。

5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九龙:香港南通图书公司,1973。

55.张华(撰)、崔日用(注),《博物志》,收入《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页179-226。

56.张锡厚(校楫),《王梵志诗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

57.张读(撰)、萧逸(校点),《宣室志》,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页983-1082。

58.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97。

59.陈鼓应(注释),《老子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91。

60.陈寿,《三国志》,台北:鼎文书局,1997。

61.寒山(着)、项楚(辑),《寒山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页1-816。

62.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

63.黄永武(编),《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

64.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

65.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66.董志翘(着),《“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67.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96。

68.义净(着)、王邦雄(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

69.义净(着)、王邦雄(校注),《南海寄归内法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

70.道世,《法苑珠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1.道宣,《续高僧传》,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

72.道宣,《广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3.道宣(着)、范祥雍(点校),《释迦方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

74.齐己,《白莲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75。

75.僧佑,《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6.裴庭裕(撰)、田廷柱(点校),《东观奏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

77.裴铏(撰)、穆公(校点),《传奇》,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页1083-1154。

78.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8。

79.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台北:明伦出版社,1970。

80.刘昫,《旧唐书》,台北:鼎文书局,1989。

81.刘肃(撰)、许德楠(点校),《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97。

82.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97。

83.慧立、彦悰(着),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

84.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

85.欧阳修,《新唐书》,台北:鼎文书局,1992。

86.鲁迅(着),《古小说钩沈》,香港:新艺出版社,1976。

87.卢照邻(着)、李云逸(校注),《卢照邻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