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恰逢八月初八,一个殊胜的日子,下午两点,翻译中心开始读诵《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以下简称《大般若经》),这是翻译中心继读诵《广论》一遍之后的又一部大乘经典。

大众聚集,同赴般若盛会

佛陀在鹫峰山为众演说《大般若经》,我们如今在翻译中心同诵《大般若经》,也在同尝般若法味。正如十方世界的佛菩萨来此堪忍世界听佛陀演说大般若经,如今我们也是来自北京城的不同地区,有来自三元桥的,有来自联想桥的,有来自凤凰岭的,还有来自复兴门的,有来自上地的,大家都是欣闻悟光法师带动大家读诵大般若经,欢喜踊跃,赶来共诵。

诵经前,法师特地为我们提策诵般若经的殊胜。我们所学《广论》是宗喀巴大师依据《现观庄严论》而造,而《现观庄严论》则是弥勒菩萨造了来解释《大般若经》的。如果没有菩萨为我们造论解释,我们很难读懂《大般若经》,很难明白经中在说什么。法师为我们展现了《现观庄严论》对照《大般若经》第二会的科判,还发给每个人一张读诵《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会的记录表,让我们每读诵一卷都记录下来。读诵《大般若经》是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一门长期的功课,法师鼓励我们一定要认真记录。我们读诵《大般若经》对于学习《广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帮助我们开启般若智慧。

今天所诵是《大般若经》第二会的《缘起品》,一卷经诵完,大家都法喜充满,法师也意外的在诵经后带动大家进行心得分享。

佛法不离生活

佛陀要讲《大般若经》了,由此大事因缘,十方世界的众菩萨纷纷受彼世界世尊委托前来道贺。如介绍出席第二次译员交流会的各位嘉宾一样,般若法会开始,也花大量篇幅来介绍出席般若法会的各大世界的菩萨众。读来,俨然就像是去朋友家做客,或去其他单位访问学习,带上随众,带上礼物,带上祝福。原来佛的世界和我们凡夫世界的生活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啊,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有佛法,就看是否能够觉悟到。外相相同,内心作意不同。《金刚经》上讲,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同样是出席大会,访问交流,佛菩萨们用的心和我们不一样,那是菩提心、清净的心,为利众生,为弘教法而坚定勇猛又欢喜自在地奔波往来于十方刹土之间。因此我们不能凭借外在的形相来判断别人的言行,因为我们根本就不了解对方的用心。佛菩萨示现的外相还和我们凡人一样,谁说我们的法会、议员交流会就没有他方世界的佛菩萨来出席、道贺呢?我们怎敢随便揣摩?这样一想,我们在三宝地,承担三宝事业,就能提策起一颗殷重的心。

佛佛道同

《缘起品》中大量篇幅在讲十方世界各有菩萨率众来听释迦牟尼佛演说《大般若经》。而不同世界的菩萨来的因缘方式,与彼世界世尊的请益对答,带领的常随众,来的方式,见到释迦牟尼佛后的行为、言辞几乎完全一样,所带的供品也都完全一样。刚开始还会觉得,相同的内容佛陀重复讲了十遍,佛陀如此讲经的目的何在呢?法师开示,佛佛道同。十方世界不同的佛,不同的菩萨,同来此堪忍世界,同来见释迦牟尼佛,有完全相同的行为,完全相同的言辞。正是通过经中相同的描述,佛陀开演了佛佛道同的殊胜内涵。如何理解佛佛道同呢?所有的佛最后所证得的果都是一样的,他们的语言行为也都有同样的内涵。相比而言,自己在说话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想要标新立异,总是不乐意与别人一样,害怕与人雷同,显得自己没有思想,没有见地。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有时候虽然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类似或者相同,也要故意表现得与别人不一样。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强烈的我执的表现。而其实这些真正的成就者,佛菩萨,他们的言行与别人并没有两样。法尔如是,没有必要去刻意凸显什么。按照佛陀所证悟到的真理行持,必然也能悟入佛之知见,证得佛果,而如果标新立异,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就是在增长我执,自然会像过去一样流转生死。所以要老老实实听话,要学佛,不要“学我”。

依师很重要

所有十方世界来堪忍世界参加般若法会的菩萨,他们来之前都是向彼世界的佛请愿:“世尊,我今请往堪忍世界,观礼供养释迦牟尼佛,及菩萨众,唯愿听许。”而佛则欣然同意,并授予千茎金色莲花以寄释迦牟尼佛而为佛事,并问候“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气力调和,安乐住不,世事可忍不,众生易度不”;而后殷勤嘱咐菩萨,去往堪忍世界,不要生慢心,并且告知他们为何不要生慢心,因为“彼诸菩萨威德难及,悲愿熏心,以大因缘而生彼土。”菩萨有求,世尊有应,而且所应比所求更多。十方世界的佛菩萨就是如此为我们示现的。读来,不难体会到世尊与菩萨之间,师徒的感情,菩萨的希求,佛陀的慈悲,完全是一种的清净圆满的境界。

读到这里,想到自己之前去参加法门之光的时候,也是曾经想如此请益法师,可是临行的时候到底也还是没有向法师问出来。没有问出来,自然也就没有得到师长的加持,中间出现很多境界,比如生起慢心,观过等等,甚至在生慢心观过之后,多番犹豫挣扎,还是没能向法师坦白出来,又进而起烦恼、造恶业。与经中的菩萨相比,差距很明显,实在惭愧。佛菩萨一直在那里等待能够帮助我的因缘,可是我就是不去求,就是想要自己搞一套,于是步步都是错。这样造作了很多恶业,只能不断忏悔,忏悔自己与师长之间的违缘,忏悔自己没有信心,忏悔自己没有依师的等流。

所求为何切莫观过

释迦牟尼佛开始讲法之前,无量众生就已经得益。地狱傍生鬼道皆离苦道,舍命生人或者六欲天中;盲者能视,聋者能听……能够得佛加持,都是与佛有缘,既然与佛有缘,为何没能一直增上,而是下堕恶趣呢?可见与佛的缘分有深有浅,同时与佛是什么缘分也值得考究。针对此,法师结合我们目前的状态开示,我们平常对三宝、对师长、同行善友观过,就是在造作下堕的因。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学佛,与三宝师长有缘,但是我们对殊胜境造作恶因,就很容易下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地方。所以说佛菩萨师长不出现在我们面前,并不是不慈悲,而是害怕我们对其观过而造恶业。即使这样,等我们堕到恶趣受尽无量众苦之后,佛菩萨受大悲趋使,还是会来救度我们,就如经中所描述的恶道众生得佛加持一样。只是我们干吗要白白受这些苦,干吗要多绕一大圈?而且由于善根不具足,再次遇到佛的时候,所得加持也只是生死轮回之中的利益,而无缘得蒙大般若的智慧甘露。

我不禁想到,等到我见到佛的时候,我所求到底为何?是无限生命的自他究竟解脱,还是眼前的物质利益?等到佛陀再说法的时候,难道我只是希望像经中所讲的盲者能视,聋者能听,饥者得食吗?佛陀有无量福德智慧,可以给我最好的东西,可是我是否愿意要呢?还是我只要眼前的这一点利益?值得警惕!结合当下自己的状态,与师长相处的时候,我是否体会到师长的深远用心?还是我只想求得师长对自己笑一下,师长对自己说什么好话,师长给自己什么加持品?以小见大,不禁策励自己,所求定高下,要有高远的志向,不忘成佛的宗旨目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