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阅读,均是在衔泥筑就我们的文化史。藏书楼,作为民众阅读史上的一个物理姿态,知识于此开始走向人人得而阅之,民族精神史绵延氤氲至今。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能并不为太多人知晓:文献记载的中国着名藏书家5045人,其中浙江1139人,位列全国第一,占总人数的22.6%。

∵藏,乃读之情绪。这种私人化的情绪,生发了一个民族最富诗意的建筑群落。

∵我们熟稔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那些因阅读流传至今的美好传说。但个体的阅读史,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汇集成一个民族的精神文脉,给予这个民族永不枯竭的创新动力?

∵在这个读书日,我们想做一个细细打量:截取“浙江人兴办藏书楼”这个历史断面,回首古之民众阅读兴致最为高涨时,那些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的生动仪态,以期照亮民族复兴的未来征程。

∵钩沉藏书楼,回望一个民族阅读史的来时路。

读·姿

∵北宋嘉佑年间。

∵此时,世界版图中的犹太民族,凡年满三岁的孩子,舔尝裹着蜂蜜的书籍封面成长,品味阅读的“甜蜜”。这一时期,他们彻底消灭了文盲,并且至今仍被视为全球最具阅读能力的民族。

∵此刻,在地球的另一端,鄞人陈谧刚刚结束吏部侍郎的仕途,正乘坐一叶扁舟漂泊在告老返乡途中。行至村口团桥,闻讯赶来的父老乡亲夹岸迎接。船缓缓靠岸,沉甸甸的木箱抬上岸来,众人皆以为是雪花白银,打开来看,却是厚厚实实的半旧书册。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同一时期,犹太民族和鄞人陈谧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阅读之悦。

∵建藏书楼,正是古人崇尚阅读的最高姿态。读而藏之,从早期的山洞、石室、仓房、地窖、经堂,到后期厅室、楼房、轩阁、殿宇、书院。直至明清,藏书楼兴盛全国。

∵读书,对古人而言,是一种神圣仪式。需择吉斋戒、沐浴更衣、手烧妙香、口含苦茶,方能开卷成诵。这样的感觉,如候一挚交,如会一美人。

∵于是,南禺外史丰道生可以对忘年之交“撒赖”争之,可以负郭田千余亩,尽鬻以购书法名帖;于是,谢三宾在清兵入关后,把书迁入密林山寨,将大册图书醮上油,短小图书用棉花包上,一炬了之。

∵阅读是令人艳羡的,且如海宁人陈襢对“拜经楼”的念念不忘:“人生不用觅封侯,但门奇书且校雠。却羡漠南吴季子,百塘高拥拜经楼。”暗自揣度,大抵没有一个地方能让人的心灵如此宁静,也没有一个地方能够让人的灵魂能够如此诗意地栖息了吧。

∵或许是这种幸福被过于推崇备至。阅之不得,如失之我命。

∵钱绣芸便是这样一位女子。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是一个酷爱诗书的姑娘,为了想登天一阁读书,竟要知府作媒嫁给了范家。岂料,范族禁止妇女登楼。为此,钱姑娘郁郁而终。如今,每每仰望天一阁,教人不由得感慨,一个女子的生命如何强韧而又脆弱地与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

∵悦,羡,伤,皆为古人阅读的各种情绪姿态。那时的他们,纸张刊印匮乏;那时的他们,思想有着太多牵绊,相衬之下,读书犹为奢侈。

∵但奢侈事,并不妨碍民众追求精神奢侈的向往。于是,我们认识了了含义各异的古籍名词:珍本、善本、孤本、抄本……每本书,每个年代,每个版本,都藏着一个关于阅读的热切渴望,是秉烛夜抄里的忙碌,是藏书楼前的昼夜徘徊,是破财遣群后的盛冠迎书。

读·智

∵阅读,并非是件好差事,当需定力。南宋人尤袤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衾,孤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读书,为着经世致用。古人阅读,总是被冠以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黄金屋,颜如玉,光宗耀祖,考取功名……以读之名,溺物之泥淖。

∵然,阅读之浅,迷于世俗利禄。阅读之深,则在乎生命的厚度。

∵嘉兴人朱彝尊,因“美贬”和“雅赚”事件,被冠以“抄书贼”却终不悔。因偷抄藏书而被贬,在书与官之间他宁肯要书;为获秘籍,他花大钱在秦淮河畔设“鸿门宴”,这厢声色犬马,觥筹交错,那厢快抄手启扃而进,抄个不亦乐乎。用他的话来说,“夺侬七品官,写我万卷书,或默或语,孰智孰愚。”

∵因为“美贬”,中国历史少了一个官僚政客;因为“雅赚”,中国历史多了一位国学大师。在历史长河中,执政者从不缺政客幕僚,少的是国学大师。如此反观,这“雅赚”者,厚重了自己的生命,亦是厚重了整个中国文化史。

∵还有商人。即便是一直为传统文化所鄙薄,他们一旦和阅读沾上边,也竟然有了让人难以置信的信仰和意气。桐乡人鲍廷博,淡薄科举仕途,经营货业之余,便藏书自娱,刊刻《知不足斋丛书》,收书数百种,风行士林。

∵阅读,熨帖了民众的心智。文字的排列组合,看似重叠往复,却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是波澜壮阔的,必然是厚积薄发的,必然是影响深远的。

∵明了了书中智慧,也就懂得了人生选择。这样的坚定,鄞人冯孟颛值得尊敬。抗战时期,日寇飞机空袭宁波,冯先生恐藏书楼“伏跗室”遭兵焚,他在住宅天井前,盖起一座防空洞,甘与藏书共存亡。于是,江南读书人家中多了一个“异物”——防空洞。

∵所以,没有人比藏书家更知晓书籍的价值,也没有人比藏书家更心碎书籍聚散的悲欢离合。苏东坡说,君子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正是针对藏书一说。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直到今天仍能让我们发悲怆之慨,只因书籍之于藏书家,好比高山之于流水。

读·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

∵听到这句唱词,你一定想起来了。对,元曲《窦娥冤》。你可曾知,早在明初,《窦娥冤》就险遭失传的窘境。不仅是它,整个元曲可能都残缺不全。

∵当时的元曲,像一个“怪胎”。它有情节,有人物,有叙事,一反先秦以来古典文学重音韵和抒情的诗歌散文等传统曲艺。那时的正统学者认为,元曲不过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技”。更伤心的还在后面,《元史》中只字不提元曲,更没有王实甫、关汉卿等元曲大家的名字和传略。

∵然而,元曲是幸运的。因为它遇到了长兴人臧懋循。早年,他不过是一个好游历山水却遭弹劾的官场失意人。弃官归里后,他终日以阅读为伴,埋头一心整理杂剧和话本。1615年,臧懋循精心编撰的100卷《元曲选》付梓刻印,为中国文学史抢救了包括《窦娥冤》、《汉宫秋》在内的100个元曲剧本。

∵不只是臧懋循。每个人的阅读,均是在衔泥筑就我们的文化史。

∵1995年,“世界读书日”始创者表达了这样的初衷: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

∵或许你未曾意识到,自商末周初年间,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书《河图洛书》问世,如今,我国每年出版的书籍多达30万种。毫不讳言,每种书都在时刻汲取前人精髓,并加以创新。

∵在明清两代,因藏书楼的兴盛,阅读生发的新知尤盛。

∵湖州人严可均。他并非出身豪门世家,藏书也不过2万余卷。可他的一生,是游学抄书问道的一生。后世学者对他作出这样的结论:积累了文字学、经石学和文学史三大专题着述的大量素材和文献。其中,《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空白,且与《全唐文》交相辉映。

∵还有丁丙、丁申兄弟。是他们,在动乱纷扰之中抢救书籍;是他们,雇人日夜不辍抄补残本,终使《四库全书》免于战火涂炭,完成中国历史上又一文化奇迹。

∵因为钟情阅读,他们成为藏书家。因为对中国文化怀着深厚感情,他们置世俗安危于不顾。而因为他们,中国文化也得以传承有绪。因为他们以一己的力量保存了我们民族的文献,也保存了我们文化的命脉,保存了民族的精魂。

∵今天的我们,没有战乱的纷扰,没有刊印匮乏的无奈,没有思想的禁锢,读书,已然随心易得。于我们而言,世界读书日,不过是一个温馨提醒:即便是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依然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晨漱般自然,如晚安般温情。

∵此刻,拾起手边的书,读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