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出家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而在家学佛也无非为了解脱。然而这「解脱」是解脱什么呢?就是要解脱我们心中种种的烦恼与痛苦──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在六道轮回中,不断流转生死,如何才能从这苦痛与烦恼中获得解脱呢?

因此,佛教有一句话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这是什么意思呢?若从字面来看,「烦恼」与「菩提」死对立,如水火之不能相容;有烦恼就没有菩提,有菩提就没有烦恼。「生死」与「涅盘」也是一样,有生死就没有涅盘,有涅盘就没有生死。如何能相「即」、相容呢?

所以,我们要深一层从字义来解释。烦恼即是贪、瞋、痴、慢、疑、嫉妒等一切恶习。有这些恶习气,才会造诸恶业;有恶业才会轮回生死,受诸苦报。若通过修行而烦恼净尽,生死之根即断,苦报也没有了,这叫做「小乘涅盘」──而「大乘涅盘」必须再加上修福修慧圆满。所以有烦恼才有菩提,没有烦恼,菩提从哪里来呢?是故「烦恼即菩提」。

而「生死」即「涅盘」,又应该怎样解释呢?一切众生因无始「无明」而轮回六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造诸善恶业而轮回生死──偶尔生天上;偶尔堕地狱;偶尔生人道;偶尔畜生;偶尔鬼道,这样升沉不定,转来转去,就叫做「生死轮回」。

要转到什么时候才完呢?要把一切恶业都已经断尽了,生死才能够结束。生死若是结束了又怎样呢?──十方世界来去自如,自由自在,不受业力的约束和驱使,这就叫做涅盘。所以涅盘是由生死当中修来的,所以说「生死即涅盘」。

古人谓:「善人恶人之师,恶人善人之资。」因为看见别人作恶受恶报,人才知警惕,才以之为借镜,最后才修成善人。因此,有恶人才显得善人之人格伟大,有恶人才磨炼出善人来;若无恶人,则善人之名也没有了。同样道理,有众生,才有佛;若无众生,则佛的名字也没就有了。从本性上说,「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佛由觉悟而成佛,亦由度众生而成佛;若无众生可度,则佛的名字也就无处安立了。佛由福德智慧修行圆满而成就,而福德智慧也由度众生而成就的,是故「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也就是说,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已觉悟的众生。

但是,一般人在未曾看到自己本来面目之前,如何才能觉悟?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印度迦毗尼国有一位外道梵志,非常仰慕舍卫国的人民都能接佛陀的教化,善良地修行用功,人人都过着安乐太平的日子。于是便下定决心从老远步行到舍卫城来,欲一睹佛陀的慈容,聆听他的法音。他来到舍卫国,还未入城时在一个乡村中,见到两父子在那里耕田──父耕犁子除草。梵志因走了很长的路,疲劳的坐下,静静地看着父子耕田。

不一会不知从那里走来一条毒蛇,把那位青年咬伤了,青年即时哀声叫痛,在地上爬来爬去,不一会就不动了,老农夫靠近看看青年已经死了,然后无动于衷地依旧耕作。梵志见到这情景,感到很奇怪,就上前一问:「那位青年是您什么人呢?」「是我儿子。」「您儿子死了,您为什么不伤心呢?」

农夫说:「人来此世间就好像借住旅社一样,在旅社相遇,不论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姊妹,不过是名目而已,各有因缘,要早走慢走也是各人的因缘,有的来讨债、还债、报恩、报怨、受苦、受乐都是各有因缘,因缘熟即聚,因缘尽即散,各人走各人的路,有什么好悲伤呢?」

梵志感到很难过,这哪是父子,简直是路人一样嘛!农夫反问梵志道:「先生想到哪里去呢?」「我想到舍卫城去。」「到舍卫城啊,我的家再过去一点就是,请你顺便跟我家人带个话,中午只送一个人的饭菜就可以了,同时也准备些抬具,把这尸体抬回去。」好像很轻松的事情一样。

梵志被农夫委托,就到他家里来,首先看到一位老婆婆,就说:「刚才我在田里看到一位青年被蛇咬死了,老农夫要你们把他的尸体抬回来。」「噢,谢谢你」,「那位青年人是你什么人?」「是我的儿子。」「你儿子死了,怎么一点悲伤都没有呢?」「人来世间就好像宴会一样有聚有散,各人有各人的任务和时间的长短不同,他有他的任务,完成了就要先走一步,谁也留不住他,悲伤难过对他有什么好处?徒劳伤神而已,何必呢?」

梵志心想:「哇!怪事连年有,今年特别多,这哪是母子?我以为男人的心比较硬,女人一定会心软的,想不到还是跟石头一样」。于是转身对老婆婆的媳妇说:「你的丈夫被蛇咬死了,你不悲伤吗?」她说:「夫妇犹如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生为眷属,如果能同修圣道,那是累世结来的善缘;今天世缘已尽,他欲先走,那是值得恭喜之事。相反地,若是恶缘就会来讨债还债,结冤结仇无了期;所以,他走了我们的这一段缘也就完了,为什么要悲伤呢?」

梵志非常的失望:啊呀!这一家人怎么搞的,都是铁打的心肠,我不信!再问家中的下人说:「你家的主人死了,你悲伤不悲伤?」他说:「人的聚会,都是犹如梦幻泡影,有聚有散。无论是谁欠谁的情债、命债、业债,账算完了,当然就要走了,有什么好悲伤的呢?」

梵志听了这些话,不但不以为然,而且感觉这一家人都是无情无义的人。但向来听说,舍卫城的人都是受佛教化,良善修行,恐怕听闻不实吧!既然千里迢迢而来,还是去见见佛陀吧!于是来到祗园精舍无精打采的站在一边,默默不言,佛陀早已知悉他心中的想法,于是对梵志开示说:「解脱的人心里是无烦恼、无忧愁、无束缚、自由自在的;有业障的人,日日都是劳心劳力,烦这烦那,贪东贪西,遇到不如意事的时候就发脾气,也不明是非善恶邪正,傲慢贡高,嫉妒害人等,因而造诸恶业轮回生死,唯有解脱烦恼的人才能解脱生死......。」梵志听完佛陀说法后,终于豁然大悟,皈依三宝,并追随佛陀出家,后来证得了阿罗汉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