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已有很多广泛论述佛教义理或佛教禅修理论的书,如果对那些资料有兴趣,我也鼓励你们去阅读,其中实有很多精品。可是,这本书是一本“怎么去做”的禅修指南书,它是为了实在需要禅修的人而写的,尤其是那些想立刻起步的人。在美国,有资格指导佛教禅修的导师实在很少,因此,我们想给你所需的基本资讯,好让你可飞快地开始。只有那些跟随本书指引去做的读者,才能评论我们的成败得失,也只有那些勤奋和经常如法修习的读者,才能对我们的努力作出评价。没有一本书可以涵盖禅修者有可能遇上的所有问题,最后你还是要会见一位有资格的导师,直接向他请教。不过,在这期间,请先翻阅本书,里面载有禅修的基本原则,对它们若能完全了解,已可令你进步不少了。∵

“禅修”的方式很多,每一个较大的宗教传统都有其所称的“禅修”程序,而这个词又经常被滥用。所以,请先了解,这是一本专论内观禅修法的书,它是南传佛教历来传习的禅法。Vipassana∵Bhavana∵这巴利文,通常被英译为Insight∵Meditation,意思是“内观禅(为达致内观智慧的禅修)”,因为此种禅系的目的,是要令行者洞悉现实的本质,正确地了解各种事物(诸法)的基本运作方式。

整体来说,佛教与西方人最熟识的神学宗教是颇为不同的,它可以令人直接进入非凡的心灵或圣者境界,无需神只或媒介的帮助。它有强烈的临床意味──∵类似医生辨症论治那么客观和慎重,它又近似“心理学”多于一般所称的“宗教”。佛教徒的修习,是一种对现实持续不断的考察活动,也是一种对感知本身的微观审查活动,它的目的是要撕开笼罩着我们、使我们经常迷惑和受骗的面纱,从而显露现实的本来面目。内观禅修就是为了此目的而出现的一种古老而优雅的技巧。

上座部佛教(Theravada∵Buddhism)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内心深处,直达意识本身的根源。它也提供了一个相当庞大的宗教崇敬与仪式系统,里面也包含上述的禅修技巧。这个优秀传统,是在南亚与东南亚的浓厚传统文化中,历经了二千五百多年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的。

在本书中,我们将尽一切努力把装饰品与根本内容分开,只呈报简单直接的真理。偏好仪式的读者,可研读其他有关上座部做法的书籍,你会在那里发现大量的习俗与仪式,那是一个富丽的传统,既多采多姿而又充满意义。务实的读者只需亲自实行那些禅修技巧,并且把它们在思想上或情绪上应用起来即可。实修才是重点。

了解内观禅与其他禅修方式的区别是至关重要的,不可以含糊不清。佛教的禅修主要有两种,它们是不同的心智技巧或运作模式,有着不同的意识特性。在巴利文,即上座部经典的原始记录文字中,它们被称为Vipassana∵Bhavana(内观禅、观禅或毗婆舍那)与SamathaBhavana(止禅或奢摩他)。

Vipassana∵可译作Insight∵(内观或观),一种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如实清楚觉知。Samatha∵可译作Concentration(集中、定)或Tranquillity(静、止),一种不涣散、已安静下来、集中于某一对象的心理状态;在此状态的人,会感到一种甚深的平静遍布身心,那种平静唯亲证始能了解。大多数的禅修系统皆着重止禅成分,禅修者把心念集中于某一对象,例如:一篇愿文(祈祷文)、一首歌颂、一支烛火、或一个宗教性的肖像,同时排除意识内所有其他思想与知觉,渐渐达致一种喜乐,它会持续至禅坐完毕为止。它是美妙的、令人高兴的、有意义的、令人着迷的,不过也是短暂的。

内观禅致力于另一成分──∵内观或观,内观禅修者以定力为工具,好让他们以觉知凿穿遮蔽着现实光芒的错觉墙壁。过程是渐进式的,觉知将可逐渐增强至洞悉现实本身的内部运作。也许要花数年时间,可是总有一天,禅修者可凿穿墙壁,豁然看到光芒。那转变是彻底的,可称之为“解脱”,而且是永久的。“解脱”是所有佛教修行体系的目标,不过,达此目标的路径却是多种多样的。

佛教内部有很多不同宗派,它们都可归纳为两大思想主流:大乘与上座部(北传与南传佛教)。大乘佛教(Mahayana∵Buddhism)[5]普遍流行于东亚地区,影响着中国、韩国、日本、尼泊尔、***和越南等国的文化。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大乘体系是禅宗(Zen),它的修持多见于日本、韩国、越南和美国。上座部佛教则多见于南亚和东南亚的国家,其中包括斯里兰卡(锡兰)、泰国、缅甸、寮国和柬埔寨,本书所论仅涉上座部佛教的修持。

传统的上座部文献对止禅与内观禅皆有描述,据巴利文典籍所载,禅修对象(所缘)可有四十种,它们都可以被用作为止禅的对象来修习定力、或内观禅的考察对象来达致内观智慧。由于这是一本基础手册,我们将只讨论其中最基本的禅修对象──∵呼吸。本书是内观禅的入门书,它将描述如何透过对整个呼吸过程的单纯注意与清楚觉知,来达致正念(专注或静观)。内观禅修者以呼吸为主要的集中对象,继而对自己的全部感知世界进行参与式的观察。禅修者要学习观看所有身体、感受、或知觉上的经验变化,并且要学习观察自己的心理活动与意识本身的波动。这一切变化皆在持续发生,且是我们随时都可以经验得到的。

禅修是一种活泼的、根源于内在经验的活动,它不可能被视为一纯学科来教授,那过程的活泼心法,得来自导师的亲身体验。话虽如此,仍有大量有关禅修的典籍被流传下来,其中就有不少是出于世间有才智的大彻大悟者,这类文献是相当值得留意的。本书的大多数观点均引自巴利文的三藏(Tipitaka),它是佛陀的原始教诫的辑录,三藏包括(一)律藏,内含比丘、比丘尼及在家人的戒律;(二)经藏,内含佛陀对大众的开示;(三)论藏,内含有关心理及哲学的深奥论着。

公元一世纪时,杰出的佛学家优波提沙(Upatissa)写下了《解脱道论(Vimuttimagga)》,里面把佛陀的禅修教导做了一番概括。公元五世纪时,另一位伟大的佛学家觉音(Buddhaghosa)依照同样的立论基础,写成了《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此书至今仍为禅修的标准教材。

内观禅修,是一个很值得踏上的旅程,祝你成功!

相关链接:

南传德宝法师:为什么要禅修

南传德宝法师:解惑禅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