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王林杰深情地说,他是我内心道德和人性的化身。在我的心中,他就是道德的制高点。他是我内心深处真正渴望成为的那种人。他是我良心的坐标。

∵他被成千上万青年学生亲切地称为“刘老石”,他被全国各地支农队员誉为中国乡土大百科教师。各地基层农民骨干说他是能够自然地融入乡土社会的真正知识分子。

∵他是谁?刘湘波,十年如一日为破解中国“三农问题”甘当铺路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老师是用来牺牲的”、“成长是一个凄美的故事”。他走了,我们不得不用泪水浇灌生命。他走了,把这种失去当做力量鞭策自己继续前行。他走了,在这人生当中精神上的信念让他永远活着。

∵∵立德行善∵∵君子风范

∵上海大学杨双燕说,刘老师是一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好老师。他敢于带领有志青年冲破樊篱到广阔的农村天地学习“活”的知识。农村生活条件艰苦,乡建工作繁重操劳,他却从未愁苦焦虑,虽负重前行,亦乐在其中。

∵井冈山大学徐艳艳讲到,刘老师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他一生都平易近人,这是一种美德,在平凡中显得更加伟大。吉林农业大学李杰进一步说到,刘老师像一位父亲,关怀着青年一代的成长,把自己无私奉献于乡建事业中,这种高尚的情怀需要我们一生学习。

∵在江西农业大学黄圣的眼里,刘老师恰似一块玉,晶莹剔透。有怎样的心性就会有怎样的行动,行动的积累就是心性的养成。王林杰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2010年暑期,刘老师组织全国各地同学到北京参加支农校内班培训。我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且不少同学任性固执、不服管教,有时还把自己固封在主观意识里,刘老师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有一次他说:“当我看到院子里的丝瓜藤掉下来的时候,我会顺手把它扶起来,让它向上正确地成长。但是那丝瓜藤扶了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掉下来,有时候真想撒手不问了,但是回头一想,还是会再回来把瓜藤扶正。”其实我们就是那些扶不正的丝瓜藤,本质上我们也想健康地成长,但是面对良莠不齐的社会环境,加上自身的劣根性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偏离了方向。刘老师就是那个扶藤者,在看到的时候就会把我们扶正,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成长。

敢于担当∵∵勇为师表

∵暨南大学连欢在看到刘老师自述文字中:“面对着那些茫然困惑的眼睛,我知道我必须改变他们,必须要领着这些年青人向前走”时深有感触地说,刘老师将青年人的教育视为己任的责任感,正是当代人所缺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多人只是为了一己利益做一些事,很少有人像刘老师放眼大局,真正地为理想和使命做事,这正是刘老师的过人之处。

∵江西农业大学胡文龙具体谈到,当代大学教育最缺失的便是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杭州师范大学任帅军老师接着说到,老石关心青年人的责任感是用行动为铺路石铸成的。责任感、坚忍刚毅、阳光乐观是他在青年人培养方面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吉林农业大学李斌进行详细分析,刘老师总是很愿意帮助和开导大家。他希望青年人结伴成长,进行自我救赎,因为当代的社会需要青年人敢于担当。山西农业大学梁少雄认为,刘老师对青年人的希望可以概括为:反思现实,注重实践,探寻理想。

∵反思教育∵∵坚守理想∵∵

∵长春理工大学刘仁源认为,当代青年人正在面临自身发展危机。这种危机绝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发展危机,而是对我们国家和民族能不能担当的重大危机。贵州财经学院席巧同意这种看法,指出危机与反省相辅相成。年轻人并不是没有理想,或许是因为有许多理想,这个也想做,那个也想做,到头来就会一事无成。如果都能向刘老师那样,在一个领域坚持下去,相信我们都会取得成功。

∵上海大学陈娇提出,理想的坚持,从小事上就能看出来。教育效果的内化需要我们的行动和实践。一定要行动才能有所改变,无论是改变劣根性还是建立新的行为习惯或者其他理想的实践,行动都是最必要的。正如刘老师以身作则,说到就会去做到。

∵青岛农业大学刘小龙进一步展开,一个人经历与知识能力的缺乏是可以通过不懈的学习与奋斗获得的。然而一个人的精神与人格的塑造,却是要用心去感受与领悟的。刘老师用坚实的行动与坚定的信仰教育着我,让我明白守望星空、坚守理想的重要性。

∵∵强健体魄∵∵献身“三农”

∵沈阳理工大学张海颖谈到,刘老师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当你最累的时候就去锻炼。暑假培训期间,刘老师会让“喊累”的学生做俯卧撑。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刘老师关于成长的独特见解,“成长是哭出来的”。

∵太原理工大学张成彪认为,刘老师教会我们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够坚强的面对并解决一切问题。山西农业大学王茜深有感触地说:“青年是用来成长的。”刘老师这句话概括的真好。我们就是要在挫折中,在磨练中得到锻炼。

∵西安财经学院黄志鹏说,刘老师本人非常重视锻炼身体。他回忆刘老师讲过的话:“我很简单就能打败你们这些年轻人,那就是身体,所以,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大学连长身体的地方都不是。我们现在急需要认清大学的环境,然后不断的思考与行动,注重细节和习惯。”

∵山西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杨洲认为,投身农村合作社事业需要强健的体魄。虽然人们对真假合作社争议很大,毫无疑问健康的身体是献身“三农”事业的前提。

∵吉林农业大学姜足认同刘老师的观点,主张不要争论真假合作社。同校栾俊认为这是一种乐观态度,刘老师希望合作社不断规范,不希望刚兴起的大陆合作化运动被浇灭。而人才二期许丙举则认为,不要指望合作社解决中国农村的经济问题,它能解决的是农村的社会问题。我们谈合作社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农民合作社的目的。

∵井冈山大学方清提出看法,从商业的角度看,合作社并不能及时有效地回融资金,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到农村发展。周王山村则认为,亲人尤其是父母的支持是最重要的。现在到农村从事“三农”工作要承受很大的舆论和家庭压力。

∵短暂的讨论,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正如任帅军老师所说,坚定信念,勇敢前行!用每一个人的努力增强大家的信念!坚持下去,在人生最累的时候,最需要精神支柱的时候,有些人用生命为我们描绘了人生图景。我们活着的人还能有什么抱怨呢。∵

∵有些人一直活着,这种存在的生存方式是无法用自然生命来衡量的。或许刘老师就属于这类人吧。这些人把生命耗尽了,却很幸福;这些人把人生走完了,却还活着。

∵心中的痛是永远不可能褪去的,心中的希望也永远不会消逝,每个人都在思考人生,都在努力生活,都在认识社会。这个世界有这么一类人用自己的一切让周围的人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思考。我们都是幸福的,刘老师已经留给了我们很多东西。我们要做的是:用一生认真践行!

∵“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

相关资料:

∵3月21日晚上,着名三农学者刘湘波在家门口等车时,被一辆汽车撞倒,经过三天三夜的抢救,3月24日不幸离世。

∵刘湘波,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项目部主任、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主任,从2000年以来,他创立并一直领导了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队,让至少1000名以上的大学生认识了农村,并让其中大部分人在毕业后走上了为农村服务的道路。

∵一直以来,刘湘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农民的遭遇。他通过支持大学生的支农调研行动,让大学生们认识了农村,并奠定了许多人为农村服务的道路,而通过大学生在农村所做的工作,力图将“公民”的观念贯彻到许多农民的头脑中去,让许多被不正当权力压迫而倒在地上、陷入泥土中的农民能够站起来,重新出发,成为一个美好中国的建设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