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法师之因果报应思想略论

项运良周芬

内容提要:慧远为东晋着名僧人,其因果报应思想是在与因果报应思想的质疑者的论争中育发、展开、成熟的,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慧远将传统报应论发展为三世报应论,认为人有三业、生有三世、业有三报。无论善恶,终有报应。为解决报应承受者问题,慧远通过对形与神的论证,提出了“形尽神不灭”论,确立了“神(心)”这一精神性实体的存在。由于无明与贪爱,使“心神”迷滞于万象,万象反过来影响心神,进而影响到人的一切,而心规定着人的一切活动,所以“心”是报应的发起者,又是承受报应的主体。要想超脱生死轮回,断除因果报应,就必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就是践修佛法,而这又能对人起到“化心”的作用,所以报应论与王化又是统一的。

关键词:慧远;因果报应;心;三报

在古代中国的道德教化体系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教化理论,而“报应思想”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儒家的善恶报应、道家的承负说、佛家的因果报应说是最为重要的体现。传统报应论认为:人今生种下或善或恶之因,当世将会受到或善或恶之果,也就是将人的善恶庆殃之报应固定在今生今世。佛家的因果报应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进一步深化,越来越体现着中国社会的现实与需要,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慧远法师时代,人们对此却普遍出现了质疑,认为善恶庆殃之说只是“劝教之言耳”,行善之人不一定能得到福报,作恶之人不一定会遭恶报,这对当时的道德教育以及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极为不利。对此提出质疑的代表人物有戴逵和桓玄。而要阐述佛教的因果报应观,解除人们的疑虑,是当时的迫切任务,作为是时高僧之慧远,无疑是此项任务的承担者。

一、慧远生平

慧远(334~416)为东晋着名僧人,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于公元334年生于雁门的楼烦(今山西省崞县东部),13岁随舅父令狐氏前往许洛一带读书,此时期启蒙学习为慧远以后渊博学识打下了基础。后华北局势混乱,不得不于354年前往恒山,皈依道安,开始了他的弘法生涯。由于其睿智很受道安器重,后再因战乱,道安不得已解散徒众,公元381年,慧远到浔阳,隐修于庐山,并建寺号曰“东林”。在东林寺,他专心于佛法研究、佛经翻译,并与北方的罗什经常保持书信联系,探讨佛法,后结而成《大乘大义章》。另外还经常邀请小乘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