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出家人剃光头,着僧装,在外面行走时,这种特别的形象往往成为亮眼的风景线,格外引人注目。一进偶尔便有人来跟你搭讪,问些奇里古怪的事情。

某次,在火车上,一位先生满脸堆欢,目光闪烁,嘴里含讥地问我:“你是出来化缘的吧?”面对这种友好跟戏谑掺半,无伤大雅的口风,我微微一笑,也带点戏谑地回敬他:“是的,我是来化缘。您准备出多少啊?大老板!”他有些尴尬地笑着说:“我结不起这个缘。”“你已经结了缘!”我假装遗憾地告诉他。那么,“化缘”是什么意思呢?

ldquo;化缘”,《现代汉语词典》说:“指(僧道)向人求布施。”这是一种相当草率的解释,加上现实生活中,某些出家人的确将“化缘”偏用于单纯地向人求布施,于是不明就里的人,特别是有偏见的人,便把“化缘”当成讥嫌僧道不劳而获的代名词。这真是大大地污蔑了这个名词!我想,如果它能够呼喊冤屈的话,一定要请包青天出来主持公道。因为从正信的佛教看来,“化缘”绝不是这么简单的。

佛教各类词典对“化缘”都作出了解释,大体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教化之因缘。以众生有受教之因缘,故佛菩萨即现世说法,待因缘尽,佛菩萨则入灭(原语出自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二是“募化、劝化之意:即募化结佛缘。依佛典所载,能布施者与佛有缘,故透过教化因缘,劝募有缘的信徒布施供养。”可见世间人对“化缘”的理解,是偏指索取的一面,抹杀了贡献的一面。何况,佛教所讲的“化缘”是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其中的“求布施”,其实质内涵也不是单纯的索取!下面,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

先说“化缘”的第一种词意吧。它实际告诉我们,诸佛菩萨都是主动地来到人间,积极地走进社会人群,想方设法地帮助众生,让有缘众生离苦得乐,转凡夫为圣人。这难道不是无私奉献的最佳典范吗?因为佛菩萨已经成就,本来,他们尽可以撒手离开污浊不堪的世界,进入“常、乐、我、净”的“涅盘”境界中,好好地享受永恒的快乐、永恒的清净、永恒的自在,不管人间的是是非非、烦烦恼恼,如同小乘阿罗汉临终前所说的:“我生已讫,所作已办;长揖世间,不受后有。”但是,佛菩萨并没有这样做。他们悲心无量,虽然自己超脱自在,却不忍看到众生在苦海中沉沦,所以他们倒驾慈航,示相人间,尽可能地救度众生。象我们大家熟悉的观音、普贤等大菩萨,乃至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经典说他们都是古佛再来。他们来到人间,生活在我们身边,千辛万苦地帮助我们,将利乐众生当成自己的本分事,如果说他们对众生有所希求的话,那就是《法华经》所讲的:“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普贤行愿品》所说:“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完全是以利济天下苍生为己任的高风亮节。他们不仅要医治众生的身体疾病,更要净化众生的内在心灵;不仅要指点众生脚下的路径,更要指引众生走好人生的正道。他们又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度化之。”哪里有苦难,哪里需要援助,他们便率先到来,伸出热情的双手,根据实际情况,施展自己的所有才智,尽最大可能地帮助众生消灾免厄、化难成祥。这就是佛菩萨的真实写照,其品格其感人!面对这种“化缘”,你还有什么指摘呢?

当然,你也许会说,那是圣人的风采,偏于理想化,至于普通的佛教僧人,难道也有这样的品格和能耐吗?

是的,毫无讳言,一般僧人的确没有这样高超的格调,但是,汉地僧人的修行路子,走的是“上求下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菩萨道。他们以诸佛菩萨为仰止的榜样,按照佛法踏踏实实地用功,不断地去除习气毛病,不断地升华自我,完善自我;另一方面,他们修建道场,护持正法,为人间营造一片生命的绿洲,并高树法幢,随缘随力地关怀社会,普施甘露法雨,尽可能等施无差别地教化众生,为增添世间的福乐,减少世间的浊恶尽一份心,出一份力;与此同时,为了借假修真,依自愿的原则,接受信众最基本的生活支持,这样“上求下化”的“化缘”,我认为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僧人努力于调和社会,净化人心,促进环保的工作,本来就是精神劳动者,在大量贡献精神财富的同时,获得资身活命的物质基础,这与其他文化工作者是一样的,只不过世俗文化人明码标价自己的劳动成果,而出家人却以感恩之心接受大家的随喜乐捐罢了,所以,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的人,只要他不先入为主,不心怀偏见的话,都不应该否认这种“化缘”的合理性。

再说“化缘”的第二种词意。这是劝化大家布施供养。对此,你别以为抓到什么把柄!佛教为什么要劝化大家布施供养呢?首先必须明白,佛教的“布施”,包含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前者是物质财富的布施;后两者是精神财富的布施。佛教认为,“财法二施等无差别”,以现在的话说,就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虽然各有特色,各有领域,但它们共同成就生命的福乐,具有互补性,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不能说它们有什么优劣高低之分。佛教的布施,是对每一个人的要求,只不过出家人偏重于精神上的布施,而在家人则偏重于物质上的布施。其次,佛教认为,物质的布施能够招感更大的福报;精神的布施能够招感更高超的智慧和品格,这是佛菩萨发现的客观规律。这道理,对普通的佛弟子来说,这是我们的信仰,与此同时,我们虽然看不清、悟不透长远的、复杂的三世因缘果报,但仅仅从现实的生活常识来观照,“布施”也是一种殊胜的妙法。因为布施能够对治人不断膨胀的念欲之心,消减自私自利的坏习惯,开发人的善良天性和培养人的社会公德,帮助人打开心胸,关爱他人,在自己幸福的同时,不忘世上苦人多,在物质和精神上随份随力地帮助他人,回报社会,这难道不值得赞成么?佛教的布施,着重于内心的净化,只要具有美好的心灵,发心纯正,那么物质上的布施,金山银山不算多,一枚铜钱也不算少;精神上的布施,大至无边,小至一个赞赏的眼光、一个鼓励的微笑也都能功德无量,让我们感动不已。可见,佛教的“布施”,是以利乐众生为出发点,在塑造美好心灵,谐调社会关系上有很好的实际意义,而且,我们不难发现它有着巨大的美妙潜能,如果朋家多一分“布施”之心,这世界就会多一分爱意,多一分温暖,多一分人情味。所以,佛教劝化大家布施供养,其意义非常深远,至于某些人故意曲解词意或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滥用“布施”,那不是正信佛教的“布施”,而是人心丑陋的一种折射,对此,大家要眼明心亮地分别清楚,不要和稀泥。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根据上面“化缘”两种词意看来,其中还贯穿着转化因缘的意思。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的促成,无论个人身心的健康状况,命运的好坏,还是社会关系、自然环境的优劣,都离不开因缘。善的因缘得善果,恶的因缘得恶果,所以,无论是佛菩萨的普度众生,还是众生自我的努力,实际上都是在转化因缘,以便个人身心、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都朝良性的方向发展。由此,笔者相信,秉着“化缘”的精神,种善因,结善缘,改造内外关系,争取获得真正的幸福,这是一切正常人都会认同的。

最后应该说,佛法非常深广,上面所谈,也仅仅是一点粗浅的道理罢了,但不管怎样,笔者愿意生生世世都是“化缘”的!朋友,你难道不想“化缘”,只想因循守旧,得过且过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