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在佛学研讨班上,提到“阿罗汉有退位”的说法,很令一些佛友惊讶和困惑,因此收集了一些资料,就部派佛教对阿罗汉的退不退位的说法作一番陈述和解说,希望有助佛友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只是笔者学识浅簿,若有解说不当之处,还请佛友们批评指正。

一.绪说

阿罗汉是梵语arhat或巴利文arahanta的音译,也译作阿卢汉、阿罗诃、阿罗呵、阿黎呵或遏罗曷帝。根据传统的说法,阿罗汉具有三种含义,即杀贼、无生、应供。证得阿罗汉果位者,已经断除一切烦恼之贼,并且证得涅盘解脱,不再于迷惑的人间受生;由于烦恼已断尽,梵行清净,可受世人的尊敬供养。在声闻教法里,阿罗汉是最高的尊称,也是最顶极的果位,是声闻学者的终极追求,最终的理想境界。就所得的解脱或涅盘境界而言,阿罗汉与佛可说是平等无别。如《中阿含.瞿默目犍连经》说:“若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二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事实上,在声闻教法里,“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阿罗汉果几乎已等同佛果。在如来的十个名号中,便有阿罗汉这一名号,并且佛陀也自称是大阿罗汉,是罗汉僧中之一员。在南传佛教里,阿罗汉甚至还与如来、正等正觉等尊称并列。

在追求解脱为至上的声闻教法里,解脱的圣者阿罗汉被赋予崇高的地位,甚至被认为是完美而无瑕疵的,这是符合情理的,所以并不难理解。虽然如此,作为佛的弟子,由听闻佛陀的开示而证得解脱的阿罗汉毕竟与佛陀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无论是从情感上,或是从道理上都很能让人接受,阿罗汉与佛是完全平等而无有差别的观念。因此,便出现了“阿罗汉虽断烦恼,尚有余习”的说法。并且,在认知上,阿罗汉与佛陀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阿罗汉并不能尽知一切,但佛陀却能够尽知一切。诸如此类,经上提到有十八种佛功德(十八不共法),非阿罗汉所具有,唯佛独具。

佛可说是阿罗汉,但阿罗汉并不是佛。与佛相比,阿罗汉自然是不够圆满的、是有瑕疵的。这种看法,在崇敬阿罗汉的原始佛教里并不明显表示出来,但到了部派佛教,这种看法便强烈地暴露出来。以大天为主的进步派,就大胆地揭示了阿罗汉还有五种瑕疵的说法,这便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大天五事”。大天认为,阿罗汉虽是圣者,但仍然有生理上的问题,即在天魔的诱惑下,还会身流不净;阿罗汉也不是无所不知的,他对事物真相的了知,还是有局限性的;正因为如此,阿罗汉对真理

的认识,还会心存疑惑;而且阿罗汉也无法自我确认自己是否已经证悟真理,必须通过他人的印证方知;阿罗汉甚至还需籍靠悲声来激发无漏圣道的生起。

既然阿罗汉还有如此等瑕疵,也不等同于圆满究竟的佛果位,自然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进取,所以阿罗汉自然还需精进努力。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既然阿罗汉还有努力进取的空间,他就必须得精进用功,要不然的话,他便有倒退的可能性了。或许基于这种思考,于是紧接着大天五事之后,又出现了阿罗汉有退位的说法。这种说法,对神圣的阿罗汉果位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衅,在离佛世尚未远的部派时代,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因此引发了部派间有关于阿罗汉退不退位的争论。各部派学者都依据自家学说,提出有力的理论证明来支持自家的观点。底下笔者,将就此争论问题分别陈述和解说:

二.不退说

持阿罗汉不退说的部派主要有大众部和经部。大众部基于阿罗汉已断尽烦恼的事实,认为一个圣者既已断尽烦恼,自然不会再有烦恼的冲动,也不会再受烦恼的干扰,造作恶业,自然不会有退堕下来的可能性。所谓:“烦恼断已,毕竟不退。”为了说明这点,大众部特举了两个例子。其一,如一只玻璃瓶子,不小心被打破了,所留下来的自然只是破碎的片子,不可能再成为一个完整的瓶子了。既然阿罗汉已断除了一切烦恼,就不可能再为烦恼所动摇而退堕下来。其二,又如烧木成灰,所剩下的只是灰烬,不可能使灰烬再成为木料。阿罗汉以无漏智火,焚毁身心中的一切烦恼,不可能会再起烦恼而退堕下来。

经部认为,阿罗汉圣果并非由世俗道所证,而是通过圣慧断惑所证得,因此决定不会退堕。为了说明这一点,经部特举教理二证来说明。教证如《杂阿含经》卷八所说:“若比丘得阿罗汉,我不为说不放逸行,若比丘在学地者,未得心意增上安稳向涅盘住,如是像类比丘,我为其说不放逸行。”经部认为,佛陀之所以说不放逸行法,是为了激励那些,果德尚未圆满的声闻行者,即有学果位的行者,由于他们的果德尚未圆满,自然仍须精进用功。如果不精进用功的话,自然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对“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的无学果位的阿罗汉圣者,因为一切该学的都已经学了,一切该做的都已经做了,自然无须再学再做了,也自然不存在放逸不放逸的问题,佛陀自然无须说不放逸法来激励他们了。由此可见,无学果位的阿罗汉圣者是决定不会有退的了。为了使自己的主张更加充分有力,经部特从理上进一步说明。要说明阿罗汉退不退位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阿罗汉圣者是否漏尽,即烦恼是否断尽。因为一个行者的退不退位,主要在于他的烦恼冲动。一旦烦恼冲动,就不能安心修行,自然便会有退堕的可能性。假定我们承认阿罗汉果,有无漏对治道生起,那么无漏对治道自然会生起一股强大的力量,解决见思等诸烦恼,使它们不再生起。如果烦恼不再生起,自然就不会退堕,因此我们便没有理由认为阿罗汉会退堕。退一步说,即使我们假定阿罗汉果,没有无漏对治道的生起,那么阿罗汉便必然不能永拔烦恼种子。如果是这样的话,阿罗汉便不能称为漏尽罗汉,也不具有杀贼、应供和无生的含义了。那么,阿罗汉便不名为阿罗汉了。如此反复推论,都可证明阿罗汉是绝对没有退堕的道理的。

三.退说:

主张阿罗汉有退说的部派主要是有部。有部认为阿罗汉应该有退,理由是佛陀在经中明确说明阿罗汉是有退的。如在《杂阿含经》里,佛陀提到一位名叫瞿底迦(Godhika)的阿罗汉,由于有过六次退堕的经历,担心再次退堕,因此举刀自杀以进入涅盘。其次,在佛经里,佛陀也明确提到阿罗汉有两类:一类是时解脱罗汉,另一类是不时解脱罗汉。所谓时解脱罗汉者,即是要等待时地因缘的结合,才能得到究竟解脱;不时解脱罗汉者,即是无需等待时地因缘,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究竟解脱。前者是钝根,所以需待时节因缘,才能解脱;而后者是利根,所以无需等待时节因缘,便能解脱。

《正理论》六十八说:“以于暂时得解脱故名时解脱,后容退故;以能毕竟得解脱故名不时解脱,后无容退故。”依据经文,我们知道,不时解脱罗汉无退,但时解脱罗汉有退。为什么时解脱罗汉会退,是什么因缘令时解脱罗汉退堕呢?经中接着提到,有五种因缘能令时解脱的罗汉退堕。五种因缘如下:

第一:多营事业。一个真心追求解脱的修行者,本应厌离世间,视世间种种事业为枷锁,如果贪恋世间事业,而多方经营的话,自然会影响修行而导致退堕。

第二:乐诸戏论。一个真心追求解脱的修行者,不但不会沉迷于世间琐事,更不会以经典的言说自娱而耽误了自己的修行,导致退堕。

第三:好和斗诤。一个真心追求解脱的修行者,那有闲暇为人排难解纷,处理种种与解脱不相干的杂务。好和斗诤,自然也会影响修行,导致自己的退堕。

第四:喜涉长途。一个修行者,如果喜欢往外行脚,自然会荒费自己的修持,导致退堕。

第五:身恒多病。一个修行者,如果体弱多病,长期卧榻的话,自然无法进修,从而退堕。

此外,经上还提到六种罗汉,即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事实上,在这六种罗汉中,不动种性的罗汉是利根的不时解脱罗汉,所以是决定不会有退的,但前五种罗汉是钝根的时解脱罗汉,所以是决定有退的。就有退的罗汉来说,又有从种性退与从果位退的差别。从种性退的,是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四种。从堪达法而退至安住法,由安住法而退至护法,自护法而退至思法,经思法而退至退法,名为从种性退。从果位退的,前五种都有可能的。所谓退果,是从无学果位退至有学果,如从阿罗汉退,或退至不还果,或退至一来果,或退至预流果,是为退果。依据以上三种圣教量,有部责备大众部及经部之阿罗汉无退说,有违经教。并认为大众部在上面所引之二种譬喻并非三藏之喻,因此不能类比圣教。在《大毗婆沙论》里,有部批驳大众部道:“譬喻非三藏,但是世间粗浅现喻,不应引世间法,难贤圣法。”而且:“如瓶破已,必有余瓦,得阿罗汉已,有余烦恼不?若有烦恼者,应非阿罗汉;若无烦恼者,即义与喻别,不应为证。如烧木已,定有余灰,得阿罗汉已,有余烦恼不?若有烦恼者,应非阿罗汉;若无烦恼者,则义与喻别,不应为证。然世间木无被烧义,但木极微与火极微为因已灭,此火极微与灰极微为因已灭。”有部认为,瓶破犹有余瓦,木灭犹有余灰,并非完全无物,因此譬喻不能与法义类比。根据有部“三世有”教义,所谓阿罗汉断除烦恼,只是使“烦恼不在自身中行”,并非令烦恼全无,烦恼之过未性相仍然实存,并未消失,如果遇到退缘,仍然会现起。因此,阿罗汉有现起烦恼退。

四.结说

从上面的争论来看,阿罗汉退不退位辩关键在于双方对烦恼的看法不同。持“现在实有论”的大众部和经部认为,烦恼一旦断除,便永不再现起,因此已断除烦恼的阿罗汉,毕竟不退。主张阿罗汉有退的有部,依据自宗教义“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思想,认为阿罗汉虽然已经断除烦恼,但仅就烦恼的现在性相而言,烦恼的过、未性相仍然实有,并未消失,如果遇到助缘,还会现起。换句话说,阿罗汉虽断烦恼,犹有余习,当因缘成熟之时,仍然还会现起现行来。据此,有部提出时解脱的阿罗汉在五种因缘下,决定还会退堕。虽然有部主张罗汉有退,但并没有说所有的罗汉都有退。从这一点来看,有部对阿罗汉的神圣性仍存有许多敬意。有部的“阿罗汉虽断烦恼,犹有余习”的说法,基本上是符合佛意的,也是不容致疑的。其实,经中多处明说,声闻只断烦恼,不断习气,缘觉也只能侵除少分习气,唯有如来才真正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习气。虽然就解脱而言,声闻与佛并无多大差别,但声闻与佛毕竟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他们的区别之一就体现在习气的断除与否上。

从道理上来说,只要未臻圆满,未达最终极目标,便还需努力进取。在进取中,如果稍有所放逸、懈怠的话,便有退堕的可能性。阿罗汉虽已断除烦恼,证得解脱,但毕竟未臻圆满,离佛果还尚遥远,还须长时间的加功用行,这便有退堕的可能性。因此,说阿罗汉有退,并非没有道理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