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之爱(2)

——一名佛子学习菩提心教授的心路历程

【核心提示】:一个多月当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只要稍稍策动心意,就能立刻生起关怀、利益他的心;见到人,乃至动物、一草一木,内心都会涌出一种温暖与欢喜;不管谁在说话,我都很爱听,倾听他内心的状态,常怀恭敬与感恩的心;学习什么东西都很有感受,不会像以前那样苍白无味,因为这些都与我要关爱和利益的众生有关。我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有道是,一夜和风暖枯木,山河大地处处春。

发愿

师兄为我讲了菩提心的内涵,为了帮一切有情离苦得乐,而追寻无上正等正觉。当时正学到《广论》关于业果的部分,由半信半疑到相信,到观察身边人的业相,处处验证,觉得无可怀疑。当时就想,原来宇宙万有变化的规律竟是这样,众生一切的苦乐都是由自己的黑白业来招集。那么我该怎样做呢?仅仅是造一些善业为自己求得快乐吗?可我不甘心看到沉沦,看到一颗颗心灵因为恶业而失去光明。以前不知忏悔恶业,想要帮助别人,却因为自己性格的弱点,给别人带来伤害。如今我明白自他的苦乐是那样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所有的众生休戚与共,我便能更无牵挂地去帮助他人了,因为我知道了让自己和他人同获快乐的方法。

用业果法则去看高中的经历,本末因果清晰明了。同学们都很有善根,聪睿敏捷,但缺少敦厚踏实的气质,急于求成,不愿从基础的地方点滴地积累;恃才傲物,轻慢师长,自以为是,不听指教。凭这两条,怎么可能在高考中考好呢?业果是无情的,没有造相应的业,绝对无法感得相应的果,哪怕我再同情他们,哪怕他们其他方面的善根再充足,如果这个业不改变,绝不可能阻止苦果的到来。明白了这一点,我释然了许多,想到高三的时光,我心里不再是困惑和怨恨,取而代之的是悲悯与感恩。

此后第一件事便是净罪积资,那时每回来寺院,我都会生病,内心也会莫名的紧张、焦虑。我把自己放到最低,同时又以希求的心,努力地承担。我打扫过厕所,为基金会分拣过衣服,为修水库背过沙子。慢慢的,身体上的反应消失了,我关照自己的内心,去看那紧张背后是什么。我看到了因为自我而产生的不安全感,这样观察后,心境就变得平和了,脸上也渐渐多了几分笑容。我也经常帮助身边的人,有时也诵经、放生。我发愿诵一百卷金刚经,祈请自己能找到生命的方向,结果诵到第二卷,就已笃定了这一生要走的道路。

二十岁生日那天,我放生了几百条小鱼和小泥鳅,和同修们一起用甘露丸加持它们,念诵放生仪轨,然后看着小生灵们自由自在地游向远方。那一天,我发了四个愿:

愿我速急速急,在相续中生起真实之菩提心,尽未来际,利益众生,任遇何缘,永不忘失。

愿我生生世世值遇大乘善知识,当遇之时,三业皈依,承担师长事业,恒依师长教诲。

众生苦乐,与我平等,他人之苦乐,亦即我之苦乐。当我成就菩提之时,愿代众生,受无量苦,愿诸众生,毕竟大乐。

我尽未来际,若有一事弃舍众生,唯图自利,乃至放逸散乱,贪着五欲,具损自他,愿此事不能成就。

七因果

在跟班学习之外,听《广论》录音是我每天的定课,很快,我听到了上士道中的七因果教授。七因果是正发菩提心的殊胜方便,由平等舍,等念怨亲开始,忆念众生在无限生命中都作过自己的母亲,作母亲之时都曾深深地关爱自己,念此深恩而知报恩;由知报恩而生起慈心,愿给一切众生快乐;再观察众生流转生死之苦而生起解除众生痛苦的悲心;进而发增上意乐,起大承担心,愿意勇猛无畏地荷担救度众生的重任;继而由思维佛的功德,知道只有成佛才能究竟地帮助众生,而生起真实之菩提心。这时能任运地生起对任一有情视如独一爱子的慈悲心。

每日听闻之后,我就依照所闻去思维,遇见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去缘想七因果的教授,想他曾是我的母亲,曾深深地关爱着我,只是我遗忘了,不认识了而已。听录音得到很大的加持力,在听这一段的一个多月当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只要稍稍策动心意,就能立刻生起关怀、利益他的心;见到人,乃至动物、一草一木,内心都会涌出一种温暖与欢喜;不管谁在说话,我都很爱听,倾听他内心的状态,常怀恭敬与感恩的心;学习什么东西都很有感受,不会像以前那样苍白无味,因为这些都与我要关爱和利益的众生有关。我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有道是,一夜和风暖枯木,山河大地处处春。

这生命状态巨大的改善,让我无比感恩佛陀的教诲,却也让我不安。历经追寻的艰辛,我深知自己业障深重,眼前的幸福来得这样迅速和强烈,我觉得自己不配享有。想到身边的人,高中和大学的同学,他们与我同生为人,为什么他们得不到这样的幸福?每当看到我的同学们沉迷于电脑游戏、黄色电影,不认真听课学习、不敬师长,考试时应付了事,人生没有方向,我的心总是深深地刺痛,我无法忍受。有一回,听说龙泉寺僧团的一位法师发了一个愿,不求自己今生的成就,但要为建立教法作一个螺丝钉。当时我就想,愿将自己一切的快乐,一切的善根,乃至修学佛法中得到的法喜,全部回向给众生,回向给教法,哪怕遭遇身心的苦痛,哪怕内心的烦恼暂时无法调服,我愿将身心献给佛法,做最需要我做的事情,在教法中作一个螺丝钉。

从那以后,我不管做什么事情,之前都会皈依发心,做完后回向。学英语时,我发愿,将来能作大和尚的翻译,用英语度化众生;学计算机时,我发愿能以计算机技术作觉悟众生的方便,度化有缘的众生。乃至吃一顿饭,走一步路,看一个新闻,我都将这些回向无上菩提。

代人着想

那时对世事的了解还少,心还比较容易变得单纯和宁静,但对外在的人和事依旧很不敏感,因为太长的时间中都只缘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听闻佛法让我重新找到了温暖和力量,这种温暖和力量也能让身边的人受到感染,但我还是常常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照顾不到周围的缘起,常常会伤害别人。

那时常来龙泉寺听法,一位法师传授了一个很简单的法门:每周一善。但法师要求,这一善在做之前要仔细思考,要做身边的人和环境很需要做,却又无法做到的事,做之后也要去观察了解这样做所产生的效果。

实践了几周,我发现这真是一个学习了解别人、代人着想的好方法。以前做很多事的发心都很好,但大多还是从自己的需要去揣测别人的需要,没有仔细地观察、思考别人心中真正的需求,在做的过程中也没有想到在细节上照顾别人的感受。这样虽然做了许多善行,依然还是从自我出发的。行善,做一件真正对人有帮助的事,其中的快乐、感动是物质享受不可比拟的,那种心心相印的联结感会振人心魄,那瞬间激发的爱心有如闪电般照亮人的整个生命。一般的人很少体会到这种快乐,一旦有了一点点感受又会耽着在这种感受上,渴求那种心底的碰撞与联结,这样还是从自己出发,反而离那种快乐越来越远了。其实正确的办法是更多地去关注他人,忘掉自己。我按法师说的办法实践之后,代人着想的习惯就训练出来,对人对事比以前敏感多了,不会沉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有时心力会低沉,这时如果我按法师说的去做一件善行,也许是给一位生病的同修打一个慰问的电话,也许是帮室友叠好被子,心力便会很快提起来。这个法门的殊胜之处,体现在它训练人在行善的过程中全心地为对方考虑,不夹杂自己的私心。每周一善,数量上是很少的,不会给人压力,重点在于这个善行的效果怎样,到底能否帮到别人,是否真是人家需要的。考虑这一点的过程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心去贴近对方的心,缘他人,舍自己。最后也不是做完就完事了,要去了解到底对对方有没有帮助,如果有,随喜增长自己的善业,如果没有,说明自己的关照力不够,没有搞清楚别人的需要,正好发现自己的问题。

基本上每次实践,我都会有惊喜,实践的动力就很强,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代人着想的习惯。在与人接触时,就全心全意地体会别人的心意,尽量让他满意。这样心就调柔多了,不会与任何人对立,而且无形中把自己放得很低,谦恭忠厚也培养出来,随做何事,心常欢喜。以前我最大的烦恼一是骄慢,二是掉举,学佛之前不知道这两个是烦恼,以为人要很自信才好,凡事总冲在前面;又喜欢胡思乱想、自言自语,想象做一件事情、说一番话多么高明,让别人赞叹,睡前总会想今天的事情,翻来覆去。高中时非常喜欢语文和哲学,构思作文、思考问题的时候又增长了这两种烦恼;刚上大学时它们闹腾得厉害,有时心乱得无法正常学习。代人着想的心训练出来之后,我就有了对治两种烦恼的办法。骄慢心起时只要去缘别人的苦乐,意识到生命的重心、意义之所在,完全是利益他人,当下就把因自己有成就而生的骄慢心转为看到众生能因自己的努力而离苦得乐的随喜心。而掉举的根源还是骄慢心,如果常存善心,掉举的力量就会减弱很多。

代人着想可以用在几乎每一件事情上。读书时带着了解众生苦乐、根性、欲求及心行的心去读,不管是文史哲还是数理化,都有比较强的兴趣。写文章的时候我不再陶醉于自己文字的优美,而想着怎样能让读到文章的人有所收获。帮同学讲复习、答疑的时候试着去揣摩他内心真正困惑到底是什么。策划社团活动时,要代表自己所在的社团与别的团体沟通、谈判,这时我想的不仅是自己社团的利益,而是怎样让双方都能在合作中有收获,能相互学习,能将好的理念、有益于同学们身心的信息传播出去。做事之前我都会去想,这件事我要以怎样的心态来做?应对不同的人,根据他的性格特点,他与自己的关系,相处的方式方法也是不同的,应存的心都是不同的。是感恩?是恭敬?是慈悲?是平等?各有几分,如何来表达,这都要细细的考量。

法师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与人相处时,要为他的无限生命去考虑。即使是做一件小事,我也希望能更长远地利益到他。哪怕只有一面之缘,我的存心也是如何在长远的生命中令他离苦得乐,以这样的深心去与他接触、应对。那具体怎样让当下的小事能影响到无限生命呢?这则要用业果法则来衡量,对有的人可以启发他的善心,如信任、悲悯等等,可能一番话、几个动作就能把一种新的业力带入他的相续之中,而这个种子将会增长广大;有的人可以用严正的仪态来阻止他恶业的增长,也许几句话就让他能自我反思,生惭愧心,有所收敛。最关键的则是从人生目标的角度去影响人,因为这是引导他今生和未来的最重要的力量。没有目标的人帮他从自身的能力、兴趣、关怀出发建立目标,看到宽广的生命格局,这是对他最大的帮助;有目标的人则帮他更好地思考、调整自己的目标,让这目标更符合慈悲与智慧的原则。作为上位用人的时候,或者与别的团体合作的时候,我的原则是请人家做的事一定要与成佛的宗旨相符顺,与人家的人生目标相符顺;不仅是考虑自己的愿望,也要帮人家勾勒一个愿景,并在实现的过程中向前走一步。带着这样的心态学习、生活、承担,善缘不断地在我身边汇聚,也具备了各方面的能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