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时被评为“健康老人”

我认识梁漱溟老人是在1962年。那时梁老虽然精瘦,且年居古稀,但精神抖擞,健步如飞,打起拳来腾空踢脚,一般中青年都不易攀比。他虽然有条件坐小卧车,却很少使用,经常一个人挤公共汽车去书市、上公园。1966年“文化大革命”骤起,他被中学红卫兵游斗二十多日,可身子骨未垮,不仅熬过了炎炎盛夏,而且夜晚还在蚊虫的侵袭中,藉灯伏案凭记忆撰写《儒佛异同论》,每天写一千余字。1974年江青演出“批林批孔”的政治闹剧,81岁的梁漱溟老人毅然拍案而起,作两个半天计8小时的长篇发言,呼吁对孔子要一分为二,不能全盘否定。这一行动招来长达一年的批判斗争,他精力充沛,坚持场场奉陪。批判会中间休息时,他依然旁若无人,在政协礼堂的前厅练起拳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治安定,生产发展,生活提高,梁漱溟先生由八十跨进九十。他在当了三十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后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他搬进了北京复兴门外的新居。老人的劲头更足了,除参加一些重要会议,接待若干海内外的来访者外,仍勤写不辍。梁先生还应若干海内外着名学者、教授(不少是他的学生)之邀,在进入九十高龄之后担任中国文化书院校务委员会的主席,多次登上讲坛,给海内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讲授儒学、佛学和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溟老人能这样健康长寿,是不是自幼就底子厚,身子骨很棒呢?回答是否定的。梁先生小时候身体虚弱,好静不好动,经常生病,智力也差,老一辈曾以为他会夭折。梁先生出示一张80多年前的照片,风趣地说:“前排正中坐者是我,实际年龄至少10岁,看上去却只有六七岁的模样。”梁先生回忆说,那时他已在新式的学堂读小学,也有各种体育活动,但因为身体差,胆子小,绝少参加。同班同学打篮球,他站在一旁看,就是没有勇气进球场。等别人打完了,他才一个人进场子抱着球拍几下,同学们却在场外叫唤他的绰号:“小老头,当心球炸了!”

梁漱溟老人的身体,是在过了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从中年往后,越来越好的。

1986年,有关团体评选梁漱溟为健康老人。对90岁以上的老人,主要标准是:生活上能自理,能单独行走;智力上能阅读,能交谈。梁漱溟先生超过了标准。他能读,还能写;他交谈自如,还能登台讲课。这一年,他94岁。

“情贵淡、气贵和”的养生之道

谈话后来转到老年人的养生之道。我说:“梁先生如此高龄,还能有这样健康的身体,不少人都打听您的养生之道,可否作一些简单介绍?”

“所言差矣!”梁漱溟先生接过我的话头说:“我如今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了。90岁之前,我坚持打太极拳,经常偕友或单独去公园休息,现在则大半在室内活动,每外出须偕同儿孙辈,独自都不敢出门了。当然,要说养生,我的经验可总结为:在生活上少吃多动,持之以恒;在精神上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梁漱溟老人因崇佛学而素食,不沾烟、酒,自19岁时始,至今已坚持近80年;后来又因未曾真的出家,素食之外还加食牛奶、鸡蛋。但一切肉食荤腥仍一口不沾。再可口的饮食,也适可而止,吃七八成饱。多少年如一日这么做来,谈何容易!

说到多动,即身体锻炼,梁先生天天早睡早起,定时运动,并持之以恒。他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打拳和走路,每天早起和白天开会、写作、读书的间隙,都要运动多次。85岁以前,他经常出户锻炼,以后因年迈逐步减少出户运动。90岁以后,则主要在室内活动了。如今,他每天清晨5点醒来,先在床上做操:伸腰、蹬腿、转动颈脖,然后吸气、呼气、屏气,50分钟后下床活动,每天在读书、写作的间隙,依然在室内散散步或打打拳。

去公园休息是梁先生多年的喜好和习惯。早在1919年春,他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好友李大钊、张申府、雷国能同游北京中山公园并合影留念。可见他与北京各公园结缘已有70年之久。解放后几十年,梁先生经常一个人去公园,或漫步,或打拳。若遇多年不见的挚友,也常结伴而游。只是进入望百高龄之后,力不从心,外出须有家人陪同,才不得不断了这一爱好。梁先生不无遗憾地说:“人总是要老的,志趣可以不变,但体现这种志趣的途径和方法,却不得不加以变更。”

至于人在精神上的“气贵平和”与“情贵淡泊”,意指遇事多思而有主见,受屈而不动气。这当然直接与多年修炼的品性、涵养相关,更非一天一日之功。梁漱溟老人从上世纪末进中西小学堂,开始明理世事,由自学而精通佛学、儒学,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了种种磨炼。且不论其政治上的功过和事业的成败,单说他品格上的修身养性,却不能不为友人们称道。不久前,梁漱溟老人曾写了两句赠友和自箴的话:“无我为大,有本不穷。”同时还写了一幅座右铭,曰:“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梁先生说:“一个人遇事动不动就气盛、发怒,势必肝火攻心;如气盛不得平和不外露,则又积气于内腑,两者都伤肝劳神,有损健康,所以说,气平情淡自长自消,算得上是人生身心锻炼的一项功夫。”

最后一条是作为脑力劳动者的他,越进入老年越要坚持多读、多想、多写的习惯。梁先生说:“活到老,学到老”,还应该加上“思考到老”。这话不仅对一个人思想上、事业上的前进十分重要,就是对保持身体健康,也很有意义。

熟知梁漱溟老人平时为人处世的人都知道,梁先生是言行一致地贯彻自己的主张的。

【名家专栏】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