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岁末的中国影坛充满了喜庆狂欢的气氛。进入12月,票房急剧增长,全年票房破百亿元已成定局。过去几年中,中国电影票房始终以每年20%至35%的速度递增,2010年更接近50%,其速度为全球所罕见。前几年,票房过亿就被称作大片,2010年,票房超过3亿元,才能叫大片,可见其速度增长之猛。

∵但在票房高速增长的同时,关于中国电影是否过度商业化的争论也一浪高过一浪。有人质问:票房百亿,我们看到了什么?除了贺岁档影片扎堆儿,铺天盖地的炒作噱头,大明星阵容,植入广告满天飞,粗糙、低俗和搞笑的剧情……到底有多少影片是值得一看或给人带来回味的呢?所以,不满于这种现状的人认为,目前中国电影是过度商业化了;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判断,他们认为,中国电影的问题恰恰在于商业化还远远不够,或者是一种畸形的商业化。在这种众说纷纭,甚至截然对立的形势下,梳理中国电影商业化存在的一些症像,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使电影商业化走上正途。

症像1

过度恶性炒作VS营销还不够

∵眼下的电影市场,观众不难发现,一部电影尚未上映,前期宣传已狂轰滥炸,除去奢华的首映仪式、导演明星集束访谈之外,更不乏恶性营销、炒作的手段。《赵氏孤儿》上映前夕,网上突然爆出主演“王学圻、范冰冰同居两年”的绯闻,当事人均称这是造谣,必将诉诸法律。而在网友眼里,这不过是电影炒作的一个伎俩。随后,网上又爆出“《赵氏孤儿》偷《大笑江湖》票房”的视频,再次引起热议,片方均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查清事实真相。不少网友嘲笑,这是两部影片串通了相互炒作。

∵这两个事件至今都没有下文,真相也不再有人追究。绯闻、诬告、诉诸法律云云,似乎变成了一场场儿戏,但片方却因此获得了眼球效应,也证明了网友的判断非常准确。这还不算,一部电影放映之前,各大网络论坛、贴吧、微博中便有很多人大肆赞美这些作品,这些评论引诱观众走进影院,但看过之后却发现电影根本没有网上点评得那么好。这种恶性营销手段,也被观众认为是电影过度商业化操作的典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宁宇在贺岁档研究中指出,为扩大宣传效应,片方经常有意识地泄漏或干脆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如绯闻、争斗、事故、粗口、走光等。不幸的是,这些低俗的招数大多效果良好,为贺岁片票房的飙升贡献了奇特的力量。“贺岁片在宣传营销方面的进步,远远快于电影本身的进步。这使得贺岁片在营销方面,产生了过度宣传、过度包装的现象。”

∵相比之下,另一些业内人士却认为,目前中国电影营销做得还远不够。“我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成为历史,商业化运作是中国电影财富增长的必由之路。”据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介绍,中国电影的宣传经费比例跟好莱坞相比,还差得远呢。有影院经理就感慨,这次《让子弹飞》的营销绝对值得研究,竟然导致网上口碑一边倒。事实上,该片投入1.1亿元制作费,却投入5000万元做宣发,比例远远超过了总成本10%的通例。制片人马珂认为,要让至少两亿人知道这部电影,舍不得花钱根本不行。这部影片的投资比例基本上达到了好莱坞的水准。

∵作为后发性的中国商业电影,大规模商业化包装推广之风,肇始于2002年张艺谋的大片《英雄》。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金燕的看法也颇具代表性:“原来我很反感大规模营销,当年对《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宣传炒作很反感,但现在觉得制片方怎么吆喝也不过分。你弄出一个商品来肯定会炒作,要不然也达不到好票房。可能观众会有恶心的反应,但还是一边烦一边看。”

症像2

内容低级趣味VS内容开发不足

∵2010年贺岁档最为夺目的影片当属《让子弹飞》,但这部影片也充满了争议。一边是众多网友“交口”称赞,另一边却又引来一些观众的激烈批评。央视主播郭志坚指责该片充斥脏话、血腥场面和性暗示,属于少儿不宜。作家陆天明则撰文斥责道:“有人批评《让子弹飞》粗话连篇、色情。这真是非常滑稽的一件事。”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更声称,中国电影不缺少“血腥”,缺的是艺术。这类完全相反的论调,如今在电影界屡见不鲜。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更加尖锐地指出,中国电影不能以“文化贫血症”来迎合票房GDP。他以《让子弹飞》为例,猛烈批评该片把原着小说的历史背景掏空,把大悲剧改成一场匪与霸的“双雄会”,与原着相比,堪称“化神奇为腐朽”,影片所有的荒诞情节都脱离历史,“践踏原作,娱乐过度,丧失精神文化的社会功能,不敬畏历史和文化,只追求感官刺激,这就是过度商业化”。

∵《让子弹飞》中的“拳头加枕头”,《大笑江湖》的恶俗搞笑,在一些人看来,具备了当下国产电影内容商业化的典型特征。让观众感到不满足的是,一部电影看的时候挺乐,走出影院就忘了内容,甚至看了就后悔。“过去对娱乐的理解非常狭隘,认为拳头、裸露等低俗的镜头就受观众欢迎”,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接受采访时指出,今天的娱乐早已超出低俗的水平,而国产商业片为追求票房,娱乐观众的方式还是那么低级趣味,手法显得很幼稚。

∵尹鸿认为,中国电影与欧美电影相比,还处在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在商业诉求上显得太浮躁、太急功近利。某些商业电影过度依赖明星资源,过度依赖商业炒作,过度依赖暴力情色,过度依赖插科打诨,难免出现叫座不叫好、养眼不养心、雅俗不共赏等负面现象。这也导致电影文化品质受到影响,被过度山寨化搞得不伦不类。

∵对于国产电影内容是否过于商业化,一些专家认为,其实还不够商业化,国产类型片还太少,看来看去就是冯小刚、陈凯歌、张艺谋等几个导演的作品。不仅如此,就类型本身而言,也还开发得很不够。在2010年所有上亿的影片中,占比例最高的还是动作片,或古装历史剧情片,2010年虽有《让子弹飞》、《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算是例外,但类型仍显得十分单调,中国电影市场暂时还谈不到产品多样性的问题。导演高群书认为,中国电影必须学习好莱坞模式,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症像3

没广告没面子VS有广告不要脸

∵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也使植入广告日益泛滥,贴片广告甚至超过半小时,招致观众的反感。冯氏影片植入广告一向多得出奇,《非诚勿扰2》更是如此,有20个左右。有观众调侃,不是看电影顺带看广告,而是看广告顺带看电影。甚至《唐山大地震》的植入广告都达到1个亿,很多观众指责此举严重降低了该片的诚意度。

∵面对观众的抱怨,制片方却置之不顾乃至强词夺理。冯小刚的解释是:“因为中国电影投资风险非常大,只有票房收入这一块。植入广告才能让投资电影的人继续做电影,否则电影早就死了。”“如果所有的人都不看盗版了,植入广告就不存在了。”导演徐静蕾的回应也堪称经典:“现在一部电影里如果没有植入广告,多没面子!”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中影集团还推出了“影视剧植入广告分析系统”,一部10万字的剧本,这个系统只需大约8分钟就能提炼出哪些地方可以植入广告。

∵盗版难以杜绝,植入广告就合理吗?对冯小刚的这种辩解,观众并不买账,认为即使没有盗版,植入广告照样大行其道。有观众指出,电影已发展成为完整的娱乐产业链,植入式广告的存在也不可避免。但并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严肃题材的历史剧、情感片就应回避明显的广告。网友“雅_miyabi”发出同样的声音:“植入广告无可厚非,可植入得太显眼却会削弱剧情,观众每当看到如此显眼的广告便会笑场,一部沉重的电影却笑声频发。”一些导演也反对植入广告,导演彭浩翔就曾直指植入广告“不要脸”,有些导演不以为耻,反而沾沾自喜,“这样的导演跟着广告商和投资商的路子走,拍不好电影”。

∵跟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也给了观众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症像4

商业压艺术片VS艺术片自绝于人

∵今年贺岁档先后有50多部新片上映,但看不到一部艺术片的影子。导演王小帅日前谈到国内艺术片市场时,不无凄凉地表示,大家要尊重多元化的创作,不要把艺术类导演赶尽杀绝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商业电影已经垄断了院线,而艺术片早已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王小帅的新作《日照重庆》是入围去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唯一华语电影,这部影片国内上映一周就被撤片,票房不到400万元,可谓血本无归。王小帅感叹,国内电影市场已经成了艺术片的“盐碱地”。王小帅这两年的言论,也得到一些影评人的赞许,影评人雪风就说,王小帅跟中国电影商业化大潮的战斗,以及他所表现出的倔强或者偏执,经过时间的发酵,开始有了一种悲壮的味道。

∵实际上,这种状况存在很长时间了。或许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时间做商业化的积累,无暇顾及艺术片的存在。目前,贾樟柯、王小帅等艺术片导演只能在海外收回投资成本,在国内却缺少观众,这是非常奇怪、令人悲哀的现象。韩浩月表示,其实大家商业片看腻了,也需要文艺片来陶冶情感,但影院里看不到,就习惯去买盗版盘,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一些专家也认为,艺术片导演自身也有错,如第六代导演拍的电影大多不好看,观众也不爱看,慢慢就把自己的国内市场搞死了。

∵“我觉得不要把电影分成商业片和艺术片,就分成好看或不好看的电影。”金燕认为这样划分更合适。黄式宪也认为,《赵氏孤儿》就是艺术片,“假如纯粹作为艺术片,很难有好的票房”。他觉得,恰恰是这种电影瞄准了文化准星,没有离开民族文化的根脉,尊重历史和文化,对中国电影具有启示意义。

众声喧哗

∵中国电影不能只顾100亿票房,数字没什么了不起,不必得意忘形。为了利润的最大化,而放弃文化精神的固有准则,失去的是文化尊严。惟票房马首是瞻,我们势必要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

∵——黄式宪

∵中国电影看起来很热闹,但并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现在是被票房绑架,明星片酬太高,但制作工艺没有提高。目前最健康的是影院这一块,大部分影院都在赢利。最大的问题是制片业,赔得多赚得少,亏了也没有人算账。票房每年在增长,但没有人统计一年投入拍片的资金有多少。

∵——刘浩东

∵中国电影一方面是商业化过度,另一方面商业化又不够。过去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艺术属性,没有把电影的商品属性挖掘出来。才这么几年的时间,电影一下子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利益,炒作、植入广告等手段都出来了,转变太快,也很畸形,观众不能马上接受。

∵——田卉群

∵中国电影商业化还不够,看起来市场很好,但没有达到真正的繁荣。现在还是那几个大导演以及香港导演,中小导演没有起来。

∵——金燕

∵从《英雄》到现在,中国电影商业化已经登峰造极。宣传营销太过分,本来应该靠品质吸引观众,现在完全靠宣传噱头。内容也过度商业化,讲究一次性消费。

∵——韩浩月

∵商业化,好听的名字叫等价交换,不好听的名字叫弱肉强食。没有理想的电影商业化,最终只是一种无性灵的战争。把商业化当作偶像来崇拜,只会又是一个宏大而又残酷的气泡。

∵——雪风

∵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首先体现在票价上,价格太高。随便一部片子的正价就在60元,两个人就是120元;设备好点的影院基本都在市中心,再打个车,少说20元以上;两个人看电影总得吃点零食,影院零食、饮料,至少30元吧;出来了总得吃个饭,100元跑不了吧;万一女友或老婆再逛个街,你算算看一场电影的代价。35岁以上人士有几个愿意花这代价去看电影,不如买张碟在家看舒心。

∵——老羊

∵电影目前只能是商业化,你见过国内有艺术电影院线吗?不过度才怪。目前国内商业大片先别说质量了,最基本的连个简单的故事都叙述不清楚。

∵——我一倒

∵总体感觉仍然是中国电影很稚嫩,商业化越来越明显。导演的个人境界追求已经丧失,过多依赖科技眩眼球,情节和内容缺乏,布景道具豪华,那些古代用的兵器,估计打造出来需要几万两银子都买不起。这是一个商业化、急功近利的社会,严肃的作家、编剧、导演越来越少。

——半透明的气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