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管理计量学派结合资讯决策科学,而形成后管理科学学派,此类学派,将所有管理活动要素区分成决策活动、机制功能、执行活动,透过这三类基本要素属性,来阐述与解释所有的管理问题。佛陀的教法是以“人的关怀”为起点,其教义及戒律自亦是建立在“为人”基础上,这使得管理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向与人间佛教管理理论之间,增加连结的可能性,这个连结如何使得二个不同的管理领域产生互补功能,为本文的主要内容。∵

关键字:管理决策,管理机制,佛教戒律,人间佛教∵

一、∵∵前言:∵

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演变,促进了佛教与各学科之间跨学域的对话与研究,例如王萌学者所发表之论着:融摄与对话–佛教与科学关系的两种表现型式之比较([5]);妙瑄学者所发表之论着:佛教五戒与中华民国刑法之比较研究([7],[9])。∵

这些跨领域的论述促使我们有了佛学与管理学相关性比较研究的动机,再加上阅读佛光山创办人同时也是西来、南华、佛光大学董事长星云大师于2006年12月8、9、10日于香港红磡体育馆之“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上、中、下)”([6]、[8]、[10])三场演讲之内容的体会,终于鼓起勇气提笔尝试写作本文,期盼它能激发更多的管理学界与佛教界,从事佛学与管理学之跨领域学术研究。∵

二、∵∵管理科学学派思维的基本要素:∵

管理计量学派结合现代资讯决策科学,形成后管理科学学派,此学派系以“静与变”作为思维管理问题的重心。大致上,我们可以以一个人爬山的过程为例,来说明此“静与变”的内容。当一个人在进行爬山活动,发现前面有几条岔路时,他必须停下思考,到底那一途径比较容易到达山峰这个目标。此思考的过程即是爬山的决策活动,等到他选定其中的一条岔路后,他又沿着此路径前进,此前进的过程即是爬山的执行活动。在整个爬山活动中,让爬山者费心的部分,往往是决策与执行两类活动,以及从事这两类活动的机制功能。在机制功能方面,只要爬山者具有精力,心脏正常,手脚灵活就不必担心了;概因它是属于组织内在的,其活动的方式及法则大都是事先可以预知及规范。虽然在规范过程中,可能是一种决策活动,但规范后,相关活动即有确定的规则可循。这表示决策与机制活动,执行与机制活动,皆是同时运作的。机制的基础在于管理者对资源与能力的掌握,它同时支持了决策与执行活动,决策与执行活动又导引了资源的调度与管理,而发挥机制功能。一位管理者在一个组织中,常将其认为繁琐部分授权其部属全权处理,而视此授权部分亦属于机制活动的一部分。因此机制功能、决策与执行两活动构成了管理科学学派思维的基本要素。就一组织实体而言,短期间机制功能变化不大,而将问题讨论的重点导向决策与执行两活动之属性比较方面。∵

三、∵∵佛教与科学的关联性:∵

旅居加拿大的作家冯冯等人曾以「新太阳系的陆续发现印证佛说宇宙超越时代」为题([1]∵P.1)来说明,科学的发展提供以神创来论宗教致造成不可挽回之损失的道理。而科学的发展对佛教经典却是一种「印证」。概因「佛教是一种从理性进入的宗教,理入行入,这是与任何神权思想迷信的宗教都不相同的」。这表示,佛典的科学内涵和它的超自然描述是互相关联的,它是宇宙实相的觉悟者用「内自证」方式得到之对世界认识的结果。惟我们认为上述的论证乃属于佛学与科学之间,对于何为真,以及如何求真的表现比较;它不属于管理科学的最佳化问题。概因管理科学将欲研究的问题分成∵1∵最佳化问题与∵2∵追求真相问题二类。并认为科学不能处理价值问题,科学只能在价值确认后,探讨那一处理方式最优的问题。各种不同处理方式彼此之间原本并无优劣之分;是价值确定后,在该价值衡量标准下,各处理方式才分出优劣。至于管理上所谓追求真相问题,乃是因为很多自然或社会现象,无法直接察觉;必须透过仪器观察、问卷调查、投石问路、旁敲侧击…等各种方式,间接了解真相可能为何的问题。这一类问题,并不是价值性问题,如果硬要说其具有价值属性的话,那么认识并挖掘真相到底为何,为其唯一的最高价值。由于这些问题并不涉及不同人们对价值观点分歧的现象,因此科学与佛学是比较可能互相融摄,互相补充彼此论证不足之处。概因论述真相可能为何的问题,本就存在殊途同归现象,就如同生涯中亲自体验的自内证,与行星运转物理知识的外他证,皆可让人相信“太阳每天由东边升起,由西边沉下”是事实的道理;概因多一份检测或验证方法,可多一份说服力与信心而增进共识。因此管理科学的理念及其研究问题方法,能在佛教求真问题方面,提供另外一些想法。∵

例如我们想透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某一地区居民犯五戒的人数比率值到底是多少的问题。如你所设计的问卷题目的描述方式为“请问你是否犯五戒”;则由于犯五戒乃属不名誉事件,故问卷填答者基于不名誉之隐私恐外泄,大部分的人皆会填列“否”,因而你就得不到真实的答案。如果你的问卷题目描述方式改为“若你以米饭为主食,或者你曾犯五戒,则请填列答案为1,否则填列答案为2”,则实际犯五戒者就可能敢填列1这个答案;概因填列1者,未必承认犯五戒,也可能是承认以米饭为主食者。由于以米饭为主食者人数比率值事先得以另外方式调查得知,以统计科学分析方式,就可用数学推演估计出真实犯五戒的比率值。又如果我们想进一步了解佛教的哪一种教化方式,对降低犯五戒人数比率值最有效,则可透过上述问卷方式比较施教前后犯五戒人数比率差,来衡量某一种施教方式的成效。虽然科学技术对于某些过去不知真实为何的问题提供了真象;但它在求真过程被要求须严谨情况下,造成其应用场合的局限性,特别是在人之灵性及感知方面的研究。正如当代佛教与科学问题的研究专家艾伦、华莱士(B.∵A.∵Wallace)所言「佛教与其被看作一种先验学说,不如被认为是一种经验主义」([3]∵P.8)。换言之,其求真过程之可靠性的基础来自于经验主义,以及依据此经验主义所建立的价值体系。这说明了佛学可以作为研究上述求真问题方式之一,并与现代科学相互补充;惟科学却不能处理上述最佳化问题中价值应该如何形成的问题,只能将价值的衡量当成给定的假设处理。∵

连接管理科学与佛教关系,可使佛教义理与管理思想衔接,以统合「出世与入世」、「真谛与俗谛」关系;并建立人间佛教等积极入世的思想体系,进而佛教的管理机制,佛教管理决策与执行,以及佛教资源(资粮)调换性观念,皆可能形成推动人间佛教效能的重要课题。∵

四、决策活动与执行活动属性比较∵

决策是管理者为解决问题,对组织资源(包括时间)投入与调度的承诺;本质上它是思考的活动,它要考虑组织周遭环境的因素。因此决策者必然会在乎决策效果如何之议题。所谓效果,是决策者所作决定之正确程度或错误幅度为何的预测;决策者期望依其决策,应用机制执行后能使施功对象状态改变成接近管理者期望的状态。以前述第二节爬山活动为例,爬山者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利用他所熟悉的身体机制功能执行爬山活动;在爬山过程中,会流汗、体力会耗用,甚至会感到饥饿。这表示执行活动是在进行耗用或转换资源的活动(将水、食物转换体能,使机制施功对象的状态改善)。因此从事执行活动之管理者很自然的会关心资源转换的效率问题。如果机制施功对象状态改变所得的利益超过其资源耗用的代价,则属有效的管理。管理的施功核心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制度、法规、办法等管理机制,就如同佛教管理的戒律规范修行者行为一样。我们不禁要问,规范这些管理系统(机制)的意涵为何?目的何在?它是为提高管理效果,还是为提高管理效率。虽然佛教管理的戒律主要是用来规范修行者的行为,与企业管理机制主要是被应用于事务处理的功效,不尽相同;但从管理的机制功能分析,仍有相当可连结的部分,值得进一步的讨论。∵

佛光山创办人星云大师于2006年12月8日在香港讲演“人间佛教戒定慧(上)”([6])中曾提及下列一段话:戒律是吾人行为的规范,要达到成佛作祖的目标,行为最为重要,尤其人间佛教认为,在佛化世间的过程中,必须讲究方法,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佛教把入世的精神(人天乘)和出世的思想(声闻、缘觉乘)结合起来,以修习六度万行的“菩萨乘”为依归,也就是,以“出世思想做入世事业”。∵

上述内容有两个管理重点:(1)佛化世间的过程中,必须讲究方法;(2)以出世思想做入世事业。此论述点化出管理科学思维与人间佛教管理之间,具有连结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在尝试作此连结思维后,当可发现若干值得再进一步分析的议题。∵

五、管理的对症下药与对因下药∵

所谓管理症状就是能被管理者直接看得到、摸得到、感觉到或知觉到的现象。而管理潜因,往往是隐藏而不容易被直接察觉的因素。这些潜因有可能需进一步透过调查检视(需耗用资源)与等待(需耗用时间),才能进一步了解其真实状况。一般而言,管理者设计机制以便症状可立即被侦测出并马上反应的用意是为了提高组织执行活动的效率。概因它能使管理者侦测到问题状况时,对照预先设计的法规,办法,或戒律,就可立即反应出处理方式。其原理就如同道路交通规则一样。交通管理单位必须事先规范,人车遇到红灯时不可过马路这项交通规则;而不是遇到红灯才在思考红灯是否可让人车过马路。然而并非所有管理症状皆是在执行活动前就可察觉的;有些症状是在执行活动中,边施作边产生的。例如某一棒球队的教练必须等到实际执行棒球比赛时,才知道对方派出何种投手。在此情况下,此教练应分别针对对方所派出的可能不同投手,事先拟定不同的迎战队伍。这表示组织期望透过管理机制来提高管理执行效率(速率)时,只能有二个动作:对外侦测(症状)与对内指挥(依机制作资源调度)。其中依施功对象不同或适用场合不同,而作不同之机制设计,则是同时提高效果与效率的方式。这个观念与佛教戒律机制功能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佛教的戒律,依在家、出家、男女之别而形成:在家的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授持的十戒,式叉摩那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惟既然是戒(自发心持守规则)律(他律规范)当然是希望受教者遵守,怎还容许有例外情事发生呢?兹说明此例外情事确实发生的背景如下:安住净戒律仪的菩萨,若是见有盗贼想要杀害罪生,为了不忍此恶贼作无间罪业,死后受大苦报,因此以慈愍心断彼性命([6]∵P.8)。这个例子说明了,杀生本是犯罪的但是为了救生而杀生(以杀生为救生),所谓杀一救百,这就是菩萨的慈悲方便权智。这证明戒律并非完全不可违背,事实上,它是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这个遵行戒律的弹性解释,与管理科学对遵行机制的弹性,用意虽不完全相同,仍在解释上有若干相似之处。现以中医治疗便秘病症为例说明如下。年轻人形成便秘的原因往往来自于睡眠不足之所谓火气太旺等现象造成,因此改善其病情的药物,应属凉性的中药;而老年人形成便秘的原因往往来自于肠子收缩排泄能力不足所造成,改善其病情的药物应属补药,以增强肠子的收缩能力。这表示便秘现象虽是一种症状,但造成此症状的原因却大不相同,因而正确用药属性亦应完全相反。这个案例似乎说明了对症下药往往不够圆满,而应对因下药才正确。事实上对因下药这个推论亦属不完全正确,其理由如下。如果你是位从事治疗病症的中医师,你对于来应诊的每位病人,皆期望能将他们的病经治疗达成百分之百治愈圆满的效果;则你必须采行对因下药的医病态度,因而对病人在用药治疗前的X光照射,化学检验可能皆不能免。如此你一天能诊治的病患人数,必然降低许多,甚至诊疗病患之收入,尚不足支持医院的开销。由此例所显示的现象观之,似乎又让人觉得对因下药亦是不正确的医病态度,而必须对症下药才是上策。此两难思维的重点在于:是否照顾普化应重于照顾个例?这好比一位考大学联考而得到总分最高分者,却可能没有任一单科分数是最高分一样。亦即管理的情境是会出现:个别案件的不够圆满,反而促成了总体圆满现象。∵

六、管理科学机制与佛教戒之比对分析∵

上述对因下药与对症下药之两难情境的普遍存在,正是人间佛教推展入世服务必须面临的问题,弹性机制主义者(偏向对因下药者)认为:法规或办法只是给我们参考用的,我们何以在未经批判、审查、研究前,即冒然认为严格机制(严守规则)是绝对正确的,但严格机制主义者却认为:由于个人的无知、偏见、情绪、疏忽等理由,即使有了弹性机制可协助管理者判断;但要每人在任一情境下,各自自己决定何者该做,是相当艰难与危险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人并未有足够时间对每一事件审查其优劣,甚至许多执行后果,并未能即时可见的。所以额外立例或制定足以称颂的个案去指导上述的两难状况是有必要的。这种观点与星云大师对于“人间佛教的戒学所提出下列四点看法:∵

一、∵∵戒的制定:因时制宜,时开时遮。∵

二、∵∵戒的精神:止恶行善,饶益有情。∵

三、∵∵戒的实践:服务奉献,自他两利。∵

四、∵∵戒的终极:人格完成,菩提圆满。∵

是不谋而合的。其中第一点与第二点为效果与效率间之弹性机制的指导原则;第三点与第四点内容可与组织定学效果属性相连(有关组织定学的定义将延至本文第十一节展示)。概因佛陀所定的戒如果是重大罪恶属性则为“性戒”,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行为,它是佛学价值体系的基础。另外佛陀因地制宜所设之轻罪,如饮酒、轻秤贩卖等轻罪,称之为遮戒。关于上述“时开时遮”与“饶益有情”之管理意涵,我有一个实际例子可以说明:曾有一位教授气呼呼地到笔者办公室控诉“我在学校服务已超过十年,图书馆却通知我说,因为我借书逾期未还,必须被罚款,请你评评理这种作为合理吗?”笔者回应如下“对于一位在校服务十年的教授,借书逾期未还处以罚款,于情于理实非必要,但如果管理者必须衡量每一个借书逾期未还的人,其过去对学校的贡献度,而决定该如何罚款,则学校组织必须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这个例子说明了“处事合情”固然好事,但讲究情感必然因无法齐一处理耗用组织资源,而减低执行效率。我们也常常为了处事应该是采法理情次序,还是采情理法次序困惑。要如何回答此问题呢?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何谓情?情就是一种感觉,感觉好就是合情。但合某一人情的状况,可能并不合乎另一人的情。合乎多数客观评判者的情,就是合理。因此一位负责的管理者在规画或制定法规条文时,须考虑到法规内容须合情合理;一旦法规订定完成后,执行时其优先顺序则为法理情。亦即管理者从事决策活动思维时,应先从情着手,分析情理之间关系后,再完成法条内容的制定。另方面,管理者从事执行活动思维时,应先从法着手,分析法理关系后,最后作出合情的裁定。∵

相信上述因借书逾期未还被罚款之教授,在了解决策效果与执行效率无法两全及法理情先后关系后,必然会减低其原先心中的不满与抱怨(由于该教授事先不理解这其中道理,故虽然他为顾及其教授形象忍耐而不敢公然表现其心中不满,但仍采私下向笔者抱怨方式表达)。这表示“忍”固然是修行的法门,但其中有相当成分是可透过理解而可消减的。这与佛学戒定慧三学的认知:由于戒的理解而遵守(不是对戒的忍让而遵守)进而生定见,再由定见生智慧之道理,具有相融通的成分。这例子同时也说明了效果与效率两难的取舍,情理法顺序的困惑,与戒定慧三学哲理的认知,三者虽是不同的论题,却可发现具有互相借鉴,互相融通,互相辉映的地方。惟这些融通观念的启发,尚需对管理科学惯用的数学语言及人际沟通惯用的文字语言作比较分析。∵

七、数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比较分析∵

科学要求对任何现象的表达须精准(效果),因此惯用数学语言。人际沟通情境的表达往往需要快速(效率),因此惯用文字语言。语言表达之效果与效率两难的取舍结果,遂造成有些民族的语言较精准,有些较悦耳(声音好听),有些较快速(用舌尖部位发音较快速,用卷舌方式发音较缓慢)。其中使用频率高之语文的书写要简单,发音要容易;保握这些原则为语文或图象设计者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因此,佛光山以白话文、漫画、采类比方式所创作之各种生活、各种语文教化资料的设计思维,自然就成为其从事人间佛教管理之重要任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