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贤威法师带沙弥班结合师父的开示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其中有一段关于“慧心所”的讨论很精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贤威法师:“慧心所”的特点什么?请贤礼师回答一下。

贤礼师:就是能认识,知道。比如这个是桌子而不是椅子。

贤威法师:哪,同“想心所”有什么区别?

贤慈师:“慧心所”是针对所缘境能抉择,有“断疑”的特点。“想心所”就没这个特点,所以还会怀疑。比如对三宝、四谛,怀疑有吗,真的吗?如果有慧抉择,那一下就能断疑,就很笃定。

贤威法师:其他同学有没有“慧心所”现起的状态?我们常说师父很有智慧,表现在什么地方?

贤栋师:比如去年挖那个大水包,挖出来很多石头,没地方放,搞得法师也很头痛。师父考虑到以后这边要建艺术岩洞会用大量的石头,就指示两边同时开工,正好那边堆弃的石头拉这边用。

贤威法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施工难度很大是个所观境,大家都迷惑时,不知道如何取舍,决断不了该怎么做。而师父的慧心所就能得出同时开工的决断。就说明慧有“决断”的特点,当我们犹豫不决时,说明慧力没有现起。

贤信师:师父还说过,学戒就是学慧,遇到境界知道开遮持犯,这本身就是智慧。比如行堂时,我会不会见到好吃的会多要些;吃饭时,法师要水,我起不起身?

贤威法师:这个戒,有应作应持,还有不应做的。当我们面对这个境的时候,那我们会有两种东西在脑子里面。第一个,按照以前的习惯,这个东西好吃,我就多拿一点。另一个,我们通过业果、戒律的抉择,知道这个东西不应该拿。如果在这时,正知正念还在,这个慧力就可能现起,就能做出正确的取舍,产生正确的举动。否则,两种可能:一方面,我就不管其他的了,我就拿了;另一方面,我该拿不该拿,就会非常的犹豫,这个时候就说明,慧力是没有现起的。看到就拿的情况,是恶慧的现起。因为,我认为它好吃,我就一下子拿掉,那么这情况是有慧力的,但这是属于恶慧。一共三种情况,一种具有正知正念,智慧抉择,碰到这样的境界我不拿。第二种,碰到好吃的马上就拿,这个具有慧力,但是恶慧,取舍的是恶法。第三种,是一种犹豫,我该拿还是不该拿,然后拿了对不对?这就是一种犹豫。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情况,自己容易感觉,有些东西不知道怎么办?这个东西是这样子的,还是不是这样子?有的时候信息越多,我们反而越不知道该怎么取舍抉择。可能在信息少的时候,我们反而容易抉择。

有一次,有几位法师请教师父问题。师父主张:不能只看单方面?比如,法师有一件事情请教师父该不该做?师父也没有给他答案,该做还是不该做。师父帮着分析,做有什么好处,什么坏处;不做有什么好处,什么坏处。然后,我们需要怎么办?这些好处、坏处放在一起,通过我们的目标去抉择做和不做。做有好处跟坏处,不做也有好处和坏处。要看我们要取的是什么,进一步的保证他的好处,尽量的扬长避短。

师父教我们怎么去取舍,怎么分析问题。师父教我们去思维,当我们遇到境界的时候,我们用了这样的思维,就能省很多事情。这个事情也好,那个事情也好,遇到这样的境界,就不知道怎么选。两个都不好选,多个的选择更加不好选。念佛好,还是持咒好,还是拜佛好,还是诵经好,然后我应该怎么取舍。

师父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面对问题取舍的时候,师父会很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你如何去取还是舍,还是如何扬长避短。师父有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在,是非常可贵的。有这样的思维模式,比较容易培养慧力。否则,很可能信息越多就越混乱,有时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尤其佛经这么深奥,佛法深广,搞不好,慧力没有培养起来,可能越学多了,越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

贤山师:慧是对缘起的把握,做出前瞻性的预见。像基金会的奉粥,开始大家很难理解,现在慢慢被接受了,而且送到了西客站。还有师父第一次到龙泉寺,就知道这里以后的建设,建成什么样子都很有数,包括现在正建设的艺术岩洞。还有一次我问师父,那我们以后是不是都要搞建设?师父说,那不一定,那要看我们够用不够用,这也是要看缘起的。以后缘起变了,可能不用我们的人就能盖起来了,都是要根据缘起。我觉得需要用很多智慧来关注缘起,很多的因缘我们看不到,但是善知识可以看到。他又不会去强求,他会去随顺。随顺中观待因缘,然后又会组合因缘,为他所用。

贤威法师:很好,很多因缘我们并不能看清楚,从我们僧团的发展来看,师父的种种的抉择,在当时真的并不一定被赞同。开始,还想师父为什么不带我们念佛呀?为什么不带我们打坐呀?大乘善知识的抉择,他考虑的是如果在当下的缘起点上,能够饶益更多的人,能够让你更稳定的在成佛的这条路上往上走。大乘善知识的标准,在善知识的十德相上讲,是能够渐次引导趋入大乘佛道,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更稳的依着大乘一步步次第前进。而我们凡夫呢,很容易只看眼前的得失,包括眼前的修行得失,个人荣辱得失,很容易与善知识的心愿相违背。我们理解的佛法是怎么样,佛法应该怎么修,然后呢,觉得善知识没有这么教。可实际情况是我们目前的慧力还没有达到这么深广的程度,哪这么办?那同下面要讲的“信心所”就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常讲“信为能入,智为能渡”是有一定次第的,毕竟一开始一般人的慧命不可能那么强啊。一开始凭着对善知识的信心,一步步的面对境界的时候,看善知识怎么抉择,然后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先接受,而不是先去怀疑,如果先去怀疑的话,那很多事情我们都会怀疑。反之,如果你有足够的信心,然后去思考善知识为什么会这么去抉择,对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样就很容易增长我们的慧命,也很容易想明白善知识为什么会这么去做,你的心就容易打开。如果你仍是以前的思维模式,那搞不好就会越学越观过。师父为什么不让我们一开始就去念佛、打坐?毕竟佛教现在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候,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像昨天突然要去广化寺,突然就需要去,师父马上就坐车走了,就是身不由己啊!我们讲缘起法,不是说我们个人想决定怎么样,而是都要根据缘起。

善知识现在努力为我们创造好的修学环境的因缘,但我们自身也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在修行的外缘上,将佛法的路铺宽,或则的话你这个路越走越窄,很不容易走下去。这个修行的路如何能一生一生的走下去,师父在这方面想的非常长远,非常清楚。如果我们没把它搞清楚,就不容易理解,乃至信心的动摇。同样信心的丧失,也会使智慧越来越不相应,你会越来越看不明白这个道场到底在干什么,然后就再更没有信心,更搞不清楚我要干什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