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他们在电子文化下成长,他们过早介入成人世界的败德丧行,他们丧失了培养“自制力”“是非心”的阶段,目前这些震骇人心的事件,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最近几年新新人类中,频频传出一连串震撼人心的犯罪事件,其中最令人忧心与困惑的是:何以小小年纪就会有如此沉重的烦恼恶习?他们多未成年,但犯罪这残酷程度不输成人,且往往毫无悔意。

对于此一现象,学者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解释:升学主义、缺乏人文教育、社会风气败坏、缺乏道德感……等。然则有一项笔者认为重要的因素并未被提及:新新人类都是在电子媒体、电子文化侵染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童年”,过早的介入成人世界,去玩那些他们身心发展还无法负荷的成人游戏。

根据传播学者的研究,在电子媒体(尤其是电视)发展之前,儿童之社会角色和认同的发展要受限于他们所在的场所,通常是师长们所认定的适宜场所。而电子媒体则使他们有机会,至少是“虚拟”式的,介入了成人的互动,使儿童可以轻易的窥知成人世界的秘密,一览其表面行为的“后台”。在过去印刷媒体挂帅的时代,由于阅读印刷文字需要读写能力,所以这部分的社会世界或“后台”,对儿童而言是隐藏的、较不易接触到的,儿童也因此相信成人(包括师长)有能力自我节制,他们比较能明是非。这种信念学者们认为,有助儿童发展其健全的自我观念,并因而培养其理性的能力,即或在面对困难时也能保有理性,然而现在的电子媒体则使儿童和成人无区隔的暴露在同一社会情境中,儿童可以从电视中学到的不仅是补充了家庭、学校知识的不足,而且还包括了许多“反面教材”。如:一时的“善有恶报,恶却有善报”,及大人们的“伪善”与无能,进而有助颠覆学校和父母在儿童早期社会化中权威角色,最终则促成了“成人与儿童区隔的模糊化”或“童年的消逝”。

对于这种“早熟儿童”或“小大人”的现象,许多家长、学校往往视之为是孩子智力开发,或独立自主的表徵,予以鼓励其甚且揠苗助长,但孩童过早丧失其“赤子之心”而有取巧之“心机”的同时,也使他们失去了一个适应成人社会准备阶段,在其中,道德观的建立尤其重要。

在过去,童年期被视为是一种“修行”期,有助所谓“修道院效应”,而使吾人社会之人性传统得以延续。通过对成人世界秘密的维护,给孩童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成长环境,人们相信对一个尚未发展成熟心灵而言,太早让他们知道太多成人世界暴力和败德丧行,乃是极危险而不健康的。即或不得已也是以一种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例如:童话中的“坏人”来展现,一直要到儿童的“羞耻心”已转化成为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和稳固的道德观,这时,他们才得以以一种有“自制力”的方式进入成人世界。

而今天,在电子文化下成长的新新人类,当他们的童年消逝或缩水后,他们也逐渐丧失了培养其“自制力”、“是非心”的阶段,在面对成人世界的种种烦恼、挫折和困惑后,遂不免采取了某些极端、脱轨的行为,就此而言,我们的社会目前所面临的这些震骇人心的事件或恐慌还只是冰山一角。

随着资讯科技的突飞猛进,尤其是网路的发展,当前青少年之道德成长受到电子文化干扰的这种处境,可谓更形恶化。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究应如何因应呢?加速相关资讯法,以减少青少年暴露在不当资讯内容前的机会,自然是当务之急;而加强亲子的互动,改善日异疏离的师生关系,以重建家庭及学校习规范过程中的主导角色,亦不在话下;至于媒体自律以及成人世界的自清自律,亦殆无可避免。

然则,在减少外在污染源的同时,任何有助儿童的自我修行和陶成,以增加其自身抗力的相关办法,亦不应忽略。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传统中对儿童的“童蒙养正”的教育:它主张童子在理解力尚弱,仰赖父母师长权威尚多,但记忆力强而涉世未深、心性纯正之际,宜鼓励他们多多读诵对贤经典,在其反复背诵中,不知不觉的将圣贤们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内化”为其自身行事之准则。这种对儿童心性潜移默化的办法,在中国行之千年而效验显着,惟因西式教育的提倡,才逐渐式微、废弃;然则,由于它显然在对治当前,棘手问题方面似乎特别应机,又能顺应国情且一向行之有效,因而值得吾人重新予以正视,对于关心我们下一代的教育问题的有心人士言,切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误以为只是“死啃”、“填鸭”,而忽略这种可以深入吾人潜意识的直觉智慧,对儿童心性涵养的潜移默化之功。

您是否也在担心,我们的子女,未来一代不如一代?目前教育偏重知识技能传授,而缺乏文化与人格的薰陶。及早让小孩熟读背诵孔孟、等重要经典。即是趁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经典作品,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的反刍、发酵、潜移默化成为他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儿童读经》不但可以训练儿童的记忆力,增进专注力和学习力,更可以在默默中开发他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

(罗晓南博士/世新大学,选自Redwall:中华古诗文经典颂读工程网站)

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前言

一位母亲带着年仅2岁的孩子到朋友家作客,被放在一边的孩子感到无聊,不经意间吟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令主人大吃一惊......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幼儿园里,小朋友们端着自己并不懂得含义的书本,在老师带领下津津有味地大声诵读连很多博士也没有读过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

小学校园里,一位小学生上前拍了另一位同学一下,朗声吟道:“道可道,非常道。”那位同学马上接口:“名可名,非常名。”

“老师,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是真的吗?”一位曾有过逃学、顶撞老师、勒索同学等劣迹的小学生真诚地向老师表示了悔改之意。他的改变,不仅使整个社区震动,而且也深深感动了老师的心。

以上这些场面,都发生在被称为“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诵读经典活动中。

为了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为了救治目前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弊病,为了使孩子们不仅学会生存的技术,而且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快乐生活的艺术,也为了使千千万万的儿童不错失良机,充分开发生命本有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迅速吸收最有价值的知识,1998年,由南怀瑾先生创办的国际文教基金会,将已在***收效甚佳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推广到了中国大陆。到目前为止,已有***的一百多万儿童、香港的数千名儿童和中国大陆30几个地区的数万名儿童在这一活动中受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诵读经典活动将会迅速成为大陆的一个文化热点,成为望子成龙的家长的心神往之的热事,成为无数儿童走向健康、完美、快乐的人生之路的起点。

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原委

ICI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南怀瑾先生对推广儿童智慧开发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导读活动讲话:中国文化中的儒家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关于大家习惯所称“儿童读经”的事,“儿童读经”是大家最近讲惯的术语,其实就是儿童读书。不管称儿童读书、儿童读经,或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也好,在我的看法,这个时代,尤其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国家,在近七、八十年来这个时代,中国人一听到“读经”两个字,就莫名其妙地反感,认为是复古,走倒退的路线,或者认为不合时宜,这都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因此,我对大家推广的这个工作,就改个名称,叫做“儿童智慧开发-中国与西方文化导读”。这样一来,一方面免除各方面的误解,另一方面也为中华民族建立一个承先启后的新文化。

其实引用孔子的话,什么事都要“正名”。甚么叫正名呢

就是对于事情的一个主题,先要弄清楚,实际上,我们提倡的儿童读经运动,就是一个背书的方法,就是教人家肯读书、肯背书、肯唱歌,没有别的东西。就是教刚生下的孩子,从零岁起到十五、六岁之间,就读书、背书。读诵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很基本的一些书,甚至包括佛家一小部分也可以,不过在传统的教育上,是以儒家的书为基础,佛家的书,要大一点再读。背书的内容,不仅是中国的基本文化要背,还要背其他各国的文化,如英文、法文、德文等等。过去,西方的教育方法,不管欧洲、美国也和中国一样都要背书。

大家都会觉得很古怪,认为在这个时代,怎么还要教小孩子背书?一般人不懂,这是中国人已丧失的基本教育方法,也可以说,西方人也忘记了。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高声朗诵,有什么道理呢?这个含意很多,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换句话,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不管中文、外文,高声朗诵,慢慢悟进去,等长大了,音韵学懂了以后,将来的学问就广博了,假使学外文,不管英文、法文、德文,统统会悟到音韵的拼法,一学就会。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法,大家都会的。但是这个世纪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后,对儿童的教育,再不采取朗诵,背诵方法,而着重知识的灌输与理解。这是因为在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受美国教育家“杜威”思想的影响。后来影响到美国,教育上讲“实用主义”,主张教育就是生活,推翻他们所认为古人背诵是读死书的这种制度。认为念诵、背诵是像打针一样注入式的,又像喂鸭子硬喂进去,只会把人喂坏了。所以一百年来,东西方学校的教育都采取较放任儿童的方式,不需要背诵。只要求他懂得,来启发他的脑筋,开发他的智慧。尤其在中国“五四运动”这个阶段,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彻底的推翻了读中国的古书,接受新的教育,把一些教科书都变了。过去是读《大学》、《中庸》、《论语》、《孝经》、《三字经》、《千字文》,变成读的是“小猫叫,小狗叫,开学了,开学了,老师早,老师好”,这是学语言,没有文化了,一直沿用到现在,这种教育方法所造成的流弊,祸害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一代的中国人,变成没有文化根基。我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我们只要看看犹太人就知道。自摩西出“埃及”,到现在二、三千年来,犹太人在世界上,始终是第一等人,在几千年以后的现在,重新建国,建立了以色列。犹太人几千年来的教育,自己独立一个系统,不与外面接触的,始终保存他的文化精神。可是世界上的人忽视、轻视了这一点,尤其我们中国人更不注意,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

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理论依止

儿童的经典教育总括地说,只有两个重点,即是:从教材说,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从教法说,就是要他多念多反复乃至于会背诵!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

原来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电脑资料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式的设计和应用。没程式空有资料,则资料是死的,没资料空有程式,程式是虚的。二者缺一不可,但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即有显着的发展,三至六岁,其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二十岁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总是缓慢上升,十三岁以后方有长足之进展,十八岁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

我们提倡儿童读经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儿童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你不准备些有价值的书让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学课本,甚至背电视广告。而且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一辈子维持在较高的水准上,一生都受其益。(根据近年的实验,读经半年一年之后,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儿童,可达到近乎“过目不忘”的能力。)但如果错过了十三岁的时机,将永无翻身之地。好象一个弱视的小孩,过了十五岁,就无法再训练了,此点请务必慎重关切,勿错过了时机!

有些人认为理解才重要,认为叫一个不理解文意的人背书,是不应该的,认为那是“填鸭”的教育,所以特别讥之为“死背”“食古不化”而反对之。

殊不知,该“死背”的时候,就须“死背”,应“食古”的地方,就须“食古”,这正是合乎人性的教育。他如果善于背而给他背,他很自然就背上了,怎可说是“填鸭”呢?“填鸭”,是鸭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不消化,现在,儿童背诵的能力强得很,好象一头有四个胃的牛,给他“读经”,应该比喻为“填牛”!填多了,他慢慢“反刍”去!你现在不给他好好地“吃”几本经典,正是“饿牛”,等他长大了,一点本领也拿不出来。所以这时不给儿童背诵,正是浪费他的时光,遏止他的成长。反之,如果理解力发展未到时机,硬要他“理解”,就象现今的科学教育,教材太深,超乎正常学生的理解力,又加上参考书和联考的推波助澜,造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儿童青年“怕”数学,“怕”科学!因为有关理解力的推进,在儿童少年时期,是只能凭其天生的发展,而很难训练的。天份高,早开窍的,只占少数,我国的科学教育是以高标准来要求一般的学生,所以有绝大多数的人产生学习的困难,而这困难,是不能“勤以补拙”的,是打他骂他,也没有办法的。没有能力学习而硬逼着他学习,学生本人和全家人都为了数学科学教育,生活在恐惧痛苦中,长达六七年之久,这才是真正的“填鸭”元凶呢!我真希望我们的科学教育学学美国,把数学科学教育的难度降低两三年程度,使人人先不怕数学科学,而代之以多量而多变的习作,以养成善用思考的习惯。我们初中高中的数学科学知识实在太深,平时生活用不上,而其高度又不足以参与发明创造,变成两不着边!其实一个民族要迎头赶上科学,恐怕不是教一般人在课程上塞得很多就可以的,而是要出“天才”,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要靠天才,我们应在发现并特意培养科学天才上努力,方是正途。一般人所需要的思考训练是逻辑和人生哲学,而我们高中教育却没有逻辑和哲学,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是想要以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演算来训练洞察力与思考能力,但学那么深的数学理化,有要求解题速度,刚好不能培养其洞察的眼光和思考的习惯,只有令他在学校时以解题技巧掠夺分数而已,只令他一辈子害怕思考心胸滞浊而已。这样的教育不但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连整个社会的“科学精神”“研究风气”也都被扼杀了,此“科学填鸭”之过也。

所以,科学教育与语文教育走的是两条路,都应好好照顾,在儿童时期,让他在语文学习上“死背”“食古”,犹如电脑之输入资料,愈多愈好,选择愈珍贵的愈好,“食古”多了,其中自会有所酝酿发酵,将来他理解力发展到了,或生活经验的时机恰合了,自然“活用”出来。生命是难以测度的,你安知“食古”一定“不化”?依认知心理学家的观察,记忆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对提高,其想象力也比较丰富,我们当然不能像考数学这样确切判定他一定懂还是不懂,也不可能象实验室实验一样预测他什么时候能用得上,甚至怎么用,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的是:预备着总比不预备好,宁可预备而不用,也不要等到要用时,一无所有,事到临头,只凭原始的一点聪明,因着刺激而反应,常不免慌乱失据,窘态毕露!

以上是从“懂不懂,有用无用”的角度看,说经典教育是可以暂时不懂,但将来却有大用的,以破除当今偏颇的教育思想,若再进一步说,光从“用得上用不上”的角度来衡量经典教育,也还是很表面的。究实而言,让一个儿童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要他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这是人类天经地义的期盼,这是教育主政者以及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现今社会上校园中问题青年问题学生愈来愈多,大家都知道,原因不是出在经济上,也不在聪明不聪明上,甚至也不是知识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文化教养的问题!文化教养之出问题,其来已久,病怎么来就要怎么去,有人天真地以为社会乱到一个程度,就会“物极必反”地自我纠正,这是错把天地的自然变化误想了文化也会如此。天地可以自然的循环,但文化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坏,是人的自我破坏;好,也需要人的自我培植。我们社会必须重植文化之根!而植文化之根的最简易可行之策即是教儿童读经,使他及早有文化的浸润。这种工作,虽然不一定能立杆见影,但这却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一个谋国以忠的政治家所应慧眼洞见的远谋!有些现代人的心态,凡不能一时见效的,就等不及,凡不能供将来耍嘴皮子争名位的,就认为没有用,这是社会风气的浮浅,是人间世的衰象!要给儿童读经,凡此等陋习鄙见均须淘滤净尽才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