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岭上,草木又是一夏的繁盛,经历了阳光的曝晒,风雨的洗礼,山间一片郁郁葱葱。我已相伴这青山古寺度过了一轮秋冬春夏。许许多多的人来到这里,他们或是快乐,或是忧愁,但都怀着一颗真挚的心,想要开启那封尘已久,光明与智慧的宝藏。多少次在梦里,得到一颗灿烂的明珠,照得身心澄莹朗澈,醒时只觉满脸泪花;多少回在梦中,打开一扇门,奔向蓝天白云的方向,轻盈若飞,觉时唯见枕席,迷茫中思量今后要走的路。草木枯荣,苦乐无常,我要寻求什么?梦觉花落,物是人非,云何是心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来到这里?每日佛前合十,我在心里祈求的是什么?每次辛勤的付出,回向时,我心里现起了什么?谈到这些话题,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串感人的故事,扎根在心灵的深处。

有些人厌倦了尘世的纷争,人情的冷漠,想要寻求一种温暖安详的氛围;有的人见到世事的无常,生命的脆弱,想要寻找一份生命的真实;有的人被佛教深刻的哲理或恢宏的艺术作品所折服,到这里来寻觅心灵的理想国;也有人在世间找不到出路,而佛门宽广,希望在这里能过上普普通通的生活;乃至有人只是觉得素食好吃,只是觉得佛门中能找到一群真诚的朋友。这些都没有错,也许它们不够圆满,但都出自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都伴随着记忆里一次次的感动。佛陀慈悲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倾听着每个人的心曲。佛陀是伟大的,他愿意用尽未来际的时间随喜这每一份的善根;他像大地,承载着所有善的种子,精心地呵护它们,哪怕是最微小的,也要让它结出觉悟的果实。

那么佛陀自己呢?他无量劫来利益众生,直至生命的圆满,究竟的大觉。《白莲花论》中,讲到佛陀在因地里为救济众生的贫穷,入海采宝的故事。那一世,佛陀是一位王子,名叫善意,他不忍众生的苦难,祈请父王允许他打开国库布施穷人。父王非常疼爱这个孩子,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可是不久,一位大臣告诉国王,国库里只剩下三分之一的财产了。国王不得已拒绝善意再去布施了。善意王子日夜思念贫苦的人们,内心不得安宁,他决定辞别亲爱的父母,到大海中去寻找传说中的如意宝,让人民永不再受贫穷之苦。他历尽千辛万苦,完成了自己的夙愿。他先以如意宝的神力供养父母,并补齐了国库的财产。他将如意宝置于宝幢之上,手持香炉顶礼四方。狂风大作,刮走一切不净之物,接着又降下清净的雨水,涤荡一切的污秽。天空中降下饮食、衣服和珍宝,民众在欢腾,眼里擎着感恩的泪。善意教导人们,外在的贫穷是因为心灵的贫穷,只有力行十善,守护内心的宝藏,才能永葆富足。从此,国土清净,世界庄严,受善意王子教化的人们死后都转生为天人。

《贤愚经》中,讲到另一个故事。那时佛陀是一位大国王,名叫虔奢尼婆梨,国王很有慈悲心,国中谷米丰足,人民安乐;人们养赖君王,犹如慈父。这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却不能解开国王心底的忧愁,他渴望求得正法,让所有的民众觉悟生命的真谛。有一天,一个叫劳度差的修行人来找国王,他要传授给国王正法。但他的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国王在身上挖一千个洞,洞中插上灯烛,燃灯供养正法。国王心中渴望正法,非常的欢喜,要按劳度差说的去做。所有的王妃、王子、大臣、人民都非常的不理解,这样燃灯供法,必定会献出生命,他们再三的劝请国王不要为了劳度差一个人的缘故,舍弃天下的苍生。可是国王心里非常明白,丰足的生活填补不了人们心中的空虚;人们已能力行善法了,可是人天的善法做得再圆满也无法让他们从无限的轮回解脱。他愿意舍弃生命,为众生寻求觉悟的道路。利刀刺进国王的肉里,一千支灯烛插满了全身。劳度差为国王说法:“常者皆尽,高者必堕,合会有离,生者皆死。”观看的人们啼哭懊恼,绝而复苏,国王心中却无比的欢喜,他发愿道:“今日燃身千烛,供养法宝,后成佛时,当以智慧光明照悟众生心灵的黑暗。&rdquo

菩提心,觉悟之心,“为利有情愿成佛”,因为对众生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去寻求圆满的觉悟,直至将众生都带到没有痛苦的光明世界中,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那我们的发心呢?也许不圆满,也许离菩提心还很远,但多多少少是看到了人间的苦难,想要寻求更美好的生命境界。将这种心向深度和广度扩充,便能接近菩提心了。

在一次讨论中,有一位原来学医的同学说,他在对中医的研习中,听到许多老中医说一句话:“治好了病,救不了命”,老中医们为了拯救患者的生命,要付出很多艰辛,亲手熬药,乃至冒很大的风险入山采药。好不容易治好患者的身病,却发现无法医治他们内心的烦恼,无法让他们家庭和睦,无法让他们改过从善,有些人乃至用医治好的身体去犯罪。这位同学非常困惑,到处寻找解决这一切的方法,最后找到了佛法。他说:“在世间很无助,刚开始接触佛法,还是比较接近于自我解脱的发心,至多只想到父母和身边的同学。在团队中,慢慢知道自己可以去帮助更多的人,生命可以有无限宽广的格局。”另一位同学说,他在学校里看到了人情的冷漠,同学们之间的竞争,压力很大,不知道自己要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后来在网上接触到佛教,走上解脱的道路。还有一位同学,他说自己一开始着迷于佛教深广圆满的哲学体系,喜欢哲学的人对生死很敏感,他身边的一位同学得了脑瘤,在三天之内由发病到死亡,给他很大的冲击,后来他选择了佛法。他说:“一开始我也主要是想着自己。在道场里积资粮,身体很累,我想这是对自己的锻炼。后来慢慢想这是为大众付出,为众生付出,越干越有力量,越干越欢喜。有一次碰到师父,我问‘是不是干活让我执减轻了?’师父说:‘是的’。&rdquo

所谓向深度扩充,就是去深刻的认识生命苦、无常、无我的真相,由此发起纯正的出离心。任何一种苦,不管是病苦,是贫穷的苦,是遭遇冷漠和孤独的苦,还是寻不到生命意义的苦,深究下去,都来自于人们自身的业和烦恼。除非净化心灵,断除烦恼,否则这些苦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一般人认识到的苦局限于苦苦,佛陀看到坏苦与行苦,所以他做国王时拥有圆满的国土、臣民、财富,却依然舍弃了这些去寻求觉悟之道。一个豪华美满的盛宴,善良的人们唱着歌曲传递着温暖与爱意,这美好的情景也许会让人记忆终生。可是了知无常的人,知道这一切终会过去,归于寂寥。所以《红楼梦》中林黛玉喜散不喜聚,她忍受不了繁华散尽时的孤独落寞。哪怕明天还会有这样的盛宴,可花瓶中开放着的已不是昨天的花了。那孤独落寞便是一个人面对自我的时分。生命如同昙花面对虚空绽放,昙花一夜便会凋零,而虚空却是无限的寂寥。哪怕没有无常,盛宴每天重演,花瓶中的花也永不凋落,一个有智慧的人依然无法忍受欢乐背后人们心中的无明;他发现即使人们走得再近,近到紧紧相拥,依然无法排遣那深层次的孤独;他看出人们是在用重复的行为,用彼此的依恋构建出一个虚幻的意义王国,来掩饰生命深层次的无意义感;他觉得自己如同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孤儿,倏忽莫明就来到这个世上,茫茫然无所归,荡荡然无依靠。

向广度的扩展,则要在团体中进行,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开展,由自己的苦乐来推想他人的苦乐,由关心身边的人到关心许许多多的人。一个单独的人,他是无助的,他也能去读书,去关心国家大事,但那至多也只是一种想象,不能付诸实践,与他的现实无关。他这种关心反而会与身边的人产生许多矛盾,而他最终也只能按环境给他的既定道路去走,磨灭了曾经的热情。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师友环境对我们生命的意义。今天我来到道场,来到团队当中,我的生命就已经与原先不同了,它可以有无限宽广的格局。曾经的热情,曾经的理想,曾经对真善美的追寻,也许自己都已遗忘,而今天是找回它们的时候了。

我因何而生?我为何而活?我们生来都带有某种使命,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我们具备的每一种能力都绝非偶然,都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都是在爱与智慧的滋养中长大,得不到关爱,人便难以生存于世。佛陀曾说,修习五戒才能得到人身,要得暇满人生、值遇佛法则还要修习六度和广发正愿。那么来到人间,前生也都是修习五戒的善人了,我们能值遇佛法,我们在过往无限的岁月中发下了怎样的誓愿呢?学习佛法,是要让我们回到本真的自己,认识今生存在于世的使命,恢复自心的广博、柔和、清净与光明。心像一条河流,也许我们望不到终点,但当我们逆流而上,穿越瀑流与险阻,我们会在源头看到佛陀那慈悲的面容。

我们每天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是要帮助我们了知生命的真相,见证生命深处的依存与联结。如果我痛苦,我知道痛苦是世界图景的一部分,更大的痛苦正在折磨无数的人们,让他们的身体衰颓,让他们的生命失去光彩;如果我劳累,我知道今生的每一顿饭、每一杯水乃至每一缕新鲜的空气,背后都是无数众生辛劳的付出,百倍于我的艰辛;如果我病了,我知道健康不可常保,今天我走一步路、读一页书、写一行字,这都是因缘的和合,随时会失去;如果有人做了错事,伤害了我,我知道他不是有意的,他会犯错误是因为他内心的烦恼、无明,感谢他让我看到世间过失和痛苦的原因,策励我更坚定地追寻心灵的觉悟。这些都是世间的坏灭相、离散相,它们终会过去。痛苦的人将会欢笑,劳累的人可享清福,生病的人会康复,错误可以忏悔而被原谅。关键是我有没有从中学到自己该学的那一课,佛陀在冥冥中启示我的,在菩提之道上迈出稳健的一步。所有善愿的源头都是慈悲与智慧,都是觉悟,都是菩提。没有任何理想的实现不需要百炼千锤,只有勇敢地面对自心,放下我执,方能开启内心的宝藏。

我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他是一个内心非常敏锐和善良的人,慈悲心很重。他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然而他不愿意面对复杂的人和事,仿佛会给自己的心带来很大的震荡。他说,想找一群善良的人终生生活在一起,也许在山林之间,听梵音,饮甘露,修学佛法。他后来离开了团体,因为他觉得在纷繁的事项中找不到内心的宁静与喜悦,找不到自我。我很为他惋惜。修行正是要突破自己的习气,放下自我。我们成就的是圆满的正觉,眼前的一点觉受、短暂的得失对无限生命而言,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你来自哪里?

是波涛汹涌的海洋,还是那桂花飘香的月宫

是天火与地火夹击中的沙漠,抑或远古的战场?

你是乘着飓风来的吗?

是顺着月光铺成的银色道路来的吗?

是借着海市蜃楼的幻影来的吗?

既然我们相遇在佛陀身边,

让我赞颂吧,让我祈祷吧,

让我们为世界献上最美的祝愿。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