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似乎永远绕不过“气候变化”这个话题。在前不久召开的央企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专家指出,国际间围绕着应对气候变化,正在形成新的政治格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正逐步演变为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斗争。

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从《京都议定书》到坎昆气候大会,气候变化已经由最初的科学问题转变为环境、科技、经济、政治和外交等交织的综合性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成为节能减排的“根”,而节能减排最终的目的,也是缓解气候变化的步伐,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纵观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策略,可以为我国实现“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带来一些启示。

国家层面:以***为主导、高科技为依托

主要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节约能源,减少能源使用量;二是提高能效;三是应对气候变化,即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角度提高能效、开发可再生能源。这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有三条策略。

第一,将低碳经济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大力推进。比如,美国把节能环保产业推到国家战略的前沿,奥巴马签署的《2009经济刺激计划》,在7870亿美元中用于替代能源等绿色经济投入的高达1500亿美元。英国提出“构建英国未来低碳经济”战略,推出《低碳转换计划》和《低碳交通战略》等。日本按照“环之国”、“环之生活”、“环之地球”的社会目标,制定了“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的经济发展战略,目的是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第二,这些国家以***为主导,通过体制和机制建设,构建并规范低碳经济市场。政策机制主要包括:能源、资源、环境性产品及服务的价格信号导向机制,谁污染、谁付费的责任延伸机制,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标准体系及第三方监测机制,排放限制制度和排放权交易机制。比如,英国利用价格信号机制促进企业主动降低能耗,通过产品“碳足迹”标识,记录和显示生产单位产品的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量,鼓励消费者购买能耗低的产品。

第三,这些国家依托技术优势,主导行业标准的制定,设置新的产业壁垒。比如,一些国家主导节能减排标准的制定,迫使发展中国家以高昂的价格进口技术装备。同时,用新的国际规则、新的技术垄断,以低碳经济为载体,确保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公司层面:积极向低碳领域转型

国际上,一些跨国公司依托固有优势,加速向低碳经济领域的布局、转型和扩张。

BP作为传统资源型企业,主张采取预防措施来应对气候的变化,并承诺减少自身温室气体的排放。BP于2005年成立能源替代部门,宣布在未来10年中投资80亿美元,致力于利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及氢能等低碳或无碳能源进行发电。2007年,BP宣布将生物燃料的研究和开发纳入替代能源业务。

法国施奈德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电气装备公司之一。为了适应国际能源市场和环境的变化,施奈德集团从比较单纯的工业自动化控制装备制造商进行了根本性战略转型。他们确立了“全球唯一的能效管理专家”的全新发展战略,推出了从发电到用电的主动能效管理平台。

杜邦公司在环保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努力挖掘新商机,开发节能环保产品。他们专注于各种减排良机,力求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通过各种创新努力,目前其全球各地的运营机构减少了72%的温室气体排放。杜邦公司还进一步承诺,要以2004年为标准,到201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再减少15%。

我们不难看出,围绕气候变化的应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跨国企业都在行动,国际政治经济的新格局已经初显。我国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既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更是增强我国实力和话语权的需要。作为央企,如何积极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节能减排之路,抢占新的低碳经济制高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