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佛的慈悲是完全平等、无差别的;佛非常清楚了解众生的不同根性,因应他们各别的资质、能力与优缺点所在,而随机开出八万四千法门,目的就是希望他们能体认自己生命中的佛性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佛有无穷的善巧方便,所谓“随宜说法”、“应病予药”,因此八万四千法门就如同八万四千个药方,可是大多数的众生都不知道自己有病,所以都不肯服药,而小部份的人即使真的知道自己有病了,仍对佛所开出的药半信半疑;有的人愿意吃,有的人不愿意吃。

为了对治这种情况,佛在〈如来寿量品〉中又为我们讲了一个“医子喻”(或称“医师喻”)的故事;其中说到,从前有一位聪明智慧的良医,精通医理,深明药性,善治各种疾病,时常都到各地为人治病。他家里有众多孩子。一天,这位良医有事远行出外,家中的孩子们由于无人照顾,竟然误饮了毒药,毒性大发,心神散乱,痛苦地在地上打滚;不过其中有些中毒很深,有些则中毒较浅,有些还没有迷失本性。幸好,不久医师就归来了,惊讶地发现儿女误饮毒药。孩子们不论神智迷失或清醒,看见父亲都欢天喜地,哀求父亲救他们的性命。

医师看见孩子们如此忧愁痛苦,赶紧为他们配制药方,找来各种色、香、味俱美的上等药草,调和配合,想让孩子们服用并且说:“这是上等的良药,色、香、味俱全,你们赶紧服食,身体内的毒害很快就能解除了。”其中较为清醒的孩子,看到这种色、香、味俱美的良药,立即服食,于是毒性尽除而痊愈。但也有神智不清的孩子,虽也认得父亲,希望得到治疗,但因中毒太深,失去分辨的能力,怀疑这些药能否把病治好,而迟迟不肯服药。更有一些孩子,一方面不相信父亲的药能把病治好,另一面亦不以为自己有病,所以都不肯服药。

医师心想:“这些孩子太可怜了!毒气攻心,神智颠倒,虽见我欢喜而求治疗,但见好药却不肯服用,我只好用权巧的方法,让他们把药喝下去。”于是,医生便语重心长的对他们说:“孩子们!我现已年老体衰,离死期不远,这些良药就留在家里,需要时,你们可以自己取来服用;不用担心,这些药一定会把你们的病治好。”说完后,医师再度出门。离去之后,心中仍然忐忑不安,时刻惦记着孩子们的情形,于是派人通知他们假称自己已死。听到父亲客死他乡的噩耗,孩子们都非常悲伤难过,遗憾地想:“如果父亲还活着,一定会爱护怜悯我们、想办法救我们,现在他抛下我们,远离人世,我们都成了孤儿,从此无依无靠了。”由于这样的哀恸,使他们忆起了慈父往日的种种善言教诲;于是,迷失的心清醒了,拿起父亲生前留下的良药服用,恶病实时消失,身心得以痊愈。当医生医师得知所有孩子的病都好了,就回家将真相说出,与他们欢欣团聚。

故事中的医师比喻佛陀,孩子们犹如众生,也就是三乘人。原来,伟大的佛陀一直都在我们身旁,但因我们总是欢喜见佛,却不喜欢服用他的法药,所以佛陀于临涅盘前,嘱咐所有迷失的众生:“这是良药,你们要喝啊!”也就是说佛涅盘前为众生留下了《妙法莲华经》等重要经典作为遗教,如果众生发现了自己中了贪、瞋、痴、慢、疑的毒,就应该赶紧服用这种药,不然佛涅盘之后,就看不见佛了。可是,我们愚顽的众生,佛还未涅盘之前,都不肯服用;佛涅盘以后,才明白这是最好的药,才肯喝下去。佛陀示现灭度之相,就是为了教导我们自依止、法依止。佛在世间只是示现而已,真正的佛是不生不灭,是法身常在的。所以,我们要珍惜佛陀所说的法,如此才能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可是众生虽本性善良,但由于颠倒妄想,仍然会有慢心,不过最后毕竟仍是归于一乘。所以,佛说种种的法,就是要袪除我们的疑心、增上慢心,所以用“医师喻”来对治。佛的方便设施,就是希望最终三乘人都能同上法船,都可以同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医师喻”的真正意义所在。

前面说到,我们以清净的涅盘境界比喻净土佛国,其实佛无所谓涅盘,也无所谓不涅盘,因佛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来无去的;因此,佛用了无数的善巧方便,告诉我们,我们都染上了贪、瞋、痴、慢、疑,与及我见、我执等病,于是开出药方,希望我们服用,可是我们病得太重了,愚迷而不自觉,根本不相信自己有病,故而不肯服药;但是有些病得较轻的人,虽然心存疑惑,仍然把药喝下去了。

慈悲的佛陀眼前很多人不肯服药而濒临死亡,唯有示现涅盘;大家觉得佛陀涅盘后就失去依怙了,就赶快来吃药。其实佛虽示现涅盘,但事实上并没有离开我们,他只是用种种的善巧方便,令大家破迷开悟,转识成智;所以“法华七喻”中的每一个比喻,都是佛苦口婆心的为我们说法;佛实在太慈悲了,所以我们称之为“大慈悲王”;今大家有机会听闻佛法,有机会来读诵《妙法莲华经》,实在是非常难得、殊胜的因缘,因此我们不要轻易错过,而是深入了解其中的含义,希望大家都能依教奉行。好了,我们结斋。(未完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