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独立思考的蒋方舟受到如此对待,足以说明“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的传承受到了挑战,也足以看出一些人对独立精神多么排斥!

4月24日,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这一百年中,最初的留美预备学校,发展为清华学堂,又壮大为清华大学。而她所身处的国家,经历了混乱、战争、新政权的成立,也发生过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研究者称清华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实际上,清华文科传统的修复,也与这所大学在一个日益平衡和多元的社会中的定位息息相关。

回顾清华大学文科发展过程,不能不提当年堪称风华绝代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提到国学研究院,则不能不提名满天下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当年,四大导师的集体亮相,铸就了清华史上仿佛不可复制的辉煌,无论是“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的王国维,还是“北斗”梁启超,无论是“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还是“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皆为公认的大师。

如今,适值清华百年。大师虽已远去,但经过岁月的淘洗,大师的精神遗产在新时代应该焕然一新,比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将目光拉回到历史现场:1927年6月2日,王国维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自沉于昆明湖。两年后的1929年夏,清华国学研究院师生为王国维募款修造了纪念碑,由陈寅恪撰写碑文。碑文中有这么一句:“先生之着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自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广为人知,激励一批又一批学人。

西南联大被称为“中国史上最强大学”,由当时的北大、清华与南开大学合并而成。西南联大如此之牛,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容回避的一点就是学术自由、民主治校。冯友兰如此评价道:“联大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这种独立、民主、自由的精神理念显然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脉相传。

可是,不知何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渐渐被历史湮没了,没有人提。其实,不提不代表人们不向往。报道中有一处细节耐人寻味:曾经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的刘东,至今还记得,自己和现任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吃饭时,这位校长当场背诵出当年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的碑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今,刘东成为清华国学院的副院长。在他办公室的门上贴着一张复印纸,上面写的正是这句话。

但我们应该看到,尽管如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仍没有得到所应有的荣光和拥戴。前不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子蒋方舟在《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中感叹:“白衣飘飘的年代没了,就别再紧紧拽住时间的裙角嗫嚅呻吟;学术之不知礼之不存,也已经没有再捶胸顿足的必要;大师离去,微斯人吾谁与归。大势如此,学院当然不能幸免,所以也别再长歌当哭了罢。”因这封信,蒋方舟被不少人赞誉为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这封信,蒋方舟也受到了不少清华学子的言辞“群殴”,比如有人指责她的言论“如此幼稚”,并指导她“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一切。爱母校,也要爱她的一切……”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还有一名在清华从教22年的教师,给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发匿名信,“状告蒋方舟和管教无方的新传院”。敢于独立思考的蒋方舟受到如此对待,足以说明“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的传承受到了挑战,也足以看出一些人对独立精神多么排斥!

百年清华,留下了无数精神遗产。是时候重新昂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了。当然,需要重温并践行这一精神遗产的绝非清华一所高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