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竟清

布施是培植福德的好方法,更重要的是,布施也是众生互助相处和谐共存的妙道。

刚去看中医了,久病成医,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大医王"(佛为大医王)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昨天,有人问我:"师父,你会想谈恋爱吗?"这个问题问的,我笑了笑"我是一个正常的年轻人,如果说没有是骗人,对爱的渴望当然会有,欲望也是有的。所以要降伏,需要受戒持戒,修不净观。佛教讲,贪爱和无明,是轮回的根源。修行,也正是降伏贪欲,净心守志,显现智慧。"

贪欲为三毒之根本,也是轮回之根源,故经云:"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佛法要用到自己身上,修学佛法要与自己的生活融贯起来,才是佛法。

一念之差,招来杀身之祸。居心叵测,终将玩火自焚。

佛教要世间化,以便与更多众生结缘,净化人心,祥和社会,但佛法决不能世俗化,不能为了名利而弘法。

佛法是渡人过河的舟筏,要去生活中运用的,在生活中平静心灵,自利利他,而不是把它背在身上成为负担,更不要把它挂在嘴边做为谈资。

大目犍连精进行道,得六神通。见亡母生饿鬼中,持饭往饷;饭化猛火,目犍连痛哭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之力所奈何,必假十方众僧威神之力。当于七月十五日,为母设斋,供佛及僧,始克济拔。’目连如教设斋,其母即以是日脱饿鬼苦,转更资荐,遂生天上。此后,盂兰盆胜会,流通万世焉。

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早点歇了吧!

早安,美好的一天开始了,学会在生活中多一些微笑,少一点计较,你会很开心的。

我们如果只是把慈悲行善、学佛修行挂在嘴边,而没有去执行。不去奉行自己所说的善语,将无法得到善果,如同美丽的花朵毫无香气且不会结果。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这是佛涅盘时,对弟子最后的教导,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戒。

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冷静的、清醒的去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只知道烦恼,带着烦恼去处理事情,是不会处理好的。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今天很多人都在说爱,但我们作为佛弟子,更应该爱众生多一点,爱自己的法身慧命多一些。不要拿自己的法身慧命开玩笑!把爱渐渐扩大成大爱,成为慈悲!

清不清净全在自己,别人无能为力。我们应该改善自己,而不要想着改变别人。

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生活中,要懂得原谅别人,学会包容、尊重别人,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众生,因为一切众生将来皆会成佛。

学佛的人,不要纵容我们的不良需求和坏毛病,不要成为贪嗔痴的奴隶。要勤修六度与它们作斗争。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低头注意脚下。低调做人,认真走路

要具有恭敬、慈爱、谦让、诚实、理智的品格,才能学得佛法的无上法要。

别人的错误,容易看到;自己的错误,不容易看到。∵人人都爱自己、袒护自己,所以,别人做错事、说错话,马上就知道;如果自己做错事,有时自己不知道是错、有时不肯认错、有时袒护自己,说是不错。这都是不好的,一个人,要时时看到自己的错误。

大部分的佛弟子都喜欢带佛珠,希望获得佛菩萨的加持,是的,带上后可以得到平安吉祥!但这只是一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时时看到佛珠,提醒自己是佛弟子,要时时忆念三宝的恩德,在日常生活中止恶修善,有所为有所不为。佛子们,当我们要作恶业时,请看看手中的佛珠吧,不要忘了自己是佛弟子。

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摘自《心地观经》

慈悲心是学佛之本,也是佛教利益世间的方式。我们戒杀、吃素、放生、布施、不恶口,都利于慈悲心的培养。

专注可以获得平静。

有时候,我们亲眼看见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何况是道听途说呢?所以,我们不要传播我们不能确定的消息,更不要随便评价一个人,一件事。

不要老是念叨明天我要干什么,明年我要干什么。而是要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今天我应该为明天、明年做些什么准备。

不到东山参五祖,慧能犹是砍柴人",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善知识就像明灯,引导我们走上解脱的菩提大道。

在大众中生活,难免会接触到是非,如果我们能够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怕是非,乃至于不理是非,不观是非,让是非连在心中驻足的机会都没有,是非自然就会消声匿迹,否则终日计较的结果,只是让自己天天活在是非里,不但无法自在,而且起惑造业,招致无边的痛苦。

不伤害朋友的人,一定没有什么仇人。∵人一定要有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才有人帮忙扶助。可是,如果伤害朋友,一定就没有朋友;没有朋友,自然会有仇人、敌人。所以,反过来说,不伤害朋友的人,亦一定有好多的朋友,亦一定没有仇人、敌人.希望小和尚能跟大家都成为朋友。

不要把别人的过失一直放在心上,不要苛刻地批评别人,不要总是想着别人对不起自己。应当要宽恕别人的过错,内心才能不起嗔恨,得到安宁。

真正的学佛,不仅仅是念诵经典而已,而是要精勤地实践佛法,彻底了解幻化世间的一切生灭无常、苦、无我的真理,用以消除内心的贪爱、瞋恚、愚痴,达到内心完全的清净自由

有人说:"你说的这些,只有到达一定的境界才能做到,凡夫是做不到的。"答:"应该反过来,当你做到时,你就达到一定境界了。我们不要说做不到,而是一定要努力去做,做到一点,离圣人近一步。不去做的话,永远都是凡夫。"

善生,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摘自善生经

不杀生是佛制戒律,其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爱心,亦即慈悲心。身为佛子,既然不忍伤害任一众生,那么我们更应该在生活中去包容别人,关心爱护别人,而不是一味的死持戒。爱心,这方是持不杀生戒的意义。

各修各得,多修多得,少修少得,不修不得。

今天七月十五,是佛教的僧自恣日(三月安居毕,出家人忏悔自己三月中的过失,并任由其他出家人检举自己的过失,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诸佛生欢喜。在此日,供佛供僧,功德极大,以此功德报答今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之恩,念诵报父母恩咒,故今天也是佛教的父亲节、母亲节、报恩节!普愿天下父母平安幸福

何日能效云长老,呼母骑龙到上方。

我们很多人每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总是问别人"你在干嘛?"其实别人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觉知自己在做什么,善?恶?

ldquo;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六祖坛经>

佛教并不认为使物质生活舒适,就是人生的目的。它只是达到一个更崇高的目的的条件。但是这条件却是不可缺少的。要想为了人类的幸福,达成更高的目标,这条件是少不了的。

只要你不开口,苍蝇永远飞不进你的嘴巴。

夫三宝者,千生难遇,万劫难逢,皈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譬如灵丹之妙药,疗百病而蠲除。冥冥黑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

我们的电脑,要时常清理垃圾,以提高运行速度。我们的身体,也要排毒,以保持健康。我们的房间,也要保持清洁卫生。我们的心灵,一样,要去除那些染污、邪恶、不健康的念头。…也请随时注意我们心灵的清净与健康!!!

人之所以常与人争执,都是误以为自己会永远存活下去的缘故。一旦能够领悟生命只是短暂的无常幻象,领悟死亡才是生命真实的真理时,就不会把生命浪费在愚蠢的纷争中了。人应常常觉念无常死亡,才会努力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才会激励自己精进修行。

善念造作善业带来乐果,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创造了自己的地狱和天堂,乐和苦由自己承担。对人生有正确了解并且依教奉行的人,才能脱离苦海。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朴者未必悖,承顺者未必忠。故善知识不以辞尽人情,不以意选学者。∵《禅林宝训》

三十不学佛,心中像猕猴。四十不求法,马上就白头发。五十不悟道,开口便乱道。六十近黄昏,眼花耳聋智慧昏。七十古来稀,头发稀,牙齿稀,一吃一喝就拉稀。八十近佛寿,求佛哀摄受。九十近白骨,只剩一堆土。百岁不可能,除非是异人。朋友们,修行学习趁年轻啊!

我们应该在一生中奉行七项义务:①奉养父母;②尊敬长者;③言语柔和;④不在背后毁谤他人;⑤不贪婪、慷慨仁慈;⑥弘扬真理;⑦不忿怒

转)这些气质你有几条?∵1面带微笑;2气质纯朴;3不随便向朋友借钱;4背后说别人好话;5听到某人说别人坏话时只微笑;6过去的事不全让人知道;7尊敬不喜欢你的人;9对事无情,对人有情;10多做自我批评;11为别人喝彩;12知道感恩;13学会聆听;14说话常用“我们”开头;15相信自己

谁贫没有和尚贫,云水参访乞讨人。谁富没有和尚富,西方净土金铺路。

博奕耽嗜酒,游轻着女色,费丧于财物,是名堕负门。女人不自守,舍主随他行,男子心放荡,舍妻随外色,如是为家者,斯皆堕负门。∵《杂阿含经》卷四八

一个长相平平,却能说好话,能说大家欢喜的话,说有用的话,这样子的人,能够受大家欢迎。一个长相帅气、漂亮的人,可却说一口粗言秽语,这样子的人,恐怕大家都不喜欢吧

佛陀告诫我们,生命对每一个众生都是宝贵的,都具有强力的求生怕死的愿望,爱惜自己的生命。对於我们人类来说,每一个人都有求生存的权力,并且当我们活着的时候应有安全感。这是人权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不要伤害其他众生的生命,也∵不要危害其他人的心灵

做人做事,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否则,你会处处难过,痛苦不堪。周末了,干点有意义的事吧!

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多散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

我们发脾气时,跟人争执或与人计较时,自己想想还有多少事没完成,自己算算还有多少年时间可以活。哪有那么多时间陪人吵架,与人计较。用时间去做些有意义的事吧!

尘外不相关,几度桑田几沧海;胸中无所得,半是青松半白云。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现在的社会,问题就出在人们没有敬畏心,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干。

佛陀在善生经里对善生长者子开示了六种损失财产和败坏农业的事情,希望大家都不要去做这六件事情啊。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惰,是为六损财业。摘自长阿含经·善生经。

圣人所做的事情和所说的话,不可能被所有的凡夫认可,何况是我们凡夫所做所说呢

众生的性命,跟土做的用具一样,最后一定消灭去。∵注:众生的性命,实在跟泥土做的用具一样,无论是未烧的、已经烧的、大的、小的,最后,都是要坏破消灭去的,不会永远存在。性命亦是这样,无论是乞丐、贫人、富人、大官、皇帝,都要死去。所以活着的,应该多多做好事善事、积福积德

对事物的贪婪和执着少一些,你的苦恼就会少一点。

要是光想着媳妇儿,上当的事情还多着呢!「再世情缘」中幽默的明白人玉岚师父如是说

伤害别人,破坏别人的事情,漫骂他人,就是破坏自己的清净心。挑他人的毛病,因他人的错误而烦恼,就是染污自己的清净心

偶尔在网上看到"唐僧再厉害,不过是个耍猴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唐僧,我们的内心存在一只上蹿下跳、嗔心重的猴子,还存在贪婪的悟能、愚痴的悟净。所以我们修行中(取经路上),就是要调教内心的贪、嗔、痴这三个徒弟,降伏六贼(路上妖魔),从而开发内心的功德法财,显现本具的佛性。

少一些计较,就多一些快乐!多一些爱心,就多一些幸福!

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学佛的少年永不败!

净土清幽,一尘不染菩提地;禅关寂静,万善同修般若门。

在《优婆塞戒经》卷二《受戒品》中记载:有四恶人常应离之:一者乐说他过,二者乐说邪见,三者口软心恶,四者少作多说。∵我们首先应该确定自己不要属于这四种人之一,然后,在我们没有道德和能力感化这四种人改变的时候,就应该远离此四种人。

地藏菩萨大愿王,普降道场赐福昌。今天是大地藏王菩萨圣诞日,敬请吃素诵经,放生行善,至诚念诵"南无地藏王菩萨"!以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社会公平、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并祝福见闻者身体健康、万事迪吉、福慧增长、凡有所求悉皆成办!

母亲深夜时发来短信,里面说对于我出家的事情,他们心里打了个结,没有办法解开。每次想到年过半百还漂泊异乡的母亲,心都会痛,但伤痛之余,我会更加坚固道心,一定要用功修行,度亲出沉沦。相信有一天,父母也会皈依三宝,深信佛法。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永远不要说伤害他人的语言,不要说导致分裂的语言,不要传播自己不能确定的消息,不要宣扬他人的过失。管好自己的嘴巴!

人人皆有佛性,人的善根都隐藏在人的心底,一旦被发现,就如莲花从污泥中升起。只要人能弃恶从善,就比喻为从垃圾堆里长出的莲花。莲花的美丽芬芳,如同圣人超越一般的愚痴凡夫一样

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岂能修习诸波罗蜜?是故菩萨修菩提时,先应疗治身所有病。《四十华严》卷十一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无量寿经》

子女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学佛修行,念佛求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