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是传承佛法慧命的所在,是四众所共有,因此,寺院必须兼顾僧众与信众教化的工作。

过去佛教徒总以为在丧葬的时候,才需要请法师诵经超度。其实佛教与人生的关系密切,举凡一个人从出生、成年、结婚、生子、开展事业,乃至老死等“婚丧喜庆”,佛教都有一套完整的仪式与主张。

在家庭生活方面,关于子女的婚嫁,《长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父母应该“为子求善婚娶”。至于婚礼仪式,佛教主张到寺院举行佛化婚礼,不但简单隆重,尤其在佛前由高僧大德福证并宣誓,彼此有了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信念,在人生旅途上必能更加信守承诺,患难与共,相互扶持,以佛法为慈航,携手建立健全的佛化家庭。

此外,于婚礼是日应避免杀生,或用荤腥宴客,最好能以素斋宴请宾友。一旦生养子女,可于孩子弥月时,至寺院举行寄名礼,寄养给佛祖,并以素食供众;最好能从小确立孩子的佛教信仰,尽早皈依三宝;孩子成年时,可以参加寺院举行的成年礼,亦可自行诵经持咒回向。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历程,对于临命终者的临终关怀,家属应保持冷静,不宜哀号大哭,令其不舍;可延请法师、莲友劝说往生净土,并安置佛像引导念佛,家属及亲友可轮班助念,二六时中,佛号不断。亲人往生后,依佛教仪式入殓、火化、安位,骨灰安放在寺院,并于寺院举行随堂超荐,一切以简单隆重为主。

在一般人观念中,助念是指临终前念佛助其往生。其实消灾、做寿、婚礼,及往生前的佛号,皆可谓之助念。助念者必须适时而至,不可过早或迟到,而且应该衡量场地以决定人数多寡。

往生佛事不仅超渡亡者,并可慰藉生者,诚乃“了生脱死”之事,故应以虔敬为要,但求庄严肃穆,无须铺张浪费。为亡者助念,当衣冠整齐,敬悼诵念,避免闲谈。余暇当以佛法开导慰藉生者,利用机会破除迷信,建立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的观念。

一般喜庆如乔迁、新居落成、开工破土、开张、开市、佛像安座、开光,乃至新车启用等,可请法师举行洒净仪式,至诚诵念大悲咒,以杨枝净水荡涤坛场,以期消灾增福。若逢长辈生日,或先亡忌日,则举行“普佛”佛事。

尤其,生日是母亲生产受难的日子,佛教徒应该念报亲恩,可于是日诵经礼忏,也可以参加寺院举行的报恩法会、大悲忏法会等,为母亲祝福。其他如助印佛书、布施供僧、祝寿函卡、表彰行谊、捐款等,都是纪念母难日的良好方式。

如欲过寿,应在六十岁以上,每进十岁,均得庆贺。庆祝不拘形式,可邀亲友齐聚一堂,藉此联络情感。最好能团体举行,集合同一年龄的寿星,定期供佛斋僧。祝寿时,应以素斋宴请亲友,不收贺礼,以庄严节约为原则。

总之,佛教主张婚丧喜庆的原则是:不慕虚荣、不可执着、不要铺张、不能迷信。

婚丧喜庆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环,身为佛教徒,度死固然重要,度生更不可忽视。过去佛教透过经忏佛事,为佛教接引很多信众,建立了佛教和信众的关系;今后佛教更应透过各种适合大小场合及各种需要的礼仪,让佛教从寺院走向家庭,从丛林拓展到公司行号、机关人群,唯有让佛教走向社会,走入家庭,成为人生的佛教、生活的佛教,佛教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需要。

[注释]

佛教提倡佛化婚礼,不但让社会大众了解佛教的人间性和生活性,更可澄清误以为佛教是悲观消极、与世隔绝的刻板印象。而佛教界也应了解到,庄严而有意义,合乎时代的佛教仪礼,是佛法“不离世间觉”之社会性的具体实践。有关佛化婚礼的程序、内容与注意事项,请参阅《佛教》丛书之七“仪制.人生礼仪篇”。

莲池大师说:“世间婚礼,自问名纳采,以至成婚,杀生不知其几。夫婚者,人生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杀,理有逆矣。又婚礼,吉礼也。吉礼而用凶事,不亦惨乎?”所以佛教呼吁世人,结婚宴席要避免杀生,才是吉祥欢喜之事。

对于临终者及其眷属,给予积极的关心帮助。对于临命终人的照顾必须注意环境的整齐清净、光线的柔和、空气的流通。另外需注意以下四点:

供奉佛像,使病人观像而生善念。

为病人宣说阿弥陀佛的慈心悲愿以及西方极乐净土的种种庄严,使病人生起乐生佛土之心。

引导病人念佛,其余探病者亦应为彼病人称念佛号。

若命终后,眷属应止哀,不宜大声哭泣,当取亡者新好衣服及随身受用之物布施,乃至礼请法师或自行诵经,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往生善道。

民俗丧葬有些不合理之处有待改善,如:死后八小时之内不能入殓之说。这是因为过去医学不发达,曾经发生误将尚存生机的垂危者埋葬之情形;另一方面,往昔交通困难,为了方便眷属奔丧,故须延长入殓安葬之时间。

佛教的丧葬仪式简单隆重,不求奢华,以鲜花素果祭祀,入殓不一定用豪华棺木、特置新衣、寿衣,佛事法会应庄严而不繁琐,最好是配合亲朋好友的时间,共聚一堂,为亡者致意。诚心的助念,胜过过度哀挽与形式送葬。葬礼种类繁多,佛教主张火化后,将骨灰安厝在寺院中。火化后的灰骸,清洁干净,不占空间,更省去捡骨、移坟的不便,利人利己,实在应该大力提倡。

有些人坚持土葬,看风水,选择墓地,希望藉此改运、发达,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反而容易遭到受骗、土地纠纷、兄弟阋墙的下场。再者,择日入殓、出殡也是不必要的迷信,为了逢吉避凶,往往令亡者不能早日入土为安。佛教认为应以亲朋好友方便参与葬仪为考虑,亡者需要的是众人的诚心祝祷,而不是增添生者的纷扰、疲累。

有些人认为丧礼办得热闹、有派头,就是孝顺、有面子,因此有宰杀猪羊大宴宾客者,有请电子花车沿途敲唱者,有游街、哭墓者,还有许多人以为人死为鬼,要烧些纸钱、房产给他在阴间好过日子。凡此,皆因为民间依然存在一些迷信、莫须有的禁忌与传说,佛教徒应秉持正知正见,考量亡者真实利益,尽量劝导家族宗亲接受佛教的丧葬方式。

依照中国古礼,往生佛事必须经过头七、二七乃至七七等等重重的祭拜仪礼,繁复又费时。现代工商社会,生活步调紧凑忙碌,实在难以配合古礼形式守孝。佛教认为最好是参加寺院的随堂超荐,隆重又庄严。尤其真正对亡者有意义的是让他遗爱在人间,为他布施,推展文教公益;为他出书,发扬其精神理念;成立基金会、奖助学金,乃至器官捐赠,成全他人。这些作为,不唯利他,更是亡者往生善道的资粮。

普佛分为延生普佛、往生普佛。其程序分别为:往生普佛:弥陀赞、《弥陀经》、拜愿、回向;延生普佛:戒定真香、大忏悔文、药师赞、拜愿、回向。

助印各种佛书,以通俗、宣扬佛法的《佛教》丛书单行本为佳。

除供养三宝外,仍可以布施捐资赞助各种佛教教育、文化、慈善事业,以此功德回向父母身体安康,福寿绵延。

藉着卡片传达对父母的敬爱与感恩之心。

将父母的伟大行谊,透过文章、传记、纪念册等,留下历史,作为子孙的典范,并以此做为贺礼。

专款捐助佛教或社会公益事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