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佛都——走进古甘州张掖_

苏龙美惠

张掖,是西汉时期为了抗击匈奴而专设的河西四郡之一。想当年汉将军霍去病金戈铁马,乘胜追击匈奴而大获全胜时,一改中原孱弱、需要女子和亲才能苟且安生的现状,于是,汉武帝意气风发,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称,设立了该郡。千年的岁月过去了,当笼罩在张掖头上的战争硝烟逐渐平息之后,张掖也成为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关口。甘肃之名,就来自远古的甘州与肃州,也就是如今的张掖与酒泉。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盛,佛教也从西向东传入我国。作为古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张掖自然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佛学内涵。传导者从墩煌到张掖,一路走来,也让佛学思想由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隋唐以后,凡佛光普照的地方,都佛寺林立,佛塔遍地,晨钟暮鼓,香雾缭绕,从此,张掖便有了“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之说……

皇家寺院深几许∵∵佛界“三绝”凌空起

作为西域着名的佛都,张掖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原的中转站。从墩煌佛教壁画开始,张掖的寺庙就大大小小地布满了整个都城——据十六世纪到过这里的波斯商人哈智莫合美德记述:“张掖寺庙林立,佛塔遍布,有僧人四五千”,而其间最为着名的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大佛寺。

据记载,早在500多年前,大佛寺就气势恢宏,香火繁盛,名闻中亚诸国了。而大佛寺中独具神韵的“佛界三绝”,即:国内唯一的西夏寺院建筑;亚洲第一大室内卧佛以及保存最完整的《北藏》佛经及般若金经,使其更具神秘色彩。

远古的西夏本是马背上的民族,建都宁夏银川之后,因为张掖土壤肥沃、水草丰美,于是将之视为军需大本营。随着佛教文化的不断传播,河西走廊的每一个地方,都比中原更多信男善女,其间,西夏王崇宗帝李乾顺的母亲,就是以善为本的佛教信徒。

崇宗帝继位后,国力强盛,他大兴木土,兴建了许多寺庙。其母去世后,为了替母祈福,崇宗帝于公元1098年敕建大佛寺,从此,大佛寺就尊定了皇家寺院的基础。

大佛寺的整体建筑贯穿于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配殿成对称式排列。因为秉承皇家气派,其建筑的造型与设计,分外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如今大佛寺现存的九座建筑包括山门、牌坊、鼓楼、藏经殿、土塔等,皆古木森严,飞檐斗角,大殿内的柱廊上,绘饰绝少浮图,而是以龙为主,其中降龙罗汉脚下,并不像其它寺庙中脚踩着降龙,而是让龙高悬在屋梁上,涂以金粉,格外耀眼,充分体现了“九五之尊”的王者风范。

在大佛寺的正殿上,是张掖的佛界三绝之一,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卧佛安睡在大殿正中1.2米高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打坐。卧佛为木胎泥塑,金描彩绘,他头枕莲台,侧身而卧,造像丰满端秀,面容怡静安详,其弟子围绕身边,寓意佛义代代相传。

大佛寺历经1000多年,一直成为河西佛教中心,作为皇家寺院,先后有四位皇帝敕赐寺名——公元1103年,西夏乾顺帝赐“卧佛寺”,公元1419年,明成祖赐“弘仁寺”,公元1427年,明宣宗赐“宝觉寺”,公元1678年,清康熙帝赐“宏仁寺”。同时,其独具特色的故事与传说,也为寺院平添神圣色彩:当地人都说大佛寺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降生之地。而当南宋被元吞灭之时,又有“元朝天下,宋朝皇帝”的说法,原来,年仅六岁的小皇帝赵显被俘后,忽必烈想除掉后患,聪明的赵显为避祸削发为僧,移居张掖大佛寺,才勉于灾难。后为延续皇家烟火,娶一回族女子为妻,生下一男孩。后继任的皇帝元仁宗一次西巡到了张掖,在大佛寺拜谒时,忽见殿内一角香烟袅袅,五彩纷呈,一僧手托孩子,头顶瑞祥紫气,元仁宗认为这是天降太子,驾崩后,这个孩子成为了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其实,他就是南宋皇帝赵显之子。

“万道霞光遮凤辇,千条瑞气罩龙楼”,大佛寺建造之后,上至皇宫贵族下至臣民布衣,都烧香拜佛,佛教文化从上至下浸润甘州…….

1900年,对于中国佛学界来说,是惨遭劫难的一年。墩煌莫高窟藏经洞被一个叫王圆录的道士发现了,尽管他及时申报了当地***,然而国难深重,没有引起重视,为了修缮洞窟,留得功名,王道士将一车车佛学经典以及国宝字画卖给外国使者,使我佛学精髓从此散失国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也就在藏经洞被发现的第二年,一个尼姑诞生了,她就是用生命和信仰来扞卫大佛寺佛学经典的本觉尼姑。这个在青灯古佛度过了一生的佛教徒,在遭受人世的饥饿、寒冷、白眼、乃至人格侮辱时,致死都守护着一个秘密——那就是张掖至今保全完整的、被称为佛教三绝之一的般若金经与佛教藏经。

在大佛寺最后面的一个大殿里,我目睹了被世人称之为“佛国天书”的张掖《北藏》。这是1445年明英宗朱祁镇颁赐给大佛寺的,一共6361卷。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条件下,经过5年的艰苦跋涉,才将全部经书运到了张掖。时值宦官王贵驻守张掖,他对佛经兴趣浓厚,于是出资将《北藏》的第一部分《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用金泥重新抄录了一本。新抄录的经书以珍贵的绀青纸为本,用泥金书写绘画,绫锦包装,绣有精美的龙纹图案,且人物云集,场面宏大,充满了熠熠生辉的皇宫金粉之气,是大佛寺的镇寺之宝。

然而,明清以来,战火频繁。为了保全经书,张掖众僧曾一次次转移,上世纪30年代,为防止日本侵略掠夺和国民党的破坏,张掖僧侣们曾将这些典籍几经隐藏,1937年日机轰炸兰州,为防不测,大佛寺住持将佛经转移至祁连山深处,后将其秘密运回,存放进藏经殿后部柱间,其经橱全部用土坯密封,之后,藏经的秘密,由寺中住持一任任传给最亲信的弟子——这一藏就是30年之久!

当本觉尼姑接受看守佛经这一使命时,已是1952年了!从1952年到1975年她去世,二十多年来,经历了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等运动。我们无从知道这个外表柔弱但内心坚韧的尼姑是如何度过那惨淡岁月的——据当地人说,她曾被当作“牛鬼蛇神”批斗,被关押起来拳打脚踢,忍饥挨饿……然而,无论多么残酷的折磨,她未曾吐露藏经的一个字!这个尝尽人间辛酸、饱受皮肉折磨的尼姑,一直蜗居在一间破屋子里,凭着对佛门坚贞的信仰,即使孤苦伶仃,靠乞讨和扫树叶柴草艰难度日,也没有一丝将经书变卖成钱财的想法!最后,本觉尼姑贫病交加了,终因破炕起火而被焚辞世——人们在拆毁她烧残的房子时,才发现房屋炕下有一个可以移动的砖头,打开砖头,是一个地下通道,这个通道的尽头,就是完整的12橱佛经。

关于本觉尼姑,甘州(张掖)佛城广场中心的塑像底座上是这样写的:“姚尼自受命守护佛经,自甘孤苦,雨更雪更,护持不怠,使《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等经籍共1621部、6361函、5795卷,至今完好无损,其守寺护经之功绩令人颂仰……”

王道士与本觉尼姑,同为佛教信仰人,其守护的佛经却是不同的命运,应该说,最深沉的信仰是排斥一丝一毫沽名钓誉的——那是清新寡欲中的坚持,是艰难困苦中的恪守,是来于尘土、归与尘土中本质的安静无为!本觉尼姑最终在烈火中归于佛界,被火化圆寂于马蹄寺,十年的浩劫,她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秘密的人,于是,带着这个秘密,走了……

........

离开张掖是在落日缓缓的黄昏,夕阳西下了,这个历经风雨沧桑的城市,无论是战争硝烟还是太平盛世,都佛光高照——此刻,夕阳将整个张掖城涂抹上金色——金张掖之说,我想,这正是佛都最厚重的光明与希望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