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岛佛教》的出版

◎传禅

佛教传入菲律滨的准确时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因为闽南的华侨对观世音菩萨信仰和崇拜的诚心甚至超过自己的祖先,可以说有闽南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观音菩萨的信仰和拜拜。因此象征着佛教慈悲救世的观世音菩萨,也就随着闽南华人的移居而传入菲律滨的。如三宝颜福泉寺的观世音菩萨,于1886年由华侨陈梭居士从福建安海龙山寺迎来。当时有寺无僧,法务活动难以开展。1956年邀请传贯长老任职住持,主理寺务、法务、三宝具足。其实菲律滨很多寺院都有类似的历史,先由信仰观世音菩萨而后建佛教寺院,继而再请高僧大德弘法并任职住持,主理寺务、法务。

但菲律滨佛教有正信佛法传入的,应属于1937年第一位来菲弘法高僧性愿长老的开始,真正由僧人担任寺院住持,主理寺务,弘扬正法。从此,菲律滨佛教才有个完整的、具备了三宝的组织。而后渐渐有更多的高僧大德来菲弘法,同时很多寺院本由在家居士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寺产、寺务,逐渐地转移给出家法师独立管理或者半独立管理,还有更多的高僧大德自己创建寺院,独创佛教道场;有些法师、居士以佛教组织创办佛教学校,结合菲国社会教育,课程教育局的规定下,再加中文课和佛教课,培养下一代儿童学佛;进而把佛教的慈悲济世精神推广整个菲华社会。大乘佛法的“人间佛教”思想体现在现实生活里──菲律滨很多佛教寺院,都沿着人间佛教思想,创办了很多个义诊所,专为菲国穷苦病人***看病、施药,获得了菲华社会的赞誉。

菲律滨把天主教立为国教,是一个以天主教文化为主流的国家,大部分国民都是信仰天主教,佛教在此环境的发展,也只能局限于有传承中国文化之根的华侨社会里活动比较多,但华侨大多来自于福建闽南一带,主要以经商谋生为主,一到菲律滨很快就接受菲国文化的教育,华侨子弟在整个天主教文化为主流的潜移默化的薰陶下,有意无意地助长了菲化的速度,因此菲国的中文教育在这三、四十年来一落千丈,整个菲华社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今菲昔比。可想而知,佛教的传播本以高深的理论文化为基础,佛教的经典大多以中文传播为主要语言工具,再加佛教信徒大部分是年纪老的居多,语言沟通只能以闽南话为主,对佛教道理的认识并不多,佛教能在菲律滨生根发展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像《菲岛佛教》创办人唯慈长老,能在此地独垦一片佛教原野,独化一方佛教园地,实在是一件奇迹而不平凡的事情。

菲岛佛教发展到今天,各寺院的高僧大德都不遗余力的精进弘法、建寺、办教育、做慈善,佛教在此荒漠而又艰难的环境里,短短几十年时间,能有如此的成就,应该可喜可贺可歌可颂!不过佛教在菲律滨很多发展的模式和现象,也让教内有识之士感到非常尴尬和无奈,有些寺院为了招揽信徒,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五花八门各使其招,佛寺里弄成佛教与道教不分,佛与神不分,正信与邪信不分;佛教组织虚有其名,简直一盘散沙,彼此之间各称老大,各立门户,各树旗帜,有些寺院与寺院之间死不往来,当然从民主自由的社会来说,也是非常自然的现象,不过大家互相合作,引导佛教往良性的方向发展又有何不可呢!

出家人肩负如来家业,佛教的兴衰与每位佛教徒的命运息息相关。鉴于此,普贤学校校长、普贤寺住持唯公长老,深感佛教兴衰匹夫有责,一种历史的使命,触动长老不畏年老多病,身负重责,创办《菲岛佛教》。同时值得赞叹的普陀寺住持道元大法师发菩提心承担《菲岛佛教》的总编辑,因缘具备,促成《菲岛佛教》的出版。实在的菲律滨佛教至今还没有一份佛教刊物,站在菲律滨佛教的发展史来说,出版《菲岛佛教》意义重大:

(一)、在菲国的佛教发展模式,一般以诵经佛事引导善信占大多数,只能在年纪大的老佛友感兴趣,但从文化人和年轻人的角度来看,单靠诵经佛事的引导是不够的,佛教的发展历史悠久,在各个国家或在各文化领域里,都能表现出非常灵活地接受不同的文化,也非常有韧性的面对各种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历史潮流的挑战,提升佛教文化的素质非常必要,也符合佛教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佛教的发展一贯都沿着自由民主而非常开放的思想,获得世人的认可、接受、学习、最终得到推崇。如大乘佛教刚兴起的时候,不仅仅与不同的宗教公开辩论,自己教内也是因为不同见解而搭台公开阐述自己的理论高见。像玄奘大师在印度曲女城与当时印度最着名的论师辩论,最终压倒群雄,因而获得皇帝赐予当时最荣誉的“论师”地位。《菲岛佛教》作为教内自由论谈的平台,让有抱负的有识之士,没有人身攻击的情况下,也没有带有色眼镜的成见下,以宽阔的胸襟,开放的思想、自由的论谈发表自己的理论高见,促进菲华佛教走上正规的发展。

(三)、佛教的发展因为以开放的、自由的传播为基础,佛教理论方面虽然得到很好的发展,但佛教组织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上面讲过,菲律滨佛教组织虚有其名,实是一盘散沙,因此《菲岛佛教》出版的目的,不仅与国内佛教界联络感情,交流思想,同时把《菲岛佛教》发行到东南亚各国,以此与国外的佛教界朋友保持交流联系。让所有的教内朋友都能参与佛教文化事业,共同推动佛教文化的发展,团结一致地做到有组织的、有力量的、有计划的迎接新潮流文化的挑战,同时以佛教大乘的思想引导此暴力的社会走上祥和的人间乐土。

(四)、佛教理论深奥广博,哲理性强,文化内涵丰富,需要一批知识份子来研究佛理。佛教在历史上每得到发展时,都有一些文人墨客的参与研究而得到推崇,我们以《菲岛佛教》做为广交朋友的平台,交结各阶层的文化精英,团结各阶层的文化精英,引导各阶层的文化精英对高深的佛理感兴趣,最终使各阶层的文化精英学佛、信佛、推崇佛教。

《菲岛佛教》的出版,将会给菲律滨佛教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会不断地给教内的臭浆缸里扔石头,日久没有搅的陈年臭浆,初搅时也许会有一股难闻的臭味,日子久了,经过外界的阳光、空气的对流交换,浆缸里的浆就会渐渐觉得有香味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