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的目标》让生命功能永远像春天

【一鼓作气】

我们到哪里都应该有一个目标、起点,要朝目标往前走到底;不要停在半路,停在半路比走到目标还辛苦。就好像爬山的人,要不就留在山下,要不就一鼓作气爬到山顶上。否则停在半山腰中,石头若滚下来,岂不是很危险?

【稳住最终目标】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灰蒙蒙、气冷冷的时候,只要能将最终目标稳定住,就能像冬天的太阳一样,感觉很温暖。

【活出生命力】

人的生命,要永远保持像春天一样,不断涌出生命力,不断发挥它的功能,才是活着的人生!

【职业与志业】

所谓职业,是为生活而工作,是被动的办事;办公时间按一般上下班打卡,能不迟到早退,公务就算完成。而志业则是没有上班时间,更没有下班时刻,虽然不需打卡,却是分秒善尽义务,一切都出于自愿。

【做好事是义务】

做好事总是要腾出时间,这是人生的目的,也是应尽的义务。

【生存的真谛】

天下、国家、社会、家庭之所以不得太平、安宁、和睦,皆因人人只知争取生存,而不探究生存的真谛。

【代代传承慧命】

生命只有数十年,慧命却永远不灭。每个人都有代代传承的子孙,要留下美的回忆与爱的教育给他们,这就是史成迹的慧命常存。

【皈依的目的】

皈依的人要有个皈依的目的,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到底船支将驶向哪一个方向?一定要有个目标。而为人皈依者一定要负起责任,比如眼见船支已经快迷失了,赶快亮起灯塔的灯让他们知道方向,这就是责任。

【慧命永存】

生命无常,慧命永存;爱心无涯,精神常在。

[NextPage]第二篇《谈毅力》成功的起点

【有愿才有希望】

愿是成功的起点,愿也是希望。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愿,一切事业要成功必须有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依愿力而行,最后才能圆满成佛。「人」如无愿,就无希望;没有希望,就无法成就事业。

【愿力并行】

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仅是空口谈愿,却不以实际行动表现,永远都无法满「愿」。

【发大愿】

发愿——必须发利益众生的大愿,并且随时随地身体力行。

【真正的普度】

真正的普度是发大心、立大愿,普爱一切众生。

【愿大、志强、气柔、心细】

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NextPage]第三篇《宗教的精神》沙漠中的甘泉

【深入了解佛法】

有些人不了解佛法,以为有苦恼或不幸的人才需要宗教;以为佛教是消极、逃避现实的,这是错误的观念。其实愈是有知识、有志节,要追求宇宙真谛、探讨生命奥秘之士,愈需要了解宗教——尤其是佛教。

【真正的洒脱】

人生难得洒脱,要洒脱必须拥有宗教精神及人生目标,才能得到真正有意义的洒脱!

【运动家精神】

佛教徒应具足运动家的精神,只要肯精进,一定可以到达终点——佛的境界。

【宗教的力量】

宗教的力量,不仅能鼓舞人们的身心,并能带来心灵的净化。

【心胸光明磊落】

世间事都是相对的,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任事接物,则人生到处都充满真善美。

【礼敬诸佛】

正信的佛教徒称「礼敬诸佛」,不只是「拜佛」,而是要学佛陀的大慈悲和大智慧。

【佛教的绝对论】

欲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业,必须抱持:「绝对要任劳」、「绝对要忍怨」、「绝对要有爱」、「绝对心存快乐」……,这是佛教精神的「绝对论」,也是与世间法「相对论」所不同之地方,更是利生事业臻至完美境界之关键。

【救世的良药】

佛法是救世的良药——因为世间的众生,常处于病与贫的状态中。无论天然灾害或人为祸乱,都是因为不调和而引起的病态;既然产生病态,即需治世的良药,佛法就是最好的良药。

【舍己为人】

佛教的真正精神在于不为自己,一切只为众生求安乐,宁可舍己,以自己的牺牲使他人得到安乐。

[NextPage]第四篇《菩萨的心》慈悲与智慧的化身

【人人都有菩萨心】

人人本具一颗菩萨心,也具有和菩萨同等的精神与力量,此力量即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恒藏在人人内心的本性。

【菩萨行者】

菩萨行者心怀慈悲,常起利益众生的念头,无论到任何地方,心都无畏惧。因此,若能做到以爱等人、以慈对人,则不惹人怨,亦能结好缘。

【学习大无畏】

行菩萨道,要经常接受考验。遇到困难与危险时,要学佛陀大无畏、大勇猛的精进精神,心无怖畏、志不退缩,不断向前迈进。

【欢喜别人成就】

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惟慧是业】

菩萨之情广大无边际,能包容宇宙,能无限量地爱一切众生,丝毫不求众生的回报。菩萨常念知足、安贫乐道,所追求的只是智慧,所以说「惟慧是业」——依智慧而行动,这是凡夫与菩萨不同的地方。

【发挥良知良能】

人人都有佛性,只要能发挥良知良能,没有一个人不能去救人、去造福人群;这分救人之心,就是菩萨心。

【如何成就道业?】

欲成就菩萨道业,必须拥有不畏心劳、不惧身苦的精神毅力,勇往直前,方能达成。

【清水之爱】

菩萨的爱像一杯清水,可以从上透视到底,没有一点色彩,此即「清水之爱」。

【真菩萨】

菩萨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萨能做事、能说话、能吃饭,能寻声救苦随处现身。

【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在于功能而不是形象,形象没有价值。

【欢喜付出】

要做菩萨,就要发恒常心。菩萨决不把「付出」当成苦事,而是抱持游戏人间的欢喜心去付出。

【扮演自己的角色】

人间如舞台,人人都在舞台上扮演各自的角色。

【真正的灵感】

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NextPage]第五篇《利用身体》赤裸裸地来

【爱惜人身】

一切功德由时间所累积,一切功德由我们身体行动所成就;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惜人身。

【及时行善】

要好好利用我们的身体,趁能自由说话、走动的时候,赶快多做利益人群、宣扬佛法和导人向善的事。

【遵从良医】

人都有生老病死,有身体就有病痛。佛陀曾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既知有病,就应遵从良医的诊断治疗,免除身体苦患。

【一生的行为】

人一生的行为,不管是善是恶,皆由时间所累积。

【身是载道器】

人对躯体有两种看法:一、太爱自己,珍宠得过分,舍不得善加利用;二、太轻视自己,轻视得近乎折磨,以为身既是「不净物」又何必重视,因而忽略了身是「载道器」。其实,只要好好发挥身体的功能,不但处世大业能够成就,佛道也将不远。

【赤裸裸地来去】

人出生时,是一身赤裸裸地来;在世间忙碌了几十年,到最后也是一秀不带而赤裸裸地走!

【人生的创造者】

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付出,才是人生的创造者。什么都没做,就是空过的人生;若能不断付出利益人群,就是大好的人生。

【活生生的人生】

身为佛弟子,就应学习佛陀的精神,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并与众生同苦乐。能做到人我一体,就是「成功的人生」,亦可称为有意义、有感情,真正「活生生」的人生。

[NextPage]第六篇《谈情说爱》爱河千尺浪

【多疑之苦】

一般凡夫太爱自己,就会处处与别人计较、事事多起疑心,常怀疑别人所说的话是不是讽刺自己?别人所做的事会不会对自己不利?像这种人,就是把「人事」当「是非」,会生活得很痛苦。

【人痛如己痛】

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

【化小爱为大爱】

爱本来就无穷无尽,扩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长慧命;缩小则成自私自利,增长恶亚。

【点亮心光】

一个人要先点亮自己的心光,才能引发别人的心光。人要真诚苦干才能领导别人,而非光靠能干。待人要以宽大的心胸去接纳、包容——发广大心,普爱一切众生,使周遭都笼罩在大爱的氛围中。

【清净的法爱】

佛法要人间化,必须先净化人间;要净化人间,必须先身体力行净化自己。如何净化呢?就是培养清净的法爱。所谓的「法爱」,就是对普天下众生,都能心生敬爱、觉情,而且爱得无所求、爱得很普遍。

【普爱天下】

以佛陀普爱天下众生之心为己心。佛陀能为一切众生牺牲,我们也能为济助众生的志业不惜辛劳付出。

【缺爱症】

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于社会,社会就能祥和。

【太太的责任】

爱心、慈心、悲心是女性的优点,如何引导先生做好事、走好路,是做太太的责任。

【不要执着小爱】

有些人的爱只执着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痛苦的根源】

凡夫的爱欲及渴望永无止境。不断地追求物质享受与声色逸乐,有如沟涌的波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爱河千尺浪】

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求不得是苦;求得之后仍不满足,经不起爱欲的鼓动及外界的诱惑,继续永无尽期地渴求,以致人生痛苦难耐!

【建立家庭伦理】

***的离婚率不断逐年攀升,衍生不少社会问题。希望人人都能先由自身建立正常的家庭伦理,再去影响其他的家庭。

【爱其所爱】

在感情发生问题时,要以大爱之心爱其所爱;也要退一步,用宽广的心接受眼前呈现的一切,这才是有智慧的爱。

【爱人与被爱】

爱人与被爱都是幸福的。但是这分爱必须「清净无杂染」——付出者无所求,接受者不贪婪;施与受者都无烦恼,彼此皆自在。

【无色彩的爱】

无色彩的爱——「时」不计长短,「地」不分远近,「人」不分宗教与种族,只要有苦难,我们看得到、听得到、做得到,都应尽量去付出,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干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净真爱。

[NextPage]第七篇《关于修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人有二耳、二眼、一口、双手、双脚,此中道理: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修行贵在身体力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多增一分真我】

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从自我做起】

想拥有一个清净的社会并不难,但需先从无数个「我」与「你」开始做起。想要求整体的美,也必须从个体开始;有无数个美的个体,才会有大整体的真善美。同样的,响往生活在菩萨的世界,自己就必须先学习做菩萨。

【修德】

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的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知羞耻】

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自然不敢做丧理败德的事情。所以,修行学佛一定要有惭愧心,知羞耻。

【诚于内,形于外】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应是存诚于内,而形之于外。等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救世先救心】

要救世必须先救心,心成则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开始做起,然后再以一个和睦的家庭去教化、影响其他的家庭,则家家和睦,社会安祥和乐。

【深思熟虑每句话】

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的话,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能利益众生,开导人心,使人开解烦恼?

【问心无愧】

修行要抱持一个原则与信念——为佛教、为众生,行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与打击也要忍受,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的地步。

【入群磨练】

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最坚强的人】

行忍辱的人,是一个最坚强的人,任何人与事都击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不毁谤同道】

修行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不伤害别人】

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彼此感恩、行善】

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个人是社会的起源】

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何谓修行?】

所谓修行,即「修」心养性,端正「行」为,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如修学而不精进,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没有惭愧心;心无惭愧者,行为必然不端,遑论修心养性?

【福至心灵】

有就有福,有福心就灵,是谓「福至心灵」。

【不要小心眼】

为人处事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步入解脱门】

平常多调伏自己的心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若能降伏「忧烦」的魔军,看淡世间的利欲,得时不贪着,失时无挂碍,这才是步入解脱门。

【时时尊重他人】

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须先从「随时随地尊重他人」的基础做起。

【练心】

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藉复杂的「人与事」来练心。

【不散播是非】

无意间的散播是非,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但是却毁坏别人的名誉形象,这种罪过比伤害别人的身体还严重。

【启发自我觉性】

修行,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

【以众人为重】

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苦修】

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练吃苦的心志。

【放弃忧愁惶恐】

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

【不谈神通怪力】

除了对人与事必段信实外,讲经说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谈神通怪力、从动人心的言论;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识水准,引导众生走向善道。

【修学三要】

修学者三要: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场。二、要有骆驼的耐力——工作时,要有骆驼般的耐劳和耐力。三、要有狮子的勇猛——努力精进如狮子的威猛。

【同参】

同参,是同修间彼此相互切磋、去除习气,唯存清净佛心的意思。

【同道】

同道,是指同修间若有错误的行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厉之意。

【圣人无梦】

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着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修行修心】

修行人的心境,要如「乌过白云,鱼跃水面」般——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心境安然而自在。

【戒、定、慧三学】

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

【四重德行】

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言理」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

「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亦即孔子所说:「温而厉,威而不猛。」涵有「温、良、恭、俭、让」之威德;故言「貌重」则「温威并重」。

「厚重」即心宽意厚,善解人意,常怀欢喜心,乐于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则「人人皆欢喜」。

[NextPage]第八篇《关于钱财》理财之道

【善用钱财】

钱会害人,但是钱也会救人。我们要好好利用钱去救人,不要被钱所利用。有钱有势的人,若不知节制欲望则烦恼无量;若不将名利看淡,精神生活必然空虚无所依止且苦患无量。

【财欲是祸水】

世间人为了财物,造作无量罪过,所以有句话说:「财欲是祸水。」学佛应认清:世间财物只是给予人们资生而非典藏,要能提起慈悲心、欢喜心、勇猛心而行善喜舍布施。

【理财四分法】

佛陀教我们理财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养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坦诚相待】

多数人为了追求名利,往往对人都不坦诚,谄曲逢迎、处处巴结;人若不能坦诚相待,是件多么痛苦的事啊!想去除这些痛苦,就必须把得失心转为诚实心,坦然地取诸社会并用诸社会——从社会取得有意义的钱财,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如此,光明磊落而坦坦荡荡,不是更快乐而自在吗?

【布施就是修福】

布施就是修福。钱财,若舍不得用而存在金库做守财奴,就与穷人没有两样;但是如果用得不当也会有害身心,甚至祸国殃民。若能用在有意义的地方,则是修福积德的大好机会。

【身外之物如火】

身外之物如「火」。天寒地冻时,近火虽可取暖,但太靠近却很危险;若看不开、放不下,犹如手拿烧红热铁,必然被烫伤。世间名利又好比白雪,看起来很美,喝起来也很清凉,但握久了手也会冻伤。

众生颠倒,明知财物、名利伤人身心,却仍甘于被伤害。

[NextPage]第九篇《关于学佛》在黑暗中点一盏灯

【培养慈悲】

学佛,最重要的是培养慈悲心。若失去了慈悲心,就是失去佛教的精神。

【反省过失】

常能反省自己而无过失,即得解脱自在。

【拜佛要学佛】

信佛而不学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学佛,就是愚行。

【做好人间事】

学佛的人,应正视「生」与「死」。把握做人的机会做好人间事,则家庭和乐,社会安宁。人和地吉,就能免除天灾人祸,达到消灾延寿、福禄绵长的境界。

【端正见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