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走访发现,在旅行中,人们最在意的是换一种方式利用时间。有两种趋势:远离现有生活和找寻自我重获内心和谐。前者希望打破时间,暂时逃离现有生活;后者重视梦想,希望充分享受时光。此外,还有另外一种不断呈上升趋势的价值观:自治。即便价格优惠,团队游也在渐受冷落。而在旅行的众多目的中,“做好重新投入工作的准备”名列前茅。

陈绮贞在《旅行的意义》里唱道:“离开我,是你旅行的意义。”法国作家罗兰·巴特则说,旅行会让人在陌生的环境中享受到一种轻微的失重感。他们说的不错,但这肯定不是旅行的全部理由。

·目前持有护照的中国公民至少达2000万人,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2006年,中国出境旅游达3450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11.27%。

·据世界权威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出境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

说到香港,很多人会想起中环那些摩肩接踵快步行走的人群。在那里,即使你是一名悠闲的游客,也不能慢吞吞地溜达,否则就挡住了别人的路。但是只需要坐不到一个小时的船,就可以到另外一个虽然也属于香港,却截然不同的地方——南丫岛。南丫岛人的骄傲是周润发,但是很多人并不是因为他才去了那里,这些人是去避世的。

岛上可以看到两类旅行的人:一类是为了走徒步路线,绕岛一周,然后坐船回到闹市;另一类人把这里当作世外桃源,长住下来。住下来的外籍人士居多,他们已经很有主人姿态,闲时看书,或者一身短打跑步,把自己晒成棕色。他们的孩子则由本地人照看。南丫岛成了外来人士的落脚点,固然是因为南丫岛消费水平低,民风淳朴,也是因为这里与繁华热闹和安静闲适有着同样的距离—坐上船,胡思乱想一会儿,就能回到地球上金融和消费中心中去。这两样生活是贪心的现代人都不愿意失去的。大部分跟团短期旅行的人都是这样的,这种旅行,跟工作繁忙时累了打个盹儿,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放松;跟看电视上的风光片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一个是二维的,一个是三维的。

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保持工作和休闲之间一张一弛的节奏,有利于身心健康。只是不知从何时起,大家开始把它叫作旅游,而另用一个词“旅行”以作区别。那些开着车去***去***,跑到非洲欧洲南美洲的人,总爱强调自己是旅行,不是旅游,大概他们很想划清界限:自己现在的状态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有别于看电视的追求。

虽然大部分号称旅行的,跟旅游也差不了多少,但确实有一种在路上的方式:不是日常生活的暂停,而是一种背离;不是追求别样的享受,而是寻求治疗方法。很多时候旅行的目的就是这样,虽然路上的人总是在长途跋涉,其实却是为了寻找并保持一个平衡点,一个供真正自我落脚的平衡点。寻找的过程会让人上瘾,所以有的人必须保持一定的“在路上”的频率。

移动性是“全球化”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旅行成为当今主导性社会价值的一部分。对我们而言,失却旅行,意味着非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人”。

■∵旅行中我们更容易发现自我吗?

是的。在现代社会里,人越来越成为“社会再生产”的有机部分,也越来越丧失自我。旅行有助于通过另一种行为方式找回部分作为自然人的“自我”。

■∵什么是当代人最感兴趣的出行?

人们希望在旅行中找到跟自己惯常的生活方式反差最大的体验。所以,无论是闲散的游逛,还是挑战性的冒险,都会给不同的人以真正的解脱感。今天真正的奢华不是空间而是属于自己的时间。旅行的目的不是融入他人而是找寻自我、审视自我。无须出远门,就近上山下乡也是很好的选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