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我们有平素一词,在这里当动词用,素位,意为按我们现在的地位去做。位是什么呢?是本份。素位,就是按我们的本份去做。“不愿乎其外”,指不贪求体份之外的任何东西。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道理。但是,人生的问题就出在我们守不住本份。有个成语叫“安分守己”,我们现在好像并不看好这个成语,认为老实人吃亏,好像只有老农民才应安分守己。至于我们这些受过现代教育的人,谁还去管这个。实际上,我们做人的最基本要求,与到达的最高境界,就在这四个字。

人生中的一切问题,都是出在不安分上。因为不安分,所以我们就守不住自己。精气神是我们的宝贝,是我们的立命之本,我们一旦守不住了,精气神就在耗散,随之精神空虚,气血不足,烦恼不断。我们要想尽性立命,要想守住精气神,没有别的方法和出路,就在这个安分上。你守住了自己的本份,老天就会保佑你。

中国人说“老天保佑”,西方人则说“天助自助者”。我们说“老天保佑”,听起来好像还有一些迷信的色彩,带有一些宗教的色彩。而西方人说“天助自助者”,就把这个理挑明了。老天为什么会保佑你呢?是因为你自己保护自己,是因为你安分了。也就是说,你是站在这个理上,有什么力量比天理更大吗?没有。我们知道,在法律面前说人人平等,办不到,因有人情在里面。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天理面前绝对是人人平等的。只有我们做得合理,守住了自己的本份,根本就不用害怕别人会把你的东西拿走。

所以,老实人能吃亏吗?老实人是最不吃亏的人。因为老实,他守住了那个理;因为守住了那个理,别人想贪是贪不走的。而“聪明人”呢?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他只看见了表面那个利,而没有看见里面那个理。表面上他好像得到这个得到那个,可是当他失去理的时候,他就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为什么有的人发了不义之财以后,我们会发现他的心态也不好了,身体也不行了,因为那都是命换来的呀!有那么便宜的事吗?我们在任何东西得到之时,必定是有付出的,付出多少回报多少,这就是天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我们普通百姓都说这句话,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忙于事情的时候,心被事情带走了,我们就很容易舍本逐末。所以,道家讲返本归真,儒家讲止于至善,这才是最大的学问。

这个最大的学问是需要学习的,没有圣贤的教化,我们自己是不好悟的。“鸟为食死,人为财亡”,对于芸芸众生的多数人而言,不是说经历了,吃亏了,就能悟到这个理。没有教育,他会执迷不悟,甚至至死不悟。经典教育就是教我们怎样去“返本”。这个难度很大,但是对我们的幸福来说,是最关键的地方。∵

君子和小人区别在什么地方?君子的心目中就是一个理。他不在乎做什么事情,而在乎所做都要合理。小人往往看不到这个理,他只看到了这个利。义字当头是君子,利字当头是小人。所谓义字当头,就是做任何事都要合乎这个理,这就叫义。相反,你做事情不管这个理,只管挣钱,那就是利字当头,你就是小人。

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小人不是骂人的话。君子和小人是做人的两种境界。在我们芸芸众生当中,君子是很少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小人。但是,小人不是一个“品种”,小人永远是小人?不是的!君子也是由小人过来的。因为我们看不到理,只看到利,所以这个利会伤人。不是说君子不求利,君子求的是真利,是实利,是长久的利,是究竟的利。小人求的是表面的利,短暂的利,后果不好的利。小人的利是损人利己的利,君子的利是利人利己的利。君子明白,我自己要想得到利的话,必须让别人也得到利,这个利才不伤害我,也不伤害别人。小人只管自己的利,不管别人的利,以为去骗去抢,做不义的事情,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好处,结果这个好处就不能持久。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的富贵跟我无关,因为你如果求了以后,必然通过一种“灾难”去偿还,还要加利息。

经典告诉我们,通过不义赚来的大钱,要通过五种途径去偿还:一是水灾,发个大水把房子冲垮了,钱也冲走了。二是火灾,来一把火把房子烧掉了,什么都没了。三是盗难,小偷进来把保险柜撬了,防盗门也不管用。四是王难,***查出来,没收了财产,还要进牢房。五是逆子,不肖之子的使劲挥霍,不久就挥霍完了。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能做到“素富贵,行乎富贵”。

富贵是我们人人都喜欢的一个东西。谁喜欢贫苦呀?没人喜欢。求富贵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因为我们人有精神,也有身体,这个身体要存活,必须有物质的基础去支撑他。如果有饥寒,我们活着就不自在,所以做人第一步要免于饥寒。马克思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这个层面讲是正确的,跟儒家的道理是相合的。孔子也讲,人多了怎么办?“富之”,先让他富起来。当然,我们人富了还不够,如果只是“富之”,人和动物没有多大区别,动物凭着这个本能,也可以养活自己。我们人还有高贵的灵魂和高度的智慧,可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人不合道就有一种精神的痛苦。动物没有这个痛苦,只是在饥俄时才有痛苦。可人吃饱了饭,还可以有痛苦,这个问题要通过教化来解决,“富之”以后还要“教之”,通过教化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超越这种物质层面的执着,你才能得到这种解脱的感觉。所以,富贵我们用不着去拒绝它。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境遇,有些人就生在富贵之家,有些人的眼下就处于富贵的地位。你富贵就“行乎富贵”,就是按一个富贵人应该做的去做。富贵的理是什么得明白。富贵之人如果不明白他是怎么富怎么贵的,富贵就守不住。明白了富贵的道理,富贵就能守得住。

富贵的理是什么?人怎么能变富呢?人怎么能变贵呢?按照因果的道理来说,在物质上面你要丰富,你就要在物质上对别人有所奉献。当你有钱财的时候,你要尽量将钱财施舍给需要的人,这叫“花钱如流水”。不能为了积财而去积财。古人说:“财有害气,积则伤人。”我有一位朋友是大老板,年薪几百万,可是当我讲这句话给他听时,他不能接受,不能认同。他现在的心态特别不好,他不知道,是财的害气把自己伤了。

财与水的特性一样,是流通的。钱过去也叫“泉”,是流动的。水好不好呢?既好也不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可以解渴,人没有水就不能生存,但是,水也有害人的一面,发大水会淹死人。因此,水是具有两面性的。就象钱财,没有它我们没法生活,拥有它,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因此,当我们面对钱财的时候,我们要将它对我们有利的一面充分发挥,将它有害的一面,最大限度地避开,不让它害我们,这就是我们的修养,我们的智慧。这是需要学习的,否则明白不了。

水的本性是流通的,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治不了,是因为他用堵的办法,违背了水的特性。大禹能够治水,是用了疏通的办法。水流走了,就不会有后患了。钱也是如此。钱不在于你有多少,你如果能够把握它,钱越多我们越自在,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自己想干事情也行。穷困穷困,穷了以后就被困住了,想干事情干不了,肚子饿了没钱买东西吃,想帮人也帮不了。

明白水的流通的本性极其要紧。积财相当于蓄水,建水库当然可以防止干旱。但如果为了建水库而建水库,跟别人比库容量,为了保持水量,天气干旱也不放水,水越积越多,到时一场暴雨或地震就可能毁了堤坝,那就害人了。当你赚取越来越多的不义之财时,你的德就越来越小,当钱财的力量超过你道德的力量时,钱财就控制你了,你也就成为不自由的财奴了。所以,不是说钱好不好的问题,也不是钱多好还是钱少好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跟钱的关系怎样,你是不是它的主人。

真正的幸福是内财,即精气神。精气神如何得到呢?我们需要做一个转化工作,其中布施很要紧。比如我们有烦恼,就要学会布施智慧,将学到的道理讲给别人听;别人有烦恼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解开他的心结。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的烦恼会越来越少,这也是因果的道理。

钱财也是如此。你去布施钱财的时候,外在的钱财好象越来越少,但自己内在的德会越来越大,所以你就容易控制钱财。在你行善的时候,外财变小不是真小,外财转化到你的德里面了。这个时候,老天把不必要的麻烦帮你避开了,等于把众生当作你的银行。当你要用钱财的时候,别人马上就给你了。不用钱财的时候,它不给你增加负担。你的外财太多了,别人看见眼红的有,借了债不还的有,谋财害命的也有,所以布施就把你的麻烦去掉了。有了福德,要什么可以换什么,这个就叫自在了。所以说花钱要如流水,不能只积不流,要让它流到该去的地方。

因为你有行善的想法,老天不会不给你这种能力,不会的。观音菩萨为什么有千手千眼?因为他有这种大慈悲心,佛就给他这种能力。你有为普天下的人免除饥寒的心,老天就给你一种赚钱的能力。不管你经营什么,钱财自然滚滚而来。但是,你心里要明白,这不是我的私有财产,老天只不过通过我的手,用到该用的地方去。因为老天看中你,知道钱财流到你这里,还会流走的,所以,老天就会将钱财源源不断地供应给你。你如是个吝啬鬼,得到钱之后天天数钱,不舍得给别人,连自己也舍不得花,这个就麻烦了,肯定要出问题,这个叫钱作祟。就象水源源不断地流到你的家,如不让它流走,家里就会闹水灾。

贵也是如此。贵人往往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比如你做了大官,你这个大官怎样才能守得住?关键是你要明白成贵的道理。成贵的道理在哪里?尊重别人,不轻贱别人。老天在平衡我们,当你觉得了不得、高高在上的时候,老天就把你打下去,让你变为一个贱人。你特别谦卑的时候,老天就提升你,让人人尊重你,这就是平衡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好多越有地位的人越懂得尊重人。古时的君王要称自己为“寡人”,寡德之人;称自己为“不谷”,不善之人。因为他的德和位那么高,所以他要用这种谦卑来平衡自己。因此,我们不断地修持,当我们的品德越来越高的时候,自己的心就越来越谦下。当我们越来越懂得尊重他人的时候,自己的地位就会变得越来越高。这是贵人的来路。若你现在处于贵人的地位,还不明白这个道理的话,你对上面和下面的人没有尊重之意,你就在慢慢地失去你的尊贵了。所以,你在贵位的时候,更应该去尊重别人,去提携底下的人,这样你的贵才能保住,而且能变得更贵。

“素富贵,行乎富贵”,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要做到却不容易。富的时候,容易骄傲,甚至吝啬,不愿意把钱拿出来行善。一个人贵了以后,生活容易奢侈,甚至会仗势欺人,高高在上,看人不起。把这些毛病改了,我们才能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假如我们落在贫贱的位置上,也要行乎贫贱。怎么行乎贫贱呢?要明白贫贱从何而来。穷则思变,要明白怎么变。我们之所以贫,是因为不明贫贱的理。不明理,我们会产生懒惰的恶习,好吃懒做。俗云“勤劳致富”,不勤劳何来富呢?所以,我们首先要有一个职业,这是我们养活自己最基本的一种付出。通过付出,养活自己绰绰有余的时候,这个职业可以上升为事业。比如开一个公司,目的是养活更多的人。你有了钱,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你在事业上再升华,就到道业上去了,你的心不在具体做什么事情上,你的一切付出是为了明这个道,行这个道,弘扬这个道,让普天下的人得到这个道,这就是道业。

一个社会上正常的人,最起码要有一个职业。如果连职业都没有就想干事业,或者想成就道业,这是缺乏基础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士农工商四种职业,这是我们社会的一种需要。过去还有士的阶层,主要职责是要把文化继承下来、弘扬开去,他是负责教化工作的,不用去耕田种地。本份也叫天职,你必须做的不好好去做就要堕落。比如我是一个老师,我的天职是要做教化工作,负责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如果只管自己赚钱,不做好教化工作,我就违背了我的本份,失去了我的天职,结果我就往下堕落。我周末在外面义务讲课,有些人认为很崇高,实际上对我来说很平常,我是在尽自己的一点本份。

农民以务农为本。我们吃的问题要靠农民来解决。没有农,就没有工商。过去社会是以农为本的。社会要创造财富在根本上必须靠农业。春下一粒种,秋收万颗粮。土地能帮助我们创造无穷无尽的财富。当一个社会不重视农业,随便浪费土地的时候,不管表面上工商如何发达繁荣,实际上是在走向贫困。

没有工具,农民也不好进行劳作,所以工也离不了。社会要互通有无,没有商也不行。但商业太发达了,也不见得是好事,我们现在的社会重商不重农,这是暂时利益的驱使,如果长时间这样发展下去,社会肯定要出问题。商作为一个职业,绝对有存在的必要。但要明白流通的规律,钱财的本性,才能把经营搞好。否则,商者,伤也。季节主秋,五行属金,有伤杀之气,因此商场如同战场,贸然下海,很少有不受伤的。

有了正当的职业,解决了温饱问题还不够,你还要把这个做事的理搞明白才能生活得好。你要明白这个理,就必须修自己的这颗心。这两个结合起来,道和业就不矛盾了。孔子说的特别好:“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谋道不谋食”,就是说,职业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我们生活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吃饭,不能把吃饭当成活着的终极目标。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这个地方说的就是一个本末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们,毕业以后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所谓好工作就是付出少而薪水高的工作,这不是把人害死了吗?

“耕也,馁在其中矣。”你去劳动,不见得就能养活自己。来了天灾,种的农作物被动物或昆虫吃了,你还吃不着。《礼记》中记载了一段“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孔子有一次从泰山脚下经过,发现有一个妇人很悲伤地在坟前哭泣。孔子让子路前去询问,妇人告诉他,她的公公和丈夫都被老虎吃了,现在他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所以很悲伤。子路说,这个地方有虎患,你怎么不知道避开呢?妇人说这个地方没有苛政。政通征,就是说这个地方没有繁重的赋税。***要收繁重的赋税,哪怕你去种地了,依然要饿死。可是,这个地方因为没有苛征,所以饿不死。这个地方虽有老虎,但我小心点,还有活命的可能,所以我宁愿在这个地方呆着。因为有天灾人祸,把生存目标仅仅放在温饱上,往往连温饱也保证不了。多少农民种地吃不饱饭,多少商人经商赚不到钱,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去谋道,他只为了赚钱,钱是赚不到的,赚到了也会害他。

“学也,禄在其中矣。”你去学,俸禄自然就在里面了。这个学就是学做人,学这个道。做什么事都站在这个理上,你只求付出不求回报,老天不会亏待你,会给你补偿。我长这么大,还没有只为赚钱而干过一件事,但至今也没有穷死,虽然没有什么积蓄,但心里却有越来越富的感觉。夫子说的这句话真是千真万确。

造成穷的原因一是懒惰,二是吝啬,三是挥霍。勤劳致富,节俭守富,所谓勤俭持家,这是古传的脱贫致富的真诀。可惜的是世人大都不要现成的真诀,却信奉骗人、投机、走险的行径,结果钱越赚人越穷,甚至以命换钱,“及到钱多眼闭了”,真是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

“穷则思变”,这个思很重要,只有自己悟出为什么受穷的道理,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们才能真正摆脱穷困,否则单靠别人的救济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一旦养成依赖别人的心理,只会使自己变得更穷。道家主张“救急不救贫”,就是看到了这个理。因此,贫穷是自己造成的,改变贫困也要靠自己。只要悟明道理,改掉懒惰、吝啬、挥霍的毛病,学会布施,多行善事,穷苦肯定会改变。修道之人不可能是穷人。“忧道不忧贫”,我们忧的是自己做事没有做在理上。没有做在理上,这个事情就做不好;只有做在理上,做什么事情都会越做越好。人不做事不行,一味地做事也不行。做事是为了做人,而不是做人为了做事。只有以修道为志,以修身为本,以做人带动做事,以做事促进做人,我们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