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为无上菩提本

释宗柱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孝为基石。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古人形容帝尧之德:“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以亲九族,是从孝顺父母开始而扩展至其他族人,重视五常之教,进而能亲民。舜之德:“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舜父顽,后母嚚,异母弟象性傲慢,而舜能谐和以至孝之行,使此顽嚚傲慢者进进于善以自治,不至于奸恶。此足征舜为人伦道德实践者,非常注重孝道。

孔子亦是孝道的典范。孔子三岁丧父,靠母亲颜徵在含辛茹苦养大,在他十七岁那年,母亲去世,依礼父母应合葬,但他不知父亲葬于何处。孔子便将母亲棺柩,停于鲁国五父之衢,长跪涕泣求问,终于感动了一位赶车人挽父的母亲,在其指引下,使父母合葬一处。孔子心法,传于曾子。一日,孔子道曾子:“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孔子出,其他弟子问曾子:“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门弟子中,曾子以孝着称。“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在生活上对父母进行无微不至的照料。曾子对他的后母也非常孝顺,一夜常起五次,“视被之厚薄,枕之高低”,后母虽“遇之无恩”,而曾子“仍供养不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曾子至孝若是,故能于夫子心法直下荷担。以故先儒将孝视为实现仁德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佛教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宗教,以出世为本怀,然其下手处,亦不离孝为根柢。本师释迦牟尼佛往昔为睒子菩萨时,为奉养父母,身披鹿皮,潜伏鹿群之中,以求鹿乳。(以后儒家援引这段本生公案,编入二十四孝,即“鹿乳奉亲”)佛云:“使我疾成无上正真道者,皆由孝德也。”父亲净饭王亡故,佛与罗睺罗亲为抬棺。佛母摩耶夫人,生太子七天后去世,佛在临涅盘前的一夏安居中,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以报母恩。在忉利会上,佛将娑婆世界佛灭度之后弥勒佛未出世之前的众生,殷切咐嘱与地藏菩萨,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地藏菩萨,亦因地多世为孝女,为救母恩,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忉利咐嘱,与孔门传心如出一辙。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孝道可谓佛一代时教成始成终的法门。

在佛的一代时敎之中,净土法门作为胜异方便之法,主要仰靠吾人信愿感通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带业横超。然而,信愿之心的建立谈何容易。净土法门的事理因果,全体建立在佛的大不可思议的果觉之上,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以我们凡夫的狭劣生灭之心,是很难去接纳的。所以,在《观经》中,当韦提希夫人遭遇宫廷政变,深刻厌离娑婆浊恶国土,蒙佛慈悲光台现国,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发愿往生,请佛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时,释迦牟尼佛首先为其宣说了孝养父母等净业三福。福至心灵,当我们的福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转化为智慧,增上我们的信心。九品往生中,中品下生就是专以孝养善根回向往生。所以,孝养父母更可增上我们往生的品位。今举一例为证:

清沈贞女,幼时听父母讲因果,即戒杀放生,稍长,闻议婚,辄涕泣不食。问其志,云俟经义稍通,须出家为尼,父即赞许。且初通文字,仅读金刚、弥陀、心经、大悲咒,尚不通其义,惟一心念佛而已。及母没,即长斋。二十一岁之五月,偶患时症,缠绵二十余日。至三十日早,时而昏迷,至未刻,忽令人扶起,向西而坐,合掌念佛。少顷,忽开目四顾,问父何在。众云,出外。女云,无事,不必寻他,但传语请其放心,我顷间,已蒙二菩萨引去,业蒙佛授记下品下生,因有两次割肱疗亲之孝,改为下品中生,我去矣。即闭目长逝。其父至酉时回来,按之,顶犹热。

五四运动以来,一批知识精英高举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图强救国,传统文化被视为糟粕。更经市场经济的冲击,功利主义至上,国人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日渐淡漠。憍慢的当代人,在饱受环境的日益恶化,信任安全的危机,身心疲惫不堪,转求一种超越的宗教解脱时,却发现心难入法。更有离世舍俗矻矻多年,却不得消息者。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孝德的丧失。世有真儒,方有真僧。吾人应以儒佛圣人的孝道观为我们从事孝道的依归,并以儒佛圣贤的孝行作为吾人的典范。勉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