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世界气象组织在北京召开了“WMO气候资源技术大会”,会议鼓励各国竭尽努力满足社会对气候资源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但其面临的不确定也使我们人类显得尤其脆弱。因此,一方面必须采取紧急的行动来管理由气候变率和变化影响造成的风险,另一方面必须更多地努力收获气候信息和服务产生的效益,尤其是通过各社会经济部门,使他们的效率和产出达到最大化,同时为管理这些风险做出贡献。

为确保获得与气候相关的气象观测数据和信息,更好地服务于灾减灾工作,中国气象局积极拓展对区域和全球的气候监测、气候预测、气候信息应用服务和培训能力。基本建成了“天基、空基、地基”相结合,由气象卫星、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以及各种现代化设备组成的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综合观测系统,气象观测能力显着增强。组织国内专家力量研制的中国气候系统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联合多部门建设了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加强了温室气体观测和分析,强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为国家和各级***提供了有关气候变化事实和预估、影响、减缓和适应等方面的决策咨询服务工作,积极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评估,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开展节能减排、开发新清洁能源提供科学支撑。同时,致力于组织和参与气候变化的有关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2004-2009年,成功举办了6届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2005-2009年,成功举办了5届亚洲区域气候监测、预测和评估论坛(FOCRAII),为亚洲各国气象水文部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平台以分享最先进的全球气候预测中心的丰富经验和预测产品,得到了WMO的赞赏,并在全世界进行推广。

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是全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在中国***的倡导下,低碳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践行低碳生活。每个人的自觉参与,各行各业的积极行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实基础。中国***已经也必将继续同国际社会一起,推进多方面的气候服务,为保护全球气候,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2011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人与气候”。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我国各级气象部门将围绕主题,按照“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大力倡导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充分展示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及气象卫星在其中的应用,加大全社会对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科技支撑作用的认识,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将与气候相关的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

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我们共同家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