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涅盘经》说涅盘有四德,即常、乐、我、净。所谓“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离,具有“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的固定德性。所谓“乐”德,是指佛陀乐于远离人世间生死逼迫之苦,乐于寂灭于涅盘净土佛国。所谓“我”德,是指佛陀虽在人世间,但早已忘记了“有我”,也就是“无我”,而具备了“八自在”的“真我”。所谓“净”德,是指佛陀远离人世间的垢染,犹如清净的大圆镜,了无纤尘,圆满自在。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何以世尊说无常、苦、空、无我,∵也说常、乐、我、净?这两者是否相矛盾呢?其实常、乐、我、净本来是四颠倒见,是指世人将无常为常、苦作为乐、无我妄作我、不净为净。而佛法所肯定的常、乐、我、净,是指离于贪、瞋、痴、出脱五阴,解脱了无常之因缘,故而为常;无有一切苦,是故称乐;无我可言,我亦无谓;离一切不净,自然清净。因此常、乐、我、净是“涅盘四德”,不是世间特性。在世法当中,则是要以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随缘化导,将众生常、乐、我、净之谬见,转化为佛法常、乐、我、净的正见,从而渐次解脱。

但如何才能达至真正的涅盘?因此佛在〈化城喻品〉中,说了一个“化城喻”:有一个聪明智慧的导师带着一队商侣,本来要到一个五百由旬的地方去取宝藏;宝藏比喻佛国。由于路途险阻,全都是“险难恶道”,而且“旷绝无人”,渺无人烟,到处都是“怖畏之处”,所以,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家就不想走了;好像我们很多人虽然知道极乐世界非常的淸净,而且都很向往,可是却不肯老实念佛;念了几年之后,就不想念了,那该怎么办呢?于是佛菩萨就给他们一个方便,给他们化现一个极乐世界;在〈化城喻品〉里,聪明的导师就比喻是佛菩萨,当他见到众生不想继续往前的时候,于是便化现一个城市,这是一个假设的“涅盘城”;当大家走得人困马乏之际,一看见城市,便以为已经到达佛国,于是大家便欢天喜地,匆匆在这里歇息、补充粮食;体力恢复后,导师便告诉大家,这只不过是一化城,还需努力往前再走两百由旬,才能到达真正的宝所。由于在化城中,大众的体力得以补充了,所以便可以继续前进。因此,为什要变现化城呢?如果没有化城的话,大家会觉得太遥远、太辛苦了,走到一半便想放弃,无法到达真正的目的地。

所以,我们经常说“长远心难发”,就是这个道理。以前很多信众来问我:“修行有什么密诀呢?”我回答说:“很简单,就是要发长远心。”修行的路是绝不容易的,许多时候,不是一生一世努力,而是多生多世的不懈,就好像〈化城喻品〉中所说的,当我们走到一半,开始生退心的时候,慈悲的佛菩萨就会给我们方便,给我们变现种种的境界;正当我们以为这个境界是真实的时候,佛菩萨又告诉我们说,现在已经走了一半,再走一半很快便到家了,我们便会生起信心,继续向涅盘城──即清净的彼岸,亦即极乐世界的方向走去。所以“化城喻”是比喻二乘人,初时闻到一乘大教,中途便容易迷失,而且流转生死,所以世尊就暂设方便,先令众生断见思烦恼,暂证真空涅盘,以为苏息;待所有的烦恼一分一分的断除之后,才能到达真空涅盘──究竟的宝所、究竟的清净彼岸。所以,开始的时候,所证的是一种化涅盘,不是究竟的涅盘,只是暂供修行的地方,仍未到达最终的彼岸。

所以,今天由于我们学佛道心不坚,无论诵经也好,拜忏也好,念佛也好,往往念到一半的时候,就觉得不想再念下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个善知识,也就是导师,给我们指引极乐世界的方向,告诉我们佛国净土已经距离不远了。虽然从佛的境界来说,极乐世界只不过是为众生施设的化城,但是对我们凡夫来说,极乐世界却是真实不虚的,这是慈悲的佛陀给我们开示的善巧方便,让我们有机会带业往生,在西方极乐世界里头寄居,继续修学,听闻佛法,深入经藏,智慧开启,成就菩提,然后还度娑婆,化度有缘。所以说,佛教有种种的善巧,种种的方便,其目的无非志在敷化,令我等学佛之人,善根已增长者再增长;善根已坚固者更坚固,目的就是让我们不断提升,就好像菩萨道的五十二个阶位,“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一步一步的迈向圆满,直至最后成佛,到达清净涅盘的彼岸。而我们现在仍在烦恼污染的此岸,如何能渡过?这就需要一个桥梁,那就是菩萨道的修持与实践。今天我们通过《妙法莲华经》的读诵,体会到佛陀的慈悲,用种种的譬喻、善巧,开权显实,让我们生起信心,知道成佛才是慧命最后的归宿,所以希望大家能好好地体会。

经中共有七个譬喻,希望利用这几天过堂的时间把它讲完,因为其中有很深层的意义,相信对大家学佛修行,一定有所帮助。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未完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