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接下来,虽然时间有点不够,但我们还是要继续把“法华七喻”其它三喻说完;希望大家回去之后,能有较完整的印象与记忆,这对大家将来学佛、修行,乃至于处人待事都一定会有所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得小为足;只要得到一点点的好处就以为够了,就裹足不前,不再努力用功,以争取更大的成就;也就是只看见目前小小的利益,看不到未来更高远的前途;而更愚昧的是,从不知都自己的内心原本拥有无限的宝藏,反而终日惶惶、远走他方,这正如佛陀所讲的,真是可怜可悯啊!

为了教化此类无知的众生,所以佛在经中说了一个“系珠喻”;“系珠喻”出自〈五百弟子授记品〉,比喻中说,有大智而满足于小智,就好像有一个穷人去探望亲戚,这个亲戚家里非常富有,于是用很多美好的饮食来招待,穷人大食大喝,结果便醉倒了;亲戚本来想好好的照顾他,但是因为赶着出门公干,而穷人醉酒又无法马上醒过来,恐怕他醒来之后,没有水渴、没有饭食,更没有路费,那怎么办好呢?于是就把家里的一颗宝珠,缝在穷人的衣袋里,希望他醒来以后发现,把宝珠拿去变卖成现金,买点衣服、食粮,不必再贫穷渡日。穷子醒来以后,发现富人亲戚已经出门,心想亦不方便留下,于是便离开了。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藏着一颗明珠,由于身无分文,于是便到处沿街乞讨,能乞到一点食物,就很高兴、很满足。

这个穷人人家给他一点饭、菜,他就非常的欢喜,所以一路一路地沿街乞食。一天,他沿街讨饭的时候,刚巧遇见这位有钱的亲戚;亲戚惊讶地问他:“你为什么还在乞食呢?”穷人回答说:“没有办法呀!因为我没有钱,不乞讨的话,那里有饭食呢?”亲戚说:“我临出门的时候,把一颗宝珠缝在你的衣袋里头,你怎么不知道呢?你拆开衣袋便可以看见了。”穷人回答说:“真的吗?”于是连忙拆开衣袋一看,真的有一颗宝珠在里面。

这个醉酒而卧、不知身怀宝珠的公案,就是说,一般的小乘人,闻到偏空的二乘法,就觉得自己很超越,就已经很满足了,却不知道有大乘法可学,而且最终可以得到大涅盘。正如我们很多念佛人,即使觉得现在很苦,但是仍然对此世界充满贪恋;虽然知道西方净土有“九品往生”,但是心想将来能往生就已经很好了,不要期望太高;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通过一念到十念,都可以往生西方净土,但是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不能只求下品下生,最少也要求中品中生或以上,乃至上品上生。有了这种志愿、这种信心,就好像有了一颗宝珠,不必再向外追求、寻觅,所以我们念佛人,要自我肯定,要求最高的大涅盘。我们不要满足于所得到的一点点感应、一点点的法喜,那是不究竟的。

故事中,这个给穷子宝珠的人,其实就是释迦佛,穷子就比喻我们众生身怀宝珠而不自知,还是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佛就是要让我们一步一步的觉醒,舍三乘而最终归于一乘。这个系珠喻,就是教导、劝勉我们,因为我们虽有大乘的善根,却忘而不觉,所以不知求取大乘,反而得少为足,起增上慢心,生虚妄想,所以称之为“颠倒”。亦即是明知实有大乘却甘于小怎而不求大乘,所以用“系珠喻”来对治;当我们懂得这个譬喻的道理之后,就会往大涅盘的方向进发。

说到我们自性中的“明珠”,在〈安乐行品〉中,还有一个“顶珠喻”。“安乐行”即指菩萨于恶世末法期间,安住身心的方法;计有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等四种,称为“四安乐行”。亦即诸众菩萨应远离身、口、意三业的过失,并发誓教导众生,度化众生,行自利利他的安乐行为。如果我们身、口、意、识四种安乐,都能做到的话,那就是真正的安乐行了。为什么用“顶珠”来比喻呢?“髻”,就是发髻,以前古代不论男人女人,都会在头顶上结一个发髻,然后加上发簪。发珠,是指转轮圣王髻中之珠。“轮王”,比喻如来;“髻”,比喻二乘权教;“珠”,比喻一乘实理。珠在髻中,犹如实理为权所藏。为什么转轮圣王会将珠子放在髻中呢?就是因为当时他是最有福报的人,平时不轻易把珠子赏赐给大臣;因为开始的时候,他们还达不到转轮圣王的要求,到最后他们都达到了,转轮圣王才会把珠子赐给他们。

佛也是一样,说种种的方便法,开始的时候讲偏空涅盘,到后来才讲《法华经》。正如转轮圣王,最后才告诉大众髻里有珠;因为珠在发里藏着,犹如实理为权所藏,珠就是一乘的实教,可是大众不知不觉,仍然去追求二乘。当佛开权显实,大众明白了之后,转轮圣王才把珠赏赐给有战功的臣子。这个髻珠喻,无非是方便施设。但为什要说髻珠喻呢?就是有很多本来学大乘教的人,因为增上慢心的缘故,虽然实学的是大乘,但却趣大而取小果,犹如最珍贵的宝珠藏在里面,他却不知道,佛最后才告诉他,这就是开权显实的意义。用“顶珠”来比喻、来对治,同样说明了佛的慈悲。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宋朝茶陵郁禅师的故事;禅师一日乘驴渡桥,不小心坠落而大悟,写下了一首广为后世传诵的《悟道诗》: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封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ldquo;明珠”,象征我们每一个人本具的光明佛性,只是长久以来被尘劳、烦恼所遮盖,发挥不了作用,所以,我们要以智慧降伏贪、瞋、痴三毒,去除心中的尘垢,让心中充满光和热,如是渐渐尘尽光生,就能见到光明、清净的佛性,也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今天既然大家都知道自己怀里有一颗明珠,为何不好好珍惜、善自珍重?好了,我们结斋。(未完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