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学习”二字,我们太熟悉了。因为我们是伴随着“学习”二字长大的。从3岁进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开始,一直到22岁左右,可以说是人生的近四分之一时间是在学习。因此,从这一角度讲,我们对“学习”很熟悉,而且是在“学习”中从幼儿成长为青年的。

然而,我们对“学习”二字又是陌生的。因为近二十年的学习都是在“奉命”学习,有时候甚至是被大人们“押”着学习的。即便踏上社会后,虽然也断断续续地参加过“这个班”、“那个班”的学习,但那也是被“迫”的,因为有些岗位必须有诸如“注册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的上岗要求,而有些职位又有“专业技术职务”的要求,所以又不得不继续地学习,继续地考“证”、考“职称”。

∵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历过规模大小不等的“遵命学习”,即时事学习,一人或传达文件或读报告,众人或围坐在一起或在台下洗耳恭听。由此可见,从多数人的学习历程看,我们对“学习”的理解是很不完整的,对“学习”的认识缺乏全面性,而“奉命学习”、“被迫学习”,是大多数人对“学习”二字的理解。同时,我们对学习的认识又“快乐”不起来,因为“悬梁刺股”、“十年寒窗”等故事都印证着“苦读”两字。

究竟什么是学习呢?古往今来,人们对“学习”一词各有不同的说法。我国古代的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到了近现代,有更多的学者试图对“学习”进行定义。然而,无论是学习主体,还是学习对象和学习结果,情况都极其复杂,难以给出明确的定义。

∵其实,笔者以为,“学习”的概念中内含了几方面的含义:一是“学习”使个体自身产生外在行为或心理方面的某种变化,并且是指,引起这种变化的活动过程,而不是指变化所获得的结果。二是这种变化不是个体由于发育成熟、本能表现、疲劳、药物等所导致的,而是由于经验引起的,这种经验是通过实践活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积累,体现了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三是这种变化不是暂时的,而是相对持久地保持着的,并且这种变化可以是外显的,表现为行为上的变化,但也可以是内隐的,表现为心理上的变化,即认知性变化和情感性变化。概括地说,学习是人的社会活动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的变化既是外显的,又是内隐的。由此可见,“学习”的“身影”蕴含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全过程中,是生活工作的重要内容、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既然“学习”的“身影”蕴含在我们生活工作的全过程中,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要把“学习”而且应当把“学习”渗透到生活和工作中去,使“学习”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就如同空气、食物、水一般,是一种“生存需求”。而不是或游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或成为某一阶段的一项工作任务等。

∵我们说“学习的生活化”,其本质意义即“生活就是学习”。因为生活处处皆学问,事事有知识。即便是庄稼活也并非是别人播种你也下种这般简单,学问照样深得很。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生活着”,也是时时刻刻地∵“学习着”,而且这种学习是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自觉的、渐进的、潜移默化地进行着的。再深想一层,学习既是陪伴着我们成长的,又是贯穿着我们一生的;它既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品位、气质上,又体现在每个人的事业成就上。由此看来,学习的生活化要求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学习从来只有“入学”时,没有“毕业”时,唯有活到老,学到老,方是人间正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