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衔山是—座名山,之所以有名,不仅仅因为其山脚下的兴隆山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历史。

马衔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传有大石马、小石马、石棺材、金龙池等民间传说。据《榆中县志》记载: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志序》中称马衔山为“薄寒山”;宋、明称“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肃庄王朱模将“马衔山”辟作避暑山庄;清代称“马寒山”,以“寒山积雪”列入榆中八景;民国年间改称“马衔山”,沿用至今。

马衔山,地处兴隆山南侧,最高海拔3672米,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是陇右黄土高原最高峰,山顶如平川,宽约8至10公里,长约40至50公里,是榆中南部的—道天然屏障,也是临洮北部的—道屏障。高耸的地势和严寒的气候条件,使马衔山的地貌景物与周围截然不同,而与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类似,为高寒阴湿区,无霜期67-90天。—直以来,每年除盛夏以外,常有皑皑白雪盖顶,是陇右黄土塬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国家—级水资源保护区。

在马衔山水源涵养地核心区海拔3600多米附近,由于长期以来存在违法开采、过度放牧等现象,导致高山草甸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影响到水源涵养地的保护。如今,在马衔山脚下的榆中县、临洮县,潜藏的水危机已渐渐显露出来。

l∵“伤痕”累累昔日美景不在

穿过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兴隆山,顺着崎岖的山路驶进了马衔山景区的大门,吃力地爬到海拔3000余米的高度,直到车子无法前行,记者才到离马衔山最近的村庄榆中县马坡乡羊寨村。

一位姓安的老人指着山下的村庄说:“你们看上面发白的地方,都是我们村的碎石场,有二十几家,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菜和卖石头。”放眼望去,白花花的石窝子一个个窟窿般地“镶嵌”在美景里,直逼林区。

记者注意到,这里是兰州市冷凉高原夏菜的种植基地。

5月10日,在兰空某部队官兵的帮助下,记者从羊寨村出发,艰难地爬上了马衔山山顶。虽是立夏季节,马衔山仍是白雪皑皑,低洼处一片沼泽,绿莹莹的草甸上已被拉石料的卡车挤压成条条渠沟,泥泞的路面坑洼不平。兰空某部队长马聪指着草地上的“伤痕”叹惜:这么好的草甸,再过几十年也很难恢复!

沿着撒满石子的路上不时有装满碎石的大货车颠簸而下。在榆中县与临洮县交界处的马衔山半山坡上向右看去,山体已体无完肤,被无情地实施了“手术”,白花花的“石窝子”像一个个被剖开的葫芦;走进矿区的路是用推土机直接铲开草皮,推出来的便道。采石区已将整个山体铲成一个凹凸不平的剖面,皱巴巴的看不到一点植被,很多地方难窥山的全貌。黄土高原第一峰的美景荡然无存。

记者走进第一个采矿区,炸翻的碎石随处可见,场区停着两台重型推土机。矿区有五六名工人正在休息,一名于姓工人告诉记者,他们是前段时间才来的,这个矿区开工还不到半个月,矿区在临洮境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过老板的面,至于有无开采手续,他们一概不知。

马聪告诉记者,营区至山上阵地相距17.3公里,有9个“S”型弯道,山陡弯急,行车十分危险。超载石头的重型卡车在此路段每天碾压数次,造成道路损坏严重,对战备用车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若遇雨雪天气出车更是险上加险。他说,更令他们担心的是,对阵地的破坏严重。为了加快采石速度,村民不仅使用了大型挖掘机械,甚至动用了烈性火药、无声炸药对山体进行爆破。山顶采石场距雷达阵地直线距离不足500米,冲天的爆破声有时能把阵地玻璃震得粉碎。

2∵利益驱使∵非法采石猖獗

“靠山吃山,别无出路。村里能打工的都出去打工了,不能打工的就只好在家打石头”。榆中县马坡乡羊寨村村民说,打石头是村里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低层次的碎石,每个碎石场都遗留了大量的荒料,既破坏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一年下来,大部分村民收入不足万元。但个别人靠碎石头也能暴富。

记者走进一碎石场,巨石花瓣散落在四周,场区停着一辆重型装载机,放着一台简陋的碎石机,碎石处硝尘弥漫,白烟四起,正在现场整理杂物的安老板也是满身粉尘。安老板告诉记者,他是去年才办的新场,是村上规模最小的碎石场。粉碎好的石料一吨销售180元,一天能粉碎3到4吨。每年大约粉碎400多吨。

马聪说,近年来,周围村民为了发家致富,购买了大型卡车到山顶采石,相关部门对此违法行为也进行了制止,但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村民仍是我行我素。据他们统计,平常路上每天有30多辆大车在拉料,每辆车载重量在10吨左右。每天的石料运送量在400吨左右。同时,村民也证实,每天从山上过来几十辆拉运石料的大车,车辆越来越大,两年前硬化的水泥路面被辗的破碎不堪。

榆中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一位金姓工作人员说,分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负责人都不在,无法提供马衔山的具体资料和数字,榆中县境内没有批过一个采矿权证,有无私自乱采现象并不知情,再说榆中境内的采矿区都在兴隆山自然管理局的管辖内。他们基本过问不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