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的论题涉及面很广,本文基于一个特定的视角,由国学特别是儒学的基本理念、性格及其内在矛盾的探讨,来揭示其现代命运与使命。由此认为,国学虽多为旧学,但其命同样维新;而维新之道,端在人的文化与学术的自觉。

“国学”这个称谓在20世纪初即已出现。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广土众民、民族的文化和学问多种多样,所谓的“国学”便成了一个相当笼统、模糊、伸缩性很大的概念。20世纪初,围绕着国学内容和性质的研究与争论,曾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后来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走向沉寂,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却一直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一代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乐天下、担当道义的意识和胸怀,与它的培育密不可分;近现代大批仁人志士不怕流血牺牲,变法维新、奔走革命,也是儒家仁道精神的体现和发扬。并且,西方近代的思想和理论被中国人理解和选择,都不能不由中学来“转输”。而中西之间富有成效的对话和交流,已然表明中学与西学多有相通之处乃至某些共识;中国人在西方文化影响和时代冲击下产生的新观念、新学说,也既要汲取中国已有的学术资源,还要接续学术传统。中国古人留下的大量的文史知识和许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仍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教化和滋养的作用,维持着相对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今天,现代化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现实,而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也正在经验层面生成。但是,国学这一形成于农耕文明的传统学术思想和文化是否有助于中国的现代变革并适应现代人生活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结合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价值秩序和现代社会秩序建立的任务,在理论上给出更为深入的解答和说明,从而使之焕发生机,“充实而有光辉”,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有效资源。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产物和最重要的构成,既带有农业文明的普遍特征(如顺应自然和依赖经验),又有自身的特点。其最大的特点,一是人们对于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生发的差异互补关系与和谐整体的重视;二是通过这一关系和整体把握自身命运的努力,以及由这一努力所形成的忧乐天下的意识。这一不无内在矛盾的特点既容易在传统社会造成维持现状的倾向和整体主义,但它也能够为人们革故鼎新、与时偕行提供当然之理。?

自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文武周公,生息在东亚大陆的中华先民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及其思想观念,已呈现出色彩斑斓、多样统一的性质。一方面,它有了自“天”而“人”的反省和觉悟:“惟人万物之灵”,“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在尊崇“人君”、“人王”的同时,要求顺乎“民心”;另一方面,它形成了更具概括力、更富启发性的“乾坤”、“阴阳”主辅互动、异性相吸、氤氲化生、变化亨通的辩证思维,并以“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为最高境界。由孔子奠基的儒学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它不是“为学而学”,其“学”是为了“人”,既为了人之“成人”、“成己”,也为了让人们营造出充满仁道情怀、人文光辉的生活。先秦儒家的仁道理念不断得到推进,至宋明理学更有“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思想的提出。

然而,理想与现实并不是一码事,中国君主专制社会中的礼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仁”的社会规定性,又严重地限制甚至桎梏了仁道精神的实现。因此,中国自秦汉以来的政治制度和孔子创立的儒学,既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而又各自构成一个重要的方面,只不过前者是现实性的权力关系,后者则是理想性的观念关系。儒学既维护了包括皇权专制在内的传统社会秩序,又对整个民族发挥了文明教化的巨大作用,它在事实上也并未由于官学化而完全僵化。一方面,儒学因应本土其他学派和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在形态和具体内容上一直经历着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民间和书院的传习、研究为儒学保存了学术的旨趣和品格,所以即使体制化的儒学随着帝制的瓦解而解体,儒学思想也仍得以延续。?

学术是时代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批判的系统表达,因而必定烙有时代的印记,并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兴衰升降乃至转换嬗递。当代中华文明的复兴,也完全可以视为中国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的“复活”。由此,我们就能够将传统的“学”与“人”的相互关系提升到时代的高度,开显出国学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应然的也是极具现实可能性的关系。

首先,国学可以在人们现代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数千年历史中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富有民族气质与性格的国学,完全可以通过它的文学、哲理、审美和宗教性因素,使现代中国人获得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和精神的提升,增益人文教养,帮助人们建立起心灵的价值秩序。

其次,国学中仁道思想的现代扩展、提升和创新,尤其能帮助我们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先秦儒家“原生态”的仁道思想及其现代的创造性转换,恰恰能够使我们平等地看待自己与世界上各民族的关系;自信自尊又诚信待人、尊重他人,将自身的发展结合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发展,并为此承担起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反对一切有害于人类共同利益的行为的责任。再次,国学也将有助于我们重建现代社会乃至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与整体。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重视的是“天人合一”、“家国一体”和“身心不二”。儒道都主张由人的身心贯通天地万物,把握天地人的整体秩序,因而表现出极大的涵盖性。

最后,国学与现代学术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消解现代学术的弊端。简单地搬用西方的学科分类或某种评判标准,对国学给予人为的“切割式”剖析,确实有很大弊端;以“科学性”作为绳度中学的最高尺度,也势必造成人们对中学的道德、宗教和审美的独特价值以及内在于其中的思想命意、人文命脉的严重忽视。因而,笔者主张合理地借鉴儒家对知行合一、工夫践履的重视,重新肯定人文的“为己之学”的性质,以解决现代学术知行分裂的问题。随着国学的自觉,将是国学价值的新的生成和实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